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走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5869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油走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原油走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油走势.docx

《原油走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走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油走势.docx

原油走势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特征

从2002年开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进入上升周期。

从以往几年的走势看,国际油价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但2006年出现了大的向下调整,2007年以来则持续较大幅度上涨,其间即使下跌也为震荡调整,其幅度和时间均相对较短。

2006年,国际油价在黎以冲突、BP(英国石油公司)原油管道破裂、基金炒作等因素影响下一路攀升,最高涨至77.03美元/桶,随后由于前期炒作题材弱化、北半球用油淡季到来以及美国暖冬气候的影响,油价迅速回落,最低跌至55.81美元/桶,跌幅达27.5%。

2007年,油价从51.13美元/桶的低点开始持续上涨,下半年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虽经历过几段短暂回调,但调整幅度至多为10%上下。

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延续了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快速上涨态势。

受美元走软和非洲产油国局势动荡等因素影响,新年的第1个交易日国际油价就创历史新高,WTI(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盘中突破100美元/桶大关。

此后,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继续扩散,全球股市大幅下挫,同时市场预期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原油需求将会下降,油价短期震荡调整,最低曾探至87美元/桶的水平。

2月份,土伊边境冲突、市场担忧委内瑞拉石油供应中断及美联储降息等因素,使油价重拾涨势,2月19日WTI收盘价首次站上100美元/桶。

3-5月在美国原油库存下降、尼日利亚石油工人罢工、欧佩克拒绝增产、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下,油价持续上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5月的22个交易日,WTI有8次刷新历史记录,月平均价达到125.5美元/桶,比上月上涨11.6%,同比上涨97.6%。

6月6日,国际油价一度冲高至139美元/桶的新高,收盘价达到138.54美元/桶,比2007年年初的最低价上涨了170%。

二、油价上涨的原因分析

投机基金的大肆炒作是油价上涨最直接的推动因素,而投机基金之所以选择石油作为炒作题材,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对石油的需求仍显刚性,而增加石油供应存在来自原油生产国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元贬值效应等因素。

从需求看,历史上发生的三次石油危机,使油价在短期内分别上涨了250%、160%、200%,特别是前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抑制了石油需求。

而这一次油价暴涨的作用有限,世界经济没有因油价过高而出现明显的衰退,全球石油需求也仍然强劲,国际能源机构和欧佩克预测今年的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日消费量约为8700万桶。

从供给看,国际能源署认为,今年来自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供给大约增加81.5万桶/天,原油供给出现2004年以来最强劲的增长。

但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对尼日利亚、委内瑞拉、伊朗等产油国能否保持石油稳定生产存在担忧,这些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国际纷争不断,给石油供应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同时,欧佩克认为高油价是美元贬值和基金炒作导致的,因此虽有潜在产能,但不准备提高原油产量。

美元持续贬值是本次油价上涨的重要推动因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先后七次降息以刺激美国经济增长。

美元兑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持续下跌,大量资金从美国股市、债市中流出,流入石油等商品市场寻求保值增值,助推油价上涨。

2007年国际油价累计上涨9.3%,而同期美元兑欧元贬值9.1%,两者相关性很强。

今年以来美元贬值对油价的影响有所减弱,但仍存在较大相关性。

三、后期走势判断

目前一些亚洲国家政府已开始削减能源补贴,发达国家也采取措施减少交通开支,高油价对需求的打击可能显现,但短期内石油供需紧张的格局难以发生根本改变。

特别是北半球夏季即将到来,这是自然灾害频发和石油消费高峰期,也是往年油价在年中达到高点的时期。

近期一些机构和国际组织纷纷调高今年的油价预期,高盛预计油价年底将达145美元/桶,部分投机基金已看好油价将在今年7月份达到160美元/桶的新高,欧佩克轮值主席哈利勒也表示国际油价还将继续上涨。

从中短期看,基金的炒作热情不会很快消退,油价可能进一步攀高,甚至冲上150美元/桶,下半年的平均价也将维持在110美元/桶上方。

 

2007-2008年国际油价走势回顾与展望

2007年12月28日 05:

38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课题组

  2007年,在世界经济保持5%以上的强劲增长、中东地缘局势恶化、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炼厂事故频发、游资炒作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推动下,国际油价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全年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为每桶72.3美元,同比上涨9%,为最近五年来最小涨幅。

