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321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docx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第十一章中国东海地缘分析二

《地缘看中国》之边疆篇:

第十一章   中国东海地缘分析

(二)

中国东海地缘分析

(二)

这里将东亚以北纬30度为线,分为东北亚地区和南〈东海〉地区。

东北亚地区的情况较复杂,但主要是中、俄、朝、韩、日五国的经济利益之争(海上),更多的是涉及到地区安全。

而南〈东海〉地区则不光是经济利益了,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的全球战略,即如何突破岛链,进入太平洋的问题。

 

从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如果想东出太平洋,一条是从琉球群岛中间穿过去。

琉球群岛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岛屿都比较密集,而两部分中间留有一个约120海里的缺口,足够避开12海里领海区和24海里毗邻区了(两边加起来就是48海里,在这一区域日本有一定的检查权〈参照前面关于毗邻区的解释〉)。

另一条路是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巴士海峡”了,最窄处95.4海里。

 

这两条水道因处在台湾的南北方向,也被大陆的军事家称为“台湾南北水道”。

如果台湾能够收回来,中国可以把海军基地直接建在台湾东部,这两条水道对中国的意义不大。

但在目前对中国突破岛链意义重大。

巴士海峡由于处在台湾和菲律宾之间,目前北京方面暂无法介入,因此琉球群岛中间那个120海里的缺口就成为目前所要关注的重点了。

而如果中国希望将势力范围尽量向琉球方向推进,钓鱼岛就是需要必争的战略要地了。

  钓鱼岛地区其实不是一个岛,准确的称呼应该是“钓鱼列岛”,是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和3块小岛礁即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8个无人岛礁组成。

其中主岛为“钓鱼岛”面积有4.3平方公里.

  可以看到,这一组岛屿正好处在大陆、台湾、琉球三方势力交错处,整个地形实际上是一个露出海面的山头。

目前为日本占领,但由于地形限制,目前尚未开发,日本方面只是在上面建了个灯塔,并不时派自卫队来转转。

  日本方面由于有冲绳的海军基地在后面,因此花力气将钓鱼岛军事化意义不大(而且现在美国人也不会让它这样做)。

但如果北京方面能够最终控制这一地区,一定会将钓鱼岛的山头削平填海,并在上面兴建军事基地,并建造飞机场。

这样冲绳水道就可以更有效的处在中国的陆基力量保护下了。

  鉴于这是中国在东海地区最远也是最后一块可以争取的战略要地,中国方面是一定不会松口的。

其意义不仅在于东出太平洋,更在于对它与台湾的地缘关系。

如果台湾能收回来,则钓鱼岛上的军事基地可以做为台湾的北部外围阵地。

反之则成为钳制台湾的重要手段。

  对于钓鱼岛,目前中国方面还停留在口头要求上。

至于能不能收回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由于中国目前打着“和平崛起”的大旗,因此用军事解决的机率不大,所以只能先吊着。

如果一定要收回,最现实的手段是想办法策动台湾方面与日本产生冲突,然后伺机介入(台湾也在要求钓鱼岛的主权)。

这种方法是曲线救国也好,借刀杀人也罢,北京方面的风险最小。

至于台湾有没有胆做,那就要看形势进一步的发展了。

大家可以注意图右下方的“冲之鸟礁”,日本一直声称那是一个岛,希望以此圈定周边半径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47万平方公里)。

本来日本西侧的事情中国也管不着,但如果真让日本得意了,又在中国东出太平洋的路线上多了一个钉子。

所以中国极力反对。

不过那也确实就是两块石头,日本怕它被水冲了,在上面养珊瑚,真有恒心。

  今年6月19日中国海军编队包括导弹驱逐舰、补给舰和支援舰各一艘以及二艘护卫舰在内的5艘战舰,经由冲绳水道进入太平洋;22日出现在“冲之鸟岛”岛礁东北方约260公里的海面,进行了直升机飞行和舰艇快速转向等军事演练。

这一区域就在日本所要求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内,摆明了就是不给面子。

现在来说台湾问题,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形容,那就是“若即若离”。

说他远又不算远,以至于岛上的居民除了“原住民”外基本上都是从大陆迁过去的;说他近又不算近,海峡的宽度和台湾本身的物产,足以让台湾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里发展。

