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78343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docx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

---四川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实训

实训指导——教材分析

这套教科书是遵照国家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的指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编写的。

这套教科书力图构建新的编排体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调节自我、更新发展。

一.试验教材的特点

(一)新的教科书体系

这套教科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

1.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已成为共识。

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运用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脱离了生活,语文就变成毫无意义的空壳,语文学习必然呆板枯燥,劳而寡效。

具体地说,读和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一旦脱离生活,读和听就成了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了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

写和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服务于生活,一旦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

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早在1990年起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我们就开始了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的尝试,但主要限于第一册。

现在,全套书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来编排,倡导联系生活学习语文。

这是对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进一步加强。

2.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以及自我。

这一点,1990年起编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说明中已经提到,但在教科书的内容中,主要是“社会”和“自然”两大块,“自我”这一部分非常薄弱,这显然是不完整的。

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一是社会,一是自然,一是自我。

教科书语言文字蕴含的内容,也无非是社会方面的、自然方面的和自我方面的。

因此,新编教科书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来组织单元,顺理成章。

3.每个单元由阅读与综合性学习两部分组成。

阅读部分,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为显性标志,同时,以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上述能力发展线索相配合,进行专题设计。

例如,对朗读提出“美读”的要求,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略读、快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学习迅速提取重要信息;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各种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入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项目。

这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所未曾有过的。

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这套教科书的每个单元中,综合性学习部分与阅读部分既相照应,又相对独立。

全套书的综合性学习,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

4.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

以往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这套教科书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个系统。

写作和口语交际,一方面与阅读结合在一起,例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在课文后的练习中安排了十几次作文和近二十次口语交际;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把写作系统、口语交际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系统之中。

这样编排,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又便于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负有重要的责任。

根据这个精神,这套教科书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1.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既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美感;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是人生专题,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告诉学生要树立人生的目标,要不畏艰难、永不停息地追求美好的人生。

这对小学毕业后刚上初中,走上一个新阶段的学生尤为重要。

这篇课文又是一首诗,适合于朗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朗读中,不仅受到情感、美感的熏陶,而且培养了语感。

2.课文前的提示和课文后的练习,也尽可能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例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的提示说:

“学习这个单元,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

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应该说,三个方面都兼顾到了。

又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0课《〈论语〉十则》的“研讨与练习”,一共三道题:

一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一共6句,略)

二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经有过不同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

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三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不难看出,这三道练习兼顾了三个方面。

3.在综合性学习中,对语文实践活动、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设计,也都力求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方面。

例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它的学习目标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不断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类起源观、破除“神创论”,学习欣赏神话传说,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

可见,综合性学习部分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这引起了全社会的批评。

这套教科书力图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

在教材内容的优化、教材体系的确定上,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文前的提示,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中去。

课文后的练习,在保证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练习(每篇课文至少一道题),突出了“探究”“体验”“讨论”等练习方式,部分练习还有拓展性内容。

所有开放性练习,不搞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而是倡导多向思维,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性学习部分,尤其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个部分中的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组织,合作探究,着力于创新。

比如“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无不如此。

至于写作和口语交际,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或者在活动中进行,或者作为活动成果出现,更是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此外,教科书还适当引进当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提倡有条件的学生在网上阅读、检索、写作和交流,以促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从80年代中期以来,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一般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许许多多知识点、能力点,按知识点、能力点编排单元、选编课文、设计练习。

这套教科书的编写,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整合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把教科书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在积累和实践中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阅读教材,力图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有阅读提示和练习,都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激活思维,激发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杜绝以教师的架空分析和让学生死记现成的结论来代替学生自主地阅读。

写作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这主要是为了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科书,往往是先讲一些知识,然后让学生说一段话或写一篇作文,有人称这样的教科书体系是知识体系。

事实证明,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效果不是很好。

因为这两种能力的提高,主要借助实践。

这套教科书把写作和口语交际安排在实践活动中,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激发了学生对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兴趣,不再把写作和口语交际视为苦差使,可以在轻松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

第二,把口语交际、写作同生活联系起来,使写作与口语交际有一定的情境,有一定的目的、对象和场合,有效地杜绝了口语交际变成说废话,写作变成文字游戏的不正常现象。

第三,学生平时苦于写作无材料、口语交际无话题,现在把写作、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这个难题迎刃而解。

学生会有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材料。

第四,在活动中进行写作和口语交际,符合语文教育规律,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快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能力。

(五)教科书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

开放性,指沟通教科书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阅读部分,除注重课文本身的阅读,还注重举一反三,延伸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以至于课外阅读;除注意教科书上文字的阅读,还注意网上的阅读。

