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7169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docx

区域地理北美洲部分

北美洲

北美与北美洲,拉丁美洲与南美洲有什么区别?

按照地理位置,自然,人文地理因素,美洲地区可分为北美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

北美是主要指美国和加拿大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按照地理因素,美洲地区可分为北美洲和南美洲两大地区,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地区为北美洲。

1、位置围

1、绝对位置:

纬度:

10°N---85°N

经度:

50°W---170°W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以温带为主)

相对位置:

美洲北部,东临大西洋、西邻太平洋,北接北冰洋

南临墨西哥湾。

(三洋一湾)

2、.北美洲:

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

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概况:

(1)以高原山地为主,其次是平原,地势起伏较大。

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布于东西两侧与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于中部。

地势:

西高东低

全洲平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4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58%,平均海拔约为700米。

(2)海岸线:

大陆海岸线长约6万公里。

西部的北段、北部和东部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峡湾;

西岸南半部海岸较平直。

重要的海湾海峡:

白令海峡、哈得湾、墨西哥湾

(3)半岛总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千米。

岛屿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其中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

(4)地形大致如图

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

 

海岸山落基山密西西比河谷地

A、西部高山区:

山脉,盆地和高原相间分布科迪勒拉山系北段

(北美落基山南美安迪斯山脉)

B、中部平原:

特点--广阔,密西西比平原和大平原

北部湖泊众多成因与冰川活动有关;

南部为密西西比河平原;

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大平原。

C、东部高原山地区:

拉布拉多高原(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亚山(美国)

特点:

古老,低矮

(5)死谷:

-86米西半球陆地最低点。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东南部的构造性洼地,该地是北美大陆最低、最热和最干燥的一部分。

2、气候类型及成因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冬冷夏热,夏雨稍多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丰沛。

但是,海岸山脉阻挡了太平洋上的暖湿西风向东深入,限制了山脉以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向东延伸,使上述二种气候呈南北向带状分布于沿海地区。

山间高原盆地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呈现出荒漠的景象。

(2)东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

但因东部高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高地,进入陆。

(3)中部平原地区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最大,大陆性较强。

这是因为中部平原地势低平,无东西走向山脉,南北开敞,致使南北气流畅通无阻。

冬季极地冷气团可长驱南下,骤然降温。

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热带暖气团可自由北上,天气闷热多雨。

中部平原在冷暖气团争逐交锋、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据烈、大陆性较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思考】北美地形对北美天气的影响。

3、河流与湖泊

(1)外流区广阔

除圣劳伦斯河外,所有大河都发源于落基山脉。

落基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

(2)河流特点:

北美河流众多,落差大,水能丰富。

密西西比河:

发源于西部的落基山脉,南北纵贯中央大平原,最后注入墨西哥湾,为世界第四长河。

全美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并有运河与五大湖相通,为美国丰富的灌溉水源航运价值很大。

克罗拉多河:

田纳西河:

(密西西比河的一个支流),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典型。

(3)多河多湖多瀑布水能资源丰富

(4)五大湖——-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位置:

45°N、80°E)

位于美、加两国交界处的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湖。

五大湖之间有水道相通,湖水汇入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

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除密歇根湖全在美国境,其余为美、加共有。

水能、航运价值巨大。

五大湖剖面示意图

五大湖各水面高低不同,由西向东逐级降低,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的有将近100米的落差,并有一个断层陡岸,从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瀑布分南北两端,北段属加拿大、南端属美国,两国都在瀑布之上修建了大型水电站。

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它比我国的鄱阳湖要大22倍。

(5)大盐湖:

北美洲最大的陆盐湖。

(6)哈德逊湾:

位于加拿大境冰川侵蚀形成

墨西哥湾:

仅次于孟加拉湾的世界第二大海湾;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第一大暖流。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

3、4亿人口。

白人为主、英法德移民后裔为主

土著人为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印第安人分布在美洲各地

因纽特人分布在北冰洋沿岸

民族:

民族大汇集无主导民族

全洲人口分布:

很不平衡,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岸地区,其中以美国的纽约附近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伊利湖周围人口密度最大。

面积广大的北部地区和美国西部陆地区人口稀少,有的地方甚至无人居住。

宗教和语言:

主要信基督新教和天主教。

通用英语和法语。

2、工业

  美国和加拿大是经济发达的,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能力巨大、科学技术先进。

北美采矿业规模较大,主要开采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锌、镍、硫磺等,而锡、锰、铬、钴、铝土矿、金刚石、硝石、锑、钽、铌以及天然橡胶等重要的战略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靠进口。

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为:

生铁、钢、铜、锌等均占20%左右,铝占40%以上,汽车约占37%。

3、农业

  北美农业生产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都很高。

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烟草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麦产量在世界农业中占重要地位。

4、交通

  北美铁路总长420000多千米。

河通航里程约55000多千米。

公路四通八达。

美国东北部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其次是美国中部、东南部、西部沿海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加拿大中部地区的夏季河运、冬季雪橇运输也很重要。

北部沿海地区以雪橇运输为主。

 

美国

一、位置、围

1、位置:

(1)纬度位置:

绝大部分位于温带、南部为亚热带、阿拉斯加为寒带、亚寒带,夏威夷为热带。

(2)海陆位置:

三面临海,南临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

2、围

(1)本土:

48州、1特区

(2)海外州:

A、阿拉斯加州——北极圈、600N、1500W经过,阿留申群岛石油丰富,白令海峡,日期变更线(发生弯曲)

B、夏威夷州:

热带,北回归线穿过,1800与1500W之间。

夏威夷高压,中途岛、檀香山,旅游胜地(火山岛)

二、自然地理特点:

1、地形:

三大地形区纵列分布(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部中央大平原,东部阿巴拉契亚山)以平原为主,占全国面积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多。

2、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复杂多样(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分布,以及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的气候类型)

3、河流、湖泊:

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哥伦比亚河(是美国水能最丰富的位于西风带,降水丰沛;位于西部山地,注入海洋,流程短,落差大)。

水文特征:

【思考】美国为何要施行“北水南调”?

4、资源:

矿产资源、森林(1/3),草原丰富,种类多,储量大,煤、石油、天然气、钢、铁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资源耕费量大。

【知识延伸】

美国石油资源丰富,却还要大量进口:

高消费导致能耕很高,能源不能自给;战略储备。

5、土壤:

棕壤、褐土、黑钙土、红壤、

6、自然灾害:

(1)飓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它的危害主要是强风、暴雨,风暴潮,飓风会给美国的石油开采,加工、运输,飞机,宇航,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带来影响,以及棉花,亚热带作物等农业部门,影响最大的部门的是石油开采、加工、运输(墨西哥湾沿岸是美国主要的石油分布、开采、加工区,也是美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主要输入港分布区和石油战略储备区)。

(2)寒潮

【思考】对比美国“北水南调”与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资料一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水资源丰富,但光热资源不足;南部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

由于南部城市和人口多,所以对农产品需求量大。

为满足需求,美国将北部的水引到南部,灌溉农田,发展亚热带水果、蔬菜和粮食的种植。

矿产和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南部的需求,而且还向北部输出。

资料二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墨累河、达令河流域是世界著名的混合农业区。

随着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得不从大分水岭东部向西部引水,以解决农业灌溉的用水问题。

(1)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

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美国的北水南调为什么会极大地促进了南部区域的农业发展?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

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参考答案:

(1)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  

理由:

美国输水路线与山脉走向相—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走向相交,需开凿隧道,翻山越岭。

(2)水资源的输入不仅弥补了南部水资源不足的劣势,而且还使光热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东部调出区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是:

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

防治措施:

研究确定合理的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

  

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

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防治措施:

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

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多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三、人文地理特点

1、人口:

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

移民,人口3亿,白色人种为主,占75%以上,黑人3500万,占13%,华人和华侨350万。

【思考】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积极的影响是?