台湾本来的原住民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山族,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南岛民族”。

简单说就是居住在南太平洋那些小岛上的原始民族,从人种的角度来说不属于东亚民族。

  尽管台湾距离大陆的距离并不算遥远,但由于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陆权国家,对海外的土地一直不感兴趣,因此除了少数民间移民外,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大规模移民台湾。

史书最早关于台湾的记载是孙权派了一万士兵上去探路,结果发现没什么油水,抓了几千原住民回去交差了事(据说因为投入与产出严重不符,领兵的将军还受到了严厉的处分)。

  真正台湾受到重视是到了明朝末年,我们知道明朝初年,郑和曾七下西洋,现在关于永乐皇帝为什么要派郑和出海争论很多。

但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政治家们并没有因此而发现海权的重要性,郑和事件只是作为一个意外事件被历史湮没了,官方重又下达了禁海令。

  但沿海的居民已经尝到了海外贸易的好处,所以并不愿意回去种地或只在海边打打渔。

于是走私与反走私成了明朝中后期的一大项重要活动。

由于当时的贸易对象主要是日本,所以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这些明朝的“赖昌星”很自然的和日本人结合在了一起,携手武装反对阻档他们财路的大明政权。

这也就是正史所说的“倭寇”,可以让爱国青年们聊以自慰是,在明代“倭寇”的头基本都是中国人,日本人大都是做马仔的。

  这场战争最终以明朝政府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海上走私活动有所减少,只是由于丰臣秀吉在朝鲜被明朝打怕了,而对日本人下达了禁令。

既然日本人已经基本不参与这种武装走私行为了,也就不好再把“倭寇”的帽子扣在这些强悍的水手身上了。

  至于明朝与“倭寇”们的战斗究竟应该如何定性,现在史学界有不同的声音,不过这并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

我们所要注意的正是这场走私与反走私的战争凸显了台湾的战略地位,开启了大陆对台湾的第一波开发热潮。

在日本人还在参与走私行为的时候,日本南部的沿海地区是不错的基地。

但在日本人退出以后,中国方面的“海商”们需要另外再找寻一个根据地了。

(最后一次有史记载的“倭寇”事件时间是1624年)

  1606年做为新一代的“海商”代言人——郑芝龙出生了,我们无从知道他是什么时候从事“走私”这份有前途的职业的,我们只知道他最初的老大也是把基地设在日本的。

不过在他18岁那年,也就是1624年,出于我前面所说过的原因,他将根据地搬到了台湾。

那时候他已经自己做了老大了。

由于郑芝龙入行的时候“倭寇”这个名词已经不流行了,因此他很幸运的没有被贴上“倭寇”标签,而是被称做“海商”或“海盗”。

不要小瞧了这种分别,前者事关民族大节,后者说不定会被当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虽然从实际行为上两者并没有区别)。

不过年轻时候的日本之旅也并非没有在郑芝龙同志身上留下一点纪念。

最起码他娶了一个日本妻子,这个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足以影响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郑成功。

母亲的国籍并不能影响郑成功做为华夏民族英雄的的形象。

在父系社会母亲的血统并不重要,事实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日籍的妻子并不会去试图影响丈夫和孩子的价值观(在抗日战争时,有很多嫁给中国人的日籍妻子都将自己视为中国人)。

在郑芝龙到达台湾的同一年,荷兰人也到达了台湾。

其实作为当时的海上强国,荷兰人已经1601年就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并象葡萄牙人那样在中国沿海获得一块根据地了。

