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483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docx

地理精校版陕西省渭南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解析版

陕西省渭南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我国华北平原的农民在秋季晴朗的夜晚经常用干燥的牛粪、驴粪和草皮一起烧火粪,产生滚滚浓烟。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农民这样做的作用是

A.有利于削弱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B.有利于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起增温作用

C.浓烟使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

D.浓烟起反光镜的作用,反射部分太阳辐射回宇宙空间

2.飞机场附近的地区,国家严禁农民烧火粪,是因为

A.浓烟干扰电离层,不利于飞机与飞机场取得联系

B.浓烟使机场附近能见度下降,不利于飞机升降

C.造成环境污染,使大气中充满臭气

D.破坏臭氧层,造成飞机场紫外线辐射污染

【答案】1.C2.B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烧火粪的时间是夜晚,没有太阳辐射,A、B、D错。

浓烟使夜晚大气中二氧化碳或尘埃杂质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起保温作用,C对。

【2题详解】

浓烟位于对流层,不会干扰电离层,A错。

浓烟使机场附近大气能见度下降,不利于飞机升降,B对。

能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但不是禁止的原因,C错。

浓烟不能破坏臭氧层,D错。

考点:

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下面小题。

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0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4.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

5.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答案】3.A4.C5.D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⑥⑦,故A项正确。

【4题详解】

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故C项正确。

【5题详解】

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

任两力的合力与第三力的方向成180°角。

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近地面风形成三种力的作用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青藏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四川盆地低的主要原因是

A.①和②较小B.②和③较小C.③和④较小D.③和⑤较小

7.与青藏高原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有关的是

A.①小②大B.①大③小C.③小⑦大D.④大⑥小

【答案】6.D7.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及对气温、昼夜温差的影响。

【6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大气热力作用过程判断:

⑦①②为太阳辐射;⑤⑥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故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⑤和大气逆辐射③都较小;使得其气温比同纬度的四川盆地低。

【7题详解】

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大;而大气逆辐射③小,故使该地区光照强,昼夜温差大,而使得小麦产量高质量好。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8.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②

B.虚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落后于①

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

D.虚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

9.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A.6时~18时B.18时~次日6时

C.16时~次日8时D.8时~16时

【答案】8.B9.D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海陆热力差异可知,海洋比热容大,气温变化缓慢,昼夜温差小;陆地比热容小,气温变化快,昼夜温差大。

所以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

选择B项。

【9题详解】

图乙中海风是陆地上升气流,海洋下沉气流。

就是陆地气温大于海洋,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时间约为7时—当日17时。

选择B项。

10.谚语说:

“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是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原因是

A.晴天时水汽多B.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晴天时尘埃多D.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晴天夜晚,天空中云少,则大气逆辐射弱,故保温效应差,气温下降快,故水蒸汽易凝结而容易形成,大雾。

考点:

该题考查太阳辐射。

读下图“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回答下面小题。

1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气压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④>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12.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②→①B.①→④C.③→④D.③→②

13.如果某城市的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9~10km,那么,有污染的企业应距离城市

A.5~6kmB.7~8kmC.8~9kmD.11~12km

【答案】11.D12.C13.D

【解析】

考查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及应用。

【11题详解】

气压分布的一般规律:

垂直方向上,越往高空气压越低,故①④气压较②③低;水平方向上,等压面向上凸则气压较高,等压面向下凹则气压较低,判断气压②>③;④>①。

故选D。

【12题详解】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进而形成环流,故①、②、③、④四点的空气运动为:

③→④→①→②→③。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以热力环流圈的空间半径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关键是掌握城市热力环流及影响。

根据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城市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郊区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由题可知,热岛环流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城区,有污染的企业一方面要与中心城市以最近距离保持联系,同时又要避免郊区吹向城区的风对城市带来污染,故有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中心城市热岛环流外缘较为合理。

故选D。

14.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飞机逆风飞行B.飞机顺风飞行C.风从南侧吹来D.风从北侧吹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

