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258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docx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

2017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课人教版)

2017小学语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32人教版)

21、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

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教学时:

两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

谁背背他写的诗?

2、看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出示中生字:

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出示《望天门》。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在全班交流:

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

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播放西湖景色的。

提问:

西湖的景色美吗?

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题。

这节我们就学习宋代著名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潋liànàn空蒙ōngéng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ǒ相宜xiāngí

3、读通:

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吗?

学生借助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拓展延伸

1、交流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

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读懂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欣赏中优美的语句,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

两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祖国地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

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2、美吗?

如果我们读了,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

1、读题质疑:

读了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学生质疑)

2、学生自由读。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说说通过读知道了什么。

三、重点探究

1、凸现重点。

A、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

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

风景优美物产丰

B、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两方面的?

2、自主感悟。

A、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B、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指点。

3、合作探究。

四、堂总结

这节,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知道了——(学生齐读);走进了海底,欣赏了——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

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下节继续游览。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2、抄写生字,每个字写两遍。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了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和海底,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自由介绍。

3、大家也可以考考小导游,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例如:

A、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五光十色?

B、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二、继续研究

1、过渡:

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又是怎样的呢?

有哪些同学比较感兴趣?

2、探究体验。

三、总结全

读完这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四、听写词语

1、自书复习,准备听写。

2、听写。

听写后自己对照、订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中优美的句子。

2、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目标:

1、认识“融、汇”等10个生字。

会写“汇、欣”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的写作顺序,理解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与丰富的物产。

教学难点:

欣赏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教学时间:

两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中国地图,教师谈话:

在我国东北有一个著名的林区——小兴安岭,为了加强旅游业,林区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竞聘吗

二、明确要求

那么大家怎样在竞聘中获得成功呢?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确定“闯关”要求。

第一关:

读准字音,读通。

第二关: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关: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当众介绍小兴安岭的景色,要求举止大方,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

三、读书闯关

1、闯第一关——读准字音,读通。

A、学生自读,画出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B、检查“闯关”。

2、闯第二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A、学生自由练读。

B、学生在小组内过关。

每人从“春、夏、秋、冬”四段中抽读一段,组员互相评议。

不能过关的可再读。

四、后作业

1、认真读,背诵喜欢的部分。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想想该怎样介绍,可先在父母面前练一练。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听写有关句子。

2、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继续闯关

1、闯第三关——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A、学生先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练一练,或和同座练说。

B、学生自由登台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2、闯关总结:

同学们经过自己努力,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好。

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三、拓展活动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2、利用星期天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写。

24*“东方之珠”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

2、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点:

认识香港,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题。

看了题,你知道讲的是什么地方吗?

(香港)

2、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

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

说说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边读边想。

3、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三、诵读体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2、交流展示。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师生共同释疑。

四、拓展活动

举行“香港的昨天与今天”发布会。

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也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读了后的感受。

语园地六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2、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3、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感兴趣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2、读背、积累古诗句和三种类型的词语。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教学时间:

四时

第一时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

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

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

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4、学生交流。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6、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更青,水更美?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

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时

习作

教学过程:

1、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

如果把它写下,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了!

可是怎么写呢?

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中学到一些方法。

2、教师联系本组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

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

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

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3、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4、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本上。

第三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2、教师提问:

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3、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4、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的或用封东西的纸袋。

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封——密闭。

、拓展延伸。

“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

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2、指名读。

集体齐读。

3、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指名背诵。

小组背诵。

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

给大家背一背。

第四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

严严实实往往舒舒服服确确实实

ABA式:

不松不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3、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4、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1、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2、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

风景类,物产类;字类,图画类,字图画结合类;……

3、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第七组

单元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2、矛和盾的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摘抄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出示题,齐读:

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再默读一遍,想一想:

讲了一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我们就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内容,能按后练习题的提示给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

三时。

第一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学习。

二、学生自学

1、默读。

读完后想:

这篇讲了一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写出了一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四、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

2、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五、讲读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

2、讨论思考。

3、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二、三两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3、小结:

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

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

、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

三、布置作业

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理解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从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

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

我们读必须把的前后内容联系起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

1、学生分段读,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写法。

(1)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2)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四、指导朗的读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如:

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

补一补,这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

如:

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后,你明白了什么?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

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

2、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练习归纳段意。

4、分角色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2、分角色朗读。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时间:

一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划出生字、新词,并且查字典,联系上下理解其意思。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生字、新词。

2、采取一字多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因为把字放在词中易理解。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义。

三、再读,理清层次,给分段。

1、小声读全:

本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什么事?

2、指名汇报。

本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四、细读。

1、细读第一段。

(1)提示:

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2、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3、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

要求带着以上三个思考题,细读第一段,联系上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你理解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读自己的理解。

(3)指名读。

在汇报过程中,要指名学生朗读,要读出铁罐那种傲慢,不讲理的语气,读出陶罐那种自尊、善良、和蔼的语气。

老师适当范读。

本是阅读,内容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只要读出了语气,说明就已经读懂了。

2、细读第二段:

想:

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发生什么变化?

(1)用以上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这段。

(2)出示句子:

“谢谢你们!

”……“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从这句话看出什么?

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

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

五、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想: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的理解,读出两种罐的不同语气。

六、讨论寓意。

1、自己默读全,想想寓意。

2、小组讨论寓意,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指名汇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七、学习了这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谈体会。

28、狮子和鹿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头饰,等。

教学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