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367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1.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ocx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hapter5NutrientCycleinAgroecosystem

 物质循环指生态系统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和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水循环

▪第三节碳流动

▪第四节氮流动

▪第五节磷流动

▪第六节钾流动

▪第七节硫流动

▪第八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第九节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利用

第一节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点

∙一、生命活动中的营养元素

1.基本元素:

>1%:

C、O、H、N、K

2.大量元素:

0.1-1%:

Ca、Mg、P、S、Cl、Fe、Cu

3.微量元素:

<0.1%:

Al、B、Br、F、I、Mn、Mo、Si、Zn等

∙二、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1.库: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1)贮存库(storingsink):

容积较大,交换慢,一般为环境库。

如土壤库、大气库、水体库等

(2)交换库(exchangesink):

容积小,交换快,一般为生物库。

如植物库、动物库等。

2.流:

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物流、信息流使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联系起来。

∙三、物质循环的特征

  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是时刻进行的,并与能量流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及其复杂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网络系统,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存在。

  物质循环是双向流动,而能量流动则是单向的,是不可逆的。

1.生物量(biomass)与现存量生物量:

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生物量又可叫现存量=生产量+减少量。

净生产量=总生产量-呼吸量。

2.周转率(turnoverratio,R)与周转期(Turnovertime,T)

R=FI/S=FO/S

FI流入量FO流出量S库存量T=1/R物质更换所需要的时间。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周转率越高,周转期就越短。

3.循环效率(Efficiencyofcycle,EC):

EC=FC/FIFC循环物质,FI总输入物质

∙四、物质循环的类型

1.物质循环的概念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它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化学元素在生物圈内从环境-生物-生物-环境的流动和循环。

包括:

(1)地质大循环:

在五大自然圈进行循环。

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

(2)生物小循环: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

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

3.物质循环的类型根据物质的贮存库可分为:

(1)水循环贮存库:

水圈,属液相型循环

(2)气相型循环

贮存库:

大气圈或水圈,以气体的方式参与循环,循环迅速、完全

代表物质:

C、O、N、F

(3)沉积型循环

贮存库:

岩石圈和土壤圈,循环缓慢、周期长,不完全

代表物质:

S、P、Ca、Na、Mg、Fe、Cu、Si

过程:

岩石、土壤---风化---植物利用、沉积----回到环境----风化、重新利用

4.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农业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建立起的固定、转化太阳能和其它营养物质,获取一系列农副产品的经过人工驯化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水循环(watercycle)

∙一、水循环过程

水是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生命活动和生物化学过程赖以进行的介质,水又是调节环境温度的冷却剂

水循环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最重要的循环。

水循环主要由四大过程组成:

蒸发、水汽运输、降水和径流。

水循环过程

水域、冰雪融化----大气层----降雨

过程: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全球水循环是由陆地的、海洋的、区域的或局部的许多循环组成的。

水循环的水平衡方程为:

P=E+T+ΔS+ΔG+R。

式中:

P为降水,E为蒸发,T为蒸腾,ΔS为土壤水分变化,ΔG为地下水变化,R为地表径流。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输入项:

降水(Rain,R)、灌溉(Irrigation,I)、地下水上升(undergroundwaterup)

输出项:

蒸发蒸腾(Evaporationandtranspiration,ET)、渗漏(Percolation,P)、侧漏(S)、排水(Drainage,D)以及农田持水(Occupyingwater)。

∙三、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

(一)水循环由日光能驱动:

太阳能使冰雪融化,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进入大气。

太阳辐射所引起的大气环流导致水汽的移动及水汽受冷凝结致雨,从而在海洋、大气、陆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形成循环流动。

(二)生命必需的元素除碳、氧、氮外,多种营养元素是通过水进入生态系统的。

其中数量最大的离子形态养分是Ca2+,Na+,K+,NO3-,PO43-,SO42-和CO32-。

(三)植物吸收养分必须在水分作为介质,在能量的驱动下才能完成。

 

 

 

第二节水循环(watercycle)

