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234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总第课时

16海上日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读准多音字“荷”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日出时的景象。

 教学过程: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

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

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

”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

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

”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

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

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

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

16海上日出

扩范努刹烂替镶紫仅

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16海上日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重点句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

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16海上日出

总起:

时间、地点、环境

分述:

日出前----天边颜色

日出时-----跳出海面

有云时----直射水面、镶上金边

总结:

伟大的奇观

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nǔ lì  dàitì  xiānɡ biān  zǐ sè

(     )  (   )  (   )  (      )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不转眼睛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     )

2.指周围的世界。

                  (     )

3.光彩耀眼。

                    (     )

4.雄伟美丽而又少见的景象。

      (     )

三、给词语搭配连线。

范围   亮光                透出   光彩

负着   上升                躲进      红霞

使劲   重担                出现      云里

发出   扩大                有了      重围

 

【答案】

一、 努 力   代 替  镶 边   紫 色

二、1.不转眼 2.范围 3.夺目 4.奇观

 

海上日出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转(   ) 刹(   ) 范(   ) 镶(   ) 辨(   ) 芒(   )

传(   ) 杀(   ) 犯(   )箱(    ) 辩(   ) 忙(   ) 

二、选词填空。

壮观 奇观

1.这不是很伟大的() 吗?

2.用数不清的红旗装饰起来的长江大桥,显得格外()。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改成“被”字句:

                                                        

2.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云霞。

改变词序,句子意思不变:

【答案】

一、(转动 )(刹那 )(范文 )(镶嵌 )(分辨)(光芒 )

(传来 )( 杀死)(犯错 )( 箱子)(争辩) (忙碌 )

二、1.奇观 2.壮观

三、1.一片片云被太阳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2..转眼间一道云霞出现在了天边。

总第课时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

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师总结: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

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5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

(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1、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

2、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3、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

布置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

作者见到些什么?

2、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3、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

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

宽敞。

孔隙:

窄小。

内洞:

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3、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教学反思: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作业

一、在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系(jìxì)绳子 稍(shāosāo)微

蜿(wānwǎn)蜒    漆(qīxī)黑  

上源(yuányán) 盘曲(qūqǎ)而上    

浙(zhèzè)江 仿佛(fúfó)  

呈(chéngcéng)粉红色  

二、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

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

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    

异:

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

④特别的⑤奇怪    

4、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    

5、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    

6、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作业

一、读课文,完成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

作者游览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___,时间是___________。

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

   

2.“孔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表现在。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沙土  (  )的映山红  

(   )的公路(   )地移动  

(  )地流着  ()地举起

总第课时

习作:

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2.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难点:

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

(《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

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

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出示: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

有什么印象?

3.同学们在假期里还游览过哪些地方呢?

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

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

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

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

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

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

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

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

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

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游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 巧妙过渡 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总第课时

习作:

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

修改教师:

教学目标:

1.能与同伴交换习作,交流评改,并提出修改意见。

2.认真誊写修改后的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

修改并誊写习作

教学准备:

希沃授课助手、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一说这次作文的要求。

2.回忆上节课内容,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次习作。

二、评讲习作,指导修改

1.出示优秀学生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1)读一读,根据评价要求说说你觉得这篇习作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评价要求:

①是否按游览顺序写清楚这个地方的样子。

②是否重点写了印象深刻的景物。

③句子是否通顺;有无错别字。

④文章写得是否生动、具体。

2.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习作。

(1)自改;

(2)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让同学提建议,再修改。

三、誊写习作,评选最佳作文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检测卷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得分:

    

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7分)

1.天边hóngxiá(    )在慢慢扩大它的fànwéi(    ),太阳也在nǔlì(    )地往上升。

2.洞里的shízhōngrǔ(     )和shísǔn(    )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3.山中zǐsè(    )的dùjuān(    )花被雨水冲刷后显得更精神了。

二、连线。

(6分)

yícù  tūwù  xiāngqiàn

镶嵌   一簇   突兀

zhònghè  chànà  zhèjiāng

刹那   浙江   重荷

三、按要求完成练习。

(8分)

