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521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docx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

关于马岛战争的研究报告

一、马岛战争背景;-3-

二、马岛战争全局分析与评论;-5-

(一)、战争前的迷雾:

-5-

(二)、英阿马岛之战概况:

-5-

(三)、由马岛之战想到的:

-14-

1、由马岛战争想到应急作战-14-

2、由马岛战争想到现代战争的保障-20-

3、由马岛战争想到的心理战-25-

4、由马岛战争想到武器的兼容性问题及以劣胜优-31-

5.人才是战争的决定因素-33-

6、高科技信息化战争与"人民战争","持久战"-35-

7、外交的力量-37-

(四)、未了结的恩怨-38-

三、马岛战争的经验教训;-39-

四、马岛战争对世界军事格局的影响;-42-

五、浅谈我国国防建设;-44-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思考:

-44-

二、认清我国当前的国防形势:

-46-

三、对我国国防发展的几点建议:

-51-

六、关于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几点意见;-53-

七、结束语-55-

八、参考文献:

-55-

一、马岛战争背景;

马尔维纳斯群岛(本文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东到西经57°40',西到西经62°,南到南纬53°,北到南纬52°15'之间的海面上。

该群岛由346个岛礁组成,总面积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长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个岛屿,主要有索莱达岛(即东福克兰岛,本文简称东岛),大马尔维纳斯岛(即西福克兰岛,本文简称西岛),总人口约两千,绝大多数是英国移民后裔。

首府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

南乔治亚岛是马岛的附属岛屿,(本文简称南岛),位于马岛东南716海里,西经39°南纬53°的海面上,面积3700平方公里,居民随季节变化时多时少,最多达500人,首府为格里特维肯港。

马岛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间的要冲航道麦哲伦海峡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国本土7000海里。

属寒带气候,岛上多沼泽,生物资源贫乏,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不仅位于沟通南半球两大洋交通的必经之路,而且漫长曲折的海岸线组成的众多港湾,构成英国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都利用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

而近年来,马岛又成为开发南极的前进基地,其地位更显重要。

加上八十年代发现的海底石油,据称,其蕴藏量可能达20亿桶,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科威特",更加剧英阿对马岛主权之争。

英阿对马岛的主权之争由来已久。

据历史记载,马岛被发现于16世纪,但何人何时发现,说法不一。

阿认为,1520年,麦哲伦探险队的一名葡萄牙人戈梅斯最早发现了马岛。

英国则认为是由英国航海家戴维斯于1592年8月14日驾驶"希望"号船首先发现的。

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特朗来到该岛时,发现了东西两个大岛之间的海峡,将其取名为"福克兰海峡"。

此后,英国称该岛为"福克兰群岛"。

1764年,法国人在东岛上建立了居民点,将其命名为"马洛于内群岛"。

1770年,西班牙占领了该岛,将其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

1816年阿根廷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独立,并宣布继承对马岛的主权,将马岛定为阿的第24个省。

4年后,阿海军又将国旗插上了索莱达岛要塞顶峰,宣布对该岛拥有全部主权。

英国则以该岛为英国人最早发现为由,于1832年和1833年先后出兵占领西岛和东岛。

为显示主权,英国人在岛上设置了总督府及其他行政机构,向该岛移民,并挤走了岛上土著居民。

此后,马岛便沦为英国殖民地。

但阿从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1958年,英阿两国关于马岛的争端被诉诸于合国,联合国先后4次通过决议,要求英阿两国以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由于双方均不愿从本国的立场上后退,这种谈判只能是谈谈停停,吵吵争争,成为马拉松式的谈判,英国也因此控制着该岛100多年。

1982年2月26日,英阿关于马岛的谈判又重新开始,但是这一次,阿根廷人显然已对谈判失去了耐心和信心,他们已不指望能从谈判桌上得到什么,他们之所以愿意谈判只不过是故意放出来的烟幕。

此时阿军方正在悄悄准备一项代号为"罗萨里奥"的行动计划,他们决心要以牙还牙,用武力来收回对马的主权,于是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英阿马岛之战。

二、马岛战争全局分析与评论;

(一)、战争前的迷雾:

马岛争端一直以来是英阿两国解不开的仇怨,久拖不决的谈判已使阿根廷人失去了耐心。

所以阿方一面部署力量与英方谈判,一面开始军事准备。

1981年底,加尔铁里将军就任阿总统后,即定下了必要时以武力收复马岛的计划。

在加尔铁里眼里,赢得战争的最有分量的筹码就是与美国兄弟般的友谊。

但战争并非儿戏,阿方决定事先试探英方对军事行动的反映程度,但不幸的是英方给予了阿方错误的信号,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9名工人来到南岛拆除一家旧鲸鱼加工厂,工人们出于爱国热情,在岛上升起了阿根廷国旗。

3月24日,英国原驻马岛的海军"忍耐"号破冰船,搭载两架直升机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岛实施威慑,但伦敦命令他们不要轻举妄动,以免阿方借口扩大事态。

在阿方挑衅性的活动中英方并没有表现出十分强硬的态度,这更加坚定了阿方武力收复马岛的信心。

(二)、英阿马岛之战概况:

双方战前兵力对比:

阿根廷:

共计65000余人

其中海军作战舰艇和辅助船33艘

陆军陆战队1个旅,摩托化步兵3个旅,

及一些支援和勤务分队,共13000余人

空军作战飞机250余架

英国:

共计35000余人

其中海军各舰船118艘

陆军1个陆战旅,1个步兵旅,1个伞兵团,

及一些支援和勤务分队,共9000余人

空军各型飞机27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120余架

战争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月2日--30日):

阿军占领马岛和南乔治亚岛--英军进行战略展开并夺占前进基地。

阿集中兵力于4月2日在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登陆(马岛英军198人投降),3日在南乔治亚岛首府格里特维肯港登陆(英22人投降);向马岛紧急增兵(增至13000余人)和运送物资;建立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统一指挥战区防务。

英迅速成立战时内阁,组建特混舰队,征用商船;4月5日首批舰船出航,接着空军1个大队向阿森松岛转场;12日核动力潜艇进入战区开始海上封锁(马岛200海里);25日特混舰队在南乔治亚岛首府登陆,夺占了前进基地(阿守军152人和39名文职人员投降,"圣菲"号潜艇被击沉);28日特混舰队进入马岛水域并展开,30日完成海空封锁。

第二阶段(5月1日--20日):

英扩大封锁,阿进行反封锁,双方激烈争夺制海权和制空权。

英军空袭马岛机场、雷达站和防空导弹阵地,炸毁机场飞机,夺取马岛局部制空权;袭击阿军舰船,切断海上补给线(先后击沉击伤阿军巡洋舰、巡逻艇、侦察船和补给船多艘);以核潜艇监视阿本土海军基地和港口,加强反潜巡逻;不断以航空火力和舰炮火力袭击岛上目标,削弱阿军防御;

阿军以飞机袭击英军舰只;以舰艇和潜艇监视牵制英舰行动;强行向马岛进行海空补给。

由于阿海军力量弱,出动的舰船多被击沉,空中攻击力量又有限,因而未能打破英军海上封锁,逐步丧失制海权和制空权。

第三阶段(5月21日--6月14日):

英军重占马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阿军战败。

英军1、实施岛屿登陆战;

5月20日下午英两栖突击队乘登陆舰进入福克兰海峡;21日陆军特别空勤团突击队一部乘直升机着陆,歼灭阿监视哨;特别舟艇中队搜索航道,清除障碍;突击梯队先头约1000人乘登陆艇和直升机同时进行多点多批次水面和垂直登陆,占领圣卡洛斯及其机场以及附近有利地形,构筑工事,4小时内建立了25平方公里的登陆场;防空部队、炮兵和轻坦克分队陆续上陆;其他重型武器及作战物资利用阿空袭间隙也陆续上陆,48小时内陆上兵力增至4000--5000人;至25日登陆场扩大到150平方公里,"海王"式和其他一些直升机转移到岛上机场。

主力上陆同时,部分舰艇在斯坦利港以北的伯克利湾进行佯动;舰载航空兵和舰炮对斯坦利港、达尔文港、古斯格林、福克斯湾和霍华德港的阿军阵地进行了袭击,牵制阿军行动。

2、岛上机动作战;