口语交际、写作部分,在重视课内的同时,十分重视课外口语交际、课外练笔。

综合性学习部分特别重视跨学科学习。

教科书提倡“大语文”观念,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倡语文课外活动。

比如组织语文社团、开展读书讨论会、举办演讲比赛等等。

使教科书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的语文教科书体系。

弹性,指阅读部分,课文分精读、略读,练习分必做题、选做题。

教学条件好的学校,略读课文可以改为精读,选做题可以改为必做题。

教学条件差一些的学校,略读课文可以改为课外阅读,选做题可以不做,这样也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

弹性也表现在综合性学习中,每次综合性学习一般都编排几项活动,而学生只需要选做其中的一项。

作文题和口语交际题,大都由学生自拟,少数命题,但也尽可能设计若干个,给学生留有挑选的余地。

至于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等,更可以由师生灵活处理。

此外,除教科书外,还有其他文字、音像、媒体、网络等系列教材,以供选用。

这就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综合性学习”部分说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七—九年级)新教材中,有一项全新的内容——综合性学习。

它在本套教材的各单元中与阅读课文相并列,共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第一次被写入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予大力倡导。

”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套教材把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作为综合性学习的整体目标,将以往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七~九年级的要求和由浅入深的顺序,科学地拟定了阶段目标,设计、编写了综合性学习部分的教材。

新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学习是与阅读教学密切照应的

新教材中绝大多数单元的阅读课文与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这样,就使得综合性学习成了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人与自我为主题,选编了与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有关的五篇阅读课文,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就与此相照应,以“这就是我”为主题,设计了活动内容,帮助学生在了解新同学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我。

第三单元以人与自然组织课文,有描写四季景物的《春》(朱自清)、《济南的冬天》(老舍)、《秋天》(何其芳),还有述说个人对自然的独特感受的《山中访友》(李汉荣),那么,该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以“感受自然”为主题,展开活动,试图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也是从该单元阅读课文《月亮上的足迹》引发而来的,延续了阅读教材中对科学态度、探索精神的培养。

第五、六单元也是如此。

可见,综合性学习不但在内容上与阅读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它还是阅读课文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染的一种延伸和拓展。

2.综合性学习又是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

综合性学习并不是完全依附于阅读部分而存在的,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自成体系。

新教材每册书有六个单元,所以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其中第一、三、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统一,即把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比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就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小活动,“老照片的故事”,以一张或一组家庭照片为引子,与家人进行交流,了解家人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一件家庭物品”,也是通过交流、询问,了解家庭故事,并把它写成作文;“妈妈的唠叨”,则是模拟了一种生活情景,由两位同学进行模拟电话交流,再用书信的形式写一篇作文。

显然,这三个活动在形式和目的上是一致的,口语交际和写作的层次也很清楚。

第二、四、六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形式相对一致,它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比如,第四单元,在“探索月球奥秘”这一母课题下,又按层次递进地分成这样几个子课题:

1.月球奥秘知多少(搜集资料,汇报成果)

2.观察月球的运行,参观天文台(观察,参观)

3.丰富多彩的月球文化(搜集资料,讨论)

4.我是月球小专家(知识擂台赛)

5.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写作)

学生在逐个进行上述活动时,将在兴趣的吸引下自行查找资料、自行设计汇报成果的形式、自行安排观察时间和方式、自行组织擂台赛和讨论……这种综合性学习重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口语交际和写作已经被巧妙地融入其中了。

综合性学习除了在形式上有以上相对独立的体系外,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也有系统、独立的要求。

口语交际和写作仍旧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各册书根据学生的认识情况,对该学段的学习提出了阶段性的要求。

如七年级上的要求是:

口语交际

1.说普通话,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

2.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与人说话应有礼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

3.专心地倾听对方的谈话,能从中筛选、记下有用的信息。

4.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做到有中心、有条理。

5.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能适当运用体态语。

写作

1.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尽量写出新意。

3.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想像进行续写。

4.能借助语感修改自己的作文,尽量做到语句通顺。

5.仔细观察生活,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地描述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

这些阶段性的要求不但不会像以往教材一样写成知识短文供学生学习,而且也不会出现在教材中。

它们将被放在教师参考用书中,供教师指导、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参考。

因为我们相信,学生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修得的,而不是靠对知识短文的死记硬背习得的。

