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182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docx

届高考化学二轮提优导学案专题十二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

能力展示

1.(2013·广东高考第33题)化学实验有助于理解化学知识,形成化学观念,提高探究与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1)在实验室中用浓盐酸与MnO2共热制取Cl2并进行相关实验。

①下列收集Cl2的正确装置是    (填字母)。

②将Cl2通入水中,所得溶液中具有氧化性的含氯粒子是          。

③设计实验比较Cl2和Br2的氧化性,操作与现象是:

取少量新制氯水和CCl4于试管中,

                    。

(2)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电解食盐水制备Cl2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原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两种类型的原电池,探究其能量转化效率。

限选材料:

ZnSO4(aq),FeSO4(aq),CuSO4(aq);铜片,铁片,锌片和导线。

①完成原电池的甲装置示意图(见右图),并作相应标注。

要求:

在同一烧杯中,电极与溶液含相同的金属元素。

②以铜片为电极之一,CuSO4(aq)为电解质溶液,只在一个烧杯中组装原电池乙,工作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负极        。

③甲、乙两种原电池中可更有效地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其原因是                        。

(3)根据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原理,为减缓电解质溶液中铁片的腐蚀,在

(2)的材料中应选    作阳极。

2.(2012·广东高考第33题)苯甲酸广泛应用于制药和化工行业,某同学尝试用甲苯的氧化反应制备苯甲酸,反应原理:

实验方法:

一定量的甲苯和KMnO4溶液在100℃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按如下流程分离出苯甲酸和回收未反应的甲苯。

反应混合物

滤液

已知:

苯甲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熔点为122.4℃,在25℃和95℃时溶解度分别为0.3g和6.9g;纯净固体有机物都有固定熔点。

(1)操作Ⅰ为    ,操作Ⅱ为    。

(2)无色液体A是    ,定性检验A的试剂是        ,现象是         。

(3)测定白色固体B的熔点,发现其在115℃开始熔化,达到130℃时仍有少量不熔,该同学推测白色固体B是苯甲酸与KCl的混合物,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提纯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推测正确。

请完成表中内容。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B加入水中,加热溶解,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溶液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             

生成白色沉淀

滤液含Cl-

干燥白色晶体,       

      

白色晶体是苯甲酸

(4)纯度测定:

称取1.220g产品,配成100mL甲醇溶液,移取25.00mL溶液,滴定,消耗KOH的物质的量为2.40×10-3mol,产品中苯甲酸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为              ,计算结果为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2011·广东高考第33题)某同学进行实验研究时,欲配制1.0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试剂。

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

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H2O)分别为2.5、3.9和5.6。

(1)烧杯中未溶物可能仅为BaCO3,理由是                 。

(2)假设试剂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组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

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

限选试剂及仪器:

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计、烧杯、试管、带塞导气管、滴管。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适量试剂于洁净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

步骤2: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步骤3:

取适量步骤1中的沉淀于试管中,                

             

步骤4:

             

(3)将试剂初步提纯后,准确测定其中Ba(OH)2·8H2O的含量。

实验如下:

①配制250mL约0.1mol·L-1Ba(OH)2溶液:

准确称取wg试样,置于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       ,将溶液转入        ,洗涤,定容,摇匀。

②滴定:

准确量取25.00mL所配制Ba(OH)2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指示剂,将    (填“0.020”、“0.05”、“0.1980”或“1.5”)mol·L-1盐酸装入50mL酸式滴定管,滴定至终点,记录数据。

重复滴定2次。

平均消耗盐酸VmL。

③计算Ba(OH)2·8H2O的质量分数=              (只列出算式,不做运算)。

(4)室温下,    (填“能”或“不能”)配制1.0mol·L-1Ba(OH)2溶液。

4.(2010·广东高考第33题)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完成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2NaOH

      。

(2)反应Cl2+Na2SO3+2NaOH

2NaCl+Na2SO4+H2O中的还原剂为    。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中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只存在S

