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6338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docx

精品推荐200详解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解题

2009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沛县职教中心语文组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挣扎/挣揣慰藉/声名狼藉知识/博闻强识

B.脉搏/脉冲太尉/尉迟敬德食物/箪食壶浆

C.窥伺/伺机宁可/宁死不屈抹墙/转弯抹角

D.没收/没世宽绰/风姿绰约啁啾/呕哑啁哳

2.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不向暴力和威胁低头的巴基斯坦前总理贝?

布托于2007年12月27日下午遭自杀性炸弹袭击身亡,该事件真是耸人听闻,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愤怒。

B.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小丫的阳光招牌笑容,非常具有亲和力。

她待人一向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

C.在2007--2008年度NBA常规赛11月25日的比赛中,火箭队和掘金队将各自的风格特点表现得炉火纯青,火箭队最终以l09:

81屠杀掘金队迎来了难得的一场胜利。

D.陈水扁主政以来,刚愎不仁,师心自用,强以己意裹胁民意,错将台独当成国政,更以统独分裂族群,这不啻于扛着民主反民主。

3.请依照画线的句子,仿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前后语意连贯。

(4分)

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染一片色,付出一份劳动。

能为他人开花是美丽的,这美丽的花朵必将散发出爱心的芬芳;

4.10月4日《京华时报》报道:

近日游客反映,他们在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乘坐电瓶车游玩时,不仅要验票,还要在手背上盖戳,方能获许上车。

对此,许多游客表示反感。

奥林匹克中心工作人员解释说:

“该项措施是防止票贩倒票及有人重复用票”。

请对此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不少于60字)(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一8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

适有天幸,窘急常得脱若遇赦。

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为报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

非其任,强必灌之。

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

“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

“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独箕踞视之。

解遣人问其名姓。

客欲杀之。

解曰:

“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彼何罪!

”乃阴属尉史曰:

“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

”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

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箕踞者乃肉袒谢罪。

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洛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

客乃见郭解。

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

解乃谓仇家曰:

“吾闻洛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

今子幸而听解,解奈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

”乃夜去,不使人知,曰:

“且无用待我!

待我去,令洛阳豪居其间,乃听之。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节选自《史记?

游侠列传》)

【注】践更:

服徭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姊子负解之势负:

依恃,凭仗

B、解使人微知贼处微:

稍稍、稍微

C、不可得,各厌其意厌:

满足

D、既已振人之命振:

挽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具以实告解B、解遣人问其名姓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其皆出于此乎

C、之旁郡国D、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夜驰之沛公军何以伐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解姐姐的儿子被人杀死,仇家未获,当郭解从仇家口中得知外甥是强迫他人喝酒而自招杀身之祸后,便不怪罪仇人而放走了仇人。

B、有人对郭解不敬,“箕踞视之”,他的门客要杀掉此人,郭解不但不责怪,反而嘱咐尉吏免掉此人的徭役。

C、洛阳有相互结仇的人,不听贤人豪士的调解,郭解替他们调停也无用,等郭解离去后,洛阳的豪士再从中调解,才肯听从。

D、文中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如“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馀车,请得解客舍养之”的情节,衬托出郭解声望很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4分)

(2)解曰:

“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

彼何罪!

”(3分)

(3)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

(3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请具体解说首联的内容,并说说这一联在诗中的作用。

(5分)

(2)试分析本诗尾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

(2)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

(3)青泥何盘盘,。

,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

(4)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6),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

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

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

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

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

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

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

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

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

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

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

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

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

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

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

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

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

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

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

(5分)

                                      

12.文中第3段有哪些表达特色?

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1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

为何称之为“灯盏”?

(6分)

       

1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条加以概述。

(6分)

四、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8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

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

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

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

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

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

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

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

”“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

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

……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

”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

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5、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3分)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16、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持什么观点?

(6分)

117、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

(6分)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柏杨:

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

中国作协副主席、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说,柏杨先生独到的思考和深刻的剖析,必将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传之久远的精神财富。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柏杨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

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自1968至1977年间,当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

”身陷囹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是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和欺诈,到底该由谁来负责?

”“我以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但内心无比沉重。

”他说。

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酱缸”文化……柏杨以率真、犀利的形象,引起国人广泛关注。

柏杨自己也曾说:

“对中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直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学者的生命基调。

柏杨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他自评道:

“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港台文学研究专家蒋朗朗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平民知识分子,为平民代言,长期关注民生。

他用写杂文的方式,从乡村凋敝到物欲横流对人性的侵蚀,一路写来,对种种不平等、腐败的现象进行抨击。

1988年,《丑陋的中国人》被引进大陆,一时振聋发聩,洛阳纸贵。

作家陈忠实回忆当时情景,“《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

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

”蒋朗朗评价道。

柏杨说:

“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

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

柏杨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时,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

”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

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

”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学者易中天说:

“听说柏杨先生仙逝,我发了很久的呆。

我相信,冥顽不化的人会越来越少,与时俱进的人会越来越多。

我们伟大的民族,也一定会继续前行。

柏杨先生,请放心安息吧!