他们开始选中的目标是离大陆更近的澎湖列岛,不过大明水师在与“倭寇”的战斗中已经成长了起来,荷兰人的几次试探都已失败而告终。

  不过大明水师也仅满足于将荷兰人赶离澎湖,双方最终达成合解(1624年)。

荷兰人不再侵扰澎湖,而大明朝廷也放任其将基地设在台湾。

对于明朝来说,那块地方还太遥远了,何况当时陆地上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办。

郑芝龙当时还只是海盗,所以对于荷兰人并无对抗的实力。

所以便带着所有家当回到了大陆继续做他的老本行。

不过在大陆做这种犯法的营生毕竟不比在海外,总是要担心被官兵操底。

当然办法也不是没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也来做官兵。

这没什么好奇怪的,自从《水浒》诞生后,它就一直被山大王们做为教育用书而收藏着。

山上的大王可以学,那海上的大王当然也可以用。

所谓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阿Q也摸得”。

好在官府被北边的事忙得焦头烂额,也正好想“以盗制盗”,双方一拍即合,郑同志就摇身一变成了明朝的总兵官(1628)。

穿上了官衣总得做出点成绩吧。

于是昔日的兄弟们纷纷成了郑芝龙的手下败将,识相的也共同做了官军。

  官府收郑芝龙除了对付海盗,更主要的还要防荷兰人。

这也正合郑芝龙的意,有了官府做后盾腰杆子自然硬了不少,1633年郑芝龙于福建沿海金门海战击溃荷军舰队。

不过商人就是商人,如何利益最大化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最终郑同志和荷兰人达成合解,共同开发台湾,也共同垄断对日贸易。

  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其实并不信任政府,如何在海外经营一块自己的根据地才是他最关心的。

于是大陆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台湾移民开始了,在最初的几年便达到了数万之众。

而当时荷兰人在台湾只有几千人。

随后的历史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基本的脉络是郑成功退守台湾,赶走了荷兰人,开始了第二拔的大规模移民。

1683年施琅收伏台湾,又开始陆陆续续向台湾移民,到1811年移民人数总计180余万。

到了1853年太平天国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战乱,大陆地区又掀起了一波移民高潮。

及至1905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台湾转而开始接收日本移民。

1945年国军接收台湾将日本势力清除出去,并随后开始了最后一波的移民高潮。

从这段历史大家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的大规模移民起于17世纪30年代,止于1949年,期间大约310年左右。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目前台湾人都是“外省人”,只不过是时间先后问题。

但这么长的时间足以造成对大陆地区的心理认同的深浅度。

 

从图上可以看出,台湾的整个地形是一片叶子形,但由于中间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地形,所以适合耕种的土地集中在西海岸,北细南宽,整体呈香蕉形。

东海岸也有很窄的一条平原地带,但面积过小,不适合大规模居住。

因此,无论是荷兰人,还是郑氏家族最初的开发地点都集中在南部。

也就是集中在现在的台南一带,最北到嘉义,这一带的地理名称叫“嘉南平原”。

如果说台湾归清以前的移民开发了台南地区,那么清朝继续向北拓荒,开始了台中地区的开发,这一时期的移动多集中于台中地区。

清中期台湾继续向北开发,政治中心也逐渐向台北地区转移。

1875年沈葆桢建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

可惜尚未得到充分开发,20年后台湾即被割让给了日本。

日本仍以台北为行政中心,日本移民也多集中于此。

到了1945年国军接收台湾后,新一波的大陆移民应该说遍布台湾,但在台北最为集中(一为行政中心,二有日本撤出后的空间)。

另外在这一时期,台东那一条狭窄的平原地区因为新移民的到来,而充实了人口。

不过受地理条件所限,人口数量不是很多。

因此从开发的顺序大致可以看出,最早的移民开发地点主要集中在台南地区(嘉南平原);而清早期的移民则在台中地区较多。

及到清晚期及1945年以后的移民在台北地区和台东地区比重较大。

这样就造成一个现象,越往南地区对于中国(或说大陆)的认同度越低。

移民时间越短,相对来说对大陆地区的记忆越清晰。

目前的台湾由于民进党当政时期强化了新老移民的区别,因此使得党派之争很大程度上成了划分与大陆关系远近的标尺。

附:

2004年与2008年台湾地区地方领导人选举图。

从这两张图上可以看出,相对与大陆亲缘关系更近的台北、台东地区为泛蓝的根据地;而嘉义以南的台南地区为泛绿根据地。

而介于中间的台中地区则成了双方争夺的摇摆地区,偏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胜出。

这种地缘格局的形成从深层次理解是与移民开发的时间相对应的,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原因则是经济上的。

