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6134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2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docx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指南录后序教学参考资料

5 指南录后序

◎语林撷英

[课内名句]

1.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2.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相关名句]

文天祥爱国诗句集锦

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

2.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指南录·赴阙》)

3.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正气歌》)

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正气歌》)

5.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南海》)

6.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

(《山中感兴》)

7.整顿乾坤非异事,云开万里歌明月。

(《满江红》)

8.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绝命辞》)

有关文天祥的对联

1.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古谊若龟鉴,忠胆若铁石;

敢问何为浩然正气,镇地为河岳,丽天为日星。

花外子规燕市冷,柳边精卫浙江潮。

(浙江温州文信国祠联)

2.南宋状元宰相,西江孝子忠臣。

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

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

(北京文天祥祠联)

3.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

(海丰县方饭亭联)

◎诗海拾贝

过零丁洋①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②。

【注】 ①此诗作于祥兴二年(1279)。

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后,元将张弘范押之同行,攻打崖山,屡迫文天祥招降崖山守将张世杰,文天祥即以此诗示之。

②汗青:

古代用竹简著书,为易于书写和防虫蛀,制作时先用火烤,去掉竹子里的水分,所以叫汗青。

这里特指史册。

【赏析】 这是一首名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

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

【思考】 赏析诗歌的颔联。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作者档案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曾任刑部郎官、赣州知州等职。

德祐元年(1275),元军进逼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响应勤王诏。

不久,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州,拥立端宗,力图复宋,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

后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7岁

《文山先生全集》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

◎人物颂歌

永存世间的灵魂

你,文天祥,一个存活了770多年仍熠熠闪光的灵魂。

你矫首高唱过“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曾敛眉低吟过“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

无限遗恨的喟叹啊,挟带着穿金破石的风声辗转千年,却始终是时代的最强音!

在这暮秋的十月,在这静静的夜里,我听到了你来自天籁的声音,你依稀向我走来,形容憔悴,但襟袖间仍是一片清风朗月。

我的灵魂也便跨越770多年,走近了你。

啊,那一抔黄土,那一座孤冢,你的躯体葬在这最卑微的泥土里,你的灵魂却早已氤氲在天地之间,你天天吟咏着的《正气歌》,令山河惊悚,令乾坤变色!

770多年如长江之水滚滚逝去,我看到,你崇高的灵魂卓立于天边,升华成史册上一抹灼月的墨辉。

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作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

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

被押到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

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在柴市就义。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文本为“后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

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缙”同“搢”,插

2.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及

本课:

①战、守、迁皆不及施 来得及

②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动词,到、至

链接: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动词,比得上

④自古及今,未尝闻也(《荀子·王制》) 动词,到、至

(2)辞

本课:

①于是辞相印不拜 动词,推辞

②抗辞慷慨 名词,言辞

链接:

③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 动词,告辞

④《归去来兮辞》 名词,文体的一种

3.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译文:

                                    

                                    

[明确] 满朝大小官员在左丞相府里聚集,没有一个人能拿出解救的办法。

(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于左丞相府”置于动词“萃”之后)

4.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出使元营严峻形势的一项是(  )

①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②战、守、迁皆不及施

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④北邀当国者相见

⑤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⑥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⑦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A.①②③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⑦D.①②③④

[明确] 选D。

⑤属于文天祥对形势结果的推测,⑥不属于当时的严峻形势,⑦是出使的目的。

5.下列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以一身而兼二职,以一身而系国运,说明他当时的地位举足轻重。

B.当时,元军大兵压境,而南宋群臣惊慌失措,聚集在文天祥的府邸,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C.亡国在即,文天祥认为自己“不得爱身”,这可以看出他已经有为国捐躯的决心了。

D.经过权衡,文天祥决定出使,并在第二天立即出发前赴险恶丛生的敌营。

[明确] 选B。

B项,原文为“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文天祥“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所以“聚集在文天祥的府邸”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2)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北虽貌敬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辨别方法

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1.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加点部分如果是主谓结构,译为“蛇爬行”显然不对,这是名词作状语,应译为“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2.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

一是弄清动词的主语。

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

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天下”作全句的主语,“云”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

