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4432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docx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作指导和例文

第一单元

回望课本寻根本

本单元的写作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塑造人物的精神品质。

一、通过典型细节表现精神风貌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在细节处得以彰显,写作时可以抓住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通过他头发凌乱、书桌上“众物腾怨”等细节来表现的,而他作为民主战士不畏强权的一面则通过他参加示威游行等行为突显出来。

二、借助写作手法突出精神风貌

写人时,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都可以起到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的作用。

如《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三、借助抒情议论概括人物品质

记叙人物,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战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对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对应目标品范文

文题一:

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太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

写作提示:

1.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并不排斥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2.内容上可以叙述和他相处的时光、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3.写出具体特征,添加故事情节,修改完善成篇。

范文品析:

我的好朋友

体型:

微胖

走路姿势:

猩猩步

通常的穿着:

黑色阿迪达斯运动套装

突出的面部特征:

额头宽眼睛大

压力下的反应:

重复某些词句

平时的爱好:

刷抖音

这样开头:

钟表滴答作响,时间快到了

钟表滴答作响,时间快到了,再不起床就迟到了。

他极不情愿地和抖音直播间的小姐姐说了“拜拜”,套上他的阿迪达斯卫衣、登上运动裤、提上鞋子下了床,去寻眼镜。

因为他的额头宽,眼睛大,只能带佳能的一款宽边大框眼镜,但他总是丢三落四,半年来,眼镜已经换了四副。

结果,他一到人民路那家佳能眼镜店,店员就跟配镜师交代:

“最宽的那个镜框,左眼450度,右眼500度”。

“奥,我的眼镜,天呐,我的眼镜不会又丢了吧?

”他口中喃喃道。

“你看见我的眼镜了吗?

“昨天跟帅打完球,满头大汗,我看见你拿起毛巾擦汗时摘掉眼镜,把它放在了桌子上,难道忘带回来了?

“我得赶紧去取。

他提上阿迪运动包,迈开猩猩步,风一般往网球场的方向跑去。

“奥,我亲爱的眼镜,你还在吗?

”他口中不住地念叨。

唉,我真是拿他没办法!

名师点评:

本文将起床这个动作慢镜头回放,表现人物爱看小视频的形象和慌里慌张的状态,同时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回忆中的画面侧面烘托人物丢三落四的毛病,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一个粗枝大叶的人物形象。

文题二: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

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

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

不少于500字。

写作提示:

1.设置争论场景和争论点,回忆争论时人们的动作、语言、神态,抓住人们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展开描摹。

2.可以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来刻画人物,写出他们在争吵中的不同表现。

3.想象争论时人物的内心情感,尝试进行鲜活的心理描写。

范文品析:

争吵

2月14日是返校日,这天我起得很早,吃过早饭就向学校走去。

一跨进校门,就觉得学校变了样,周围静悄悄的,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

①(①点评:

开门见山,点明背景。

当我跨上二楼向自己教室走去时,忽然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争吵声。

我想:

这是谁呀?

多么不好。

顺着声音,我来到了12教室,推门一看,却是我们班的刘小玲和周小兰,她们正在指手画脚吵得凶呢。

我心里好生奇怪:

咦?

她俩素来是很好的朋友,怎么会吵架呢?

(②点评:

交代事件,交代人物,设置悬念。

刘小玲说:

“拿来!

这张电影票是我的,你不讲理!

”周小兰也不示弱地说:

“哼!

是你的?

是我先拿到的!

”哦!

原来是为了争夺一张《碧空雄师》的电影票。

我就插嘴道:

“好啦,好啦,不要吵了,为了一张电影票,有什么好吵的。

看你们还是好朋友呢!

”没想到她们理也不理,反而吵得更凶了。

刘小玲涨红了脸,满有理地说:

“没有那么容易,这张电影票后面还有我的名字。

” ③

③点评:

突出两个人物的语言、神态。

周小兰寸步不让,手拿着那张电影票在她面前扬了扬说:

“要吗?

哼!

想也不要想。

我看你还是死了心吧!