台湾南部之所以成为最早被开发的地区,是因为平原较大,适合农业生产。

这也造成早期的移民中农业人口比例相对较高。

而后期的政治中心转移到台北,1945年以后从大陆入台的人员约有120万,这样多的移发势必会挤占原有移民的生存空间。

加上1945年以后台湾的政治与工商业主要掌握在新移民手上。

原有的移民与新移民爆发矛盾也就在所难免。

台湾最初的移民还是延续中国传统的农业迁徙方式,即寻找最适合耕种的土地。

但到了清朝末年,随着东方古典时代的即将结束。

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这一时期由于西方的贸易扩张,港口变得比农田更加能够创造工作机会了。

在南部,台南原有与大陆沟通的港口已经由于淤塞不堪大用。

好在再往南一点分割“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的阿里山脉延伸至海洋,造就了一个天然良港——高雄港(良港后必有山,否则海岸线太过平滑,无法停泊大吨位船泊)。

因此台南地区得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在台湾北部,由于可耕种土地没有南部多,因此人口密度也没有南部高。

但随着海运时代的到来,位于台湾岛顶端的基隆港被开发了出来(1886年)。

而其身后的台北平原则在稍早的时间建立了台湾新的行政中心——台北市(1874当时称台北府)。

也许当时清政府选择将行政中心建在盆地当中而未建在再靠西一点的平原上是出于多种原因(比如安全,土地的所有权)。

但基隆港与台北的确形成的类似北京——天津的关系(即行政中心加港口)的确使得后期的移民向台北地区集中。

这种政商合一的优势在目前仍在继续,台南的人口仍在不断的向台北地区集中。

  台湾中间为的山脉全称为“中央山脉”,从东到西又可细分为阿里山脉——玉山山脉——中央山脉。

在西海岸又单独生成了一条“台东山脉”。

平原地区主要分部在沿海地区,由于中央山脉是偏西生成的,所以平原主要集中在西部,特别是西南部。

台中和台北地区都是以盆地为中心,盆地内外有小块平原。

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早期的移民为什么先开发了南部的平原,人总是从容易的事情做起的。

 

目前大台北地区约有800多万人,台南地区约有600万人,整个台湾地区约2200万人。

人口向北集中化的趋势明显。

如果从两岸统一的角度来看是件好事。

因为移民时间的长短只是区分与大陆心理距离的一个指标,另一个更有现实意义的指标是与大陆经济的关联度。

  我们知道,同样是从与大陆长期处于分割姿态的香港就没有独立倾向,你并不能就此认为广东人比福建人更爱中国(香港大部分是从广东移民,台湾则从福建较多)。

这是由于香港与大陆的地理距离太近,开发也较晚,使得大部分的香港人目前在内地仍有三代以内的亲属(1946年香港仅60万人口,1949年激增至186万。

1959年超过300万,目前约700万);另一方面香港的面积较小,在很多方面必须依靠大陆的供给,无法象台湾那样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系统。

这种地缘上的区别,造成了你会经常听到台独,而很少有人说港独。

既然台湾目前可以独立生存,在地缘上又可以不受大陆影响,那么是不是说台湾就一定会独立呢?

结果当然不是这样的,一个地区能否独立并不只取决于自身的原因,还要看你与周边邻居的关系。

让我们把视线再抬高点,从整个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角度来审视一下台湾的地缘位置。

在陆权时代,象台湾这样的岛屿地区可以称得上是孤立地区。

但在海权时代,一个处于重要战略位置的岛屿并不比建在山坡上的尼泊尔更有独立性。

所谓“匹夫无罪,怀玉有罪”。

  从这张〈台湾地缘位置示意图〉上可以看出,台湾正好处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分割点上。

或者说是处在“东亚大陆中心地带”(中国)——“东亚外岛地区”(日本)——“东亚中心地带地缘利益区”(东南亚),三块地缘区的交汇处。

处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台湾要想独善其身基本是不可能的。

他必须与上述三个地区之一完成某种融合,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第一条路是北上与日本结为一体。

事实上台湾已经被动的经历过这种状态了。

问题不在于这种将外岛地区统一在一起的方案对台湾是否更有利,而是这一种方案目前已经没有了可能性。

所以不必深加讨论;

