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6190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系列练习

高中地理必修系列练习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一、选择题

1、人口增长的过渡模式与现代模式的共同之处是()

A、高出生率B、低出生率C、低死亡率D、高自然增长率

2、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连续呈负增长的是()

A、巴西、古巴B、意大利、匈牙利C、俄罗斯、美国D、日本、中国

3、读下图,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图1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

4、下图反映了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属于过渡模式的国家是()

·③

·

A、③B、②C、①D、④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

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

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由下到上年龄逐渐增大;左边表示男性,右边表示女性。

图4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回答5~6题。

5、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6、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A、尼日利亚B、印度C、日本D、泰国

7、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A、生活消费水平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素质D、资源状况

8、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A、消费水平B、社会发展水平C、科技水平D、资源数量

9、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旅客前往西藏,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迁移B、国内迁移C、人口流动D、省际迁移

10、形成下列城市的原因中,与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的是()

A、大庆、攀枝花B、南通、上海C、昆明、太原D、挂林、西藏

11、下列移民属于“生态移民”的是()

A、甘肃民勤县因缺水导致大批人口外迁B、巴以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人口大量外迁

C、西部大开发吸引大批应届毕业生求职落户D、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人民移居东南亚

12、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

13、婚俗主要影响着人口的()A、出生率B、死亡率C、文化水平D、年龄构成

14、西方国家人口出生率较低,在婚俗方面的原因是()

A、婚姻关系很稳定B、妇女生育年龄比较提前C、亲子年龄差距不断缩短D、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15、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

A、主张节育不生育B、不反对人口增殖C、提倡计划生育D、自觉降低出生率

16、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A.早出晚归B.安土重迁C.季节性迁移D.逐水而迁

17、促使“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转变的原因是()

A、商业者备受推崇B、商业是财富的生产部门C、农业经济的萎缩D、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

18、“四海为家”对人口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人口迁移B、调整了人口分布C、提高了人口素质D、增加了人口出生率

二、综合题

19、下列为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读图后回答。

(1)图3中字母代表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

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_(填字母)阶段,另外两种模式都具有__________的共同特点,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____________工作,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已属于“________型”。

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在由_________型向________型的过渡阶段。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

“奉朝自统一区宇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

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

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所无增。

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

“条奏官每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

今人民蓄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

(摘自《清圣祖实录》卷240卷250页)

材料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道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

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宴录》卷9l0卷1147页)

(1)材料一中,康熙帝的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实质是什么?

联系材料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

21、读图5“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回答问题。

图5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1)A、B、C代表的是___________。

(2)图中发生迁移现象的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虽然有人口流动现象。

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

(3)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人口迁移可分为___________人口迁移和___________人口迁移。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B

D

C

D

C

D

A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A

A

C

A

D

B

B

D

D

二、综合题

19、

(1)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B增长率较低A(原始型)模式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C(现代型)模式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

(3)计划生育现代传统现代

20、

(1)人口增长大大超过了耕地的增长,造成人多地步少的现象。

清朝康熙时,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了。

由于清朝调整了统治制度,奖励垦荒、更名田,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

(2)乾隆时期与水争地的现象十分普遍。

其实质是盲目开垦,破坏生态平衡。

直接原因是人口过剩,无地可耕。

21、

(1)不同的行政区域

(2)A1→B1C1→A2

A1→A2、C1→C2没有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域(或仍然在同一行政区域)

(3)国际国内

(4)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高中地理必修系列练习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一、选择题:

A、我国水陆交通枢纽

B、南北漕运的咽喉,盐运中心

C、商业等经济发达

D、王安石、郑板桥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2、影响扬州历史上几度兴衰的主要交通条件是()

A.京杭运河B.长江C.津浦铁路D.高邮湖等湖泊的湖运

3、改革开放以来,古城扬州焕发了青春。

下列条件中不属于现代扬州发展的重要条件是()

A、大规模疏浚了大运河

B、加强了宁(南京)启(启东)铁路的建设

1、北宋时期,“扬州”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

关于当时“扬州”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大力建设宁(南京)连(连云港)高速、宁(南京)启(启东)高速

D、建造了与苏南能实现紧密联系的跨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

图2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

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P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

读图回答4~5题。

4、从P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向()

