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6679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docx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周永锋

一、农业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标准化原则,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和实施管理,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竞争力为目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二、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

农业标准化方法原理是在标准化原理基础上的发展和延伸,是指导农业标准制定及实施过程更为科学有效的方法,具体有如下四个方面。

1.简化原理

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当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可必要的范围时。

即可消除其中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功能的环节,以保持其构成的精炼、合理,使总体功能最佳。

2.统一原理

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农业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确定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

从农业现代标准化的角度来说,统一的实质是使对象的形式、功能(效用)或其他技术特性具有一致性,并把这种一致性通过农业标准确定下来。

统一化的目的是消除由于不必要的过程多样化而造成的混乱,为农业生产的正常活动建立共同遵循的秩序。

当然农业过程中还有一些事情不能统一的现象,如不同经纬度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同一种作物播种时间,就无法统一;同一作物的种植密度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中不同区域也无法统一。

但这并不能证明统一化原理的不适用。

3.协调原理

农业标准系统的功能有赖于每个标准本身的功能,以及每个相关标准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联系来保证。

为使农业标准系统有效地发挥功能,必须使农业标准系统在相互因素的连接上保持一致,使农业标准内部因素与外部约束条件相适应,从而为农业标准系统的稳定创造最佳条件。

协调原理的主要应用方面:

农业标准内部系统之间的协调;

相关农业标准之间的协调;

农业标准系统之间的协调。

4.优化原理

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农业标准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常用“优化”方法有:

优选法;加权系数法;费用效果分析法;成本价格分析法;经济阙值分析法。

三、农业标准化遵循的原则

1.超前预防原则

农业标准化的对象要在依存主体的实际问题中选取,而且更应从潜在的问题中选取,以避免该对象非标准化而造成损失。

2.协商一致原则

农业标准化的成果应当建立在相关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3.统一有度原则

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特性和特征做出统一规定,以便充分实现标准化的目的。

4.变动有序原则

农业标准应以其所处环境的变化,相应的新科学成果的出现,按规定的程序适时修订,以保证标准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5.互相兼容原则

农业标准应尽可能使用不同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实现互换和兼容,以便扩大农业标准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最佳效益原则

农业标准化的对象应当优先考虑使其所依存的主体系统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7.阶梯发展原则

农业标准化活动是一个阶梯上升的发展过程,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同步前进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要求相关标准的跟进越来越紧密,当农业标准制约或障碍依存主体的发展时,应当及时加以修改、修订甚至废止。

标准水平必然会像人们攀登阶梯一样不断发展。

四、农业标准化的特点

1.农业标准化的主要对象是生命体或者有机体

这一特点表明,农业标准化不但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且必须遵从生命有机体自身的规律特点。

2.农业标准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地区性的特点是不同的生态表现。

在农业中,特别是植物和有些动物,只能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生长发育,才能表现品质的优良。

所以,农业标准化必须是因地制宜的。

3.农业标准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农业过程的复杂和农业的巨系统特性,注定其每一个时空距离上的多面性和网络化联系。

基于生态系统上的这一工程必然是十分复杂的。

4.农业标准化的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同等主要

农业标准化的标准,有文字和实物两种表达方式。

其重要性是同一的;两者的相互结合是完善的。

不分何者为先,或者哪个重要。

五、农业标准的分类

1.农业技术标准

农业技术标准是对农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制定的标准。

农业技术标准是一个大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基础性技术标准

是对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对象的共性因素,如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技术通则等作出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制定其他技术标准的依据和基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农产品标准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适用性,对农产品应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而制定的标准,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所作的技术规定。

(3)生产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良种培育、繁育技术标准,农业病虫草管理及疫情疫病防治标准,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栽培(饲养)技术标准。

(4)农艺、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

根据农业产品标准要求,对产品的加工工艺方案、工艺过程的程序、工艺的操作方法等所作的规定。

农艺、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对保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生产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

(5)检验检疫标准

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检疫和试验方法所作的规定。

(6)设施标准

是对农村能源、水利等农业生产设施所作的技术规定。

(7)环境保护标准

是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对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所作的技术规定。

(8)包装、标志、储运标准。

2.农业管理标准

农业管理标准是对农业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农业管理标准内容的核心部分是对管理目标、管理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所作的规定。

农业管理标准是在总结已有的科学管理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标准化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

