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728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8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战中考语文 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备战中考语文文言文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

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慓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戚家军”名闻天下。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与大猷⑦均为名将。

(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⑧,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

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

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戚继光:

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

②卫指挥佥事:

官名。

③卫所:

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④慓悍:

矫捷勇猛。

⑤薮泽:

湖泽。

⑥审步伐便利:

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

⑦大猷:

俞大猷,明朝名将。

⑧飙发电举:

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

⑨并著声:

都有突出的声誉。

1.下列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又以∕南方多薮泽B.审∕步伐便利

C.继光为将∕号令严D.大猷老∕将务持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通经史大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乃因地形制阵法 增其旧制

C.赏罚信 愿陛下亲之而信之

D.名更出大猷上 不敢出一言以复

3.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A.彼竭我盈,故克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何陋之有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答案】

1.D

2.A

3.A

4.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善于治军,果敢、刚毅,战功显赫等(写出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D项错误,D项翻译为:

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

故断句为大猷老将/务持重。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A项,两个“通”都是“通晓、晓得”的意思;B项,制定/规模;C项,守信用/相信、信任;D项,超出、高出/发出。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辨析。

例句中的“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A项,第三人称代词,它(齐国);B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语气助词,无实义;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换。

在本句中,“教以击刺法”是状语后置句,翻译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迭用”翻译为“交替使用”,“由是”翻译为“因此”。

译文:

请求招募三千人,把击刺的方法教给他们,交替使用长兵器和短兵器。

因此,戚继光的整支部队特别精良。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

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可以看出,戚继光善于治军;从“(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⑨”可以看出,戚继光刚毅果敢、名声远扬。

做答时,将以上几点整合即可。

【点睛】

译文:

戚继光,字元敬,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家里贫困,喜爱读书,通晓经史大义。

戚继光到浙江时,看到卫所军队不练习作战,而金华、义乌人向来以矫捷勇猛著称,(戚继光)请准招募三千人,教他们攻击、刺杀的方法,长短兵器轮番使用,从此戚继光这支部队特别精锐。

又因为南方多水草茂密的沼泽湖泊,不利于奔驰追逐,就根据地形编制阵法,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一切战舰、火药武器、兵械,都精心研制然后加以更换。

“戚家军”驰名天下。

戚继光担任将领号令严明,赏罚必行,士兵没有敢不听命令的。

他与俞大猷都是名将。

(戚继光的)操行不如俞大猷,可果敢刚毅超过了他。

俞大猷是老将,行动持重,戚继光则行如风驰电掣,屡次摧毁大倭寇,名声更在俞大猷之上。

戚继光经历了南北镇守,各处都名声显著。

在南方立下赫赫战功,在北方则专注防守。

他所写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谈论兵法的人都遵守运用它。

2.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

“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

高尚的德行。

②嘿:

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

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为蒲亭长(___________)

(2)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1)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仇香有哪些“至行”?

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担任

(2)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

(1)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3)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

(1)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

(2)亲民(3)不慕名利(4)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需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本题中,“为”翻译成:

担当,“集”翻译成:

栖息,停留。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以根据文言虚词、语气词以及句意进行做答。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翻译为:

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据此断句为: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1)句难度不大,奉:

俸禄;以:

用,译文:

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2)句中的鄙翻译为边,边界,需要注意它的反问语气,译文: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

(3)句是省略句,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译文: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文中“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等句子可以归纳出仇香的“至行”,即品德高尚、不慕名利、善于说服别人、讲究礼仪。

【点睛】

译文: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

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

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

仇香吃惊地说:

“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

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

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

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

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

“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

”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

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

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3.文言文阅读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

坚直廉正,无所阿避。

行县①,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

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使人言之王曰:

“杀人者,臣之父也。

夫以父立政②,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

”王曰: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③。

”石奢曰:

“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④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

过听⑤杀人,自拘当死。

文公曰: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李离曰:

“臣居⑥官为长,不与吏让位⑦;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

今过听杀人,傅⑧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

文公曰:

“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

”李离曰:

“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⑨,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解)①行县:

出行属县。

②以父立政:

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

③子其治事矣:

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④惠:

恩惠.⑤听:

偏听,偏信。

⑤居官:

担当的官职。

⑦不与吏让位:

不曾把官位让给下属。

⑧傅:

推诿。

④听微决疑:

听察细微隐情,决断疑难案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

越过)

B.不私其父,非孝子也(私:

偏袒)

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

经过)

D.辞不受令(辞:

言辞)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官有贵贱,罚有轻重。

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

4.文段中石奢和李离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共同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4.共同特点是守法(或担当责任)。

具体表现:

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解析】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A.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纵:

放纵);B项正确;C.过听杀人,自拘当死(过:

犯过错);D.辞不受令(辞:

推辞)。

2.“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的“以”解释为:

因为;A项的“以”解释为:

因为;B项的“以”解释为:

用,把;C项的“以”解释为:

来;D项的“以”解释为:

拿、向,用。

故选A。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罚”,刑罚;“过”,过失。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得出:

石奢认为放走了犯罪的父亲,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于是以自杀的形式伏法;结合“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

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今过听杀人,罪当死。

”得出:

李离因为审判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于是伏剑自刎而死。

得出共同点:

知理守法(或敢于担当责任)。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

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

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

他派人告诉昭王说:

“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

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

”昭王说:

“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

”石奢说:

“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

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

”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

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

文公说:

“官职贵贱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

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

”李离说:

“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

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

”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

文公说:

“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

”李离说:

“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

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

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

”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

4.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③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④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

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⑤,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

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钞:

后来写作“抄”。

③已:

完毕。

④斋:

书房。

⑤毫:

笔。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

(3)如是者六七始已始:

(2)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两文段的内容。

4..从以上两人的学习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48.

(1)借

(2)等待(3)才(4)完成

2.

(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3.(甲)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乙)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始”:

才。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俟”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先达”“叩问”“皲”“沃汤”等字词的翻译。

3.考查概括两文段的内容的能力。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两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甲文可从作者学习之勤奋及从师求学之艰难的角度作答。

乙文可以从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及由此名高一时的角度作答。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仔细阅读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两文中的两人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然后再联系现实生活和自己的实际,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学习首先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然后勤奋刻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点睛】

(一)译文: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

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二)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

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

驳倒。

③易置:

撤换。

④纵奇兵:

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

B.如其言(代词,他的)

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

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答案】

1.A

2.C

3.B

4.

(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解析】

1.A.竟不可得(终于,到底)

2.C.以天下莫能当(以为,认为)

3.B项错误,正确是:

《河中石兽》一文中,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动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运动的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做出了正确推断,石兽在下游。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

是非木杮:

这不是木片。

是,这。

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

怎么能。

为:

被。

暴涨:

洪水。

暴,突然(急大)。

使:

假使。

将:

担任将军。

【点睛】

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