“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14352865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三).doc

“和谐拆迁”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化,主要是指人口、非农产业向城市集聚,以及城市文明、城市地域向乡村推进的过程。

现代意义的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化扩散到欧美大陆。

二次大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

至21世纪初,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近半数。

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不远的未来,世界大多数人口将在城市居住。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或教训,对我们来说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城市化的不同类型及特点一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属于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城市化,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以大都市区为特色的美国城市化。

美国是一个在不断移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脉络清晰完整,带有一定“原型”特征,同时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20世纪20年代。

美国19世纪初才开始工业化进程,19世纪中期起工业化进程加速,其工业发达地区也成为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

1920年,美国近半数人口在城市居住,已进入城市时代。

第二阶段,20世纪20-70年代。

其中50-70年代是美国城市化进程最为迅猛的阶段。

该时期城市化有两大特点。

一是郊区化现象出现。

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罗斯福新政大规模推动公共工程建设的结果。

高速公路的建设带动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区迁移,促使城市向郊区蔓延,由此出现了城市向大都市区的转化。

二是城市化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早先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和南部。

大批新的城市中心在新兴高科技行业以及国防工业的支撑下崛起。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美国郊区化进程更加迅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即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

伴随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区的数量不断增加。

1990年,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区数量达40个,人口占总人口的51.5%,美国成为一个以大型都市区为主的国家。

美国的郊区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伴随人口郊区化,先后出现了制造业、零售业、个人服务业和办公业的郊区化。

大量的就业岗位迁到郊区,形成现代化的中心区。

中心城市由于受到了周边郊区城市的有力挑战,人口不断减少,而产业的转移又造成自身功能的衰落。

到20世纪70年代,由郊区化导致的中心城市财政危机、失业、种族~、贫困等问题持续恶化,衰落的中心城市成为美国社会问题的中心,造成很大的社会压力。

从80年代起,一些老工业城市针对旧城衰落采取许多振兴对策,部分城市如纽约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旧城的再开发,吸引中产阶级从郊区回迁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经济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或“中产阶级化”。

不过,人们对“中产阶级化”也有争议,反对者认为旧城改造往往以少数民族或低收入阶层居住区为对象,这些弱势群体成为中心城区“中产阶级化”的牺牲品。

由政府引导的日本城市化。

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

1956—1973年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农业劳动力转移量年均达到42.9万城市化也进入加速期,并于1975年达到75.9%,实现了人口城市化。

在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样出现了大都市区(日本称之为大都市圈)超前发展的现象。

按日本政府的定义,日本共有7个中心城市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大都市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东京圈”、“名古屋圈”、“京(京都)阪(大阪)神(神户)圈”三个大都市圈。

此外,日本还有4个中心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的都市圈。

在日本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布局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二战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日本政府为工业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投资基金,在工业建设用地、工业区的准备、工业用水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以及技术帮助等诸多方面,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金融支持和帮助。

另外,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出口行业,外向化的经济战略使产业向沿海城市高度集中。

1980年以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各项职能开始向东京集中,形成了“东京圈”控制其他区域的局面。

日本最大的10个城市也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工业带,而且有7个位居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本先后制定和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形成了包括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内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

“过度城市化”的拉丁美洲。

拉美的现代城市化进程始于19世纪末期。

1900年,整个拉美地区城市化水平为25%。

到20世纪3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先后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也开始加速,194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9%。

20世纪5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伴随着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

但自60年代后,由于遭受严重的经济衰退,加上政府不重视农业,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市,该地区城市人口由5400万迅速增加到1990年的3.1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71.4%,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等国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超过80%。

虽然从人口城市化水平来看,拉美地区同西方发达国家相差不大,但拉美的经济发展水平却远远低于后者。

总体而言,拉美的城市化是建立在农村经济持续恶化、普通农民大量破产基础之上的。

这里的农村大庄园制度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大量农民在破产并丧失发展空间后,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机会。

但由于拉美主要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缓慢,甚至不时爆发经济危机,城市就业机会严重不足;而农民缺乏工业技能,加上工业化水

制定区域规划,如日本国土厅先后数次制定了比大都市圈范围更大的首都圈、中京圈、近畿圈的发展规划,以协调都市圈内部的发展。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涉及的问题更为宏观。

为使地方与全球生态可持续性联系起来,还需要各国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为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建立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个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共同缔造城市的美好未来。

[1]

第5页共5页

免责声明:

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