27日,登陆部队分兵两路,东进南下。

南路伞兵2营在布迪峰歼灭阿警戒分队约400人;28日配合登陆的特别舟艇中队一部攻占了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从陆上切断了东西两岛间联系;30日,第二梯队陆战45营向斯坦利港推进,占领沿途小据点;6月1日进至斯坦利港外围第一道防线,与北路会合。

3、围攻斯坦利港

北路陆战42营占领肯特山,45营占领查杰林山,完成了对斯坦利港的路上包围;前调炮兵和重装备及作战物资,并不断从陆上和海上进行炮击;6月7日地面部队在炮火支援下向第二道防线推进,陆战42营占领两姊妹山,45营占领哈里特山,伞兵第3营占领朗登山;8日,英第5旅威尔斯近卫第1营一部在布拉夫湾登陆;从11日起,英军开始进攻第三道防线;伞兵第2营占领无线岭,步5旅苏格兰近卫第2营占领欲坠山,廓尔第7团第1营占领了威廉山,缩小了包围圈;13日总攻发起,伞兵第3营攻占穆迪布鲁克兵营,步5旅威尔斯近卫第1营攻占工兵山;阿军被迫接受谈判,14日21时阿军全面停止抵抗。

6月19日,英"耐久"号破冰巡逻舰和一艘护卫舰输送少量部队在南桑德韦奇群岛的图勒岛实施垂直登陆,解除阿军在该岛的海军科学考察站的武装。

阿军不断出动海空飞机袭击英上陆地域和登陆场,先后击沉"热心"号和"羚羊"号护卫舰,"考文垂"号驱逐舰,"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和"加拉哈德爵士"号登陆舰等5艘舰只和1艘登陆艇,击伤"普利茅斯"号护卫舰、"格拉摩根"号驱逐舰、"特里斯特姆爵士"号登陆舰和1艘登陆舰艇等4艘舰艇;地面部队进行了阻击战和坚守防御战。

但由于孤岛作战,海空无援,四面被围,最后投降。

战后统计:

1、海军方面

阿损失了"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圣菲"号潜艇,"布恩苏塞索湾"号和"洛斯埃斯塔多斯岛"号运输船以及"一角鲸"号拖网船。

"阿尔费雷斯索帕拉"号拖轮被击坏。

英方损失了两艘42型驱逐舰、两艘21型护卫舰、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和两艘登陆舰。

其它被击伤舰船十多艘。

2、航空兵

阿损失33架"天鹰式"攻击机、15架"短剑"式战斗轰炸机、23架"普卡拉"式攻击机、一架C-130运输机,3架MB-339教练机和1架"空中货车"式运输机。

英方损失6架海鹞式飞机、3架鹞GR3式飞机、3架支奴干式和6架威赛克斯式直升机等。

总计:

阿军亡1746余人,伤1053人左右,被俘11845人;损失舰船11艘(沉5伤6)、飞机117架;耗资10亿美元以上,间接损失20多亿美元。

英军亡255人,伤777人,被俘91人;损失舰船16艘(沉6伤10)、飞机34架;耗资约21亿美元,平均每天耗费120万美元。

(三)、由马岛之战想到的:

1、由马岛战争想到应急作战

1982年4月2日马岛陷落的消息震惊了英国,然而英军的快速反应却更加令世界各国震惊。

4月2日晚,撒切尔首相紧急召见了三军首脑。

4月3日,国会议员举行紧急会议,对阿根廷宣战,成立战时内阁。

4月5日,部队集合。

4月6日,由庞大的舰艇和2万人组成的特混舰队,驶出朴茨茅斯军港,向马岛进发。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声称:

"特混舰队集结速度之快将永垂英国的军史。

"

英阿马岛之战是英国在未予准备的地区,与未予准备的对象打的一场未予准备的战争。

英国能够取得胜利,可以说是与英军平时战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马岛的硝烟已经消散了20多年,但是英军在战争中体现出的应急作战经验却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战备水平高,应变能力强。