”说着就把电影票藏进衣兜,向外面跑去。

刘小玲紧追着她,一直追到楼梯口,两个人拉拉扯扯地像要打架。

这时我着急了,也顾不得什么,赶紧上前去替她们调解。

④④点评:

我的介入。

我对周小兰说:

“电影票是谁的,就应该属于谁。

”我一边讲着一边趁她不留神时,从她衣兜里拿来了那张电影票,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好位置。

我仔细一看,周小兰那张电影票上,清清楚楚地印着35排38座。

这并不是一个好位置呀。

我回到教室,再看看桌子上放着的另外一张电影票,写得是15排2座。

这时我才明白了一切,不由自主地把她俩一起搂住了。

⑤点评:

真相大白。

名师点评:

本文以流畅的语言叙述了同学间发生的一件事,开始就双方的争吵为下文埋下伏笔,到最后才把包袱抖开,从而表现了两位同学的高尚品德,让人读后为之动容。

文题三: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

写作提示:

1.题目横线处应该填上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情感态度的词语。

2.“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动笔时,要着眼于某种精神品质或某种风气,写出你的情感倾向。

范文品析: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

①外貌描写,引出人物。

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

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一点写作的“奥秘”。

②总述,突出陈老师传授作文很有一套。

“尤其”一词用得准确,在比较中予以强调。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

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

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

“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

”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

陈老师接着说:

“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能不高兴吗?

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

我想:

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

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

“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

”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

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

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

陈老师说:

“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

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③详写陈老师上作文课“风趣”“幽默”,技法高超。

又是一堂作文课。

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了门外。

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

“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

你们熟悉陈俊吗?

“熟悉!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陈老师接着问大家:

“你们说陈俊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衣服?

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

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

过了一会儿,陈老师叫陈俊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

他上身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白球鞋。

陈老师笑着对我们说:

“这就叫仔细观察。

”④

④陈老师通过实例教育“我们”要仔细观察。

接着陈老师又讲了几个仔细观察的小故事,还让我们自由地去校园的花园参观。

这次我们看得更仔细了。

对花圃里的每一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有关参考书。

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

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

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

⑤花圃观察,细致入微。

备好作文丰富的材料。

陈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和作文的。

大家说,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感到高兴吗?

对写作这块“硬骨头”又怎会不越啃越有滋味呢?

⑥抒情,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尊敬。

名师点评:

作者对两次作文课进行详细的描写,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件,反映出了陈老师生动的教学风格,写作文像画画一样;我们写人,反映一个人的特征,应该巧妙的选择角度,作者就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通过对陈老师在课堂上的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教师的形象。

写作方法巧指导

快速审题

1.细心挑选场景,力求真实新颖

2.写出人物的特色,力求生动鲜活

3.突出重点部分,详略结合

学法指导:

一是多读。

多读一读一件事的几种说法,雅的,俗的,书面的,口语的,从中得到借鉴和启发。

二是多写。

只有通过多写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自己想要说清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是多调查研究。

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问题了解清楚仔细。

四是多思。

要先想一想再发表意见,使自己的话思路清晰,有条理。

写法指导: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一张张鲜活各异的面孔如花瓣一般在我们面前闪现飘落,我们如何去将一张张缤纷的面孔定格,化作永恒的一瞬呢?

画家可以用颜料去画,雕刻家可以用刻刀去展现,摄影师可以用相机去拍,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一支笔去写。

写好行动,扣住细节,形神兼备

分解动作,进行组合动作描写,选择合适动词,在动词前尽量选择合适的程度词修饰。

比如,写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动作,不能简单地写“他蹲下去,做好准备”,而应该写他“如何蹲下去”,手、腿、眼神等如何配合,努力做到具体形象、个性鲜明。

运动场上的每个运动员,因为性格、态度等不同,他们的动作就会有很大差异:

有的拙,有的巧;有的张扬,有的含蓄……描写时,要仔细揣摩,精确“炼词”,用最合适的一个动词来表现人物特点。

一、慢镜头回放

李老师喝茶。

李老师停止了讲课,目光一瞟,伸过右手凑近杯子,然后轻松地拿起杯子,拧开杯盖,把杯子举到嘴边,嘬起嘴唇,轻轻歪斜杯身,让水滋润了一下嘴唇,大概是在试探杯子中的水烫不烫吧。

然后,就大口大口地狂喝起来,只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他的喉结也上下不停地抽动。

眨眼功夫,一杯水就见底了。

他砸巴砸巴着嘴唇,好像还很不解渴呢。

这一段描写,把李老师喝水这一过程,分解成“拿起杯子——试探温度——大口猛喝——砸巴嘴唇”这样一连贯的小动作,把“大动作”写成“小动作”了。

二、步步追问,加上修饰词

张小虎拉单杠

来到爬杆的场地,张小虎一只手摇了摇爬杆,一只手搭在额前,抬头仰望一下杆顶。

朝手上吐了口口水,搓了搓,两脚微微张开,身体慢慢往下蹲。

忽然,张小虎猛地往上一窜,两只手一上一下紧紧地握着爬杆,两腿交叉,用脚背死死地“咬”住爬杆,居然一下子就让我们要抬着头仰望他。

紧接着,张小虎轮流交换着双手,每换一次,都靠着手臂的力量把他的身子往上挪动,双腿也不闲着,一松一紧地配合……在我们的欢呼声中,张小虎已经触摸到了杆顶的横梁,朝我们频频挥手呢。

在动词前面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就会使动作的幅度、速度、力度等比较细致地表达出来,人物形象就会更具活力,就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与思想。

三、加上声音,活灵活现

一是配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二是配上适当的象声词。

张小虎拉单杠

来到爬杆的场地,张小虎一只手摇了摇爬杆,一只手搭在额前,抬头仰望一下杆顶:

“就这么一点高度,还难得倒我爬杆王?

