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706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docx

ISO9001版内审检查表

ISO9001:

2015版内审检查表

标准条款

审核要点

责任部门

审核结果

范围

1.组织QMS覆盖范围和过程是否有缺失?

2.组织QMS对标准条款是否剪裁?

如有,所剪裁条款中过程确凿没有?

4.0

组织环境

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

1.组织是否确定与其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其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是否对这些相关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1.组织是否确定了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所有相关方?

是否对这些相关方制定相关要求并进行了监视和评审?

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1.组织是否确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是否对这些信息形成了相关文件?

 

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

1.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QMS?

2.组织QMS过程是否被确定和管理?

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被确定和管理?

3.组织QMS关键过程所需资源和信息是否充分,足以支持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

4.组织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点是否确定并有效?

对测量和监控结果是否有分析、改进活动?

5.组织是否存在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外包过程?

如有,在组织QMS中是否明确并实施了控制?

5

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和承诺

 

5.1.1总则

1.最高管理者对满足顾客要求有何想法?

现以何方式传达满足顾客要求的重要性,并提供其身体力行的证据?

2.组织确定的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这些法律法规分管部门是否清楚并得到有效执行?

组织是否评价其行为和结果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发现不符合之处,是否采取改进措施?

3.最高管理者是否组织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使其成为组织焦点,成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QMS的宗旨?

4.组织质量方针、目标是否形成文件,由最高管理者批准颁发?

5.建立实施保持改进QMS所需资源,最高管理者如何确保提供?

有否实例佐证?

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以顾客为中心”经营理念是否在组织中得到树立?

组织关注焦点是否放在顾客身上,特别是不满意顾客身上?

2.为实现顾客满意目标,最高管理者是否推动全员参与,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过程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能动性?

3.组织通过哪些方式、途径,以确保顾客要求得到确定、转化为要求并予满足?

组织是否针对顾客和最终使用者来确定他们关心的产品特性,特别是产品的关键特性?

4.在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时,组织是否已考虑与产品有关的义务(如对健康和安全的责任、环境保护等)和法律法规要求,并转化为组织目标、指标和要求,采取措施,且得到落实、实现?

5.2方针

1.质量方针是否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体现组织的目标和特点?

2.质量方针是否包含满足相关方(特别是顾客、员工、供方、社会)要求的承诺?

是否包含持续改进QMS的承诺?

两个承诺是否有实质性内容和方向?

3.质量方针是否为质量目标的制定、评审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指导性?

4.质量方针及其含义在组织各层次员工中是否得到充分、正确理解,并协调一致、深入人心?

5.质量方针在组织各层次中,是否得到贯彻和坚持?

是否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得到有效贯彻?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1.组织各个部门、各级人员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是否确定并予以沟通?

2.组织所有员工是否清楚本职范围并被有效沟通履行?

6

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

1.在组织的各层次上是否已建立质量目标?

所建立质量目标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是否一致?

2.所建立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

目标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是否相互保证?

3.所建立的质量目标是否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如设备,工艺水平等目标?

4.组织为实现质量目标是否进行QMS策划,分析确定实现目标的问题及相应措施,时间要求、责任人落实明确,并对目标实现程度有检查、有评价?

5.组织质量目标更改策划与实施时,过程是否受控,以确保贯彻质量方针,QMS的完整性?

6.3变更的策划

1.组织针对QMS进行变更时,是否考虑了变更的目的及潜在后果?

是否考虑了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2.组织在进行QMS变更前是否考虑了资源的可获得性?

3.为实施QMS变更,是否产生了责任和权限的分配或再分配?

7

支持

7.1资源

7.1.1总则

1.为实施、保持、改进QMS过程,达到顾客满意,组织是否能够及时确定并提供所需资源?

关键过程、关键岗位资源是否充足、适宜?

2.组织对资源的确定、提供、使用是否进行管理、验证,清除了不适当资源、不适当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7.1.2人员

1.组织各个岗位的任务、性质及要求是否确定?

是否根据履行岗位职责所要求的能力安排人员?

2.组织是否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方面评价工作人员的能力或进行人力素质测评?

7.1.3基础设施

1.组织为实现产品符合性,必须具备哪些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是否得到维护,能够持续满足运行要求?

2.基础设施选址、布置是否适宜,有利于确保组织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3.组织对实现产品符合性有重要影响的建筑物、工作场所,是否足够(如面积)、适宜(如位置)?