∙一、水循环过程

∙二、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三、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河流洪涝或干枯

2.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改变流域的水平衡,造成流域不同部位盐碱化、沼泽化和干旱化

正面效应: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

负效应:

改变流域水平衡,局部地下水位升降,上游水库淤积;水库下游河床下切;改变生物的栖息环境等。

三峡大坝

4.过度开采地下水:

造成水位下降、河流干枯、海水入侵等

 

3.围湖造田:

地表水蓄水、调洪能力降低,易造成地区性干旱(如湿地的减少)

 

 

第二节水循环(watercycle)

∙一、水循环的过程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

∙三、水分流、养分流与能流的关系

∙四、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五、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水利设施不能适应农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现有水利工程及田间渠系配套等遗留问题比较多。

(三)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四)地下水的超采严重(如在北方旱区、一些大中城市中),形成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漏斗以及地面下沉现象。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一)植树造林,发挥“绿色水库”作用,扩大土壤的水分库容。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分利用率

(三)改变耕作制度与管理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四)防治水体污染

(五)加强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统一调度

第三节碳循环(Carboncycle)

∙一、碳的贮存库(storedsink)

1.大气圈(CO2)2.生物圈(有机分子)3.土壤(有机质)4.岩石圈(化石燃料和沉积岩)5.水圈(溶解CO2和碳酸钙)

∙二、碳循环过程

1.细胞水平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个体水平上大气CO2和植物之间

3.生态系统水平上

大气CO2---植物---动物---微生物4.地质大循环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碳素流动

农业生态系统中碳素流动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碳素通过作物的光合作用从大气流向作物。

(2)碳素自作物流向土壤。

(3)碳素沿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体流动,然后由人畜粪便及其遗体等重新进入环境。

(4)土壤向大气排放CO2。

(5)土壤向大气排放CH4。

(6)人为施入土壤中的碳量,主要包括有机肥和化肥(尿素)中的碳量。

(7)作物收获移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量。

∙四、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及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

(一)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生态和环境变化的总称。

(二)人类活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一系列与碳元素有关的经济活动不断加入到碳循环过程中来,这其中最主要的活动是燃烧矿物燃料和砍伐森林。

前者的影响是大大加快了岩石圈中有机碳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后者则减弱了生物圈同化二氧化碳的能力,其最终结果是打破碳循环原有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oncentrationofCO2

GlobalCO2increase

(三)人类活动对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影响

甲烷俗称沼气,其浓度在温室气体中占第二位。

其增长与世界人口的增长有非常大的相关。

甲烷的主要源地是沼泽、稻田及牲畜反刍。

(四)温室效应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氯氟碳(CFCs)、水蒸气等可以使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长波辐射,因此,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的作用,故称上述气体为“温室气体”,由此产生的效应称为温室效应。

第四节氮循环(Nitrogencycle)

∙一、氮的贮存库(storedsink)

1.岩石圈93.8%nitrogeninlithosphere参与循环很少

2.大气圈6.2%moleculeinatmosphere为N循环的主要贮存库

∙二、氮素的输入和输出

1.输入:

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高能固氮:

闪电、宇宙射线、损石、火山爆发

生物固氮:

主要有共生固氮作用,自生固氮作用和联合固氮作用三种类型,其中,共生固氮作用贡献最大。

2.输出:

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

∙三、氮循环

  氮的循环与碳的循环大体相似,但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

∙三、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1.含氮有机物燃烧产生NOx污染大气温室气体

2.过度耕种使土壤氮素肥力下降

3.工业固氮抑制生物固氮,造成氮素局部富积和氮循环失调(水体富营养化)

4.不合理施肥造成氮素流失污染地下水、蔬菜硝酸盐中毒

∙四、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1.改进氮肥施用技术分次施肥、氮肥深施、缓效肥等

2.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

3.采用硝化抑制剂

4.合理灌溉

5.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第五节磷循环(Phosphorouscycle)

∙一、磷的贮存库及循环过程

1.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磷循环过程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二、农业生态系统磷的循环

