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637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教育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docx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docx

教育学

1、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的作用是决定作用。

2、“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4、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5、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综合课程是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课程。

8、198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9、赫尔巴特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10、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1、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12、课程标准是指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13、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提出“助产术”。

15.直观性原则是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帅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

16、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保罗·朗格朗是“终身教育”的提出者。

17、在西方,《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专著。

18、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20、1993年,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2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特征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22、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23、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以及人口、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种制约是客观地存在,只有认识它,才能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规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一方面要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及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也就是分析研究教育时,两者要相辅相成,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也不能以它为重而排他,同样不能否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同时不能夸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绝不从单一方面去分析研究教育,这样就不能正确理解教育,是其产生错误。

24、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领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战线其指挥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评价: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涉及的范围领域广泛,并且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联系密切。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同时也对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社会的进步要求充分认识与全面发挥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2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

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

26、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字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善于体验或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善于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善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创设展现自我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2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

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教育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集体。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

它便于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便于系统连贯和深入地做学生个人的思想工作,也易于被学生接受。

因此班主任在抓好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同时广泛接触学生个人,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个别教育既包括做后进生的工作也包括做一般生和先进生的工作,工作大致如下:

①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生典型。

②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③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28.非正式群体有积极的一面,如它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集体活动之不足。

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怀它和尊重它,看到它的积极一面是主要的。

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的适当工作。

这样就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不过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的一面,只要班主任真诚地翔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能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9、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生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0、传授—接受教学

优点: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

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问题一发现教学

优点:

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

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31、德育要遵循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也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就只能疏导、引导,只能说明不能压服。

在疏导中也要注意一些要求: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2、德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人们都具有自觉能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

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

但是在尊重信赖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这咱严格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和严格的。

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

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坚持不渝地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当然,严格要求就当与尊重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在进行德育上获得成功一个重要条件。

一、填空:

1、《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2、《理想国》一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着他的政治学。

3、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出现在战国末期。

4、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是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作。

他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5、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

6、美国出现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是杜威创立的,1916年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他反对传统教育以科学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学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提出儿童作用论

7、1939年俄国教育家凯洛夫出版《教育学》这本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和教育学。

8、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9、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目标三大类

10、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他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科学,务必使学生理解该科学的基本结构。

11、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他提出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12、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巴班斯基把教学过程分为:

社会方面的成分(目的、内容)、心理方面的成分(动机、意志、情绪、思维等)和控制方面的成分(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13、教育者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导者作用)、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育实施(中介作用)

14、古代教育形态分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15、现代教育形态分为: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6、未来教育形态分为:

自由发展、全面发展。

17、人的发展分为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18、人的发展特点分为二个反面:

未完成性、能动性、

19、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21、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分为四个:

(1)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

(4)教学目标。

22、教育目标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

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社会价值作为规定

23、普通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对青少年儿童的一生将产生深远影响

24、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

25、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1904年初,有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统称的“六三三制”

26、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27、完整的课程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28、教学评价的种类三大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29、教师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30、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

31、学校体育的内容:

田径运动、体操、球类、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游泳、武术。

二、名词解释:

1、教育学:

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

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生产于生产劳动。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人的教育是有目的性的,教育这种想象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3、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4、因材施教:

人在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5、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6、生态:

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

7、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8、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9、教育目的:

是指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10、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1、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级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2、课程: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

13、课程方案:

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14、课程标准: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15、教科书:

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16、教学:

是在一定教学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7、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8、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出现,卓有成效地运用。

19、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方式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0、德育的功能:

简单的说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

21、道德行为: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感情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的具体行动。

22、疏导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知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3、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巨大作用。

24、班集体: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作风与传统。

25、道尔顿制:

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

三、简答: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生产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

(4)教育本身是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2、什么未完成性

(1)人士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2)对于儿童来说,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3)人在生物进化上的不完善性还体现在人的孕育期、幼年期的延长方面。

(4)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能行。

3、人的发展规律性

(1)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3)阶段性:

人在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

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

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发展优势、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整体性:

人在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4、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

A、遗传因素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遗传因素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C、遗传因素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D、遗传因素具有可塑性

(2)环境

A、环境是人的发展外部条件B、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C、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性

A、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的表现出来B、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C、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教育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哪些制约

(1)对教育性质的制约: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哪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革。

(2)对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制约:

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4)对受教育权的制约: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

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3)对教育的领导权制约: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质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只配这精神生产的质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5)对教育内容、结构和管理体制

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

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段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6、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哪些功能上

(1)教育的经济功能

A、现代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D、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关涉到每个单位、家庭、社会成员,也必然关涉到教育,要求现代教育承担生态教育的历史重任,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教育功能。

(4)文化功能

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7、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9、社会流动功能分为

(1)横向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与社会组织中作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愿意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低位。

(2)纵向流动功能:

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包括职位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了其社会层级低位与作用。

10、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定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是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11、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求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12、新中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13、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为年轻一代打好基础

(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何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2)单轨学制:

美国原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制,简称单轨制。

(3)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

1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16、课程发展上争论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课程的一元化和多样化;

(3)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17、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什么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知识的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18、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