  第二种方案是和大陆地区结为一体。

处在一个强势的“边缘地带国家”身边,这种结合看似是最为合理的选择。

事实上这种选择也是必然的,问题不是出在地缘上,而是其他方面。

从香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地缘上的远近只是影响双方关系的一个原因,经济上的联系更是重要的因素。

既然不能接近双方地缘上的距离,那么加强双方在经济上的联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其实先经济后政治的方案对于双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由于双方在政治上的分岐,使得大陆在这方面更加的主动。

  既然第一种方案是不可能的,第二种方案又是目前台湾所不能接受的。

那么摆在台湾面前的就只有第三种方案了——成为东南亚的一部分。

这也正是那些谋求台湾独立的人所想的。

在民进党上台以后,为了减低台湾与大陆的经济瓜葛,阿扁曾经希望以引导台商投资东南亚的“南进政策”对抗大陆对台湾的经济诱惑(台独人士已经感觉到台湾正在丧失经济的独立性)。

可惜他忘记了一件事,东南亚地区做为北京方面圈定的地缘利益区,东南亚地区并不愿意因此而影响与北京的关系,因而台商进军东南亚并不一定感受得到足够的热情。

一边是主动引诱你来投资的,市场更大的大陆地区;另一边是态度模棱两可,政局复杂的东南亚地区。

最终经济规律会做出相应的选择的。

在南进东南亚的政策受挫后,阿扁和他的朋友们也知道问题出在哪。

他们需要一个能够在实力上和中国对抗,自身市场又大到能够消化台湾剩余的产能,而且距离上也不能太过遥远的国家做为所依靠的对象。

这样的国家有吗?

从理论上来说有,它就是印度。

  问题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如果印度的实力能够和美国接近,如果台印之间的距离象台湾海峡那么窄,那么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日本倒是符合这两点,不过他也正需要足够的市场来消化过剩的产能)。

可惜这两点期望与现实背道而驰。

但这已经是台湾摆脱大陆影响最后的机会了。

所以2006年“台湾印度协会”正式成立。

  不过这种违背经济规律舍近求远的方式并不能换来相应的政治回报。

两岸的经济融合正在不可抗拒的进行中。

你可以说这是国民党的选择,也可以说这是台湾人现实的选择。

毕竟大家都只是想生活的更好一些。

分析完这些后,可以总结一下关于两岸统一的观点了:

  第一,基于地缘上的需要,两岸必须统一(这符合双方的利益,对大陆来说好处自不必说;对台湾来说做为“东亚核心圈”的一部分也要好过成为“地缘利益区”中的小弟一员);第二,经济上的融合先于政治上的合解;第三,以军事手段促成统一的机率很小;第四,政治解决方案需要有新的思路。

  第一、二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了,重点在于第四点。

至于第三点的原因之前分析战争的成因中也提到了,目前这种硬突破的方式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而且你必须考虑岛上2000多万民众的人心向背。

在可以政治解决的情况下并不会真的考虑使用军事手段。

当然这并不代表北京方面不要保持足够的军事威慑力,正如在分析中印、中美关系时所说的,战略方向的制定并不会妨碍军事方面的战术准备。

 

当一个区域对于另一个区域具有战略意义时,那双方就需要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有时是双方都有这种意愿,有时是单方面的想法,以实力强一方想法会多些)。

结合的方式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另一种是合为一个国家。

  结盟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对双方的利益关系深浅紧密度也不同。

如“英联邦”就是一种联盟,其中有15个国家和英国共同推举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

这种方式为“共主邦联”,可以算是国与国之间联盟的最高层次了。

  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的朝贡体系一般被认为很难套用西方(也就是现代)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其实这就是一种“共主邦联”。

