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515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docx

东营民间艺术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

东营民间艺术:

“打老虎”-许俊-文化创意产业、

个百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打老虎”表演团,现年52岁的张良一是“打老虎”艺术表演的第四代继承人。

下面来介绍一下关于“打老虎”这项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创新与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东营区龙居镇盐垛村及周边地区遭遇天灾,庄稼颗粒无收,该村村民张青带领一帮灾民到外地逃荒要饭。

有一天,他们流落到江南一个叫边庄村的村子里。

村上有两个好心人收留了他们,看到他们整天逃荒要饭甚是可怜,就说:

“我教你们一点手艺吧,出去打场子卖艺好糊口。

”于是,盐垛村这一帮人就在村里住了下来,跟这两个人学艺,花拳、地躺拳、刀术、枪术、棍术、钓鱼鞭及一些狮子舞的动作都学了不少。

  一班人学成后,便一路打场子卖艺往家赶。

途中,舞狮子的道具因长时间表演破烂不堪无法再用,为了省钱,大伙就地取材,用泥做胎,用草纸和糨子(一种面糊糊)一层一层糊了一个狮子头。

可是糊出的狮子头根本没有狮子的模样,倒是很像老虎。

当时先人们想,老虎就老虎吧,反正是为了养家糊口,于是又请画匠画了虎头、虎衣,由两个人装扮起来做了几个动作,大家觉得很威风,于是便用舞狮子的套路进行表演,一路回到了家乡。

  当年逃荒村民也不会料到,本来用于要饭的技艺会对后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更不会料到,“打老虎”成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到家乡后,逃荒村民中的张凌云,在原来舞狮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借用老虎的抓、扑、咬、剪、冲、跃、拍等动作编排了一整套打虎套路。

为增加表演气氛,张凌云组织本村好武的青年108人,仿照梁山英雄108将的形象组成一支打虎队,表演时先由教师爷用钓鱼鞭(一种独门兵器:

2米长的腊杆上部用铁环连接1.8米的绳索,上系长25公分、重3公斤的铁制鞭头)在锣鼓声中表演,打出一个直径约50米的圆场,名曰“开场子”。

接着由多名打虎英雄上台进行武术表演,随后由两名武术水平较高的队员充当打虎英雄,4人扮演两只老虎(每只虎由2人组成,1人戴虎头,1人披虎衣带虎尾)上场表演与虎戏斗。

两只老虎跑跳翻滚,摇头摆尾,千姿百态;两名打虎英雄或挥舞刀、棒,或赤手空拳,引逗老虎,在锣鼓声中,做出各种武打情节。

中间穿插滑稽高跷、旱船表演等,场面蔚为壮观。

每逢春节、元宵节,盐坨“打虎队”便自发组织起来在本村和周边村进行串演,受到广泛赞誉。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清河军区在盐垛村邻村庞家召开庆祝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大会,清河军区杨国夫司令员听说盐坨村“打老虎”在当地很有名气,很想看看这有名的民间表演艺术,盐垛村“打虎队”应邀前去慰问演出。

表演结束后,杨司令连连称赞,号召根据地群众向盐坨村“打虎队”学习,习武强身,保卫家园。

并奖励盐坨村“打虎队”北海银行币200元,从此盐坨村“打老虎”名声大噪。

1945年正月十五“大参军”,盐垛村“打虎队”走村串巷,敲锣打鼓,到处表演,宣传党的政策,鼓励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当时就有“打虎队”48名基干民兵报名参军。

建国后,盐垛村的打虎表演队经常在重大庆祝活动、节日时演出,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到处是一片红色的海洋,“破四旧”、“打倒牛鬼蛇神”的标语更是贴满了城市农村里的每个角落。

“打老虎”表演当然也不能幸免,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谁也没有胆量与当时的文化大革命唱对台戏。

到了七八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人帮”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盐垛村的村民也集资购置了“打老虎”表演用的行头,让“打老虎”表演重新“虎威起来”。

在张良一的领导下,在淄博、潍坊、临沂等地区范围内打场卖艺,让观众又见到了生龙活虎的“打老虎”表演,领略它激动紧张、扣人心弦的精美风采。

在2004年的春节文艺汇演里,盐坨“打虎队”更是创造了八只老虎同时登台献艺,采用八卦方式的精彩表演及壮观场面让观众大饱眼福。

2005年,张良一老人被东营市文体局授予东营市百名农村“文化能人”荣誉称号。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它的生存现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老人员交替已出现了很大的空挡,虽然“打老虎”已入选东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部门也发现了“打老虎”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通过投入资金等方式进行扶持。

每年东营市、区的民间文艺汇演都少不了盐垛打虎队的身影,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尽管如此,“打虎”传人们仍然忧心忡忡。

毕竟杯水车薪,如果不能想出有效的办法,“打虎队”表演有可能在五至十年之间,就会永远的遗失在历史的舞台中。

民间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有一定原因。

它的消失与灭亡也是如此,不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打虎艺人们共同经历了“打老虎”的辉煌历史,同时也一起经历了它的衰落。

自从1981年以后,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把更多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自己家的生产上,打虎表演队人员也锐减,后来减少到20多人,只能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由张良一、马立东等领着打虎艺人们进行义务表演。

由于“打老虎”涉及人员很多,要求表演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武功基础,尤其是身体健壮的人才能胜任,身披虎皮蹦跳十来分钟就会大汗淋漓。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个挣钱不多的表演职业,更不愿意吃这份苦、受这份累。

现在“打老虎”的第四代传人张良一、曲子营等人也已50多岁了,都已经没有体力再参加表演了。

我们有必要对“打老虎”这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想办法能够把这个老辈子传下的行当传承下去,决不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个方法就是,我们可以走商业化路子,让“打老虎”表演发扬光大,踏上城市里的表演舞台。

但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打老虎”的知名度。

“打老虎”虽然是东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并且传承发展了百多年,文化内涵丰富,但是要走出去没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很难的。

知名度不高走不出去,表演人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

现在虽然每年都在搞排练、培训、演出,但是每年参加的都不是同一帮人。

今年教这一帮,明年教那一帮,小青年不等学好就出去打工去了。

没有连续性,表演又少,工资又低,所以很难找到、培养出合格的继承人员。

我们有必要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与传承。

民间艺术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不但是精神上的享受与支持,更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硕果展示。

对民间艺术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收集、整理和抢救是一种被动的保护,同时也是急迫、有效、势在必行的。

就民间艺术的生存现状来看,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我们希望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当中国广大的劳动大众都富裕起来的时候,不会丢掉了他们的艺术。

民间艺术打老虎传承谱系:

  民间艺术打老虎第一代艺人:

张凌云(已故)

  民间艺术打老虎第二代艺人:

张光先(已故)

  民间艺术打老虎第三代艺人:

张统一(已故)马合珍(已故)

  民间艺术打老虎第四代艺人:

(张良一(52岁)曲子营(53岁)马立东(54岁))

民间艺术打老虎第五代艺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物植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