大家瞧我的!

”。

说完,张小虎朝手上吐了口口水,搓了搓,两脚微微张开,身体慢慢往下蹲。

忽然,他猛地往上一窜,两只手一上一下紧紧地握着爬杆,两腿交叉,用脚背死死地“咬”住爬杆,“嗖”的一声,居然一下子就让我们要抬着头仰望他。

紧接着,张小虎轮流交换着双手,每换一次,都靠着手臂的力量把他的身子往上挪动,嘴里还发出“嗨嗨”的声音。

他的双腿也不闲着,一松一紧地配合……在我们的欢呼声中,张小虎已经触摸到了杆顶的横梁,朝我们频频挥手:

“我上来啦——我赢啦——”。

“配上声音”除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外,还可以配上适当的象声词。

什么是象声词?

就是表示声音的词语,比如小猫叫的声音“喵喵”、北风刮的声音“呼呼”、汽车的喇叭声“嘟嘟”、爆竹发出的声响“噼里啪啦”等,这些就是象声词。

四、刻画眼睛,加上表情。

1.写出精神,一定要学会刻画眼睛,使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怎样才能“画”好人物的眼睛呢?

一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人物的经历、遭遇、处境和人物的内心变化。

鲁迅写祥林嫂的眼睛、眼光、眼神,表现了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性格的变化。

二是要让人物的眼睛反映出人物的年龄、个性和不同的情绪。

人物的年龄、性格、情绪不同,他们的眼神和目光也会不同。

比如孩子的眼睛可以是“明澄得像水晶一样”,而老人的眼睛则应当留下生活刻下的印记,或是饱经沧桑,或是沉静平和慈祥,或是睿智深邃。

刚强自信的人会拥有熠熠生辉的双眸,而脆弱自卑的人眼光是躲躲闪闪游离不定。

眼睛可写满渴望写满期待,希望工程的代表宣传画——魏明娟的大眼睛;眼睛可写满兴奋写满激动,成功者噙着泪花的眼睛;眼睛也可写满绝望,吸毒者无神的眼睛;写满忧郁感伤……

2.加上表情和神态,更好地表现人物。

送贺卡

我把自制的贺卡举到妈妈面前:

“妈妈,生日快乐!

这是给你的礼物!

妈妈张大了嘴巴,满脸疑惑:

“这……这是你做的贺卡?

“如假包换!

是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才完成的。

妈妈接过贺卡,轻轻地打开,一曲悠扬的《生日快乐歌》从贺卡里飘了出来。

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片红晕涌上了她的脸庞,此时的妈妈,一定是幸福的。

妈妈抚摸着贺卡的每一个边,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还三番五次、颠来倒去地看着,仿佛在欣赏她最心爱的宝贝。

忽然,妈妈一把把我拉在怀里,紧紧地抱着我:

“我的好女儿!

我的好孩子!

妈妈谢谢你!

”。

我明显地感觉到妈妈的身体在抖动着。

点评:

这一段话写了妈妈收到礼物后的一系列动作与表情,写出了妈妈的幸福与激动,简单的一个“收到礼物”的动作描写,却让我们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来,这样的动作描写技法真是太妙了。

五、加上心理活动,描写更加深刻

1.直接心理描写,倾诉内心感受

《雪战》片段

我飞快地从地上抓了一把雪,使劲地捏了捏,感觉雪球还是太小,想想不解恨:

刚才你赵红也太不够哥们儿义气了,竟然敢袭击我?

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

又迅速抓了一把,这样两把雪揉在一起,我搓了搓,磨平了雪球的表面,嘿嘿,赵红,你给我小心啊!