;

假设2:

既不存在S

也不存在ClO-;

假设3:

            。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

3mol·L-1H2SO4、1mol·L-1NaOH溶液、0.01mol·L-1KMnO4溶液、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mol·L-1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1.(2013·广州一模)某铜矿石中铜元素含量较低,且含有铁、镁、钙等杂质离子。

某小组在实验室中用浸出-萃取法制备硫酸铜:

(1)操作Ⅰ为    。

操作Ⅱ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

(2)操作Ⅱ、操作Ⅲ的主要目的是        、富集铜元素。

(3)某小组利用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制备新型木材防腐剂Cu2(OH)2CO3。

多次实验发现所得蓝色悬浊液颜色略有差异,查阅资料表明,可能由于条件控制不同使其中混有较多杂质Cu(OH)2或Cu4(OH)6SO4。

已知:

Cu(OH)2、Cu2(OH)2CO3、Cu4(OH)6SO4均难溶于水,易溶于强酸;分解温度依次为80℃、200℃、300℃。

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悬浊液成分,完成表中内容。

限选试剂:

2mol·

盐酸、1mol·

H2SO4溶液、0.1mol·

NaOH溶液、0.1mol·

BaCl2溶液、蒸馏水。

仪器和用品自选。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悬浊液样品于试管中,过滤,充分洗涤后,取滤渣于试管中,

 ,说明产品中混有Cu4(OH)6SO4

步骤2:

另取少量悬浊液样品于试管中,牋

 ,说明产品中混有Cu(OH)2

(4)上述实验需要100mL0.5mol·L-1CuSO4溶液,配制时需称取    gCuSO4·5H2O。

2.(2013·深圳一模)工业上用异丙苯氧化法合成苯酚,其生产流程如下图:

液态混合物

有关物质的性质如下表:

物质

沸点

溶解性

主要化学性质

异丙苯

152.4℃

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

可被强氧化剂氧化

苯酚

181.8℃

微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和酒精等有机溶剂

易被氧化

丙酮

56.2℃

易溶于水和有机溶剂

不易被氧化

(1)检验有机相中是否含有水的方法是                    。

(2)“操作2”的名称是    。

(3)丙酮中常含有苯酚和异丙苯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有机物杂质,某同学做了如下检验:

检验项目

实验方案

检验丙酮中一定存在有机物杂质的方法是   

A.酸性KMnO4溶液,加热

B.乙醇,溶解

C.NaOH溶液(酚酞),加热

检验丙酮中是否含有苯酚

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12滴FeCl3溶液。

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是                       

(4)某同学对该厂废水进行定量分析。

取20.00mL废水于锥形瓶中,水浴加热,用0.1000mol·L-1酸性KMnO4溶液滴定(假定只有苯酚与KMnO4反应)。

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KMnO4溶液的体积为10.00mL。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5

+28KMnO4+42H2SO4

28MnSO4+14K2SO4+30CO2↑+57H2O

①滴定终点的现象为 。

②该废水中苯酚的含量为    mg·mL-1。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实验方案设计一般包括哪几个方面

2.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课堂评价

1.(2013·深圳二模)铁触媒(铁的氧化物)是硫酸工业的催化剂。

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研究铁触媒的组成。

方案一:

用下列装置测定铁触媒的含铁量,确定其组成。

方案二:

用下列实验方法测定铁触媒的含铁量,确定其组成。

7.84g铁触媒

溶液A

溶液B

             计算铁的含量

取25.00mL稀释后溶液

(1)步骤④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

(2)因为通入Cl2不足量,“溶液B”中还含有    会影响测定结果。

(3)因为通入Cl2过量且加热煮沸不充分,“溶液B”中可能含有Cl2。

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Cl2,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限选试剂:

0.1mol·L-1酸性KMnO4溶液、紫色石蕊试液、品红稀溶液、淀粉-KI溶液、0.1mol·L-1KSCN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与结论

