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575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江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月考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美国迪比克市宣布,将建设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一个由高科技充分“武装”的城市。

用一系列新技术“武装”的迪比克市将完全数字化,并将城市的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联网,侦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智能化地服务市民。

智慧城市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

换言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离开测绘地理信息就无法建成智慧城市。

目前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在积极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精度、实时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使测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地基到天基、从区域到全球发展,推动航空航天遥感朝“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和“四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通过卫星发射组网进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

这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所在。

“天地图”网站,集成了大量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还有全国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0.6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地名地址数据总量超过2100万条,可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权威的“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天地图”各节点间的互联互通和协同服务正在形成,将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网络支撑。

在装备能力上,资源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精度测绘遥感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

我国卫星导航数据处理软件已经处于国际前列。

全国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普遍配备了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部分地区还配备了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可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服务。

在地理信息资源获取上,我国将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使现有测绘基准体系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同时,我国首次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正在展开,将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供资源保障。

下一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将以加快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进程为切入点,通过开展时空数据建设、云服务系统开发等试点工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根据我国国情,可以预想,我国的智慧城市将至少会出现以下情况。

一、道路出行方面。

先进的软件系统与城市交通系统联网,动态掌握实时客流情况,大大提升通行效率,有效减少拥堵等待时间,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二、智能医疗。

各家医院分门别类地显示在地图上,只要在家登录智能医疗系统,任意点击一家医院,该医院的专业特色、坐诊医生立刻呈现在眼前。

病人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网上挂号并预约就诊时间和医生。

三、城市更安全。

通过智能化的城市安全与减灾系统,可以随时掌握灾害发生的位置、类型,并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确定、研究判断灾害现状及其影响范围,以做好救灾工作:

四、城市管理更智能。

“智慧城市”将利用智能传感网实现公共设施在线监测,公共设施从位置到

数量、从尺寸到形状,都将获得自己的“身份证”,如果井盖丢失了,护栏损坏了,路灯不亮了等等,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置。

(选自《展望智慧城市》,有删改)

1.下列关于“智慧城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大量的、精确的、动态的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的智能化城市。

B.智慧城市的建立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必然。

C.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

如果建成,迪比克市将是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D.智慧城市将极大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使人们在出行、就医等多个方面更为便捷。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地图”网站已经汇集了大量的基础地理信息资源,这将为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网络支撑。

B.以前,我国高精度测绘遥感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如今,资源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结束了这段历史。

C.我国省级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普遍配备了无人飞行器航摄系统和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装备能力得到了提高。

D.人们如果生活在智慧城市里,足不出户就可以治疗疾病,因为智能医疗系统会为病人提这种

便利。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测绘地理信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前提,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且富有成效的工作。

B.我国测绘地理信息部门正构筑海陆空天地一体化地理信息获取体系,它具有高精度、实时化的特点。

C.具有高精度、三维、动态等特点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一旦建成,将全面提升我国现有测绘基准体系的能力。

D.智慧城市对城市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它的建成将解决当今城市中交通拥堵等许多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

“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光言: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5分)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发宜兴

宋·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②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

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

②玉溪,作者家乡。

③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两次写车,一次喜庆,“以尔车来,_________”;一次凄凉,“淇水汤汤,

_____”,车来车往,命运沉浮里。

(3)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我们可以用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理论依据进行反驳。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

怎么就不见了?

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

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

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C.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

担忧。

(2)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6分)

 

(3)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6分)

 

(4)本文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来反映农村人口渐渐向城镇转移、村庄渐渐消逝的城镇化事实。

有人说,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发展的退步,你是怎样认为的?

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费孝通:

“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一名在中国人类学、社会学领跑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健将,跑上最后一段路的时候,费先生说了一句话:

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

费先生认为自己从幼年时就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下功夫“补课”,很多内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费先生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

他写怀念恩师的文章,从《论语》中找到了题目:

人不知而不愠。

顺着《论语》精神脉络的延伸,他读起了钱穆,从精神上感到了钱先生的亲切,感到作者在向他走来。

比如,钱先生是个热衷于“天人合一”的学者。

费先生也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他觉得,用钱先生主张的“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费先生想写写钱穆,写自己何以如此晚了才好好读起钱穆的著述,想到的题目仍出自《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

大体是在同时,费先生又读陈寅恪。

费先生说,读陈寅恪的书,想到了一个词,叫“归宿”。

他自问:

陈先生的归宿是“前朝”,自己的归宿是哪里呢?

恍然间,心底冒出了“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诗句。

他想再写一篇《学而时习之》。

费先生的“学而时习”之所,在书房,也在田野。

他去调查太湖水的污染、治理、开发情况,走到了宜兴。

在著名的紫砂村的一个农户家,他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制作过程。

看着工作台上壶身的旋转,费先生目光里是由衷的羡慕,他轻声问那女工:

“你收不收老徒弟呀?