A、东B、南C、西D、北

5、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对应的是()

A、商业用地、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商业用地、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用地、住宅区、绿地

D、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用地

2004年7月10日下午,十几年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雨突袭北京,城区平均降水超过50毫米,几个暴雨点达到75毫米。

突如其来的暴雨给市区造成了严重交通堵塞和排水不畅等困难。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能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提倡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⑤

7、城市建设中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有()

①阻断了大气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②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路况变差,使交通和出行困难③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④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8、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二、综合题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3、图4回答以下问题。

图3某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示意图4两城市人口化

1、1950~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4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1)对生物:

(2)对气温:

(3)对降水:

(4)对地下水:

5、(多项选择)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新奥运”促进了新北京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提出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

两带指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

东部发展带即在顺义、通州、亦庄重点建设新城(而非卫星城),西部生态带即在昌平至沙河、门城至首钢以及长辛店、良乡、黄村等新城进行新的定位。

回答下列问题。

6、中心区两轴指________________线和_______________线,两轴地带的城市职能应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

7、建设东部发展带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城市职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建设西部生态带对保护北京生态环境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参考答案

1、D2、A3、D4、B5、C6、C7、D8、D

二、综合题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

(1)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2)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了“热岛”现象

(3)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4)降水减少,对地下水的补给产生影响(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ABD

6、城市中轴长安街的延伸政治文化

7、建设若干新城,能够吸纳、转移产业和人口,进而为北京产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避免城市职能过于集中(或分散城市职能);使城市中心区政治、文化职能(或首都职能)更加突出

改善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居住条件改善、绿地面积增加、社会治安改善、就业率的提高

8、保护北京重要水源、抵御风沙侵袭

第三章参考答案

1、

(1)墨西哥捷克、匈牙利

(2)江苏浙江广东沿海经济较发达(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2、原材料、设计、设备来自海外;多个狂装加工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该镇服装生产专业化突出;同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生产和社会服务;产品主要销往海外.也有部分产品在国内及本地销售。

3、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

生产的附加值低.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司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

今后的发展战略是:

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

4、

(1)潘帕斯潘帕斯草原牧牛业牛

(2)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

5、

(1)温带

(2)东亚南亚东南亚(3)高温多雨或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亚洲人多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种植水稻历史悠久。

(4)商品化生产

6、A服装厂。

污染较少,可在城区,方便工人上下班,利用劳力资源。

&造纸厂。

用水较多,靠近河流,污水排放在下游,避免污染城区。

D钢铁厂。

接近煤矿,可就地炼取焦炭;靠近铁路,便于运输铁矿石;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避免污染城区。

E啤酒厂。

用水多.在河流上游,水质好,接近消费地。

7、

(1)由上而下:

焦化厂(发电厂)发电厂(焦化厂)钢铁厂水泥厂

(2)钢铁(3)A(4)焦化厂回收焦炉气中的氮可用于生产氮肥(5)食品工业、棉纺织工业

8、

(1)D

(2)C(3)C(4)城市数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地逐渐减少,青藏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城市。

从气候看,我国的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度的亚热带、温带季风(性)湿润地区”;从地形看,我国的特大城市一般分布在“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物产富庶的平原地区”,这里便于修建道路、建筑物等城市基础设施,河流多又邻海,对外联系较方便;从社会经济看,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在“人口众多、经济富裕、科技教育发达、交通便捷的东部沿海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系列练习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读图综合题(共8题)

1、纺织和服装工业在全球的分布、生产和销售的全球化程度较高。

根据所给资料,完成

(1)~

(2)题。

每小时工人工资

国家

20美元以上

日本、丹麦、瑞士.比利时

14~l8美元

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以色列

2美元以下

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叙利亚、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

印度尼西亚

图1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生产专业镇分布(每点表示一个专业镇)

(1)纺织和服装工业的跨国生产一般先向工资较低的邻近国家转移。

依据上表资料判断,美国纺织服装业应先向___________(国家)转移,德国纺织服装业应先向______(国家)转移。

(2)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并出现了众多专业镇。

专业镇从事纺织、服装生产的企业可达数千家,从业人员可达数万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专业镇的分布特点为①集中分布在______省、______省和______省;②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2、根据图2,简述该服装产业的特点。