2008年,尽管美国次贷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但全球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地缘风险、投机炒作、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始终存在,国际油价难有实质性回落,预计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年均价格将为每桶75美元左右。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会加大我国石油进口负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和消费者支出,增大通货膨胀压力。

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

  2007年国际油价

  触底反弹、先抑后扬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出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

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短暂下挫,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至9月13日突破80美元的关口,10月25日突破90美元关口,11月23日达到98.18美元的最高,较年初最低点强劲反弹近一倍。

  

(一)年初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挫

  2007年伊始,国际油价连续大幅下挫,创五年来最差开局。

在供求基本面、地缘风险、游资投机等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天气成为影响油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暖冬导致取暖用油需求减少,库存高于预期,推动年初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挫,1月18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下挫至每桶50.48美元,与2006年7月份创下的77.03美元的历史高位相比跌去了34.5%,跌至近20个月以来的最低价位。

  

(二)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稳步持续反弹

  美国全国性暴雪激发取暖油需求,天气突变成为国际油价反弹的契机,2月份国际油价重回60美元平台。

3至6月份,一方面,天气逐渐转暖,美国石油库存状况改善;另一方面,道达尔美国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均因出现故障导致石油产出减少。

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国际油价在56.5到66美元之间宽幅震荡。

  (三)下半年开始国际油价加速反弹并屡创新高

  7月份开始,国际油价加速上扬。

尽管美国经济出现减速,但是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经济增长,全球石油市场需求旺盛;美国汽油供应紧张以及炼油厂问题一直困扰着国际油市;伊朗核问题和尼日利亚紧张局势加剧、纽约和美国海湾输油管道泄漏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呈现震荡上扬的走势,至6月下旬已接近70美元,7月31日达到每桶78.21美元,突破了上年创下的历史最高位。

  8月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暂大幅下挫后,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

欧美各国央行采取的给金融市场注资的联合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缓解了次贷危机的影响;同时,形成于大西洋的热带风暴“迪安”对当地石油生产设施会造成威胁,影响到石油供应,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反弹上扬。

至9月13日,纽约市场WTI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80美元,10月25日突破90美元关口,11月23日达到98.18美元的历史最高价位,较年初最低点强劲反弹约94.5%。

但是,2007年全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年平均价格约为每桶72.3美元,较上年仅上涨9%,这是最近五年来的最小涨幅。

  2008年国际油价仍将高位运行

  

(一)全球经济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特别是中国、印度、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强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08年中国、印度经济分别增长10%和8.4%,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从三大经济体来看,虽然次贷危机加大了美国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通货膨胀压力和经济下行风险使得货币政策左右为难。

但是,美国经济抵御风险和自我调节能力要远强于其他经济体,其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会继续促进美国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失业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消费支出;9月份以来连续降息以及欧美央行联手干预稳定了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强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同时,由于全球经济处于1960年代以来最快的增长阶段,对美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增加。

因而美国经济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2008年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IMF预计,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1.9%,与2007年基本持平。

欧元区国家结构性问题得到一定缓解,通货膨胀在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德国等国财政改革取得成效,财政赤字大大减少,经济活力得到增强。

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2.1%,较上年略有放缓。

日本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状态,金融等领域改革等为经济增长提供较好的支持,同时中国、东盟等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使日本出口有望保持良好态势,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1.7%。

  

(二)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旺盛。

国际能源署10月份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80万桶/天,同比增加210万桶/天,增长2.5%。

其中,亚太地区石油需求增长最快,增量为84万桶/天,占全球需求增量的40%;中东地区石油需求增长紧随其后,增量为38.5万桶/天,而其他地区增量相对较小。

  欧佩克在12月份石油月报中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06桶/天,同比增加132万桶/天,增长1.5%。

  而美国能源情报署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月报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需求量为8716万桶/天,同比增加138万桶,增长率为1.6%。

其中,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发展中经济体,非OECD国家和地区日均石油需求增量为120万桶,占全球需求增量的近九成,而OECD国家石油需求增量占比一成多。

从国别来看,中国石油需求增量占32%,美国增量占17%,两国需求增量占到全球增量的接近一半。

  尽管三大机构的预测数据不尽一致,但是均认为2008年国际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基本趋势,其增量仍将超出过去十年平均水平。