比如明时期的朝鲜,如果放在现在是可以被视为具有加入联合国资格的国家,但他的名誉最高元首是中国的皇帝(朝鲜国君只能称王)。

  基于台湾对中国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以及法理上的可能性。

中国与台湾之间需要一种更加紧密的关系。

即使中国原意采用联盟中的最高层次“共主邦联”的形式“统一”台湾。

我们也已经没有这方面的“精神领袖了”(理论上台湾如果用这种方式倒向日本,倒不存在这方面的障碍,不过现在已无可能了。

60年前日本如果不战败倒真有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吸收东南亚地区)。

让我们先回头看一看当年郑氏归清时的政治博弈。

当时郑氏提出的条件就是“比朝鲜例”,也就是所说的“共主邦联”的形式。

但被清朝断然拒绝了。

事实上当时朝堂之上也有很多人是赞成这种方式的。

不过施琅从四个方面分析认为清朝必须或说可以直接将台湾纳入国土。

  一是从台湾的战略位置分析。

如果不能置入中央直接管辖,换句话说如果中央帝国的军力仍不能入驻台湾的话,台湾始终还是会对东南沿海地区造成很大的威协(朝鲜在当时仍是一个陆地国家,中国与朝鲜之间的陆地关系我前面已经分系过了,已足以达成一种平衡);

  二是当时中央政府有实力拿下台湾。

主要是施琅有足够的把握;

  三是台湾在经济上对大陆地区的依附性较强。

当时国际贸易尚不发达,台湾的本土的产业链也未全部形成。

所以在攻台之间清朝对沿海地区实行海禁,所有东南近海居民内迁50里,房屋弃毁,以此从经济上打击台湾;

  四是台湾归附后依靠大陆的支援可以得到充分的开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不会给中央政府造成负担。

最终的结果就是台湾最终被完全纳入了中国国土。

目前大陆方面也是希望照着这个思路走下去。

不过现在的情况和清初时比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让我们逐条对比一下。

第一条——战略地位。

事实上现在台湾的战略地位比之清初更为重要。

如果说那时拿台湾是为了东南沿海的安全,那现在就不仅是安全的问题了,还关系到中国的海外利益;

  第二条——中央政府的实力。

在军力方面客观的说目前两岸的差距还是明显的。

只是比之清初的情况要再考虑到外部的因素,也就是其他大国的介入。

这当然就是说美国了。

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使用军力的时候,就必须在政治上确保美国实际上能处于中立态度;

  第三条——经济上的依附性。

这在79年以前无从谈起,台湾的独立思想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它的经济好于大陆,而且之前看不到能从大陆得到什么好处。

这也很好理解,如果一个居于城市的中产之家被要求加入不那么富裕的大家族中,在他看不到能从这个大家族中得到什么好处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保护自己的利益。

  好在目前两岸的经济融合已经开始了30年,目前看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

我前面在分析台湾的人口时曾经说过,台湾南部的人口向北部集中是件好事。

这是因为台湾的工商企业主要集中在北部,与大陆的经济往来较多;而南部农业人口相对较多,在与大陆的合作中看不到对自己的利益有何好处。

其实这更多的是台湾内部的一种城乡矛盾了,但因为有大陆的介入,这很容易被上升的主权的高度。

所以你才会看到北京方面对去用高价收购台南卖不出去的水果。

战术效果如何是一方面,关键是意识。

第四条——台湾的自给性。

这一点现在当然不是问题,现在大家的要求也不会这么低。

事实上台湾方面更害怕大陆的势力损害台湾的经济利益。

国民党进入台湾时就是因为这一点而造成族群矛盾的,这一点在当时很难避免。

毕竟100多万人的骤然进入一定会挤占老移民的生存空间。

何况当时台湾和大陆一样需要改革社会结构(比如台湾也搞了土改,当然方式要柔和的多),由于进入台湾的新移民在政治上的优势,本土居民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也是很正常的。

  目前如果想要两岸实现和解,最起码要让台湾方面感受到这种和解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于北京方面来说,那种当初对亚非拉兄弟的抽血援助政策当然也是不可取的,不仅不符合大陆的利益,更会被当成一种笑话。

  好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市场的不断扩大。

合着双赢也已经成为了双方的共识。

在这个时候共同的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以上几点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岸实现统一的条件是具备的(或者说在逐步具备)。

  目前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与古典时期有很大不同,就是“人”的因素,而这一点却正是目前国际上在处理领土问题上首要考虑的问题。

  台湾比之中国其他的争议地区这一点更加严重。

即就算你有本事让美国保持中立,用军事手段占领台湾,你也不得不考虑到岛上的人心向背问题。

既然军事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那么使用经济手段加速融合双方的利益,提升两岸的文化认同,最终在政治上寻求可行的方案就变得非常现实了。

郑氏归清时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