1.磷的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

2.磷的输出作物收获土壤侵蚀及淋失渗漏

∙三、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1.磷矿开采与消耗

2.磷肥的施用与流失

3.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放导致富营养化、赤潮(红潮)eutrophication、redtide

赤潮(红潮)

 

第六节钾循环(Potassiumcycle)

∙一、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平衡

输入:

动植物残体施肥

输出:

作物收获流失渗漏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钾素利用和管理

1.作物秸秆回田、施用草木灰

2.施用有机肥和种养绿肥不成土壤钾素

3.合理耕作促使难溶钾有效化

4.合理施用钾肥

第七节硫循环(Sulfurcycle)

∙一、农业生态系统中硫的平衡

1.输入土壤矿物风化大气硫沉降施用含硫肥料灌溉

2.输出作物收获流失气态挥发

∙二、人类活动对硫平衡的影响

1.SO2气体大量排放燃煤、燃油、燃气、矿治、农业活动

2.酸雨及其危害pH<5.6对植物、土壤、水体、湖泊、建筑物等产生负面影响

一棵受酸雨腐蚀的树

酸雨的危害

第八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一、养分循环特点

1.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2.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3.养分保持能力弱,流失率较高

4.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二、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

1.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畜禽和人这四个养分库之间进行,同时,每个库都与外系统保持多条输入与输出流。

2.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的主要贮存库,土壤接纳、保持、供给和转化养分的能力,对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持续性至关重要。

3.农业生态系统及其各养分库的输入与输出,养分库存量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各养分库及相应的输入输出对整个系统养分再循环和收支平衡的贡献,都通过定量化的养分循环模型而表现出来。

∙三、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的主要收支项

1.农田养分的输入包括:

化肥、有机肥、降水和灌溉水的输入。

  对于氮素很重要的是生物固氮和雷电固氮。

2.农田养分的输出包括:

收获物的输出及其淋失、流失、反硝化、蒸散和氨的挥发。

  养分的淋失量包括渗漏至根系活动层以下的数量和侧向渗漏至系统水平界之外的数量。

∙四、土壤有机质与农田养分循环

1.有机质的作用

(1)是各种养分的载体

(2)为土壤微生物提供生活物质

(3)具有和硅酸盐同样的吸附阳离子的能力

(4)保蓄水分、提供抗旱、抑制线虫等

2.农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1)积累:

根茬、落叶、秸秆还田、畜肥、生物遗体、排泄物等

(2)分解:

土壤微生物要求土壤有机质保持一定的碳氮比20-25:

1

∙五、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

1.调节的原则

(1)多样化的养分输入

(2)建立养分循环再生机制

(3)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养分,减少养分流失

(4)系统的整体优化

2.调节的途径

(1)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用养结合

(2)农林牧相结合,发展沼气,促使秸秆回田

(3)措施优化:

有机无机结合、N、P、K比例协调、少免耕、覆盖等

(4)废弃物回收利用

第九节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利用

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关的全球型的生态环境问题有: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土地退化。

∙一、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上的浓缩

食物链的浓缩作用(生物学放大作用):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二、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

1.重金属污染(heavymetalpollution)Hg、Cd、Pb、As、Cu、Zn、Fe、Mn等密度>4.5g/cm2

2.农药污染(pesticidepollution)

采取措施:

(1)加强农药立法管理

(2)开发高效、低毒、安全的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

(3)IPM(integratedPestManagement)综合管理

(4)改进用药技术

3.畜禽粪便污染易造成富营养化、含有病原微生物等

处理措施:

(1)作肥料

(2)作饲料

(3)作培养料(4)作燃料

4.固体废弃物污染如垃圾、污泥等

处理措施:

(1)填埋

(2)焚烧

(3)资源化处理(如作肥料)作燃料

5.其他:

氟污染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污染污水

∙三、污染物的回收利用

1.垃圾焚烧发电

2.畜禽粪便发酵后还田

3.部分重金属回收利用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