4.组织有哪些过程设备?

这些过程设备的技术状态和技术性能是否能够确保实现产品的符合性?

组织通过哪些维护方式、手段、过程来确保关键设备的技术状态良好?

5.组织有哪些硬件、软件?

这些硬件和软件配置是否充足、适当,得到维护和控制?

6.组织支持性服务(如运输、通讯)是否确定、完整、快捷、准时,且组织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支持性服务得到有效维护?

7.1.4过程运行环境

1.组织为实现产品的符合性,有哪些重要工作环境因素(包括人和物理的因素)?

这些环境因素是否得到识别和管理?

2.组织为保证产品质量所确定的工艺卫生环境要求(如光亮度、温湿度、噪声、粉尘等)是否充分、适宜、并得到控制?

3.组织为保护员工身心健康、安全,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否识别并采取措施消除工作过程中的有害因素,预防事故,预防错误过程(活动)?

4.工作环境中人、物、场所配置与结合是否满足员工的工作需要?

是否满足产品质量控制的需要?

是否有利于建立、保持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

7.1.5监视和测量资源

1.组织的测量和监视装置是否根据质量控制、保证和改进要求配置?

所配置的测量和监控装置能力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2.组织已规定了哪些监视和测量活动?

组织通过建立哪些过程,确保上述活动可行并与监视和测量要求相一致的方式实施?

3.组织是否建立了测量设备量值传递系统,可追溯至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测量基准?

4组织是否建立了测量设备系统?

所有测量设备校准均已纳入校准系统,并规定了校准或验证周期?

测量是否已按规定周期或在使用前得到校准或验证?

.

5.测量设备校准或验证没有国际或国家承认的测量基准时,组织是否制定用于校准或验证的文件?

6.测量设备校准或验证结果是否建立记录并予保持?

是否建立标识,用于确定其校准状态?

7.测量设备调整或再调整情况、方法及要求是否明确?

调整过程是否受控、防止调整使测量结果失效的措施有哪些并被实施?

8.测量设备不符合要求时,组织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评价并记录?

组织对该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是否采取了适当措施?

9.计算机软件满足预期用途的能力在初次使用前是否得到确认和记录?

对需重新确认的情况是否规定、实施并有记录?

10.对测量设备需重新校准(校准周期以外的)情况是否确定并予实施?

11.测量设备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是否有适宜的防护措施,防止损坏或失效?

7.1.6组织的知识

 

7.2能力

 

7.3意识

1组织对岗位基本培训要求(应知应会)是否确定?

主关键岗位上岗员工是否达到了岗位应知应会要求?

2.组织是否针对为满足组织发展、个人成长,必须具备的知识、经验、能力提出新的培训要求?

3.组织培训资源(包括师资、教材、场所、设施、经验、工具等)是否充足适宜?

4.根据组织确定的培训需求是否安排计划、组织分层分类培训,确保按需培训、学以致用?

5.组织是否注重能力(如技术能力、管理、交往能力)培训?

是否注重意识(参与意识、质量意识)培训?

在实际工作中,员工是否具备要求的知识、意识和能力?

6.组织对所开展培训的有效性是否进行评价?

所采取的评价方法(包括考核实例、观察、问卷等)是否有效、适宜?

7.组织员工是否建立保持了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记录?

7.4沟通

1.在内部沟通中,最高管理者是否发挥了主动主导作用,以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

2.在自上而下沟通过程中,组织有哪些沟通方式(如例会制度)?

在自下而上沟通过程中,组织有哪些沟通方式(如报告制度)?

在横向与斜向沟通过程中组织有何措施防止混乱,避免统一指挥系统被破坏?

在内部沟通过程中,是否存在主要障碍?

7.5形成文件的信息

7.5.1总则

1.组织所建立文件是否包括了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记录及其他所要求的文件?

2.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了文件化体系?

3.组织是否根据内部管理需要建立了相应程序文件?

4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了质量记录?

5.组织QMS文件详略是否得当?

是否适宜可操作?

6.组织QMS文件有哪些媒体,形式或类型?

这些文件表现形式或类型是否适当、有效?

