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3440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docx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下古诗词复习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主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字和“望”字。

答:

“辅”字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宏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长安与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长安,举目望去,烟雾迷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

3.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

 

答:

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惜别中显出诗人阔达的胸襟。

 

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答:

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歌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积极向上,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5.赏析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答:

作者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流露了作者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使全诗气氛由悲凉变为豪放。

 

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主旨:

这是首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愿望,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

云雾蒸腾,笼罩着云梦泽;洞庭湖波涛涌起,震撼着岳阳城。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答:

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和“撼”字好在哪里?

答:

“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瀚激荡,气势宏大。

 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5.请从修辞手法入手,对“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

“欲济无舟辑”这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委婉地达了自己希望得到丞相引荐的愿望。

表达不露痕迹,希望援引之心却昭然可见。

6.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借用典故,隐喻自己渴望出仕却无人引荐,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对方的援引。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主旨:

写了一个男子思念、追求一个女子的过程,写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1.本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

答:

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用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象征人间爱情,奠定全诗的爱情基调。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是对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答:

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3.赏析诗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答:

“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写其思念之情,绵绵不绝。

“辗转反侧”,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或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答:

可以充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加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旨:

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思念之情。

1.诗人为什么要极力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

答:

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丛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晚秋画面

3.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

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行动:

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意中人。

性格特征:

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4.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答:

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称托得生动感人。

5.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答:

运用了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6.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

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意境朦胧、韵味无尽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蒹葭》中共有三章,每一章有“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且三章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共同之处,这样写是否有重复之嫌?

为什么?

答:

无重复之嫌。

这样写体现了诗歌的反复咏唱的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将主人公那种隔水遥望、苦苦追寻的强烈情感表现得越发强烈。

也写出主人公从不同的地方等待伊人出现,更富有韵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旨:

诗人通过自身遭遇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

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答: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诗人的境遇之惨蓄势。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答:

诗人通过自身遭遇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

从行文来看,这一句诗有什么作用?

答:

一叹茅屋被破;二叹不幸的遭遇不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痛苦。

 作用:

为后文作者的推己及人作铺垫。

4.结合上下文说说“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渲染出了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了诗人茅飞、屋破后愁苦的心境,也与下文“雨脚如麻”作了铺垫。

5.“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答:

表达诗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现诗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深沉情感。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主旨: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辗”字写出了天气寒冷,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3.“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答: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答: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5.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主旨:

抒发了诗人忘却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1.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诗眼”分别是“悦”“空”。

“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

“空”是说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

“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

为什么?

答:

不矛盾,这里是以动衬静,以钟磬音衬托山寺环境的幽静。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展现的画面。

答:

一条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覆盖着的禅房。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主旨:

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1.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做简要赏析。

答:

运用对偶的手法,情景交融;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对朋友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3.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试作赏析。

答:

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渲染了离情别绪。

4.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答:

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5.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

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主旨:

表达了词人被贬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1.请简析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答:

词的上阕通过对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请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答: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主旨:

以梅自喻,表达了诗人虽终身坎坷,但也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2.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答:

营造了一种寂寞、苦闷、凄清氛围。

3.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4.词的下阕最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注释赏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

以梅自喻,表达了诗人虽终身坎坷,但也不会趋炎附势,仍会坚守节操的决心。

5.“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用了拟人的修辞,“碾”字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表现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描绘出梅花悲惨至极的图景。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