(4)“干燥管C”的作用是    。

2.(2013·广州调研)大型钢铁企业酸洗钢材时产生的废液主要成分为Fe2+、H+、Cl-,可用下述方法处理该废液,回收盐酸,制备氧化铁涂料。

废液

过滤

氧化铁粉末

(1)单质X的化学式是    。

(2)氯化亚铁溶液经高温喷雾焙烧时转化为氯化氢气体和氧化铁粉末。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种铁红涂料的成分中,除含有Fe2O3外,还添加有CuO或FeO中的一种。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铁红涂料中添加的物质。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添加了CuO。

假设2:

添加了FeO。

②基于假设    (填“1”或“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

铁粉、3mol·L-1H2SO4溶液、0.01mol·L-1酸性KMnO4溶液、10%NaOH溶液、10%H2O2、KSCN溶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

步骤2.

(4)用水吸收“高温喷雾焙烧”时产生的氯化氢气体可得到盐酸。

请计算:

用1000g水需吸收标准状况下多少升氯化氢气体可得到36.5%的浓盐酸(写出计算过程,结果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不必化简)。

 

[问题思考]提示

  1.实验路线的优选;仪器和药剂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组合;操作程序的编排及条件的控制;数据的测量等。

2.

方 法

规律与技巧

差量法

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

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守恒法

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合物、溶液等,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原电池或电解池中均如此

关系式法

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用关系式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建立关系式的方法主要有:

①利用微粒守恒关系建立关系式;②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③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

平均值法

所谓平均值法是一种将数学平均原理应用于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

它所依据的数学原理是:

两个数Mr和Mr'(Mr>Mr')的算术平均值

r,一定介于两者之间。

常见方法有:

求平均相对原子质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平均摩尔质量、平均组成等

极端假设法

“极端假设法”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时采用,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讨论法

有一类化学计算题,由于某一条件的不确定,结果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可能在某个范围内取值,这类题需要用讨论的方法求解。

常见的类型:

①讨论反应发生的程度;②讨论反应物是否过量;③讨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范围;④讨论不定方程式的解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

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第187-190页。

专题十二 化学实验探究综合题型研究

【高考回眸】

1.

(1)①C

②Cl2、HClO、ClO-

③加入适量的NaBr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溶液分层,下层液体为橙红色

(2)①见图示

②电极逐渐溶解

③甲 可以避免活泼金属如Zn和CuSO4的接触,从而提供稳定电流

(3)Zn

2.

(1)分液 蒸馏

(2)甲苯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3)

序号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结论

将白色固体B加入水中,加热溶解,冷却、过滤

得到白色晶体和无色溶液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的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

生成白色沉淀

滤液含Cl-

干燥白色晶体,加热使其熔化,测其熔点

熔点为122.4℃

白色晶体是苯甲酸

(4)

×100% 96%

3.

(1)由于Ba(OH)2·8H2O与空气中的CO2反应,所取试剂大部分已变质为BaCO3,未变质的Ba(OH)2·8H2O在配制溶液时能全部溶解

(2)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适量试剂于洁净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

步骤2: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试剂中有Ba2+存在

步骤3:

取适量步骤1中的沉淀于是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连接带塞导气管将产生的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试剂中含有BaCO3

步骤4:

取步骤1中的滤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定其pH

pH明显大于9.6,说明该试剂中含有Ba(OH)2

(3)①搅拌溶解、过滤 250mL容量瓶中 ②0.1980

×100%

(4)不能

4.

(1)Na2SO3+H2O 

(2)Na2SO3 (3)①只存在ClO-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mol·L-1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向A试管中滴加12滴0.01mol·L-1KMnO4溶液

(1)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

(2)若溶液未褪色,则假设2或3成立

步骤3:

在B试管中滴加12滴淀粉-KI溶液

(1)若溶液变蓝色,则假设3成立;

(2)若溶液不变蓝色,结合步骤2中的

(2),则假设2成立

【高考前沿】

1.