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在高空风向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的风向,形成西风,飞机顺风飞行,B对。

A、C、D错。

【考点定位】气压带风带分布,地转偏向力。

15.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其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比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海洋的昼夜温差小,A、D错。

B、C两点都是海洋,但B处是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

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差,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B错。

C地是阴天,白天气温不太高,夜晚保温效应强,气温不太低,昼夜温差最小,C对。

【考点定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气的热力作用。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6.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17.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④③①②D.④①③②

【答案】16.C17.C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风带的风向分析,图示M气压带应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D错。

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

M气压带位于南半球,A错,C对。

【17题详解】

读图,图中①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是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③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④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①②,C对。

A、B、D错。

【考点定位】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风向。

【名师点睛】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风带的风向。

根据纬度判断气压带名称,结合风向,判断所在南北半球。

同一风带,在南北半球的风向不同。

然后结合纬度,排列顺序。

读“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S附近B.乙点位于30°S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D.②是暖性气流

19.①②两地的风向分别是

A.①东北风,②西南风B.①东南风,②西北风

C.①西南风,②东北风D.①西北风,②东南风

【答案】18.A19.D

【解析】

【18题详解】

读图,图示为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60°纬线处形成极锋。

锋面是倾斜面,上面是暖气团,①是暖性气流,C错。

下面是冷气团,②是冷性气流,D错。

暖气团来自较低纬度,冷气团来自较高纬度。

所以甲点位于30°S附近,A对,B错。

【19题详解】

图示位于南半球,甲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乙是极地高气压带,①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

②地位于南半球极地东风带,风向是东南风。

D对,A、B、C错。

20.下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

据此回答下题。

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甲乙丙丁B.乙丁甲丙C.丙甲丁乙D.丁丙乙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甲地太阳光线都从北射入,且没有直射现象,故在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丙地太阳光线都从南射入,没有直射现象,故在北半球热带以外地区;同时,在二分二至时,甲地的太阳高度角比丙地大,说明甲地纬度低;乙地①③相等,一南一北,②地太阳直射,说明②地位于赤道;丁地②③阳光南射入,①太阳直射,说明丁地位于北回归线;所以纬度由低到高为:

乙、丁、甲、丙,线速度分布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选B。

【考点定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

根据图示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判断出纬度范围,找出特殊纬线。

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说明位于赤道上,赤道的自转线速度是最大的。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方位与角度大小,判断所在地纬度位置。

结合图中经度,判断两点之间的方向。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的判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题:

2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2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答案】21.D22.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

【21题详解】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图中只有丁地昼长大于12小时,昼长夜短,丁地属于南半球,D正确。

【22题详解】

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昼夜平分,纬度越低昼长越接12小时,纬度越高昼长与12小时差距越大,可判断出四地纬度从高到低顺序为甲、乙、丁、丙,B正确。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半球,北(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

夏(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北(南)半球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太阳直射点向北(南)移动,北(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

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

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

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

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23-24题。

23.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

24.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

【答案】23.B24.D

【解析】

【23题详解】

根据四人所发状态,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B、C错。

甲处在夏季来临前,海风温暖,应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

乙处冬临近,应是秋季落叶,位于温带地区。

丙处入秋不明显,可能在亚热带。

四人所在地(同一半球)从低纬到高纬的排列顺序是甲丙乙丁,D对,A错。

【24题详解】

乙地秋季落叶,可能是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

丙地四季分明,也是季风气候。

丁夜长。

乙丙丁同在北半球。

甲夏季将到,在南半球。

某日最可能是北半球秋末景观,可能是11月4日,D对。

A、B、C错。

点睛:

四地中,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

乙秋季落叶,位于温带。

丙四季分明,入秋失败,应是亚热带。

三地都在北半球,正值秋末季节,甲处夏季将到,应在南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

某日最可能是秋末的日期。

2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据此回答下题。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露气寒冷,将凝结”说明此时气温逐渐降低。