3.农业工作标准

农业工作标准是对农业企业(生产单位)生产管理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农业工作标准主要是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考核办法等所制定的标准。

工作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目的和范围;

(2)工作的构成和程序;

(3)工作的责任和权利;

(4)工作的质量要求和效果;

(5)工作的检查和考评;

(6)与相关工作的协作和配合。

六、农业标准的性质与分级

1.标准的性质

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指必须执行的标准。

强制性标准属于我国技术法规。

农业强制性标准包括:

种子、农药、兽药及其他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标准;

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

农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标准;

通用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标准;

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的农产品标准等。

(2)推荐性标准

指国家、行业和地方制定的向企业和社会推荐采用的标准。

推荐性标准一旦纳人指令性文件,将具有相应的行政约束力。

2.我国农业标准的分级

我国标准分为四级: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上级标准是下级标准的依据,下级标准是上级标准的补充。

(1)农业国家标准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农业技术要求,制定国家标准。

强制性的代号为GB,推荐性的代号为GB/T。

(2)农业行业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又需要在全国某个农业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行业标准。

强制性的代号为××,推荐性的代号为××/T。

(3)农业地方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下制定的标准。

强制性的代号为DB××,推荐性的代号为DB××/T。

(4)农业企业标准

在农业企业(单位)范围内,对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Q/YYY中Q表示企业标准,YYY为企业(单位)的汉语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或两者兼用。

七、农业标准体系特征:

1.目的性

能够使农业标准化对象系统具备适合需要的功能和为此所必须具备的协调统一的秩序。

2.整体性

农业标准体系是由一整套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标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具有整体性功能。

3.结构性

农业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结合起来并具备新的整体性功能潜力。

这种结构性,不但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结构,而且内部包涵着程序性结构过程,也就是,按照过程的内在联系和顺序关系而结合。

八、建立农业标准体系的几个步骤:

搜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各级标准文本;

·搜集WTO有关农业的规则、协议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法规和标准;

·对无上级标准,在农业生产中又需要的,应制定地方标准(或企业规范);

·研究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标准体系表;

·根据目标需要与特色,构建特定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适应本行业和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九、农业标准的编写实例(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编写)

1、基本要求

1)按照市场需求制修订标准

   市场需求是检验农产品质量标准水平的主要尺度,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符合市场需求,就能帮助应用标准单位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较大的经济价值,该标准的水平就高,市场需求是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

市场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还要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修订。

2)标准制修订择重于农产品的分等分级

   目前,随着人民生产水平的提高,对消费农产品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是决定消费者选择消费的第一要素。

外国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农产品的分等分级,而我国农产品的分等分级还比较落后,已成为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产品质量的分等分级已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主要内容。

3)制修订标准要符合法律法规、卫生安全标准的规定

   以面对国内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要符合现有国家法律法规、卫生安全标准的规定。

以面对国外市场出口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质量要符合贸易国法律法规、卫生安全标准的规定。

4)农产品质量标准一般为推荐性标准

   除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外,一般农产品质量标准应为推荐性标准,由市场供需双方选择应用。

2、主要技术内容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分等分级

(1)            外观分级

a)分级指标

水果主要为单果重、果径、果肉肉质、色泽、风味、果形、果面缺陷(包

括碰压伤、刮伤、药害、日灼、病虫害),异果率等。

蔬菜主要为长度、形状、气味、肉质、重量、球径等。

茶叶主要为条索、色泽、整碎、净度、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等。

水产品(鲜鱼)主要为尾长、尾重、外观(包括体表、鳃、眼、肛门)、组织、气味等。

鸭主要为体型外貌、体重、体斜长、胸宽、龙骨长、骨盆宽、胫长、半潜水长等。

羊主要为体重、体长、胸围、管围、体重等

b)分级

分级常用方式:

——每项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每项指标分为特级、一级、二级;

——每项指标按不同规格计分。

(2)理化指标分级

a)分级指标

种植业主要包括水分、总灰分、粗纤维、含糖量、总酸、可食率、其它营养物质等。

养殖业主要包括屠宰率、净肉率、解冻失水率等。

b)分级

理化指标分级可按外观分级的方式分级,也可设一限定指标不分级。

(3)综合分级

对所有外观和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判。

按照一级、二级、三级或特级、一级、二级进行分级的,某些影响农产品质量非关键指标,在综合分级时,控制设限可适当放宽。

按照计分的,对所有指标进行统计计分,按照计分确定一级、二级、三级或特级、一级、二级。

2)安全卫生指标

主要为重金属、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毒有害有机物,有毒有害化合物、微生物等指标。