7.组织QMS文件详略程度是否与下列因素相适应?

a)组织的规模和类型;

b)过程的复杂程度及相互关系;

c)涉及人员所需的能力。

7.5.2创建和更新

 

1.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并保持了“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该程序适用范围是否包括了QMS实施、保持和改进产生的所有记录(包括原始记录、统计报表、分析报告、相关方有关记录和以各种媒体、形式存在的记录)?

2.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设置了质量记录?

记录项目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3.组织为确保QMS过程有效运作、控制、证实、改进,是否设置了必要记录?

4.质量记录是否按规定进行标识?

标识是否达到唯一可追溯?

文件规定外质量记录如何标识?

5.质量记录的填写是否真实、及时、清楚、正确?

6.质量记录的传递(包括收集、报送、领用、分发、归档、联网等方式)是否确定要求?

7.5.2创建和更新

7.质量记录是否确定保存地点、方式、期限?

记录保存环境设施是否适宜,能防止损坏、变质或丢失?

记录保存期限是否适宜,能满足证实、控制、追溯、改进要求?

记录保存检索是否简便?

8.保存的记录是否按照时间要求进行了鉴定和整理?

对失效的无保存价值的记录及时按照规定进行了处置?

9.质量记录是否进行整理分析,并为改进和管理提供信息?

7.5.3形成文件的信息的控制

1.组织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并保持“文件控制程序”?

该程序适用范围是否包括组织QMS要求的所有文件(内、外部文件;各种类型及形式的文件)?

2.文件发布前是否组织相关部门评审、以确保文件的适用性、完整性、协调性?

3.组织文件批准权限是否按文件类别、适用范围、所处层次确定相应的批准人?

所有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批准,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

有效性?

4.文件是否发至使用场所或岗位?

执行人员是否能得到所需文件?

5.文件是否得到及时更改?

文件更改前是否批准?

更改的文件是否确保了四个到位(即所有同一文件更改到位;所有相关文件更改到位;所有相关部门/岗位通知到位;涉及实物时处置到位)?

6.不同类型、状态(如修改、外来文件)的文件是否按规定进行标识、保持清晰、易于识别和检查?

7.组织有哪些外来文件?

这些文件分发是否受控?

8.组织分发至供方及其他相关方文件是否受控?

9.作废文件是否已撤出使用场所?

未撤出时,是否有明显标识、能防止非预期使用?

10.组织文件保管是否指定设施、场所、人员、能确保文件不损坏、不丢失、及时提供?

11.组织是否建立文件档案?

文件归档、整理、鉴定/评审、保管、利用是否受控?

8

运行

8.1运行策划和控制

 

1.组织产品的质量目标和要求有哪些?

体现在组织哪些文件中?

2.组织是否已编制产品实现工艺/作业流程图?

在该流程图中,过程及顺序是否恰当?

哪些过程需建立或已建立了文件?

哪些过程已确定或需确定验证、确认、监控、检验和试验活动?

3.对需确定的验证、确认、检验和试验活动,下列是否明确:

a)要求?

b)所需客观证据?

c)产品接收准则?

d)认定的提供方式?

4.产品实现有哪些关键过程?

特殊过程?

如何确保它们处在受控状态?

其资源是否充足、适宜?

5.为实现过程及其产品满足要求,确定了哪些提供证据的所需记录?

6.产品实现策划的结果形成了哪些文件?

这些文件与组织的QMS其他过程的要求是否一致,并适于组织运作?

8.2产品和服务的要求

 

8.2.1顾客沟通

1.组织是否建立可靠的有效的与顾客沟通的渠道和方式?

在和顾客沟通过程中,组织是否尽力、充分、主动?

2.组织在产品信息问询、合同、订单的处理,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投诉)三方面是否已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并能及时沟通?

3.组织如何使顾客反馈简单化,并主动要求反馈?

4.发生顾客投诉后,组织是否立即沟通、处理、解决顾客当前的不满意?

`

5.在与顾客沟通时,是否因人而异,诚恳、实在、尊重顾客?

8.2.2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1.组织有哪些顾客?

不同顾客的要求有哪些差异?

组织的顾客目标市场是否明确、适宜?

2.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性能、交付、价格、包装、运输、服务等方面要求)组织是否已确定并被充分理解?

3.顾客没有规定,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有哪些?

组织是否已被充分理解?

4.与组织产品有关的法律有哪些?

是否已被收集并得到确定?

5.为满足顾客要求、确保组织利益,组织提出了哪些与产品要求有关的附加要求?