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

在无锡,市长拿着费先生赠阅的新著问:

费老,您的书里的例子和数据,都是怎么来的?

费先生说:

“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

阅读答案__费孝通:

“自将磨洗认前朝阅读答案__费孝通:

“自将磨洗认前朝。

我的老师遍天下啊!

太湖调查工作结束了,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还在想太湖。

他说:

“我在想‘太湖精神’,想到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

有人建议费先生把想法写成文章。

费先生谈兴更高,从写文章说到教书:

教授的本领在旁白。

写了文章,拿到课堂上去念,不算稀奇。

要用旁白把正文里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烘托出来,提高一步。

旁白比正文好。

正文的写作常受拘束。

光有正文,传达不出旁白的东西。

有的教授只能上课念讲义,那成什么教授啊,要会旁白才好。

类似的微言大义,费先生有很多。

说者有意,也希望听者有心,能听懂那些不宜说破、不想说破、不能说破的话头中藏着的正文和旁白。

有机会常听费先生说话,可以体会到一种智慧的快乐。

上好的课堂,正文精彩,旁白更妙。

费先生的绝妙旁白,来自他的聪明,也来自他的用功。

出门调查一圈,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就多出好多题目:

新城加旧城,生态循环,效应交织......一个个题目活跃着费先生的脑细胞。

不久,就有了新的正文,新的旁白。

费先生有个特殊的本领,晚上躺下

后,能把白天里写的文字在大脑“屏幕”上很完整地过上一遍,琢磨哪里欠缺,需要补充;何处不妥,有待修改。

同时,他也能把尚未落笔的腹稿显示在大脑“屏幕”上。

在这个天地里,他劳作,他快乐,他年轻,他灵动,他左右逢源,神思如涌。

精神上可以为友的贤者,一个个向费先生走来。

孔夫子、钱穆、陈演恪、费达生,吴文藻、潘光旦、梁簌溟......费先生也以奉为上宾的心情向他们一个个迎去,倾心长谈。

(摘自《晴耕雨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费孝通搞研究的地点,不光在书房,还在田野,他搞实地调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好多调查过程中想到的题目,这主要表现了费先生的聪明。

B.费孝通除了向钱穆、陈寅恪等人学习,还深入民间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不仅体现了韩愈倡导的“圣人无常师”观点,也体现了一代学者的广阔胸襟和治学精神。

C.费孝通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不论是写怀念恩师的文章,还是写怀念故友的文章,文章的题目都是从《论语》中寻找到的。

D.“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孝通从小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人生最后几年,他专门补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

E.费孝通和钱穆一样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6分)

 

(3)费孝通谈到教书时提及“正文”与“旁白”,在他看来怎样对待这两者才算是好课堂?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费孝通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____,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_____,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莫衷一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各执一词各抒己见

D.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唯有除贪,才能安民心”——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接受越南通讯社采访时表示,越南反腐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这些成绩仍不足以完全根除贪污腐败与浪费现象的发生。

B.

针对近日出现的一些留学人员就读国外“预科班”遭欺骗的现象,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提醒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慎读“预科”。

C.人大会议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从今年起,新开办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不仅可以享受政府一次性三万元的注册资金补贴,还可以减免十万元税收和十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扶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村道旁、树荫下,_________,_________;长弄里、街梢头_________,_________;商邑中、闹市处,_________,_________。

①南乡村粗茶淡饭的日子因此有了一份知足的踏实和依靠

②朱漆的井栏护立诸多大小不一的水井

③江南古镇荣辱不惊的岁月藉此平添几许鲜活的滋润和热闹

④粗朴的麻石围起一圈圆圆的土井

⑤江南旺埠车马川流的繁华仗此更具踌躇的厚实和轩昂

⑥凉润的青砖砌出一口悠悠的老井

A.②③⑥①④⑤B.④①⑥③②⑤C.②①④③⑥⑤D.④③⑥①②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____①____。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___②____: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

如果土壤被污染,____③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17.读漫画,请描述画面的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

(5分)

内容:

寓意: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课堂上,老师问:

“假如我们要驶向新的目标,要征服未知旅程,需要使用一艘大船,冲风破浪到达彼岸,那么,你们最愿意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大部分同学的选择是“当船长”“当舵手”“当建造师”,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是“当水手”,少部分同学选择“坐在甲板上喝茶”“乘客”,而选择“

当电焊工、当修理工”的几乎没有。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哪些思考、感悟和联想?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以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不写成诗歌。

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使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必然”错,高新技术的发展只是使建设智慧慧城市成为可能,能不能建成还受多种因素制约。

2.B(A,“提供网络支撑”错,据原文可知,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