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4026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docx

高考分类汇编生物E单元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应用

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

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5.B [解析]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无论Ⅰ2和Ⅰ4是否纯合,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A项错误。

若Ⅱ1、Ⅲ1纯合,则Ⅲ2为1/2Aa、Ⅳ1为1/4Aa;Ⅲ3为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2/3×1/2=1/3Aa;故Ⅳ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项正确。

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当Ⅲ1和Ⅲ4同时为AA时,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1/2×1/2×1/4=1/16;当Ⅲ1和Ⅲ4同时为Aa时,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2/3×2/3×1/4=1/9;当Ⅲ1和Ⅲ4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时,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是2×(1/2×2/3×1/4)=1/6,后代患病概率都不是1/48,C项错误。

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Ⅱ5的基因型无关;若第Ⅳ代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

5.[2014·安徽卷]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

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团(A、a和B、b)控制。

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

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5.B [解析]由杂交2中F1的眼色与性别有关,可推知该鸟类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两对等位基因中应该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杂交1中双亲均为纯合红色眼,其后代雌雄均为褐色眼,可知红色眼亲本只有一种显性基因,而另一种基因为隐性,只有这样才能使F1中雌雄均为褐色眼。

A项正反交的结果会相同,B项符合题中结果,C项杂交后雌性为红色眼,雄性为褐色眼,D项中甲是雌性,乙为雄性。

4.[2014·江苏卷]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

B.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4.C [解析]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后得出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

海尔蒙特研究柳树的生长时发现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及水,他并没有发现空气参与植物生长,B项错误。

沃森和克里克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推算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为他们提供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谱,C项正确。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非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D项错误。

23.[2014·海南卷]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

A.3∶3∶1      B.4∶4∶1

C.1∶2∶0D.1∶2∶1

23.B [解析]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随机交配,故在AA和Aa这两种基因型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为2/3,a基因的频率为1/3,则下一代中4/9AA、4/9Aa、1/9aa,B项正确。

25.[2014·海南卷]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体×抗病纯合体,或感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

25.B [解析]依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为隐性性状,A项中若某一性状为显性杂合子而另一性状为隐性个体(或显性纯合子)则不能判断出显隐性,A项错误。

抗病纯合体×感病纯合体,该组合中均为纯合子,其后代必为杂合子,且表现为亲本之一的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B项正确。

C项中的可能性与A项相同,如感病株×感病株均为纯合子,其后代表现型与亲本相同,C、D项错误。

32.[2014·浙江卷]利用种皮白色水稻甲(核型2n)进行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再生植株连续自交,分离得到种皮黑色性状稳定的后代乙(核型2n)。

甲与乙杂交得到丙,丙全部为种皮浅色(黑色变浅)。

设种皮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基因a控制种皮黑色。

请回答:

(1)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

上述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

(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丙为亲本自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

 

(3)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首先对种子胚进行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通过________培养获得分散均一的细胞。

然后利用酶处理细胞获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再生出________,才能进行分裂,进而分化形成植株。

(4)将乙与缺少1条第7号染色体的水稻植株(核型2n-1,种皮白色)杂交获得子一代,若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则可将种皮黑色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5)通过建立乙植株的________,从中获取种皮黑色基因,并转入玉米等作物,可得到转基因作物。

因此,转基因技术可解决传统杂交育种中________亲本难以有性杂交的缺陷。

32.

(1)AA 不完全显性

种皮白色∶种皮浅色∶种皮黑色=1∶2∶1

(3)液体悬浮 细胞壁

(4)种皮浅色∶种皮黑色=1∶1

(5)基因文库 种间(或无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应用。

(1)已知A控制白色,a控制黑色,所以甲的基因型为A_,乙的基因型为aa,又因为甲和乙杂交后代全为浅色(黑色变浅),则可判断甲的基因型为AA,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为不完全显性。

(2)丙的基因型为Aa,所以丙自交的遗传图解为:

种皮白色∶种皮浅色∶种皮黑色=1∶2∶1

(3)愈伤组织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分散成单细胞,这种单细胞细胞质丰富、液泡小而细胞核大,是胚性细胞的特征。

用酶处理后得到去掉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然后经培养后再生出细胞壁,这种细胞具有分裂分化的能力。

(4)乙的基因型为aa,如果控制种皮颜色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缺少1条7号染色体的种皮白色植株基因型为A,它们的杂交方式为aa×A,后代基因型为Aa和a,表现型分别为种皮浅色和种皮黑色,比例为1∶1。

(5)可以通过建立基因文库,然后从中获取种皮黑色基因,进行转基因操作。

基因工程具有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优点。

33.[2014·江苏卷]有一果蝇品系,其一种突变体的X染色体上存在ClB区段(用XClB表示)。

B基因表现显性棒眼性状;l基因的纯合子在胚胎期死亡(XClBXClB与XClBY不能存活);ClB存在时,X染色体间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发生交换;正常果蝇X染色体无ClB区段(用X+表示)。

果蝇的长翅(Vg)对残翅(vg)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是果蝇杂交实验示意图。

图中F1长翅与残翅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棒眼与正常眼的比例为________。