我瞅了瞅对面的赵红,他正在搓雪球,大概还想再给我一个“炮弹”吧。

这正是个机会,趁着他还没有准备好,我抡起手臂,甩了两圈,看准赵红的方向,把雪球使劲抛了过去。

“嗖”的一声,雪球划了个美丽的弧线,不偏不倚正好打在赵红搓雪球的手上,“嘭”地炸开了,溅得赵红满脸都是雪片。

“哈哈哈……”赵红还没缓过神来来,我转身跑开了:

不能再战了,他被激怒了可不好惹。

点评:

《雪战》这个片段,小作者打雪仗的情形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也看得出在“反攻”时小作者内心是怎么想的,就知道这个“雪球”抛出去的力量是何等之大。

2.结合修辞手法,进行间接的梦境描绘和幻觉展现。

示例1:

妈妈的眼神——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那是辽阔的天空对白云的脉脉温情,那是静谧的大海对江河的包容,那是繁密的森林对小树的护。

(妈妈的眼神像什么呢?

试着写几句)

续写:

妈妈的眼神——那是深秋晚风对枫叶的系吻,那是

月夜长空对星辰的深情呼唤,那是黎明曙光对大地的殷殷爱恋。

妈妈的爱知同一束永不变淡的光,一直笼罩着我的成长,融化了所有侵袭我身的寒霜。

示例2:

(原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改写)当他沉浸在他还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离我们,开地望向天把,都是什么样的眼神啊!

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种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迈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语的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4)写好动作场景

因为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情心态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具有表现个性的意义。

《邓稼先》一文中用《吊古战场文》描述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继续工作,更加表现了邓稼先的坚强意志和奉献牺牲精神。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清朝人刘熙载: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陌上桑》中,通过长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不同动作、表情从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貌。

《老残游记》中通过听着的谈论和评价,从侧面烘托中白妞的唱艺水平高超。

中考提升有重点

中考真题回放

2018河南中考作文题目

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1: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审题方法指导

审“题眼”,定重点

“题眼”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把握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一般说来,题目是主谓句,“题眼”往往在谓语或谓语中心词上。

如《我赞成这件事》,“题眼”是“赞成”,重点就要扣住“赞成”来写,文章也要围绕着“赞成”展开。

如果题目是动宾短语,“题眼”往往在动词上。

如《过生日》,“题眼”是“过”,文章就要写清“生日”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气氛中“过”的,是怎样“过”的。

如果题目是偏正短语,“题眼”往往是定语或状语。

如《课余生活》,“题眼”是“课余”,要写出课堂学习生活之外还有哪些生活及这些生活带来的乐趣。

“最懂我的那个人”是偏正短语,因此题眼是“最懂我”,要写出“那个人”最懂我的一个或者多个表现,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满分作文赏析

最懂我的那个人

世上并不是每个人都十分的了解你,而懂你的心的,往往是最爱你的那个人。

——题记

小时候呀!

我总是很贪心,刚买了一个新的玩具,又想要新的玩具,但是最终都玩厌了。

这些只不过是十几元的玩具,有什么好玩的,要是有一个“大家伙”那该是多好呀!

一天,我看到有人在玩摇控飞机,脸上没有流露出感情,可心里却十分的渴慕:

要是我也有那样的一架飞机该有多好呀!

回到家里也是心不在焉。

每当和父母出游,看到别人在玩飞机是,就会莫名其妙的向父亲撒气。

有一天母亲对我说:

“孩子,妈妈这几天要出差,好好的爸爸待在一起!

”“嗯”,我想,又不是给我买玩具,有什么好在意的呢!

几天后母亲回来了,对我说:

“儿子,你想要什么玩具,妈妈给你买!

”我一听,一蹦三尺高,终于有机会向妈妈要飞机了,毫不犹豫的说:

“飞机!

”“哈,还是我懂你,果然没买错,看,飞机!

”母亲像变戏法似的,从包里取出飞机,放在我的手中,我别提有多么高兴了,当天就学会了怎样玩。

步入了初中,每天总是一张张试卷横飞过来,最怕的便是月考,因为考后,在年级里总要排列名次。

也许是我后退太多了,或许是别人进步得比我快,反正我就是那个“不幸儿”。

我——落榜了,那天我听到这个消息,很是不爽,真想把成绩单撕毁,但又无奈:

已经成为了不能修改的历史!

回到家中,我想提,也不敢提自己的成绩,因为如果我说出来,母亲的目光是会让我十分难受的。

母亲总是喜欢问我成绩,今天却出奇的不问,只是让我好好的休息。

就这样我迷惑的过了一个月,——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月考,与上一次的不同,我这次做好了准备……成绩单下发了,不负所望,我上红榜了,我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并且问出了我内心的疑惑,没想到母亲只说了一句:

“我知道你上次没考好!

苍天呀!

感谢您赠与我一位这么伟大的母亲,她懂我,她知我心,她全心全意爱我。

当然,我也不会负了您的希望——成才!

名师点评:

这篇叙事作文围绕“最懂我的那个人”展开叙述,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文章来源于生活,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