” 

一位网友说:

“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他在世的时候,让所有人觉得刺痛。

而没有了他,又让所有人怅然若失。

(节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15、对文章引用学者、作家、网友等人的话来评述柏杨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运用正侧结合的写法,使柏杨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

B、间接写出了柏杨的经历、作品和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之深。

C、主要能够突出柏杨作为思想家和爱国者的形象。

D、和柏杨的自述相辅相成,使读者更加全面理解柏杨其人。

16、联系文章具体内容,概述柏杨用“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思考剖析的内容。

(6分)

17、文章称赞柏杨是一位“美丽的中国人”。

联系全文,说说柏杨的“美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6分)

五、作文(70分)

18、请以“真不容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1.C.

2.D(A.应用“骇人听闻”B.付之一笑:

用笑来对待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

句中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

C.炉火纯青:

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风格”不能用“炉火纯青”来形容。

D.师心自用:

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贬义词,在此用恰当。

3.示例:

能为他人染色是美丽的,这美丽的色彩定能描绘出真情的画卷;能为别人付出劳动是伟大的,这伟大的劳动定会结出友善的硕果。

(要求句式一致,所仿写的内容必须承接前句“色”“劳动”,否则不给分。

)(每句2分)

4.示例:

此项措施虽然达到打击票贩子和防止有人重复用票的目的,但“手背盖戳”的行为却有损游客的人格,对游客的心理造成伤害,并败坏游客的兴致。

任何措施的实施,应尊重游客的权益,使管理、服务趋于科学化、人性化。

5、B6、C7、C

8、

(1)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姐姐的儿子(加罪于他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

人们听说了这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于他。

(“去”1分,“罪”1分,“多”1分)

(2)在家乡居住(同住一个乡里),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么罪过呢!

(“见”1分,“是”及判断句式1分,“彼何罪”1分)

(3)(这个人)觉得奇怪(认为这件事很奇怪),问其中的原因,说是郭解让他解脱的。

(“怪”1分,“故”1分,“乃”1分)

【参考译文】

郭解是轵县人,字翁后,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

郭解的父亲因为任侠,在孝文帝时被杀死。

郭解这个短小精悍,不饮酒。

他小时候阴险狠毒,心中愤慨不高兴时,亲手杀死很多人。

他不惜自身来助朋友报仇,藏匿亡命的人去犯法抢劫,停下来就私自铸钱、盗掘坟墓,这种事原来就不可胜数。

但却能遇到上天保佑,在危急中常常能摆脱出来,就像是犯法遇到了赦免。

到郭解年纪大后,就改变操行,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施给别人,对别人怨恨很少。

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更加强烈。

已经救了别人性命,不炫夸自己的功劳,但他的内心仍然阴险狠毒,突然因为小的怨恨而行凶之事还和以前一样。

当时的少年仰慕他的行为,也常常为他报仇,不让他知道。

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威势,和别人饮酒,让人家干杯。

人家不胜酒量,他就强迫灌人家。

别人生气,拔出刀来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

郭解姐姐生气地说:

“凭着翁伯的义气,人家杀了我的儿子,却捉不到凶手。

”把尸体扔在路上,不加以埋葬,想借此来羞辱郭解。

郭解派人暗中打听到凶手的去处。

凶手窘迫,自己回来,把实情全部告诉郭解。

郭解说:

“你杀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没有道理。

”于是放走那凶手,把罪责归于他的姐姐的儿子,就收尸埋葬了他。

人们听说了这事,都称赞郭解的道义,更加依附于他。

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

有一个人独自岔开双腿傲慢地坐着看郭解,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

郭解的门客想杀了那人。

郭解说:

“在家乡居住,竟至不被人尊敬,这是我的德行不美好,他有什么罪过呢!

”于是暗中嘱咐尉史说:

“这个人,是我很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求免除他。

”以后每到服役时,多次轮到这个人,县吏都没有要求他去。

这个人觉得奇怪,问其中的原因,说是郭解让他解脱的。

这个傲慢的人就袒衣露体向郭解谢罪。

少年们听到这事,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

洛阳有相互结仇的人,城中几十个贤人豪杰从中调解,他们始终不听。

门客们就来拜见郭解,说明情况。

郭解连夜去会见结仇的人家,仇家委曲心意听从了郭解的劝告。

郭解于是对仇家说:

“我听说洛阳很多尊者在这里从事调解,你们大都不肯听从。

如今你幸而听从了我的话,我怎么能从别的县跑来夺取人家地方贤豪大夫的权利呢!

”郭解于是连夜离去,不让别人知道,说:

“暂且不要用我的话,等我离去后,让洛阳的豪士从中调解,你们就听他们的。

郭解谨守恭敬,不敢从车进入他们县衙门的办公地方。

他到附近的郡和王国,替别人办事,事情可以解决的,就解决;不能解决的,使各方满意,然后才敢吃人家酒饭。

大家因此十分尊敬他,争着供他使用。

城中少年和附近县的贤人豪杰,半夜来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请求把郭解的门客带到自己的房舍去供养。

9、

(1)①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或者写“故乡邈远”也可以),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

独地行进着。

(2分)②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

(或写游子在外漂泊的伤感基调也可。

)(2分)

(2)①运用设问的手法。

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泻情入景。

(或引出下文的

借景抒情也可)②借景抒情。

借猿啼的清亮而凄婉,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

思之愁。

10.①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②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③烟笼寒水月笼沙

④玉盘珍羞直万钱⑤小人之交甘若醴   ⑥明月何时照我还

11.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2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1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

(2分)

12.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2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

(1分)(如扣比喻等任一表达特色进行阐述,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