必须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安全卫生标准的规定。

3)检测方法

对列入标准所有的外观、理化和安全卫生指标,要规定检测方法,有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应采用现行标准,没有标准的,要制定检测方法。

4)检测规则

原则上按照国家的有关标准执行,没有相关的检测规则时,参照有关标准规定检测规则。

5)产品的包装、标识、贮藏、运输

(1)包装

根据农产品外观形状和市场需求,规定不同规格的包装。

包装材料要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标识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进行标识。

(3)贮藏

按照安全卫生、保质的要求规定贮藏条件。

(4)运输

对运输工具的卫生条件、防雨、防污染条件及运输工具应有的基本设施条件进行规定。

6)附录

附录有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

对标准中需要详细说明且文字较多的内容,如检测方法、列图、列表。

可设置附录。

3、具体实例

 

       DB62/T1703-2007

有机食品人参果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食品人参果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和储存。

本标准适用于武威市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生产的有机食品人参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009.5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T5009.6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T5009.11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5009.12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GB/T5009.13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

GB/T5009.14食品中锌的测定

GB/T5009.15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5009.17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5009.18食品中氟的测定

GB/T5009.90食品中铁、锰、镁的测定

GB/T5009.92食品中钙的测定

GB/T5009.93食品中硒的测定

GB/T6195      水果、蔬菜维生素C含量测定方法

GB7718预包装食品的标签通则

GB/T8855     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取样方法

GB/T12295—1990水果蔬菜制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折射仪法

GB/T17332     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GB/T19630.1  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GB/T19630.3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SN/T1973-2007进出口食品中阿维菌素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人参果solanummuricatummAit

人参果学名艳果,为多年生草本茄科茄属植物。

原产哥伦比亚和智利安第斯山温带地区,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低糖、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

3.2同一品种samevariety

果实具有本品种形状、色泽、风味、大小等典型性状。

3.3成熟度maturity

果实成熟的程度。

3.4果形fruitshape

果实具有本品种固有的形状。

3.5新鲜freshness

果实有光泽、硬实、不萎焉。

3.6果面清洁cleannessoffruitsurface

果实表面不附有污物或其它外来物。

3.7腐烂decay

由于病原菌的侵染导致果实变质。

3.8整齐度

同一批果实大小相对一致的程度。

3.9异味undesirableodor

因栽培或贮运环境的污染所造成的不良气味和滋味。

3.10冻害freezinginjury

果实在冰点或冰点以下的低温中发生组织冻结,无法缓解所造成的伤害。

3.11病虫害diseaseandpestinjury

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原菌和害虫的侵染而导致的伤害。

3.12机械伤mechanicalwound

果实因挤、压、碰等外力所造成的伤害。

4要求

4.1产地环境要求

产地环境要求应符合GB/T19630.1规定。

4.2感官品质

有机食品人参果的感官品质应符合表l的规定。

表1人参果感官要求

项目

指标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果形

桃形、端正、直径6-10cm

椭圆形、端正、直径6-10cm

基本端正,直径6-10cm,允许有轻微的不规则

基本均匀一致,允许有不规则

果面

新鲜、清洁、无腐烂、冻害、病虫害及机械伤

色泽

果皮金黄色、有明显的紫色花纹

风味

爽甜多汁,清香味美,

成熟度

成熟适度、果肉浅黄色

整齐度

同规格的样品其整齐度应大于90%

整齐度大于80%

4.3营养指标

有机食品人参果营养指标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人参果营养指标

项目

指标

维生素C,mg/100g≥

26.0

硒,mg/kg

1.0~5.0

全铁,mg/kg≥

1.0

全铜,mg/kg≥

0.3~0.5

全锰,mg/kg≥

0.5~0.1

全钙,mg/kg≥

70.0

全锌,mg/kg≥

0.5

可溶性固形物,%≤

8.0

蛋白质,%≥

1.25

脂肪,%≤

0.2

4.4卫生指标

有机食品人参果卫生指标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人参果卫生指标单位:

mg/kg

项目

指标

总砷(以As计)