文化多样性

2、经济特征: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交通运输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输出工农业产品多,出口贸易额大,工农业总产值居世界首位。

3、农业:

(1)地位:

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世界上农产品出口最多的,但也进口热带经济作物。

【知识延伸】

▲从事农业的人口少,为何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家产品输出国?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平原面积广,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的地区专门化强,能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条件,大规模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2)特点:

①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现代化程度高:

农业人口少(不到3%),生产过程中全部机械化,效率高;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②地区生产专门化——农业带(农业地理上的突出特点)

A、划分依据:

自然条件和市场需要。

B、划分:

①乳畜带:

分布——东北部五大湖地区(纬度高,气候阴冷,无霜期较短,土壤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乳肉禽蛋产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

特点——轮转放牧。

②小麦带:

分布——中部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北部为春小麦带,中部为冬小麦带),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土壤肥沃深厚,河流经过,灌溉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市场广阔。

特点——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③玉米带:

分布——中央大平原中北部(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雨热同期,夏温较高;灌溉水源充足;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市场广阔)

特点——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

 

④棉花带:

分布——350N以南(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春夏季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采摘)

问题——土壤肥力下降,植棉业衰弱明显。

⑤畜牧和浇灌农业区:

分布——西部的高原、盆地(干旱少雨;地广人稀,面积辽阔;多天然牧场)

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⑥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分布——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水果中糖分的累积)

C、意义: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知识延伸】

▲美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有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

小麦区和玉米区带的形成和发展条件:

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三大黑土区之一;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发达;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世界三大黑土区: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美国农业被喻为“能源密集型农业”或“石油农业”的原因:

美国农业高度机械化,是以高能耗来撮高产量。

4、工业:

【读图】说明美国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分布。

铁矿主要分布在五大湖以西;煤炭主要分布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北段;石油主要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1)特点:

工业现代化程度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

(2)分布:

①东北部地区(传统工业区,煤铁复合体型):

发展条件——开发较早,阿巴拉契亚山丰富的煤矿,五大湖西部丰富的铁矿,在西洋沿岸优良港口及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水运便利,地肥沃广阔的平原,农产品丰富。

部门——钢铁、汽车、化学工业

工业中心——纽约(美国最大的工业中心、港口、金融中心)

芝加哥(美国第二大工业中心,机械制造,国最大交通枢纽)

底特律(四大汽车城之一)

匹兹堡(钢都)

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冷冻地带)

②南部地区:

发展条件——墨西哥湾西北的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污染少。

部门——石油、飞机、宇航,电子

工业中心——休斯敦(最大的石化中心和最大空间研究发展中心)

③西部地区(新兴工业区):

发展条件——科迪勒拉山系的多种金属矿,加利福尼亚南部的石油、丰富的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人才密集;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部门——宇航、电子、飞机等工业。

工业中心——洛杉矶(西部最大的城市,工业中心和海港,好莱坞)

旧金山(“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知识延伸】

▲“硅谷”的区位条件分析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气候温暖湿润;③邻近航空港,高建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捷;④有高等院校,知识和技术密集,军事订货。

▲“硅谷”近年来相当数量企业外迁:

劳动力价格,用地紧,土地价格上涨。

▲二战后钢铁工业布局转变的区位因素是:

海港。

日本“硅谷”:

印度“硅谷”:

德国“硅谷”:

总结:

▲美国的工业分布趋势:

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地区扩展。

【知识延伸】

▲底特律汽车城的区位条件:

地处五大湖附近,水陆交通方便,运费低谦;附近钢铁,机构制造发达;附近城市众多,人口多,市场广大。

▲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①离亚太地区近;②新兴工业主要集中在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

③充足,环境优美,旅游业发展较快。

5、城市

三大城市带:

华盛顿(政治职能与经济职能分开)

【知识延伸】

▲美国东部城市带形成的社会经济原因:

是殖民者最早开发的地区,工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自然原因:

位于沿海,地形平坦,气候条件优越;

东部与西部城市带的区位因素的差异:

东部——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开发历史早。

西部——气候温和湿润;沿海平原,地势平坦;环境优美洁净;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完善发达的海陆空的交通运输;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

▲洛杉矶是世界上第一个遭光化学烟雾毒害的城市。

工业和交通工业排放的氧化物,碳氢化物多,盆地地形,污染气体不易扩散;逆温。

人口由冷冻地带的东北部地区向地带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迁移(西部、南部建立了新兴工业,发展了旅游业,就业机会多;充足,环境污染少,东北部属冷冻地带,纬度较高,气候阴冷;传统工业集中,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

【重要城市】

▲华盛顿——首都

▲休斯顿——“太空城”、“世界石油之都”

▲西雅图——“波音城”

▲旧金山——新兴电子工业中心“硅谷”,西部大港口

▲洛杉矶——海港、飞机制造中心、电影工业中心“好莱坞”

▲拉斯维加斯——世界赌城

 

四、综合、归纳、拓展

1、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特点:

 

2、美国铁路运输网中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相对较小:

密西西比河为南北流向,水运条件优越,腹地广阔,河运量大;大陆东西两侧濒临海洋网良港,海运便利;南部石油资源丰富,主要依靠管道运输。

3、美国西部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原因:

气候较干旱,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河流较少,土地利用以农材牧业为主,大城市数量少;农业现代化水平高;较晚。

美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特点的相同之处:

地形复杂,多山地;气候干旱,多荒漠,摹;地质灾害多;矿产资源丰富;纬度位置相近;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不同之处:

美国西部濒临海洋,中国西部地处陆;美国西部山脉南北纵列分布,中国西部山脉东西走向为主;美国西部气候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国西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美国西部与中国西部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比较:

相同:

有利——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不利——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

不同:

有利——美国西临太平洋,海运便利,中国西部利用铁矿与国际联系

不利——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加拿大

1、位置

经纬度: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临北冰洋。

是世界面积第二大。

2、自然地理特征:

1、大陆海岸线漫长。

境多波状起伏的低高原和平原低地,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占总面积51%。

境周缘分布有山地,其西部是北美科迪勒拉山系的组成部分,包括两列高大山带和宽广的山间高原,许多山峰海拔4000米以上。

2、河流湖泊众多。

最大河流马更些河长4240千米。

主要湖泊是大熊湖、大奴湖、温尼伯湖及美加交界处的4大湖。

3、大多数国土属寒带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气候寒冷,年平均降水量250-2500毫米。

4、资源:

矿产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储藏丰富。

发展采矿业(出口矿产)和工业

水力资源:

世界第五利用丰富水电发展电解铝工业(进口铝土、出口铝锭)

森林资源:

覆盖率约占总面积的44%,出口新闻纸和木材。

渔业资源:

纽芬兰渔场。

三、人文地理特征

1、首都渥太华,人口92万(包括郊区)。

全国政治中心

2、【经济】是经济高度发达的。

工业部门齐全,采矿(世界著名矿产国之一)、电力、制造业最为重要。

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主要农产品是小麦,还产油菜籽、玉米、豆类、亚麻、马铃薯和甜菜等。

鱼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交通运输业先进。

人口和城市集中在国土南部美加交界处。

3、重要城市

多伦多:

最大城市和金融、商业、文化中心。

蒙特利尔:

工业居全国首位,世界著名小麦输出港。

温哥华:

太平洋沿岸距亚洲最近的大港城。

魁北克:

加拿大历史悠久的城市。

魁北克要塞为北美洲最著名的军事要塞(法裔人口聚集地)。

4、种植业和畜牧业:

大湖区域种植大麦等,发展乳牛业;西部草原种植饲养肉用牛。

渔场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业。

5、旅游业:

滑雪、极光等。

 

北极地区

1、位置与围

【思考】为什么说北极上空是亚、欧和北美三洲之间的的空中捷径?

球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以大圆为最短。

欧洲、亚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极地区,其大圆都经过北极附近,所以北极上空是连接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空道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