二战之后,英军虽然失去了其"海上霸主"的威风,但其军队的武器装备还在不断更新,为英军提高戒备率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英军指挥通信和各种保障系统比较先进,能够适应紧急情况的需要。

军队组织结构比较健全,英海军平时可保持60%~70%~的舰只随时投入战斗。

如在4月2日阿方攻占马岛当晚,英国就召开内阁紧急会议,第2天成立战时内阁,并组建特混舰队,第3天舰队主力起航向南大西洋驶进,在航行中完成编队,临时训练,制定作战方案等各项任务,一切显得紧张而有序。

英海军平时制定有各种应付危机的战争方案。

可以说正是英海军在平时就有较完备的作战方案,使得英军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中显得游刃有余。

英国作战物资储备比较完善,既能应付大战,也能应付局部应急作战的需要。

此外,还采用分级配套,多点储备的方法,在各军港码头附近都有一定数量的军用物资,以适应紧急需要。

分散在不同基地的舰船,接到指令后可就近得到补充。

英国特混舰队的集结也不是首先在一点集中,而是从不同地点补充作战物资和组织作战部队上船,出发后再到指定地点会合。

从英国本土出发的舰船,在英吉利海峡航行时,舰船不靠岸,而用直升机从沿岸往舰船上运送物资,缩短了停港补给时间,提高了行进速度。

邻近南大西洋的潜艇,则是接到命令直接向战区机动。

这些大大缩短了特混舰队的组建和行动时间。

英国平时全面而扎实的战备工作是英军取得远洋应急作战胜利的重要基础。

其次、高效动员,快速投送。

战争中,英国动用商船56艘,总排水量达到666千万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以及效率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

英国政府对国营企业的船只设有战时可全部征用的法令,与私营企业订有战时征用其船只的合同,与海员签有合同期内必须履行"前往任何地区服务"的契约,以便随时调遣。

军方还定期接受商船的报告,对主要商船的位置、航向和装备性能等情况了如指掌,此外英国国防部平时就制订有征用商船的应急计划,因此,商船接到命令后能迅速应征,按平时规定的程序行动,实施运送作战人员和物资的任务。

英国政府对在建商船规定有各种指标和要求,以适应战时的需要。

如有些商船安装了适用于军用的高频无线电通信设备,使转入军用后改装的工程量大大减小;改装商船所必须的材料和设备平时预有储备。

商船上的水手平时就接受了战时服务的教育和训练,高级船员每隔2~3年就要参加为期28天的军训,许多商船的船长都是退役海军军官。

根据军事法规,被征用的商船进入战区后,船上的人员临时转为现役。

对于正在航行的商船,英军工程人员可乘直升机上船,在航行途中对装备进行改装,完成"民转军"工作。

不少商船经过夹板改装后就可停放直升机。

马岛战争中,英政府强调一切服从战争。

为了输送兵员,果断征调了英国最现代化的"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客轮和最豪华的"堪培拉"号客轮。

当时"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号正满载旅客向地中海驶去,但政府一生令下,旅客自觉在中途下船。

第三、"边战边训",实施临战训练。

英国特混舰队在向马岛战区开进的途中进行临战训练,既节约了时间,又为实战做了思想、技术与战术方面的准备。

舰队出航的第二天,"赫姆斯"号航空母舰上就进行了一场模拟攻击演习。

英军的作战计划也是由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在舰上制定的,这种边开进边训练的训练方式,既提高了英军应急作战的水平,也为迅速集结兵力争取了时间。

在引见马岛战争的高明之处时,我们不得不在这里提到当今已经发生或是未来将发生的战争的理论主题--低强度冲突。

低强度冲突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并推行的一种小规模军事冲突理论。

低强度冲突是一种有限的军事、政治斗争,旨在达成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或心理目的,通常局限于一定的地域,使用的兵力、兵器数量以及作战规模和激烈程度往往有限。

低强度冲突是1987年里根总统提交美国国会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指出,是低于常规战争、但高于国家间日常和平竞争的冲突。

美国陆军和空军低强度冲突联合研究中心关于低强度冲突联合计划的最终报告认为,低强度冲突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和平。