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

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

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

如: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

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

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

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7.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本课:

①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动词,列举罪状

链接:

②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副词,屡次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 名词,运数

④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动词,计算

8.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抗辞慷慨

古义:

指意气激昂。

今义:

指大方。

(2)不复顾利害

古义:

指个人的安危。

今义:

指利益和损害。

9.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译文:

                                    

(2)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译文:

                                    

(3)予羁縻不得还。

译文:

                                    

[明确] 

(1)刚到元营时,(我)据理抗争,言辞十分激烈,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

(省略句,“抗辞”前省略了主语“我”)

(2)可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前”“于后”分别置于谓语“构恶”“献谄”之后)

(3)我被软禁起来不能返回。

(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10.下列各句不属于直接表现文天祥斗争场面的一句是(  )

A.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B.直前诟虏帅失信

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明确] 选D。

D项,“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是文天祥敢于辞锋犀利怒斥敌人的原因。

11.下列对第二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叙述了文天祥在元军营中不辱使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经历。

B.文天祥刚到元营时,痛骂元军统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C.“直前”的动作,“诟”“数”的言辞,使文天祥的凛凛雄姿毕现纸上。

D.虽然军事上失利,但作为国家使节,作者气节坦荡,大义凛然,坚决斗争。

[明确] 选B。

B项,“痛骂元军统帅”不是刚到元营时。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草行露宿 草:

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

露:

名词作状语,在露水中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含义。

(1)靡

本课:

①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无,不

链接: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动词,倒下

③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鸿门宴》) 动词,后退

(2)分

本课:

①予分当引决 名词作状语,按理

链接: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量词,长度单位

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动词,分给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穷饿无聊

古义:

没有依靠。

今义:

指(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2)以至于永嘉

古义:

到达。

今义:

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1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译文:

                                    

                                    

[明确] 每天与元军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互相遭遇。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长淮间”置于动词“相出没”之后)

16.下列各句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情形的一项是(  )

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②得间奔真州 ③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⑤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②③⑤D.③④⑤

[明确] 选D。

①文天祥尚未开始逃亡,②叙述找机会逃亡到真州,不属于文天祥逃亡中窘迫的情形。

17.下列对第三、四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说明作者此时已经成了俘虏,完全丧失了国家使节的地位。

B.作者本想一死了之,但是认为还没有到绝望的地步,局面还有可能扭转,所以“隐忍以行”。

C.作者刚到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表现了其立志复兴国家的急切心情。

D.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避”“出”“渡”“入”“展转”等,详细铺陈了南归行程。

[明确] 选D。

D项,“详细铺陈”错误,这里是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南归行程。

四、阅读课文第五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8.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陵”同“凌”,欺侮

(2)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见”同“现”,出现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如

本课:

①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去,到……去

链接: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动词,像

③固不如也(《鸿门宴》) 动词,比得上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动词,到,往

⑤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如……何”,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⑦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小石潭记》) 动词,像

(2)为

本课:

①为巡船所物色 介词,被

②将以有为也 名词,作为

③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时间副词,将

④为一卷 动词,编作

链接:

⑤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动词,治理

⑥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 动词,成为

20.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道海安、如皋 名词作动词,取道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

指盘查,搜寻。

今义:

指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2)几彷徨死

古义:

指走投无路。

今义:

指犹豫不定,不知往哪儿去好。

2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为巡船所物色。

译文:

                                    

                                    

(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译文:

                                    

                                    

(3)死生,昼夜事也。

译文:

                                    

                                    

[明确] 

(1)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被动句,“为”表被动)

(2)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被动句,“为”表被动)

(3)死是早晚间的事情。

(判断句,“……也”表判断)

23.下列对第五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呜呼!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九死一生的经历回顾。

B.文章扣住一个“死”字,从赴敌营抗辞说到“至通州”,一口气历数出十八个“死”。

C.“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表明了作者对死亡的态度,而为了“将以有为也”,他万死不辞,对自己经历的磨难无怨无悔。

D.段末,一句“呜呼”总揽全段;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的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

[明确] 选B。

B项,作者历数十八个“死”,是从赴敌营抗辞说到“以小舟涉鲸波出”。

五、阅读课文第六至八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2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 “僇”同“戮”,罪

