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146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

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

御:

驾车。

王子期:

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

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后:

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

④调:

协调。

⑤诱道争远:

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

诱,引导。

⑥上:

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

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

(4)吕蒙:

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赵襄主:

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

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

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

(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

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

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而达到目的。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本题①句中的“士(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事(认清事物,懂得事理)”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先后(领先和落后)、心(思想)、何以(用什么)、调(使……协调)”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4)吕蒙之所以被鲁肃称为“非复吴下阿蒙”,其主要原因“蒙乃始就学”;赵襄主驾车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

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

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做学问也是如此,只有抛弃杂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好的成绩。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⑶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

⑷吕蒙:

知错就改,认真学习。

赵襄主:

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

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

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仔细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判断正误即可。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

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⑶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①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②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

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

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甲】最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手握权柄,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辩护说,不是他不读书,而是军中事情太多,没有时间。

孙权说:

“我岂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去当教书匠?

只不过希望你大略有个印象,知道历史就够了。

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经常读书,我认为有天大的好处。

”吕蒙才开始求学。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跟吕蒙谈论,不由大吃一惊,说:

“你今天的才识智略,已不是当年吴郡时代的吕蒙。

”吕蒙说:

“士别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发现得未免太迟!

”鲁肃遂拜见吕蒙的娘亲,结交成为好友,然后告辞。

【乙】赵襄王向善于驾车的人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习不久之后就与他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

赵襄王说:

“你教我驾车,没有把真本事全传给我。

”王子期回答说:

“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

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

现在国君在落后时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时又怕我赶上,其实驾车赛跑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

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

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入吴,王①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②。

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

蒙云:

“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③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④言,政⑤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王:

指孙权。

②宗:

主要的。

③世祚(zuò):

指国运。

④玄:

深奥。

⑤政:

只,仅仅。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忽于眠中________

②众人皆问之________

③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________

④政空诵其文耳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两个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此题较容易,此句可译为:

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的书籍,按照《易经》为主。

​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如“众人皆问之”中的“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是代词,代吕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坐”“呓”等字词的翻译。

(4)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吕蒙好学的两个地方可从博览群书和梦中诵书两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

(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附参考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

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

“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3.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有仙则名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以调素琴________

④何陋之有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本文在对陋室进行描写时,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________的情趣。

【答案】

(1)出名,著名

;学者

;弹奏

;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安贫乐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陋室铭》的阅读理解能力。

(1)句意分别为:

①有了神仙就出名。

②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③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

④有什么简陋的呢?

据此提取字词意思即可。

(2)①斯:

这;惟:

只。

吾:

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

②“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耳:

扰乱双耳。

据此整理句意即可。

(3)A项“龙”和“仙”是吉祥、高尚的象征,符合情理;B项属于环境描写,符合情理;C项并没有刻意贬低无学问的人,说法错误;D项是作者内心的独白,符合情理。

(4)从环境、交往、日常三方面分析即可总结出“陋室不陋”所表达的生活情调。

故答案为:

(1)出名,著名;学者;弹奏;简陋;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C;

(4)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安贫乐道。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作品的中心意思。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注意:

名:

今为名词,文中用作动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注意:

“无丝竹之乱耳”的“之”是语气助词,不译。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注意:

作者重在言论自己的陋室,无闲谈他人的意思。

(4)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归纳、整理能力。

作品包括环境、交往等方面的描写,内容充实。

立意明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

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

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时闻者多哂⑤之。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

非常爱好。

②营:

谋求。

③斗储:

一斗粮食的储存。

④意怡如:

内心还是安适愉快。

⑤哂(shěn):

讥笑。

⑥通儒:

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斯是陋室________         ②何陋之有________

③其妻患之________         ④常丐食诵《诗》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乙】文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有何作用?

(5)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答案】

(1)这;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以……为患,为……而担忧;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

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患”的意思是“以……为患,为……而担忧”。

(2)此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尽量直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要“乱”、“劳”、“守”等实词的意思。

(3)要注意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内容加以概括。

从文章内容看,它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本题考查对话的作用,从文中王欢与妻子的对话可以看出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比较两篇文章主题思想的异同,要反复阅读选文,疏通文意,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故答案为:

(1)①这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③以……为患,为……而担忧  ④乞讨

(2)①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②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3)从生活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描写陋室的。

(4)侧面衬托了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

(5)相同之处:

安贫乐道。

不同之处:

刘禹锡居室简陋,生活高雅,品德高尚;王欢安于穷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点评】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文学常识填空。

《孙权劝学》的作者是________,是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的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史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

②但当涉猎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3)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找出《孙权劝学》一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5)根据语段内容回答。

①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句子是:

________。

②“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

说明了什么?

________

(6)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

(2)当道、当权;粗略地阅读;推托;经过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4)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掌握能力。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家作品及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熟悉作品内容,熟记文学常识,抓住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识记。

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司马光,是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

他主持编攥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注意本题中“当涂”解释为“当道”;“涉猎”解释为“粗略地阅读”。

(3)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成语的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针对词语类型进行积累、识记。

根据文章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并解释即可。

如:

①刮目相待: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②吴下阿蒙: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了解文章意思,然后要审清题意。

(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主题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此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围绕“吕蒙的读书经历及变化”来谈悟出的学习道理即可。

回答时要求语句通顺,有理解有感悟,能紧密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做到感悟真切,联想合理,中心明确,语言通顺。

示例:

求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终将取得成功。

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

(1)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

(2)当道、当权;粗略地阅读;推托;经过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4)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吴下阿蒙: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6)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

【点评】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

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

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

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本文中要注意涉猎:

粗略地阅读;见往事:

了解历史。

见,了解。

往事,指历史。

6.阅读文言文,阅读问题执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

“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

遂依而截之。

【注释】①鲁:

鲁国,在现在的山东。

②计:

计谋,策略。

③俄:

不久,一会儿。

④老父(fǔ):

老人。

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⑤圣人:

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

⑥中截:

从中间截断。

(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一处)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执竿入城________

②不可入________

③但见事多矣________

④遂依而截之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竖执之。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简要概括这则寓言给你的启迪。

(不超过40字)

【答案】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握,持;进入;只,只是;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4)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我们不能做好为人师的“智者”,更不能如执竿人那样盲目轻信,虚心求教不等于自己不动脑筋。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理解句子的意思可有助于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

(2)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

要注意“但”解释为“只是”。

(3)注意第②句是反问句。

(4)阅读文本可知,执长竿者是一个遇事不能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人。

这则故事给我的启示是:

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或做事不能固执己见,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要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故答案为:

(1)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2)①握,持②进入③只是④于是,就

(3)①开始是竖着拿长竿。

②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