如果用F1正常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残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用F1棒眼长翅的雌果蝇与F1正常眼长翅的雄果蝇杂交,预期产生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________。

(2)图2是研究X射线对正常眼果蝇X染色体诱变示意图。

为了鉴定X染色体上正常眼基因是否发生隐性突变,需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________果蝇杂交,X染色体的诱变类型能在其杂交后代________果蝇中直接显现出来,且能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正常眼雄果蝇与F1中________果蝇杂交,不能准确计算出隐性突变频率,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1)3∶1 1∶2 1/3 1/27 

(2)棒眼雌性 雄性

杂交后代中雄果蝇X染色体来源于亲代雄果蝇,且X染色体间未发生交换,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正常眼雌性 X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

[解析]

(1)根据图1(♀)VgvgXClBX+×(♂)VgvgX+Y分析,翅形遗传为Vgvg×Vgvg→F1:

VgVg∶Vgvg∶vgvg=1∶2∶1,故长翅(Vg)∶残翅(vgvg)=3∶1;

眼形遗传为XClBX+×X+Y→F1:

XClBX+∶X+X+∶XClBY∶X+Y=1∶1∶1∶1,其中XClBY胚胎致死,故棒眼(XClBX+)∶正常眼(X+X++X+Y)=1∶2。

由F1:

(♀)正常眼长翅×(♂)正常眼残翅求算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即:

Vg_X+X+×vgvgX+Y。

由亲代可知F1中2/3Vgvg×vgvg→残翅vgvg的概率是2/3×1/2=1/3;X+X+×X+Y→正常眼(X+X++X+Y)的概率是1,所以后代中正常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1/3。

再由F1:

(♀)棒眼长翅×(♂)正常眼长翅→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即:

Vg_XClBX+×Vg_X+Y,由亲代可知F1中:

2/3Vgvg×2/3Vgvg→残翅vgvg的概率是2/3×2/3×1/4=1/9;XClBX+×X+Y→XClBX+∶X+X+∶XClBY∶X+Y=1∶1∶1∶1,其中XClBY胚胎致死,棒眼(XClBX+)概率为1/3;所以后代中棒眼残翅果蝇的概率是1/9×1/3=1/27。

(2)根据图2亲代(♀)XClBX+×(♂)X?

Y→F1:

XClBX?

∶X+X?

∶XClBY∶X+Y,所以鉴定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隐性突变,用正常眼雄果蝇(X+Y)与F1棒眼雌性果蝇(XClBX?

)进行杂交。

因为F1棒眼雌性果蝇(XClBX?

)的X?

来源于亲代雄果蝇,所以其子代雄果蝇中X?

Y中的X?

来源于亲代雄果蝇,且ClB基因存在时X染色体间不会发生交换,Y染色体无对应的等位基因。

若用正常眼雄果蝇(X+Y)与F1正常眼雌性果蝇(X+X?

)杂交,由于X+X?

染色体间可能发生了交换,而不能准确推算突变情况。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

5.[2014·安徽卷]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

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团(A、a和B、b)控制。

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

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5.B [解析]由杂交2中F1的眼色与性别有关,可推知该鸟类眼色的遗传与性染色体有关,两对等位基因中应该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杂交1中双亲均为纯合红色眼,其后代雌雄均为褐色眼,可知红色眼亲本只有一种显性基因,而另一种基因为隐性,只有这样才能使F1中雌雄均为褐色眼。

A项正反交的结果会相同,B项符合题中结果,C项杂交后雌性为红色眼,雄性为褐色眼,D项中甲是雌性,乙为雄性。

22.[2014·海南卷]基因型为AaBbDdEeGgHhKk的个体自交,假定这7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下列有关其子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5/64

B.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35/128

C.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的概率为67/256

D.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不同

22.B [解析]一对等位基因的纯合包括显性纯合与隐性纯合,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杂合子与纯合子的概率都是1/2,故1对等位基因杂合、6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概率为1/2×1/2×1/2×1/2×1/2×1/2×1/2×7=7/128,A项错误。

3对等位基因杂合、4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概率为1/8×1/16×(7×6×5)/(3×2×1)=35/128,B项正确。

5对等位基因杂合、2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出现概率为1/32×1/4×(7×6)/(2×1)=21/128,C项错误。

7对等位基因纯合个体与7对等位基因杂合个体出现的概率相等,为1/2×1/2×1/2×1/2×1/2×1/2×1/2=1/128,D项错误。

34.[2014·全国卷]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

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若用上述4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

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

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____________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________,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________,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________。

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F2植株自交得到F3种子,1个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F3种子种在一起,长成的植株称为1个F3株系。

理论上,在所有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4种,那么,在这4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1)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随机结合 相等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2)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 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3∶1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

(1)由题干可知,两对相对性状可以自由组合,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实现的条件就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雌雄配子之间,带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的机会应均等,且每种基因型的合子存活的几率也要相同;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因此若使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完全一致,那么抗锈病无芒与感锈病有芒杂交、抗锈病有芒与感锈病无芒杂交均可达到这一目的。