美国根据冲突的破坏性和激烈程度,把冲突分为高强度冲突、中强度冲突和低强度冲突。

低强度冲突可不严格划分为反"暴乱"作战,反恐作战,应急作战,"维护和平"活动。

在低强度冲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治因素的考虑都占主导地位而且都以军事实力作后盾。

低强度冲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理论探讨阶段(1960s--1970s)美国在越南战场上越陷越深导致了美国军政官员对这场战争中军事理论的思考,提出了低水平战争。

2、军方实践阶段(1980s--1985)1979年美营救被伊朗当作人质的驻伊朗使馆人员的失败导致美国一些人士对军事理论指导的思考,美军提出了低强度冲突。

设想低强度冲突可能只是一开始的"恐怖与反恐怖活动"升级演变到"暴乱"为主的非常规战。

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一些小规模的正规战争,这些都是低强度冲突,它可能继续升级。

3、全面推行阶段(1985--1990)

4、全面推广阶段(1990--)

老bush上台后更推崇低强度冲突理论。

在美军随后涉足的几场局部战争中,可以发现美国都极力避免重蹈越南战争泥足深陷的覆辙,试图以迅速、果断的军事行动,"以压促和"、"以打促和"既要对手害怕,又不致使冲突扩大和升级,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低强度冲突理论所追求的目标。

低强度作战理论的主要特征:

从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空袭利比亚以及出兵海湾的实际行动看低强度作战理论呈现出如下鲜明特征

1、目的明确,政治性强

低强度冲突应急作战,政治与军事紧密结合,战略和战术融为一体,侧重追求的是政治、外交、心理方面的全面胜利。

为实现特定和有限的政治目的,在低强度冲突中要力避冲突升级,特别是大国间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强调慎重选用应对措施和手段,严格控制冲突规模和强度,力求以最小损失和最低风险迅速达成有限的政治、军事目的。

因此要求决策者须从战略高度直接指导和控制军事行动。

军事打击目标、兵力兵器的使用、作战方案甚至战术手段等均由战略指导者决定,明确应急作战目标,以形成高度集中的决策与指挥,从而促进政治目标的实现。

(入侵格林纳达,空袭利比亚,伊拉克战争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2、确保主动,强调进攻

美国认为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任何可以想象的时间来防御任何威胁,所以各种威胁的唯一方式就是将战争引向敌方,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低强度战争中,强调进攻可使政治领导人利用主动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敌人。

美军强调"不打则已,打则必攻,攻则必克"

3、速战速决,快打快撤。

在低强度战争中,美军力避与敌纠缠、打持久战,力争以快制胜。

因此美军在作战中强化空地联合,缩短战争进程。

强调快速主导,利用技术优势,把传统的机械化作战与现代的信息战紧密结合。

4联合作战,慎用陆军。

从80s以来,美军所实施的应急作战无论规模大小,都以陆、海、空和特种部队联合作战实施(入侵格林纳达是典型的杀鸡用牛刀)

这为我军当前的军事准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我军再也不能以"把战争扩大,打大战争,打核战争"为目标作军事准备了。

不管是未来可能的台海冲突还是一定时期内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很大可能都只能是低强度冲突范围。

惊了英国,然而英军的快速反应却更加令世界各国震惊。

2、由马岛战争想到现代战争的保障

古人云: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后勤保障往往对战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里我们将针对英国的民船征用展开分析。

在马岛战争中英国能够能取得较好的后勤物资和兵员输送,应该说是与英国实施的民船征用政策密不可分的。

其实不仅是马岛战争,早在二战时期民船便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实践证明,民机和民船在现代战争中大有用武之地。

战争中的搬运"大力士"。

一些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主要靠民用船只来进行保障。

诺曼底登陆,同盟国军队征用了499艘大型商船运载重要军事物资,二战美军在太平洋登陆作战中,征用了大量商船担负运输任务或改装为作战及辅助船只。

1942-1945年,美军改装商船的总吨位达到590万吨,使用的扫雷艇和护卫艇有65%-75%是由应征渔轮改装的。

马岛战争中,英军特混舰队的后勤保障船只占60%,其中动员的民间商船又占了2/3。

英特混舰队向马岛进发期间,民间船只为其运载了96架飞机、42万吨油料和10万吨其他物资,进行伴随保障。

商船实际上成了英军此次战争中的后勤主力。

英国商船界还自称是英国"第二海军"。

美军尽管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运输力量,但仍把民用船只看作是海军战时重要的后备力量,以致商船队被美军公开称为"国防第四军种"。