1.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小船  一(  )地方两(  )房子 一(  )彩虹 一(  )红日  一(  )漆黑一(  )黄龙  一(  )杜鹃

2.填上合适的形容词。

(   )的光亮 (   )的金边(   )的声音 

(   )的杜鹃(   )的高山 (   )的山顶

(   )的心情 (   )的内洞

四、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4分)

1.奇观 (  )

A.看 B.看到的景象 C.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

2.自不量力 (  )

A.限制 B.数目、数量 C.估计

五、在下面句子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9分)

1.这时候 不仅是太阳 云和海水 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3.马走在花海中 显得格外矫健 人浮在花海上 显得格外精神

六、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仿写句子。

(6分)

1.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   )

2.天边露出了太阳的小半边脸。

(   )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1分)

1.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    ,慢慢地在扩大它的    ,加强它的    。

 

2.太阳出来了,有时走进    里,有时躲在    后。

 

3.顺着   ,溪流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溪声也时时变换   。

 

八、课内阅读。

(10分)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1.这两段选自《     》,作者是   ,文章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

(3分) 

2.用“  ”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分) 

3.用“  ”画出文中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句子,并说说从作者这样细致的描写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4分) 

九、课外阅读。

(9分)

天安门城楼用白玉石做底,然后用每块重达48斤的大砖砌成十几米高的台座,台座上是巍峨的城楼。

黄色的琉璃瓦,朱红的廊柱,加上屋檐下色彩缤纷的彩画,窗门上玲珑多姿的花纹,使整个建筑显得浑厚端庄,华丽和谐。

城楼下有五座城门,中间一座最大。

门前一水环绕,这就是有名的金水河,它既增加了城楼的美丽,又可以加强城楼的防御。

河上并列着五座金水桥,桥面略呈拱形,桥身曲折多姿,与城楼的垂直端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桥的两面有玉石雕砌而成的栏杆。

中间一座雕有蟠桃图案,封建时代专供皇帝通行;中间四座雕着荷花,专供大臣通行。

桥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高耸挺拔的华表。

华表使用白玉石雕成,刻有蟠桃花纹,浑圆精致,映衬着背后的城楼,更增加了天安门的雄伟气势。

华表顶端雕成一个蹲着的野兽,叫“望君归”。

华表、金水桥、城楼相互衬托、辉映,构成了天安门的完整图案。

1.这篇文章是按照        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的。

(2分) 

2.用“  ”画出文中写了天安门城楼的哪些地方。

这些描写突出了天安门城楼的什么特点?

(7分) 

十、习作。

(30分)

景色奇异的双龙洞,美丽的海上日出是不是唤起你对美丽景色的向往,回忆一下你游览过的地方,仿照课文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些你喜欢的修辞手法,写出你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

 

答案

一、1.红霞 范围 努力 2.石钟乳 石笋 3.紫色

杜鹃

二、xiāngqiàn—镶嵌 yícù—一簇 tūwù—突兀

chànà—刹那 zhèjiāng—浙江 zhònghè—重荷

三、示例:

1.只 块 进 道 轮 团 条 簇 2.夺目 光亮 机器 美丽 突兀 高高 激动 昏暗

四、1.B 2.C

五、1., 、 , 。

 2. ?

 3. , ; , 。

六、1.反问 示例:

难道你不想做好学生吗?

2.拟人 示例:

一阵风吹来,池中的荷花翩翩起舞。

七、1.红霞 范围 亮光 2.云堆 黑云

3.山势 宽 窄 缓 急 调子

八、1.海上日出 巴金 事情发展 2.浅蓝 红 深红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从这样细致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期待日出、热爱光明的喜悦心情。

九、1.从部分到整体 2.白玉石做底 台座 黄色的琉璃瓦 朱红的廊柱 屋檐下色彩缤纷的彩画 窗门上玲珑的姿丽花纹 这些描写突出了天安门城楼的浑厚端庄,华丽和谐。

十、提示:

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学习课文的描写顺序,具体写出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表达出你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