2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道中手自抄录 名词作状语,亲手

(2)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形容词作名词,危险

(3)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名词作动词,写序文,作序

(4)名曰《指南录》 名词作动词,命名

26.解释下列句子中多义词的意义。

(1)间

本课:

①间以诗记所遭 副词,间或,有时

②得间奔真州 名词,机会

链接:

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副词,暗中

(2)文

本课:

①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动词,文饰

链接:

②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褒禅山记》) 名词,文字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名词,文章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古义:

指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

今义:

指尸体。

2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译文:

                                    

                                    

                                    

[明确] 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活着没有什么用来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变成凶恶的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先人之墓”置于谓语“请罪”之后)

29.下列各句不属于表现作者报国意志的一句是(  )

A.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B.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

C.誓不与贼俱生

D.自文于君亲

[明确] 选D。

D项的意思是“在君王和父母面前文饰自己的过错”,不能表现作者的报国意志。

30.下列对第六至八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六段说明诗集的内容是“悲予志”,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以诗记所遭”。

B.作者在第七段中表明:

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

C.作者引用《出师表》中的句子,表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D.第七段的议论体现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天祥作为正直士人的代表所能体现的最高思想境界。

[明确] 选A。

A项,诗集的内容是“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保存并结集的目的是“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介词结构后置句

[解读]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介词结构后置句在高考文言文的考查中属高频考点。

题型多为判断“于”和“以”的用法的选择题和翻译题。

[指津] 1.常见类型

(1)动+以+宾

如:

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译文: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2)动+于(乎,相当“于”)+宾

如:

①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

译文:

不幸的是,吕师孟(与我有夙怨)在元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

②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

译文:

每天与元军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互相遭遇。

(3)形+于+宾

如:

长于臣。

(《鸿门宴》)

译文:

(他,指项伯)比我年长(大)。

2.方法归纳

(1)牢记古今句式的差异

现代汉语句子的结构一般是:

定+主+状+谓+定+宾+补,状语在谓语之前。

但在文言文中,由于某种需要,要把状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

(2)依据句式规律,快速判断翻译

①找出句子中谓语(动词或形容词)的位置。

这是因为状语是专门修饰谓语的,谓语的位置是相对不变的,在文言文中状语的位置在谓语后面。

②依据介词结构后置的规律来判断。

如果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子符合这种结构:

谓+宾+[介+名(代)]。

在这里的“介词结构”就可以理解为后置的“状语”了。

③借助介词进行判断。

在介词结构后置句中,介词多为“于”“以”“乎”等,因此这些介词也可以成为判断句子是否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种依据,当然这些介词在不同的句子里的意思是不同的。

翻译时,要把介词结构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以使语序正常。

[考题印证]

(2015·高考安徽卷)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

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

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

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的句子。

出,出任。

“誓于神”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神誓”。

以,介词,因为。

“自污”宾语前置,即“污自”。

[答案]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的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

(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

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

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

◎课内挖掘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元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文天祥为纾国难,挺身而出,出使元营,在元营抗辞慷慨,欲以死报国,以身殉节。

后被元军无理扣押,他本想“引决”,但为了爱国的最高目的,“隐忍以行”;为回归南宋,他百折不回,辗转逃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以身报国的决心,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

◎课外激活

1.忧国不谋身的师昌绪

20世纪50年代,师昌绪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全力投身新中国建设,60年来,他艰苦奋斗,屡克难关,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赤子情怀昭日月。

[激活] 拥有爱国之心,并为之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这是一个人最崇高、最纯粹的道德标准。

2.刘德华拒唱日语歌曲

刘德华曾在日本举办了一场小型歌友会。

歌友会中,刘德华拒绝演唱主办方安排的日语歌曲,并把所有曲目都改为普通话。

刘德华用普通话一字一句说道:

“本来我是不想来日本的,但是因为合约在身,不得不来日本。

如果我不来,没人可以把我怎么样。

我只是觉得这样对我的歌迷不公平,因为歌迷是无辜的。

”刘德华接着说,“引用一句话,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艺术家是有国界的。

我想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