海湾战争中,美国海运司令部动用了70多艘第一类预备役船只,并租赁282艘国内外商船,两者占整个海运船只总数385艘的91%。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越洋大运兵,其规模相当于一声令下马上把阿拉斯加州的全体居民及其个人家当全部运到大洋彼岸。

空运是快速投送兵力的重要手段.。

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军租用了66架次商业航班;对阿富汗军事行动打响后的第一个月,美国空军也征用了100架次的商业航班。

海湾战争中,空运为"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运送了约5%的物资和99%的人员。

美国自1952年以来首次动用了民航后备航空队,组成7个C-5运输机、11个C-141运输机和10个C-130运输机中队参加运输,占美军空运力量的80%以上。

在美军总的空运任务中,19.2%是靠租用民航飞机来完成的,其中兵员运送的63.3%、货运的24.7%由民航飞机运输。

1990年8月17日,美军征用民航的38架大型运输机,使美军在两周内将全部快速反应部队(3个师、2个旅)空运到海湾地区。

正是在民机和民船的支撑下,美军才得以实施了距离最远、速度最快、历时最短的集结和调动,它们被誉为战争中的搬运"大力士"。

此外,民用飞机和船舶在现代战争中不仅是重要的运输力量,还参与医疗救护、装备修理、生活供应等作战保障。

马岛战争中,英军征用的商船,有的作为运输船,有的作为医院船,还有的作为扫雷舰发挥作用。

海湾战争中,美国曾将驳船改装成睡卧船,作为解决50万人住房的一个办法;还租用一艘游船改装成所谓"爱情船",长期停靠在巴林的一个港口,参战部队人员可在船上放松几天,买点饮料,吃些美味佳肴,看一场超级夜总会节目表演,以给官兵"减压"。

首先、高效快速的动员。

民机、民船能在现代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得益于高效、快速的动员。

一是动员机制高效。

为快速征用民机和民船服务于战争,世界许多国家都建立有专门的动员机构。

美军于1987年10月成立了统一指挥和协调陆海空军事运输的运输司令部,直属国防部长领导,主要职责是统一调动指挥三军运力和全国民用的陆海空运力,并有权租用和征用国外运力。

英国设有由海军副参谋长任主席的海运国防顾问委员会,负责商船应急动员工作。

二是动员计划完备。

各主要国家大都有预定征用民机民船的计划,比如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和美国一些船运公司签订民船使用合同计划,依据这样的计划,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运送了100万吨集装箱货物,充分利用了美国海运业的实力。

海运司令部还有海运战备计划,规定与这个司令部签订合同的海运公司应将其货运能力的50%用于执行该计划,接受政府津贴或活动补贴的船也必须参加。

三是后备力量强大。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大都建有各种类型的预备役交通运输组织,如民航后备队、预备役船队等。

不少国家还将民航等部门列入准军事部门,平时就按军事化的要求编组和管理,战时立刻转入为军队作战服务。

如美国的民航后备队、国防后备役船只,俄罗斯的海军预备役船队等等。

海湾战争中,美空军的后备人员,担负了42%的战略空运任务和33%的空中加油任务。

目前美国有50%的民航空勤人员、40%左右的海员都编入了后勤预备役部队。

四是动员法规健全。

如美国的《国防商务法》、《海运法》、《商船法》和《民航预备队条例》等,为美军战时快速征用民机民船提供了法律依据。

《商船法》早在1920年就已颁布实施,以后经过4次大的修改,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时期美国民船动员的主要法典。

英国把动员民机和民船的法规包含在交通运输民法之中,在《民航法》、《民航公司法》、《运输法》中均有特定条款,规定国防部有权征用民航飞机及民用船只,用于战时或紧急情况下运送军事人员或军用物资等。

英国议会还专门制定了允许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民间资源的法令,政府与各私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