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39135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x

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题型:

单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概括起来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和个性两大部分内容。

(一)心理活动过程。

心理活动过程主要由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所构成。

认识过程则包括:

注意、感觉、直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情感过程包括:

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过程;意志过程则包括:

意志动机、意志行为等心理、行为活动过程。

(二)

个性。

个性主要由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构成。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能力、气质、性格等内容;个性倾向性则包括:

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

2,促进心理学发展,教育是重要因素。

3,当代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盗洞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其他(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档案研究法)

第二章:

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

神经元交流的方式:

在神经元之间,信息的交换是通过突触传递来实现的。

第三章:

注意与意识

注意: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信息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注意的监督和调节功能

注意的品质(选择):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类型:

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不随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学内容新颖丰富。

每次教学,教师都应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利用新内容的新异特征来吸引学生注意。

其次,教学方法力求多样,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富于变化。

讲解时要根据学科特点让学生读、写、讨论等,讲课时应该改变说话声音大小、快慢、加重语气突出重点,还要辅以必要的手势、表情引起学生注意。

最后,现代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比如,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

随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理解和维持随意注意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某一学科或某一内容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活动组织习惯,避免活动安排的无序性、随意性。

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有一种不畏困难,具有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自信。

随意后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教授学生完成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或技能活动的时候,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手段设法增进学生对该项活动的了解和熟悉,引导学生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提高学习效率。

意识的几种典型状态:

睡眠状态,催眠状态,白日梦。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感觉:

指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来度量的。

感受性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就是指某一特定感受器的刺激因时间、空间模式的不同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包括:

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和后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这种现象叫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比如颜色的联觉,看到黄色感到温暖。

不同感觉的补偿是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补偿。

知觉:

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某种固定倾向歪曲的知觉。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1,知识经验。

2,定势。

定势:

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具体地说,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

第五章:

记忆

记忆:

时人们保存和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

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影像。

持续时间一般几秒钟以内。

短时记忆:

保持信息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

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

感觉记忆的编码:

感觉记忆是按感觉信息原有的形式来存储的,他们是外界的真实模写和复本。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其中,听觉编码是主要的编码方式。

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可用组块作为单位来测量。

所谓组块是指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已变为相当熟悉的一个刺激独立体,如一个字母,一个单词。

米勒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长时记忆信息存储:

1、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2、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顾虑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地点无关)。

信息存储的方法(如何提高长时记忆,防止遗忘):

1,复习要及时。

2,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重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发现错误和问题,有利于及时纠正,抓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是复习更具有目的性。

3,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复习时间的正确分配对识记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连续进行的复习成为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成为分散复习。

很多实验证明,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好。

4,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为了更好的存储记忆的内容,人们还可采取一些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卡片和编提纲等。

5,注意用脑卫生。

人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使记忆力下降。

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再认(名词):

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回忆:

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形象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就像做填空题,再认像做选择题,回忆比再认要难。

遗忘的主要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最快,以后逐步放缓。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

2、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对遗忘的影响。

一般来说,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的慢,而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遗忘要快的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的较慢。

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的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不要贪多求快。

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实验证明,低度学习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

当然过度学习应有一定的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上的浪费。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150%,效果最为经济合理。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这种系列位置效应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

5、识记者的态度对遗忘的影响。

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人们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事情,首先被遗忘,而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具有情绪作用的事物,则遗忘的较慢。

另外,经过人们的努力、积极加以组织的材料遗忘的较少,而单纯地复述材料,识记的效果较差,遗忘的也较多。

遗忘的原因:

1、干扰说2、消退说3、动机遗忘说4、提取失败理论

第六章思维与想象

思维: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中是否被清晰地意识到或有明确的步骤,可以分为直接思维和分析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方向性和多向性,可以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问题解决的概念(了解):

是指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所有的思维活动都是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

安德森认为问题解决有三个特征:

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启发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

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简答):

1,知觉情境的影响。

2,定势的影响。

3,功能固着。

4,情绪和动机状态。

5,原型启发。

6,人际关系

思维定势:

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的准备状态。

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应,以后仍然用习惯了程序(方法、思路)去解决问题。

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和理想)

想象的形成方式:

综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想象的作用(简答):

1,预见作用。

2,补充作用。

3,替代作用。

4,调节作用

创造性思维概念:

是指运用新颖的、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艺术》提出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简答):

1,激发学习动力。

2,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3,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

4,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

5,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第七章:

情绪与动机

情绪: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绪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种类、多水平整合的复合心理过程。

主要表现在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情绪状态的分类: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社会性情感的分类(单选):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大):

1,适应和动力功能。

2,调节功能。

3,信号功能。

4,组织功能。

5,感染功能

调节情绪的方法(论述):

(一)理智调节

所谓“理智”,首先要求自己理智地考虑消极情绪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强烈爆发出消极的情绪时,能理智地控制、审察一切,根据理智的判断去行动,尽可能减少消极情绪波动的影响。

(二)转移调节

转移调节就是根据自我要求,有意识地把自己已有的情绪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上,使情绪得以缓和。

当情绪激动起来时,为了使他不至于立即爆发。

使自己有冷静地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足够时间和机会,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的方法来分散注意力。

(三)积极的自我暗示

这是一种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表达形式来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

(四)合理宣泄

人的情绪处于压抑状态时应给予合理的宣泄途径,才能调节机体的平衡,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恢复正常的情绪、情感状态。

(五)自我安慰

没有一种惩罚比自我责备—自我懊悔更为痛苦的了。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好了,对往事耿耿于怀是毫无作用的,因为你无力改变过去,重要的是吸取教训。

(六)幽默调节

幽默与欢笑是情绪调节的调节剂。

它能给极度恶劣的情绪一个缓冲,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七)身心放松调节

当你感觉过分紧张、烦恼、恐惧时,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放松自己,即深深的吸气,使自己的身心放松。

(八)自然陶冶调节

自然风光对人的心理有积极作用。

(九)颜色调节

颜色与情绪有一定的关联,不同的色彩可引起相应的情绪变化。

巧妙利用各种色彩,则能调治失衡的情绪。

(一十)音乐调节

听到与自己的情绪完全合拍的音乐时,会感到无比的舒畅。

(一十一)寻求帮助

当青年人陷入严重的情绪障碍时,有必要向社会支持系统寻求帮助。

(一十二)热爱学习和工作

如果一个人无聊多愁,工作和学习则能给他以欢乐。

动机(名词):

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特定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需要(名词):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是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和积极性的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B卷):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

1、生理需要。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在人的所有需要中处于最底层。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上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会团体并取得承认。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

关于不同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他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也减弱。

就其个体发展来看,需要的产生与发展是从低到高发展的,在高级需要得到满足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

但在基本需要都发展起来后,人们的需要往往是复合性的,在复合型的需要中有主导性的需要和辅助性的需要。

不同的个体、个体不同时期其主导型需要是不相同的。

第八章意志

意志:

是自觉地确认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第九章:

人格

人格:

人格是为个体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

人格的基本特征(简答):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人格的问卷评估范式和人格评估的投射范式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简答)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童年的早起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6、学校教育因素,

气质:

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就是日常所说的脾气禀性。

气质与职业活动:

不同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

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改革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性格结构(特征):

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

青少年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独立,自信,坚韧,自制,合群

第10章

能力:

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潜能)

能力:

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

智力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的综合能力,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标准化与常模(科学性的体现):

1.标准化与常模

2.信度和效度

3.实施程序与记分方法

IQ值为100的时候,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1、生物因素2、环境与教育3、个体实践活动

能力的培养:

1,重视早期教育,抓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2,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开发。

3,创设教学条件,积极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