3.综合性学习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

语文能力可以说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总称。

在以往的教科书中,它们被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听、说、读、写。

不管这三者是交叉编排,还是分编合册,它们的内容和要求都是相对独立、互不相关的。

这就造成了语文教学头绪繁多、互相牵制的状况。

而综合性学习为我们提供了将三者整合在一起的可能,它既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

真正在教科书中实践了课堂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比如,第六单元“追寻人类起源”中,与培养听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

听班里的同学讲人类起源的神话,在全班或者分组讨论交流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并从中筛选、记下有用信息;与培养说的能力有关的活动至少有:

在班上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在讨论交流“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何以流传至今”和“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的新的科学解释”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培养读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

搜集神话故事时需要广泛阅读资料,为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也需要大量浏览从猿进化到人的科学资料,这就无形中对学生快速阅读、筛选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与培养写的能力有关的活动有:

填写人类起源、进化表时需要把繁杂的资料做归纳,并用凝练的文字表达出来,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写成一篇作文。

以上这些培养的内容只是活动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部分,其实,在综合性学习中听说读写是没有这种明确的分工的,往往是杂糅在一起交错进行的。

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才是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作法。

4.综合性学习力求贯彻“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中说到: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套教科书在这一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综合性学习的编排和设计更是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这一教育理念。

首先,在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思路方面体现了开放性的原则。

以往教科书或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常常是这样一种模式:

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范围极广的活动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

比如,收集名言警句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以往的教材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这一活动乍一看规模比较大,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但是它的学习目标却是惟一的,即通过对名言警句的收集和整理使学生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

这就好像是一个漏斗,入口很宽,出口却很窄。

在这种模式中很难谈及对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现在的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则好像是一个倒置的漏斗,表面上看入口很小,可是一旦进入活动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有着广阔的空间。

比如,以“月亮”为话题的“探索月球奥秘”,以“女娲造人”为引子的“追寻人类起源”,他们看似内容单一,但都只是找到了一个出发点,我们可以由此生发开去,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天文、物理,延伸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用不同的形式力图实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沟通、结合。

其次,综合性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伸缩余地。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要,每个综合性学习都设计了若干个活动,有的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任选其一,有的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稍做删减。

这样,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创造的机会,真正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供了可能。

总之,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的提出对于教材的编写者和语文教师都是一个挑战。

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是在课程标准的启发和指导下进行的,它正等待着语文教学实践的检验。

导入的设计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导入是老师颇费心思的一件事。

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

“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文章开头如定调,教学也是如此,课若一开端就没上好,学生就会感到兴味索然,下面的课就难以正常进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导入尤其应该如此。

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里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

这时,教师一定要讲究导入的艺术,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智力情绪。

所谓“导入”,也叫“导课”、“课引子”。

指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述的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席话或场景。

既然叫“课引子”,那么所用的时间一定不能太长,多长时间合适呢?

一、导入时间的把握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分割的一般方案,具体运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但导入的5分钟是不可省略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

中学生的注意力较小学生而言,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因而其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也在不断增长。

但由于其心理发育并不成熟,这种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是和很多条件相联系的,如要有深浅适当的教学内容,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安静良好的教学环境,等等。

与此同时,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的注意分配和转移能力还很差。

其突出表现就是,已经上课了,还回想着课前所做的游戏或谈论的话题,注意力不能立刻集中到课堂上来。

根据这些现象,心理学家们认为,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第20分钟。

那么,前5分钟这一段时间学生思想处于由松弛到紧张的过渡阶段,处于注意的转移和重新分配阶段,这时,最需要教师以最恰当的方式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把学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时间的差异归因于学生的认知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质量等三个变量。

其中的情感准备状态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动机激发程度。

情感准备状态程度高,学习结果就好,所用学习时间就短。

就是说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得好,学习效率就高。

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就应该抓住开始的这5分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学生的情感准备状态提高到相当的高度,才能确保后面这15分钟学习的高效。

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这开讲的5分钟,都很重视开讲的艺术,他们在课的起始阶段,或联系已知,温故导新;或调节气氛,唤起注意;或形成悬念,展现意境;或实验演示,直观导入;或激情启趣,因势导入……总之,他们千方百计绞尽脑汁地让学生迅速进入特定的教学活动轨迹。

“良好的开端乃成功的一半”,高超的新颖别致的导课,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起到多方的作用。

二、导入的作用

引起注意:

——好的导入如同电影、戏剧的序幕,如同弹词、相声的开篇,如同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有极强的吸引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本篇课文或本堂课的教学中去。

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统领定向:

——好的导入就象下棋,第一着的出动直接关系到全盘的动向,导入应对整堂课起着统领定向的作用,一开讲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学习重点是什么。

创设情境:

这里我们要多说几句,刚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感悟、熏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