这些附加要求是否形成文件?

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1.顾客的产品要求有哪些表现形式(包括口头要求、传真、合同、订单标书等)?

针对顾客产品要求不同的表现形式,组织采取了哪些方式予以接收、确定、评审?

2.常规与非常规产品要求界限标准是否确定?

该界限标准考虑因素(包括产品价格、技术质量要求、交付期、付款等)是否全面、必需?

3.针对常规与非常规产品要求,组织采取了哪些评审方式?

这些评审方式是否有效?

4.评审内容是否包括了顾客的产品要求和组织有关产品的附加要求?

评审是否抓住了重点?

组织确定的附加要求顾客是否乐意接收、能够达到?

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5.组织接收了多少顾客合同或订单?

这些合同或订单是否都在接收前得到评审?

若顾客提供的要求没有形成文件,组织在提供产品承诺前是否采用了适宜的方式,对顾客要求进行了确认?

6.组织通过评审,会得到哪些评审结果,会引发哪些措施?

这些评审结果及由评审引发的措施形成哪些记录,并得以保持?

7.抽查交付及交付后活动记录,验证组织通过评审是否能确保

⑴产品要求最终确定并被理解?

⑵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得到妥善解决?

⑶组织有能力确保满足规定的要求?

8.2.4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

1.当顾客提出产品要求更改时,组织是否评审、确认?

当组织提出产品要求更改时,组织是否得到顾客认可?

2.产品要求发生变更时,组织是否有确定的变更过程,以确保相关文件得到更改,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

对已实现部分产品是否与顾客协商妥善处理?

8.4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8.4.1总则

1组织采购过程有哪些?

这些过程控制的方法是否确定、适宜且有效,能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

2.采购依据是否充分、可靠?

采购产品的要求是否明确、适宜(包括品名、规格、数量、交付期、价格等)?

3.当供方的产品、程序、过程、设备的变化会导致影响组织产品质量时,组织对这种变化情况是否要求得到批准?

这些需批准的情况是否确定并被实施?

4.当供方人员的变化会导致影响产品质量时,组织是否按照规定人员资格要求并对其鉴定?

5.组织是否按照规定过程实施采购?

采购及批准权限是否明确并得到实施?

6.组织是否提供必要的采购计划资料和采购承诺,以便供方能够满足这些期望要求?

8.4.2控制类型和程度

1.组织是否针对不同供方的产品、性质及供货业绩,进行分类或分级,规定并实施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确保采购产品满足规定的采购要求?

2.组织是否对采购产品的验证记录、与供方的沟通以及对不合格品的反应做出规定,以证实其符合规定要求?

3.组织对供方首样检验情况及要求是否明确规定并执行?

组织对供方封样情况及要求是否明确规定并执行?

供方样品是否有标识、有首样检验、封样的记录?

4.组织对采购产品未实施检验时,是否建立实施了其他有效的控制措施(签订质保协议或监控制度)?

5.组织是否规定采购产品在供方现场验证的情况并予以实施?

顾客是否提出对采购产品在供方现场验证的要求并予实施?

如有,组织在采购文件中对拟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了规定?

8.4.3外部供方的信息

1.组织有哪些供方应选择、评价?

供方选择、评价准则是否确定?

供方选择、评价准则是否按照组织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制定?

组织是否按照供方选择评价准则进行供方的选择、评价?

供方选择、评价结果是否形成记录并予保持?

2.组织是否建立合格供方目录?

目录是否得到批准并分发至有关部门?

采购是否依据目录进行?

3.供方供货业绩是否有记录?

对供货业绩不良时是否采取措施,以促使供方改进,满足采购要求?

4.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合格供方重新评价准则?

对重新评价结果及跟踪措施是否有记录并予保持?

5.组织是否建立、保持与合格供方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沟通、保持协调,有良好的互惠关系?

6.临时供方是否建立、实施了有效的控制措施?

7.顾客有要求或组织认为必要时,供方更新信息是否向顾客报告或经顾客同意?

供方更新条件、措施是否确定并予实施?

8.5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1.在生产和服务提供前,组织如何进行策划?

策划结果形成了哪些可操作的文件?

2.组织生产和服务提供受控条件有哪些?

其中关键过程受控条件是否齐备、充分、适宜?

3.为有效地进行生产和服务提供,有关人员是否获得相应的产品特性要求?