(2)假设抗锈病和感锈病受A、a控制,无芒和有芒受B、b控制,则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分别是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3∶1、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3∶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3∶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3∶1。

11.[2014·四川卷]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控制黑色物质合成。

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下图:

(1)选取三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丙—黑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实验二

乙×丙

全为黑鼠

3黑鼠∶1白鼠

①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

②实验一的F2中,白鼠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体占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2中黑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实验三

丁×纯合

黑鼠

1黄鼠∶

1灰鼠

F1黄鼠随机交配:

3黄鼠∶1黑鼠

F1灰鼠随机交配:

3灰鼠∶1黑鼠

①据此推测:

小鼠丁的黄色性状是由基因________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属于________性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的黄鼠与灰鼠杂交。

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1)①2 aabb ②3 8/9 ③黑 aaBB、aaBb

(2)①A 显 ②黄鼠∶灰鼠∶黑鼠=2∶1∶1 ③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①根据实验一,F1全为灰鼠,其后代F2为9灰鼠∶3黑鼠∶4白鼠,实际为9∶3∶3∶1的变形,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形成的表现型比例,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2对染色体上,根据表现型及比例可知,灰鼠的基因型为A_B_,F1的基因型应为AaBb,而甲为纯合灰鼠,其基因型应为AABB,由此可知,乙的基因型为aabb。

②由题可知,B/b控制黑色物质的合成,则黑鼠的基因型为aaB_,白鼠的基因型除了aabb外,还有AAbb和Aabb,共3种。

在实验一的F2中,灰鼠的基因型为A_B_占9份,纯合的为AABB占1份,其余都是杂合的,杂合的占8/9;③根据有色物质合成关系图和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可推知有色物质1代表黑色物质(aaB_),有了黑色物质才能形成灰色物质(A_B_);实验二的亲本组合:

乙(aabb)×丙(aaBB),它们的F1全为黑鼠(aaBb),F2的情况为:

1黑鼠(aaBB)∶2黑鼠(aaBb)∶1白鼠(aabb),黑鼠的基因型为aaBB、aaBb。

(2)①纯合灰鼠(AABB)突变为黄色鼠(____)与纯合黑鼠(aaBB)(产生的配子为aB)杂交,F1为1黄鼠(_aB_)∶1灰鼠(AaB_),F1黄鼠(_aB_)随机交配,F2为3黄鼠(____)∶1黑鼠(aaB_),没有出现灰鼠(AaB_)和白鼠(__bb),可推知F1黄鼠没有基因A,原因是A基因发生了突变,且相对于a基因为显性,假设突变形成的新基因为X(控制黄色),则F1黄鼠的基因型为XaBB;F1灰鼠随机交配,其F2为3灰鼠(A_B_)∶1黑鼠(aaB_),没有出现白鼠,可推知F1灰鼠的基因型为AaBB(不可能为AaBb);可推知突变产生的黄色雄鼠的基因型为XABB,新基因X相对于A基因也为显性。

②如果上述推测正确,F1:

黄鼠(XaBB)×灰鼠(AaBB),它们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ABB∶XaBB∶AaBB∶aaBB=1∶1∶1∶1,由于X对A和a都为显性,则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灰色∶黑色=2∶1∶1。

③小鼠丁的基因型为XABB,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说明在次级精母细胞中同时有A、B及新基因,A与新基因为等位基因,虽然次级精母细胞同源染色体已经分开,但在分开之前可发生基因A与新基因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这样在次级精母细胞中既有基因A也有新基因,还有两个基因B。

28.[2014·福建卷]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深入:

(1)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纯合的黄色圆粒(YYRR)与绿色皱粒(yyrr)的豌豆杂交,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占________。

进一步研究发现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了800个碱基对,但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酶活性)比R基因编码的淀粉支酶少了末端61个氨基酸,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______。

试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解释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所观察的7种性状的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尔根用灰身长翅(BBVV)与黑身残翅(bbvv)的果蝇杂交,将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不为1∶1∶1∶1,说明F1中雌果蝇产生了________种配子。

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________________”这一基本条件。

(3)格里菲思用于转化实验的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

利用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

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________,否定了这种说法。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____________的高度精确性保证了DNA遗传信息稳定传递。

28.

(1)1/6 终止密码(子)

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

(2)4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 (3)SⅢ

(4)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碱基互补配对

[解析]

(1)根据题意分析,F2中的黄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_rr共有3份,其中YYrr占1/3,Yyrr占2/3,则它们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yyrr)的个体为yy(2/3×1/4)×rr

(1)=1/6;据r基因的碱基序列比R基因多800个碱基对这点分析,若r基因正常表达其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应多于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而事实相反,r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却少了61个氨基酸且为末端处,由此可以推测,r基因转录的mRNA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子);从基因表达的角度,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可以是显性基因表达,隐性基因不转录,或隐性基因不翻译,或隐性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活性、或活性低等原因。

(2)据F1中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进行测交,子代出现4种表现型,可知F1中的雌果蝇产生了4种配子,但比例不符合1∶1∶1∶1,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这一基本条件。

(3)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的S型菌全为SⅢ,说明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的说法不成立。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该模型用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多样性解释DNA分子的多样性,此外,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