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365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Word格式.docx

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法如下:

1.读图分析法。

读图方法的掌握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

对于地理原理和教学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2.分组讨论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3.分析讲解法:

对地理原理和难点,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四、说学法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节课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如下:

1.图导图练法。

培养学生识图、析图、说图、填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巩固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

思:

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

议:

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带领学生做个小实验导入本课。

首先请学生闭上眼,问学生能否看到东西吗?

接着设问:

如果睁开眼蒙上黑布,能看到东西吗?

为什么?

光从何来?

由此引出太阳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问题,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新授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为地球提供能量”这部分的内容,问题1:

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会怎样?

问题2:

太阳通过什么影响地球?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太阳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了解太阳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掌握太阳辐射的概念。

在把握住太阳辐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扩展阅读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是因为为太阳内部发生了核聚变反应。

学生读课本第8页的图,在小组内讨论太阳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并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小组讨论结束后推荐一名代表进行阐述,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图1.8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然后进行小组探究,归纳得出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以及太阳辐射对地球景观的影响,加强学生对地理要素的比较、对比、叠加分析的能力。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整个地球都有影响,而且大部分都是较缓和和正面的,但有时太阳对我们的影响会比较剧烈并且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的生活甚至军事活动等。

通过呈现案例的形式实现内容的承接: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

埃及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

利用案例使学生思考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自主阅读“图1.10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了解太阳的结构(三层:

日冕、色球、光球)及各层的特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太阳黑子图,学生仔细观察太阳表面,由太阳黑子图引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的定义(太阳大气的变化或激烈变化通称为太阳活动;

太阳光球层出现的暗黑的斑点叫做黑子;

太阳色球层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归纳得出黑子的成因、周期以及耀斑的特点,并说明耀斑与黑子同步发生,带来大量粒子流。

根据这些解释上面的案例:

埃及受到什么干扰?

我们把影响埃及的干扰称为磁暴现象,由太阳活动带来大量电子引起的,并有可能引起极光、通信中断等。

这都是带电粒子闯进电离层引起的。

之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的案例1,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加上具体案例的说明,可以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在书本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桥梁。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非经常发生,似乎有规律可寻。

让学生带着教材12页活动中的问题阅读图“1.13太阳黑子相对数与年降水量平均超额量的相关性”,并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分析结束后,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以下影响:

(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使短波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产生“磁暴”的现象。

通过让学生观察曲线图,锻炼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知识,重点知识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否掌握,难点是否突破,相关背景知识是否已经了解。

通过提问,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下一步教学的进行。

六、说板书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的分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阶段必修3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主要阐述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和第五章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之后问题探究活动开展进行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转移的基本规律;

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

通过模拟活动,表达、交流、反思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的重难点为: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学教法

2.自主探究合作:

教材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像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3.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报道作为素材导入本节课,报道为:

关于“长江三角洲与安徽合肥之间产业转移”。

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

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业为什么要转移?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思考,从而自然而然的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将学生进行分组,带着问题阅读图5.7“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

学生先个人探究,锻炼学生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小组合作探究,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和做能力。

学生思考的问题如下:

(1)分析青岛纺织厂、北京汽车厂、深圳服装厂的区位优势,并进一步分析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这些地方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

(2)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为什么?

针对学生探究结果,结合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分析得出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这些地方投资办厂的主要原因是: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庞大的消费市场等,为后面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打下伏笔。

(2)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布局的原因:

为了选择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最佳区位,减少生产成本,获得最佳效益。

为后面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打下伏笔。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中的相关内容,问题如下:

(1)什么叫做产业?

产业如何分类?

(2)什么叫做产业转移?

(3)产业转移有哪些类型?

通过自学,掌握基本概念和相关背景知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把握。

呈现案例: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选取此案例的原因:

(1)珠江三角洲是产业转移的典型代表,学生大致有所了解,能给学生以熟悉感;

(2)在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容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学生带着问题自行分析案例,通过案例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问题如下:

(1)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制造业大量向珠三角转移,其原因是什么?