(1)过滤 分液漏斗

(2)除去杂质

(3)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加入过量2mol·L-1盐酸,充分振荡,再滴加几滴0.1mol·L-1B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步骤2:

将试管放入装有沸水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取出试管观察

有黑色固体生成

(4)12.5

2.

(1)取适量有机相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无水CuSO4固体观察,如果固体变蓝色,说明有机物中含水;如果固体不变色,说明有机相中不含水

(2)分馏(或蒸馏)

(3)

检验项目

实验方案

检验丙酮中一定存在有机杂质的方法是 A 

A.酸性KMnO4溶液,加热

B.乙醇,溶解

C.NaOH溶液(酚酞),加热

检验丙酮中是否含有苯酚

取少许待测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FeCl3溶液。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是若试管中溶液变为紫色,则丙酮中含有苯酚;若试管中溶液不变为紫色,则丙酮中不含苯酚

(4)①当最后一滴KMnO4溶液滴入锥形瓶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0.84或0.85

【典题演示】

变式训练1 

(1)防止溶液倒吸入装置Ⅰ 防止SO3液化或凝固

(2)

检验试剂

预期现象与结论

装置Ⅲ的试管中加入0.5mol·L-1BaCl2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SO3

装置Ⅳ的试管中加入0.01mol·L-1酸性KMnO4溶液

若溶液紫色褪去,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SO2;若溶液紫色无明显变化,证明气体产物中不含SO2

  (3)NaOH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变式训练2 

(1)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品红溶液褪色

(3)从D管口向A中大量鼓入空气

(4)①只含有Fe2+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2:

滴加少量的淀粉

KI溶液

若溶液变蓝色,则原溶液中含有Fe3+

步骤3:

往试管Ⅱ中滴加少量的KMnO4溶液

若溶液褪色(浅红),则原溶液中含有Fe2+,结合步骤2溶液变蓝,则假设3成立

变式训练3 

(1)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与结论

步骤1:

取少量食盐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加入几滴新制氯水,再加入12滴1%淀粉溶液,充分振荡

溶液不呈蓝色,则溶液中无I-,碘元素的存在形式不是I-

步骤2:

另取少量食盐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加入几滴NaHSO3溶液,再加入12滴1%淀粉溶液,充分振荡

溶液呈蓝色,则溶液中存在I

碘元素的存在形式是I

(2)紫

(3)①I2+S

+H2O

2I-+S

+2H+

(4)①碱式 ②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③1.0×10-5 能

【课堂评价】

1.

(1)250mL容量瓶

(2)FeCl2(或FeSO4或Fe2+)

(3)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取适量溶液B于试管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观察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观察现象

若溶液显红色后,红色又褪去,则溶液B中含Cl2;若溶液不褪色,则溶液B中不含Cl2

(4)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B中

解析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指明容量瓶的规格,故答案为250mL容量瓶。

(2)通入Cl2不足量,Fe2+可能未完全被氧化。

(3)验证Cl2的存在,可用紫色石蕊试液,Cl2能使紫色石蕊先变红后褪色。

(4)“干燥管C”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B中,影响实验结果。

2.

(1)Fe

(2)FeCl2+2H2O

Fe(OH)2+2HCl

4Fe(OH)2+O2+2H2O

4Fe(OH)3

2Fe(OH)3

Fe2O3+3H2O

(或4FeCl2+4H2O+O2

2Fe2O3+8HCl)

(3)假设1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加入足量的3mol·L-1H2SO4,充分振荡

样品全部溶解

步骤2: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铁粉,充分振荡;再加入足量3mol·L-1H2SO4溶液,充分振荡

试管中出现红色固体,说明试样中有CuO

假设2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

加入足量的3mol·L-1H2SO4,充分振荡

样品全部溶解

步骤2:

取少许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0.01mol·L-1酸性KMnO4溶液

如果紫红色褪去,说明试样中有FeO

(4)设所需的HCl体积为VL,

×100%=36.5%

解得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