≤0.2

汞(以Hg计)

≤0.01

铅(以Pb计)

≤0.1

镉(以Cd计)

≤0.05

六六六(BHC)

不得检出

滴滴涕(DDT)

不得检出

三氯杀螨醇(dicofol)

不得检出

阿维菌素

不得检出

≤0.5

其他有害物质的指标应符合GB/T19630.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5试验方法

5.1感官检测

5.1.1外观品质:

用目测、鼻嗅和品偿法进行检测。

5.1.2整齐度:

用台秤称量每个样品的质量,按下述方法计算出平均质量(X):

式中:

X——样品的平均质量,单位为克(g);

Xn——单个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g);

N——所检样品的质量,单位为个。

5.2营养指标检验

5.2.1维生素C

按GB/T6195规定执行。

5.2.2硒

按GB/T5009.93规定执行。

5.2.3铁、锰

按GB/T5009.90规定执行。

5.2.4铜

按GB/T5009.13规定执行。

5.2.5钙

按GB/T5009.92规定执行。

5.2.6锌

按GB/T5009.14规定执行。

5.2.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按GB/T12295—1990规定执行

5.2.8.蛋白质

按GB/T5009.5规定执行。

5.2.9脂肪

按GB/T5009.6规定执行。

5.3卫生指标检验

5.3.1砷

按GB/T5009.11规定执行。

5.3.2铅

按GB/T5009.12规定执行。

5.3.3镉

按GB/T5009.15规定执行。

5.3.4汞

按GB/T5009.17规定执行。

5.3.5六六六、DDT、三氯杀螨醇

 按GB/T17332规定执行。

5.3.6阿维菌素

按SN/T1973-2007规定执行。

5.3.7氟

按GB/T5009.18规定执行。

6检验规则 

6.1检验分类

6.1.1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的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4.2~4.4的全部项目。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申请有机食品标志或进行有机食品年度抽查检验;

b)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

c)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6.1.2交收检验

每批产品交收前,生产单位都要进行交收检验。

交收检验项目包括感官、标志和包装。

检验合格后并附合格证方可交收。

6.2组批

同产地、同等级、同时采收的人参果作为一个检验批次。

批发市场同产地、同规格的人参果作为一个检验批次。

超市相同进货渠道的人参果作为一个检验批次。

6.3抽样

按照GB/T885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报验单填写的项目应与实货相符,凡与实货单不符,品种、规格混淆不清,包装容器严重损坏者,应由交货单位重新整理后再行抽样。

6.4判定规则

6.4.1每批受检样品抽样检验时,对有缺陷的样品做记录,不合格百分率按有缺陷的果重计算。

每批受检样品的平均不合格率不应超过5%。

6.4.2卫生指标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即判定该样品不合格。

6.4.3复验:

该批次样本标志、包装、净含量不合格者,允许生产单位进行整改后申请复验一次。

感官和卫生指标检测不合格不进行复验。

 

7标志、标签

7.1标志

7.1.1包装箱上应有有机食品标志,标志要醒目、整齐、规范、清晰、持久。

7.1.2包装箱上应标明产品名称、净含量、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储运注意事项等内容。

字迹应清晰、完整、勿错。

具体标注按GB/T19630.3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有关规定执行。

7.2标签

应按照GB7718的规定,在标签上标注有机食品标志、产品名称、数量、品种、产地、包装日期、生产单位、执行标准代号等内容。

8包装、运输和贮存 

8.1包装

8.1.1用于产品包装的容器如塑料箱、纸箱等应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应大小一致,整洁、干燥、牢固、透气、无污染、无异味,内壁无尖突物,无虫蛀、腐烂、霉变等,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

8.1.2按产品的品种、规格分别包装,同一件包装内的产品应摆放整齐紧密。

8.1.3每批产品所用的包装、单位质量应一致。

8.1.4逐件称量抽取的样品。

每件的净含量应不低于包装外标志的净含量。

根据检测的结果,检查与包装外所示的规格是否一致。

8.2运输

运输前应进行预冷。

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通风散热。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污染。

 

8.3贮存

8.3.1贮存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

8.3.2贮存的适宜温度为:

7℃—10℃左右;贮存的适宜湿度:

85%—90%。

8.3.3库内堆码应保证气流均匀流通。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