每年秋冬季节,亚欧大陆北部的蒙古高压逐渐增强,受其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在其影响下盛行偏北风(西北风),气温降低,形成寒露。

考点定位:

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关于图中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W1和W2二者皆无法通过地幔

B.W2传播速度快

C.W1和W2可以在任何物质中传播

D.能通过地核的是W1

27.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000kmB.3500km

C.4500kmD.4000km

【答案】26.B27.C

【解析】

【26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且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固体和液体中均能传播。

读图可知,在震中距相同情况下,W1用水较W2长,说明为横波,而W2为纵波。

两者皆可以通过地幔,A错。

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B对。

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C错。

能够通过地核的为纵波,D错。

故选B。

【27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震中距4500千米处,时间差为6分钟,故选C。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

包括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的内部圈层和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

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

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

读以北半球为例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④气候类型的显著特征是

A.全年温和湿润B.冬季温暖多雨,夏季高温干燥

C.一年干、湿两季分明D.终年炎热干燥

29.⑤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A.西风带控制下B.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下

C.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D.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下

30.①气候类型的成因包括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盛行西风的影响

③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答案】28.A29.D30.C

【解析】

考查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

【28题详解】

图示④地的气候类型分布于40°--60°的大陆西岸,故判断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为终年温和多雨。

故选A项。

【29题详解】

图中⑤地的气候类型分布于30°--40°的大陆西岸,故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成因为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30题详解】

图中①地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其成因包括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①④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第1小题14分,第2小题10分,第3小题4分,第4小题12分)

31.下图是“亚洲季风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图分别表示亚洲一月和七月的季风示意图,其中A表示         月。

(2)从风向看,①为   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                 ,在它影响下,东亚的气候特点是                   。

(3)从风向看,②为    季风,形成原因主要是                 ,它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              (旱季或雨季)。

【答案】

(1)1月

(2)西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寒冷干燥

(3)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雨季

【解析】

【分析】

考查季风风向,季风成因。

【详解】第

(1)题,A图亚欧大陆是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是北半球的冬季,1月季风图;B图亚欧大陆是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是北半球的夏季,7月季风图。

(2)题,图中①为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西北季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天,陆地冷形成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在它影响下,东亚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第(3)题,图中②是西南季风;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随之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由印度洋吹向大陆,它是使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形成雨季。

32.读下图某日地球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日,北京的太阳高度为一年中(最大/最小)值。

(2)BC所在的线为线(晨、昏),这一天B点日落时间为。

(3)此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小

(2)昏16

(3)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解析】

【分析】

考查光照图的综合判读。

【详解】

(1)读图分析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时间为12月22日。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距离太阳直射点的距离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过BC由昼过渡到夜,说明该线为昏线。

B点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日落时间,昏线与赤道相交的点所在的时间为18:

00,由此推出B点所在经在18:

00经线以西30°,因此时间为16:

00。

(3)读图分析可知,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故此刻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为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为一年中最小值。

33.读下图,写出图中气压带的名称。

A___________C____________E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

【答案】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解析】

【分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详解】根据各点的纬度确定它们的名称。

图中的A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C在30度附近,是副热带高压带;E在60度附近,是副极地低压带;G在90度附近,是极地高压带。

北半球是三个风带,根据纬度位置确定B是低纬度信风带的东北信风;D是中纬度西风带的西南风;F是高纬度极地东风的东北风。

34.读图,根据所给条件判断。

【答案】

【解析】

【分析】

考查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其特征。

【详解】根据各点的纬度确定它们的名称。

图中的A在赤道附近,是赤道低压带;C在30度附近,是副热带高压带,;E在60度附近,是副极地低压带;G在90度附近,是极地高压带。

北半球是三个风带,根据纬度位置确定B是低纬度信风带的东北信风;D是中纬度西风带的西南风;F是高纬度极地东风的东北风。

根据以上气压带风带分布位置可知,A是赤道低压带,常年在A赤道低压带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导致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一年中受C(副热带高压带)与D(中纬度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导致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终年受D(中纬度西风带)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全年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

依次填表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