  (三)世界石油供给有所改善

  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得石油实际需求非常旺盛,同时高额利润必然会刺激新增投资。

为了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欧佩克国家计划在2010年前投资1200亿美元着手扩大石油生产能力,初步计划将原油日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3170万桶提升至2010年的3690万桶(不包括伊拉克),增长16%以上。

同时,欧佩克大幅扩大精炼能力,精炼日产能由2006年的1230万桶扩大至2011年的1770万桶,提高近50%。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研究,2008年全球石油产量有望得到较快增长。

美国能源情报署报告预计,2008年全球石油供给量为8739万桶/天,同比增加253万桶,增长率为3%,增速较上年大幅提高。

其中,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4.5%,增量为158万桶,占全球增量的62.6%;非欧佩克国家日产量增长2.1%,增量为95万桶,占全球增量的37.4%。

非欧佩克国家中,巴西产量增长非常迅速,日产量增加39万桶,同比增长17%;美国石油日产量增加23万桶,同比增长2.8%;此外,前苏联地区产量增加较快,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日产能分别增加15万桶和9万桶,同比分别增长17.4%和6.2%;俄罗斯尽管也有15万桶的增量,但仅与过去的两年持平,明显低于2003-2005年60-80万桶左右的增量水平。

此外,受储量等因素的限制,墨西哥、英国、挪威等国的产量在逐年下降,预计2008年北海地区日产量下降24万桶,同比下降5.2%。

  全球剩余产能得到一定的恢复,2008年欧佩克剩余产能预计约为210万桶/天。

剩余产能与国际油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剩余产能的恢复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油价。

  (四)伊朗核问题仍然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大变数

  中东等产油地区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始终是困扰明年国际油市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

根据BP能源统计,伊朗拥有189亿吨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1.4%,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储采比高达86.7;天然气探明储备高达28.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5.5%,仅次于俄罗斯居于世界第二位。

目前,伊朗为欧佩克第二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超过400万桶,而且超过60%的石油出口国际市场,大约250万桶左右的出口量,年出口石油在1.2亿吨左右。

  由于伊朗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出口量、地理上所处战略位置,以及面临的石油供求趋紧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伊朗核问题更为复杂,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时间更长,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更为巨大。

  (五)国际游资炒作的作用仍不可小视

  在现代金融市场体系中,巨额国际游资在不断冲击各种市场,国际原油期货市场也不能例外。

2007年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一度大幅减少,出现了净空头持仓,随之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跳水,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由每桶65美元左右一度跌至50美元。

3月份以来,纽约市场投机资金原油期货持仓量明显回升,国际油价也出现明显反弹。

在7月末,基金原油净多持仓量最高增至1.2亿桶以上,超过当时日原油消费总量近50%,而国际油价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基金原油期货持仓量与国际油价具有高度正相关性,每当基金净多持仓量大幅增加,国际油价随之飙升,而当基金大幅减仓时,国际油价便会出现快速下挫。

影响国际油价的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国际游资炒作的题材,因而国际游资仍将会对油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美元持续贬值有一定推高油价作用

  美国面临着巨额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沉重压力,预计双赤字在短期内不会消除,因而美元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弱势。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交易中主要采用美元结算,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石油出口国实际石油收入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欧佩克等产油国抬高油价。

  (七)美国大选会影响国际油价

  美国共和党代表石油等富人阶层,支持至少是默认油价高涨。

而民主党代表相对中低收入阶层,一贯主张控制国际油价。

因而明年美国大选结果会影响到国际油价。

  (八)基本结论

  总体来看,2008年,全球石油供求仍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支持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

如果伊朗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风险没有明显恶化,不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年平均价位将在每桶75美元左右的高位运行。

但是,如果伊朗核问题演变为美伊军事冲突,或出现飓风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那么短期内国际油价将会出现大幅飙升;如果次贷危机不断恶化,逐步演变成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出现明显减速,那么国际油价也存在大幅回落的可能性。

  由于近来国际油价出现持续明显反弹,国际权威机构不断调高国际油价走势的预测。

11月27日,路透社调查的37家国际权威机构的预测显示,分析师将其对2008年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预估调升至72.9和74.4美元,较7月末的调查结果高出10美元左右。