这种转移对香港、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提示:

从地域分布、产业类型来概括)(3)尝试概括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案例: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

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

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加重

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

因此,珠江三角洲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

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

加之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

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业群。

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接下来,将学生分小组,针对所提问题进行讨论。

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相互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看法,并将有价值的观点在黑板板书。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互动,学生分别模拟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居民,讨论产业转移对“产业移出地”和“产业移入地”的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完成下表。

角色扮演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将本课重点的活动部分进行重新整合与编排,包括:

课本95页图5.8、97~98页“活动”、98页图5.12、100页“活动”,这些都与日本这个国家有关,经过重新编排,形成新案例“日本”。

让学生围绕这些进行思考、讨论,我进行指导。

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案例“日本”资料的呈现顺序建议

(1)95页图5.8“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注意对象国(地区)的变化”

需要讨论:

20世纪50年代之前日本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区位优势是什么?

为什么在60~70年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生转移?

(2)98页图5.1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

了解日本工业结构的三次调整,思考工业结构的调整对日本产业转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3)97~98页活动“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分析日本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对日本的影响

(4)100页“活动”、图5.1“日本产业转移影响举例”。

进一步分析产业转移对日本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

(三)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产业转移案例,并结合案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会对区域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四)小结

1.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概括本节所学内容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影响因素、产业转移的原因以及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强调:

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以照搬“珠三角产业转移”和“日本产业转移”这两个案例的所有内容。

2.教师点评学习中各小组的表现,表扬优点,提出不足

六、说板书设计

《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稿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要从疆域、人口和民族三个方面认识我国的国情,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民族分布而展开。

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课既第二节众多人口的延伸和扩展,又为以后深入地学习民族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初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和民族政策。

通过运用图片等资料,说明我国民族的概况,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

引导学生感悟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激发学生对民族大家庭的热爱之情,树立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有了一定积累,但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了解较少,民族观念不强,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直观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读图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

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2.自主探究合作。

1.收集资料法。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

报刊杂志、因特网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及分布特点。

”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

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即,我国共有五个自治区,有哪五个自治区呢?

为什么要在设置这些自治区呢?

然后播放影片《爱我中华》,导入新课。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激起他们急于探求结果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56个民族

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围绕我国各民族人口数量图进行观察分析。

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55个少数民族约占8%)

(2)人口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民族?

通过读图,是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家乡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在讨论中、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学习完主要内容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1:

联系世界地理学过的知识比较我国和日本、美国民族构成的异同?

这样处理可使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结合现实生活,增强了直观效果,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展示资料的能力.

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采的文化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大多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民族的文字,是学生能够认识一些民族的文字的字样,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看了课本17页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分别反映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活动。

再结合图片对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解说,这是蒙古族集体舞,这是傣族泼水节的风俗习惯,这是瑶族长鼓舞,这是蒙古族的摔交,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

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补充说明。

这样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地课堂气氛,大大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从感性上去了解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它们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民族的分布

结合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图,先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我做归纳总结,这样既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又能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梯度问题如下:

(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3)哪些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这样处理的作用有二:

一是突出重点,层层设问,各个击破,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二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可得知问题答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汉族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

(2)各少数民族组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中,也有汉族人口分布;

(3)内蒙、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比较多;

(4)我国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页的表格并设置问题组织学生抢答。

(1)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什么民族?

人口各为多少?

(2)哪个少数民族散居各地?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在哪里?

在抢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歌谣总结答案:

蒙回藏维苗,土满彝记牢。

壮族人最多,珞巴人最少。

散居各地者,唯独数回族。

民族数最多,云南独占鳌。

通过阅读图表进行抢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少数民族的人口状况,培养阅读使用地理图表、获取信息和归纳知识的能力,渗透学法指导,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观念,学习我国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础。

3.民族政策

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1.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

2.因为汉族人口众多,是否可以要求其它55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而遵从汉族?

然后我再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民族政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得益于我国开放的民族政策。

这样结合现实社会,了解民族政策,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自主活动:

让学生了解本班级中哪些同学是少数民族?

他们的祖籍在哪里?

并请他们介绍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变化。

讨论:

以“我国民族"

大杂居小聚居"

的分布特点,会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哪些好处”为题展开讨论。

通过以上的自主活动和讨论达到巩固练习、拓展深化本节所学知识的目的。

为了回顾知识,强化记忆,我通过设置梯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行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你学了什么?

2.你的体验是什么?

3.你掌握了什么?

《世界的人口》说课稿

《世界的人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人是社会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