图2

注:

产品销往市场的箭头粗细表示销售量的相对多少。

3、读图3,说明目前我国多数出口服装企业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在整个服装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策略。

4、读图4“某草原区位”,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区域名为______草原,该地的农业区域类型是______,放牧的主要牲畜是______。

(2)该区域具有发展畜牧业优势的自然条件是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

 

5、读图5“世界水稻、小麦主要产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小麦主要分布在______(温度带)地区。

(2)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A______、B——、C______的降水丰富的地区。

(3)分析这些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来分析)。

(4)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6中,该城镇规划拟建钢铁厂、造纸厂、啤酒厂和服装厂,由于条件所限,每个厂只能在图中A、B、C、D、E、F各地点选择。

请你按最佳位置布局并说明理由。

图6

7、内地某大型铁矿区附近有炼焦煤、石灰石、黏土矿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该地区接近河流和铁路干线,周围有盛产小麦、棉花的农业地区。

根据上述信息,完成下列要求。

(1)随着大型铁矿的开发,该地将建立焦化厂、钢铁厂、发电厂和水泥厂。

请把这四个工厂的名称填入图7的空白框内。

(2)该地的主导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工业。

(3)下面四种工厂中,在该地建厂条件较好并与主导工业联系密切的是()

A、重型机械厂B、精密仪表厂C、造船厂D、纯碱厂

(4)从当地农业需要和综合利用资源方面考虑,该地还将建立氮肥厂,其原料供应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该地区还可能建立的轻工业厂有哪些(说出两个即可)?

8、读图8“中国的地形、降水与特大城市分布(2003年)”和图9“中国主要交通运输枢纽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哪些城市既是我国铁路枢纽,又是水运枢纽、航空枢纽的城市()

A、郑州B、拉萨C、昆明D、广州

(2)下列人口超百万的城市中,哪一个城市既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又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A、太原B、贵阳C、包头D、齐齐哈尔

(3)株洲市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其发展得益于()

A、京九线、陇海线的交会B、京广线、沪杭线的交会

C、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的交会D、焦柳线、宁西线、贵昆线的交会

(4)请说说我国人口超百万的城市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系列练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1、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

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

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读图1“车速与NOx排放量关系示意”,回答2~3题。

2、为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物NOx的排放量,市区车速必须保持在()

A、30千米/小时B、35千米/小时C、40千米/小时D、45千米/小时

3、关于大气污染物Ⅻ工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气溶胶状态的污染物B、能引发温室效应C、产生酸雨危害D、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

近年来,我国的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等小鱼,请据此完成4~6题。

4、这种行为有违于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的观念B公平的观念C环境的观念D权利的观念

5、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B、石油污染的结果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6、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渔眼C、推进海洋农牧化生产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7、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A、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新的耕地B、捕捉珍稀野生动物,进行人工饲养

C、积极围湖造田种粮,增产粮食D、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状况

8、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9、当前,世界各国协调人地关系,大多是从哪项措施着手()

A、控制城市规模B、控制人口规模C、控制经济规模D、控制污染排放量

二、综合题

10、读图2“某小区垃圾收集点(小圆圈)布局示意”,回答问题。

(1)垃圾收集点布局,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下面的漫画,思考问题。

图3看图识字图4“师父,我是小白龙”

(1)图3、图4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2)我们该如何防治以上问题?

12、阅读图5和两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古城楼兰在2000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和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西晋年间,屯田士兵4000人,“横断注宾河(今即为孔雀河),灌浸沃野。

丈田三年,积粟百万。

材料二由于生产工具和水利技术的发展,唐朝时引水灌溉已由下游三角洲移向山前地带。

山前绿洲的发展,增加了河道中引走的水量,特别是春季,河流来水量很少,而播种用水量大,常造成河水断流。

……位于下游三角洲上的绿洲如楼兰、古米兰、且末古城和尼雅等地就此不得不一一放弃。

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所有下游绿洲尽数被掩埋在现今“丝绸之路”以北l00~200千米的沙漠之下。

水资源是绿洲最珍贵的财富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请从人地关系思想演变角度来分析楼兰古城衰落和消失的原因。

13、读图6,回答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______是基础,_____________是条件,_____________是目的。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_____________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更要追求_____________;改变传统的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