美国能源情报署在12月份短期能源展望报告中,将2008年纽约市场WTI油价大幅调高至84.8美元,较今年7月份预测高出13.6美元。

  图3:

欧佩克国家原油剩余产能

  数据来源:

美国能源情报署

  图1:

2006-2007年纽约市场原油期货(WTI)价格对比图

  资料来源:

美国能源情报署

  资料来源:

美国能源情报署,2007年12月

  注:

左轴单位为千桶,右轴单位为美元/桶

  资料来源: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

  图4:

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净多持仓量

  与WTI价格走势图

  图2:

世界石油需求量走势图

  国际油价走势对

  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给我国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油价不仅增加外汇支出、加大企业成本、增加居民消费支出,同时加大通货膨胀压力。

  

(一)高油价导致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持续稳步增长,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潜力有限,对外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目前有近一半的石油需要从国际市场进口。

因而油价上涨必然导致更多的外汇支出,这意味着我国国民财富的净溢出。

石油是目前我国单一商品最大的逆差项目,2006年逆差就达720亿美元。

  

(二)高油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尽管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油价对国内物价的冲击,但是,价格倒挂使得国内成品油价格存在一定的上调压力和空间,而且节能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及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要求油价同国际接轨。

因而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或者上调的预期都会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

  (三)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个人消费者将直接成为高油价的承受者,今年以来,由于国际油价不断上涨,明显增加了部分消费者的支出,导致实际消费紧缩。

油价倒挂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供油紧张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四)加大相关企业生产成本

  国际油价大幅攀升必将给国民经济各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

交通运输业和农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油价上涨,导致交通运输业单位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推升了农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资的涨价及灌溉、耕田、运输等农机具用油的成本。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成本压力较大,炼油行业继续亏损。

高油价影响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节油型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市场上的新宠,加快了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的调整。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景气与油价同步,从油价上涨中直接受益。

  (五)促进替代能源行业的发展

  部分行业在直接感受到来自油价上涨压力的同时,新能源、替代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高油价使得替代能源逐步具有经济可开发性,并会促使更多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

  政策建议

  

(一)摆脱部门藩篱、推出燃油税政策

  燃油税对于节约石油资源、提高能效的重要作用在日本和欧洲等地区得到了充分证明,而且在国内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

出台燃油税政策,以燃油税取代养路费,用油越多的车辆交的税也越多,这是用经济杠杆有效推进节油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燃油税这种简单有效的政策工具在我国争论长达十多年难以出台,有部门利益、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各群体承受力、高油价等多种因素,但归根结底是多头管理、部门间扯皮的结果。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长很快,为了抑制燃油消耗,必须坚决打破部门利益,果断推出燃油税政策。

开征燃油税并不必然导致油价上涨,起初税率可以定得低一些,逐步调整到适当的水平,当然要考虑到对不同领域的影响。

  

(二)打破行业垄断、推进石油市场流通体制改革

  尽管2006年底商务部出台了《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而且出台了一系列《非公36条》的配套政策。

但是,石油行业特别是上游领域的垄断问题比较严重,也比较复杂。

当前最为突出的就是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包括国内市场原油批发经营以及石油进出口问题。

因此必须打破垄断、加快石油行业体制改革。

  (三)完善定价机制、逐步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

  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和中国石油(11.27,0.31,2.83%,吧)进口依存度逐步上升,中国的石油安全正受到严重挑战,建立科学、合理的石油价格体系刻不容缓。

我国已经正式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新机制有助于保障炼油行业的利益,稳定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

但是,新机制存在着炼油行业平均成本、平均利润难以确定、仍然不能够如实反映我国能源供给状况、国产原油加工成本如何计算等难题。

因此,新机制仍然是一个过渡性机制,必须抓紧推进石油市场体系以及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实现成品油市场化定价做好准备。

  (四)加快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中国已彻底告别了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的历史,中国开始尝试运用战略石油储备来维护自身的石油安全供给,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但是,这并不表示中国就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储备体系,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美日欧等国经过近30年的时间才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体系。

我国构建石油储备体系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做,像石油战略储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储备营运管理机构的设立、储备油品的来源、储备资金的来源、新储备基地的选址、符合中国需求的储备规模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