产品特性的信息以何种形式表述?

该表述是否形成文件,且清楚、正确、完整、适用?

4.当没有作业指导书,不能有效进行生产和服务时,有关人员是否能获得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否清楚、适用、正确、有效?

5.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技术状况是否能够确保达到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和能源消耗的要求?

特别是那些组织主要以设备和顾客接触时(如电信、公路),是否能够确保顾客满意?

设备使用人员是否能够正确使用设备,是否规定并实施了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使用的设备是否适宜,组织是否规定并实施了有效的检查评价制度,一旦发现不适宜设备,组织是否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纠正后是否重新验证评价?

8.5生产和服务提供

 

8.5.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6.为确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受控,在需进行测量与监控的过程或场所,有关人员是否获得并使用了能够满足测量和监控要求的装置?

7.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哪些过程和过程输出必须实施监控或测量?

监控或测量的项目、要求及方法是什么?

由谁实施监控或测量?

实施监控或测量的资源是否适当、充分?

实施的监控或测量是否已确保过程受控?

8.在生产和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对产品的放行(上个过程的输出作为下个过程的输入)是否明确:

⑴放行条件并被遵守?

⑵放行过程的监控或测量并被实施?

⑶放行手续并被执行?

9.产品的交付过程、条件、方式、确认是否规定并被实施?

交付过程中,顾客是否感到可信、方便、快捷、准确?

组织是否保存了产品交付记录?

10.组织交付活动及规定有哪些?

这些交付后活动是否有助于提高顾客满意率?

有助于改进开发产品或服务质量?

8.5.2标识和可追溯性

1.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凡有区分产品、追溯性要求的场合,产品标识方式是否确定并被实施?

所作产品标识是否能达到区分产品或追溯性要求?

2.针对监控和测量要求,产品状态标识是否确定并被实施?

在任一测量点,产品待测、已测等状态是否标识,使不同状态产品能够得到有效、清楚识别?

3.产品标识实施、保持、撤除过程是否明确并受控?

产品标识涉及内容是否可区分或可追溯?

4.对有追溯性要求的场合,产品标识是否唯一、已受控并有记录?

5.当采用技术状态管理作为保持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的一种方法时是否包括技术状态标识、控制、纪实和审核?

8.5.3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1.组织是否存在顾客财产?

如有,有哪些?

这些顾客财产自交付日起组织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

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并被实施?

2.顾客财产中是否含有知识产权?

如有,组织是否按照法律和顾客要求采取了保护措施?

3.当顾客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时,组织是否采取措施防止扩大,并予以记录,向顾客报告?

在未征得顾客意见之前,不擅自处置?

8.5.4防护

 

8.5.5交付后活动

1.组织是否针对产品的符合性,在标识、搬运、包装、贮存期间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产品不损坏、不变质、不丢失?

2.在顾客有要求时,组织是否按照顾客要求提供防护措施且经验证有效?

组织所采取的防护措施是否能延伸到产品交付地点?

3.当产品涉及安全、健康等特殊要求时,组织所采取防护措施能在产品寿命期间或有效期内保持有效吗?

8.5.6

更改控制

1.当产品或服务发生更改时,组织是否评审、确认?

并保留更改评审结果?

2.产品或服务要求发生变更时,组织是否确定了变更过程,以确保相关文件得到更改,相关人员知道变更的要求?

3.当提出产品或服务要求更改时,组织是否得到顾客认可?

对已实现部分产品或服务是否与顾客协商妥善处理?

8.6产品和服务的放行

1采购产品特性的测量和监控策划结果是否形成文件,并被执行?

2.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半成品(在制品)特性的测量和监控,策划结果是否形成文件并被执行?

3.产品交付前,对产品特性是否进行测量和监控?

交付顾客的产品是否符合下列条件:

⑴所有规定的测量或监控项目都已圆满完成?

⑵交付前产品测量和监控结果符合接收准则?

⑶有关证据齐备并获认可?

4.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产品特性的接收准则是否确定并被遵守?

产品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是否充分、可靠并被保持?

测量或监控记录上是否指明有权力放行产品的人员(如签名)?

5.根据产品特性测量和监控文件的规定,测量和监控活动没有完成之前,需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时,是否得到组织有关授权人员批准,或适用时顾客的批准?

8.7不合格输出的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