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397822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docx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

小学数学概念汇总

●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一)整数

1.自然数:

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这样的数,叫做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

2.整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3.正负数:

像-1、-1.6、-2、-2

、-3……这样的数是负数,像0.3、1、2

、3……这样的数是正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数的整除

(1)整除:

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者说b能整除a。

(2)因数、倍数:

如果数a能被数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a的约数)。

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因为35能被7整除,所以35是7的倍数,7是35的因数。

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3)数的整除特征:

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数字是0、2、4、6、8的整数。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

个位是0或5。

 

能被3(或9)整除的数的特征:

各个数位数字之和能被3(或9)整除。

 

能被4(或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

 

能被8(或125)整除的数的特征:

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

能被11整除的数的特征:

这个整数的奇数位上的数字之和与偶数位上的数字之和的差(大减小)是11的倍数。

 

能被7(11或1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整数的末三位数与末三位以前的数字所组成的数之差(以大减小)能被7(11或13)整除。

(4)奇数、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质数、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对自然数的分类:

非零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

1、质数、合数

按是否是2的倍数:

偶数、奇数

(7)质因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例如15=3×5,3和5叫做15的质因数。

(8)分解质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9)互质数: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如果几个数中任意两个都互质,就说这几个数两两互质。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互质。

例:

8和9,15和14。

两个不同的质数互质。

例:

2和5,13和17。

当合数不是质数的倍数时,这个合数和这个质数互质。

例:

______。

两个合数的公约数只有1时,这两个合数互质。

例:

8和9,25和27。

(10)公因数、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1)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

列举、短除、大数翻倍):

分解因数法:

若A=a×b×c;B=a×b×d;

则(A,B)=a×b=ab;[A,B]=a×b×c×d=abcd。

特殊关系:

倍数关系:

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互质关系:

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积,最大公因数是1。

5.0、1的意义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1是自然数最小的计数单位。

(4)1是最小的奇数。

(5)0是最小的自然数。

(二)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1.小数:

意义: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计数单位: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分别写作0.1、0.01、0.001……小数相邻计数单位间进率是十。

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

小数部分

……

千位

百位

·

十分位

百分位

千分位

万分位

十万分位

百万分位

……

……

十分之一

百分之一

千分之一

万分之一

十万分之一

百万分之一

分类:

(1)按整数部分:

纯小数、带小数;

纯小数——是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

例如,0.8,0.207,0.0012,等等,都是“纯小数”。

带小数——是整数部分不为“0”的小数。

例如,2.3,12.608,300.168,等等,都是“带小数”。

一般说来,纯小数都小于1,而带小数却都大于1。

(注意:

0.99999……=1,而不是小于1。

(2)按小数部分:

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有限小数——是小数点后面只有有限个不全为“0”的数字的小数。

例如,0.6,0.49,6.064,10.168,……,都是“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是小数点后面有无限多个不全为“0”的数字的小数。

例如,0.333……,2.304304304……,3.14159265358979323846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分为:

无限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如3.141414……重复出现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叫做“循环节”。

记数时,在第一个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末一个数字上分别记上一个圆点(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的只记一个圆点)“·”,表示这个循环小数的这几个(或一个)数字重复出现。

这样的圆点叫做“循环点”。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3.141592654……无限不循环小数也叫做“无理数”。

在小学数学中,圆周率(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便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但小学数学里只有这一个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4)无限循环小数分为:

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

在无限循环小数中,循环节从小数第一位(十分位)开始的,叫做“纯循环小数”;若小数点与第一个循环节之间还有不循环的数字,则这个循环小数便叫做“混循环小数”。

2.分数:

(1)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计数单位:

(2)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都大于或等于1。

 

(3)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

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商做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做分子,分母不变。

 

带分数化假分数:

用整数和分母的乘加上原来的分子做分子,分母不变。

(4)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5)约分、通分: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分别相等的而分母相同的分数,叫做通分。

(6)最简分数:

分子、分母是互质数(分母不是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又叫即约分数)。

(7)分数的大小比较:

同分母分数比大小,分子越大分数值越大。

同分子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

分母与分子相差1的真分数,数大分数值就大,比如五分之四,大于三分之二。

无规则时,通分。

可通分子也可通分母,通分时选择最小公倍数小的进行通分。

3.百分数:

(1)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成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的数。

通常用在工农业生产中表示生产的增长状况。

几成就是十分之几。

(3)折扣:

售价占标价的比率。

九折就是指售价占标价的十分之九。

八五折就是指售价占标价的百分之八十五。

4.比和比例:

(1)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最简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称为最简比。

例:

3:

5、9:

8

(4)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如3:

6=9:

18

(5)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

(6)解比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3:

X=9:

18X=6

(7)正比例、反比例: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

y/x=k(k一定)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

x×y=k(k一定)

(8)比例尺:

意义:

用图上距离除以实际距离等于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分类:

比例尺可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

其中,放大比例尺的后项是1,用于设计图纸。

缩小比例尺的前项是1,用于地图。

5.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实际上是十进分数;分数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后面带上计量单位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量,不带计量单位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后一种关系,既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百分之几,不能带上计量单位表示具体的量。

另外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可以进行互化。

6.分数、比、除法的关系:

比与除法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

比与分数相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7.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商不变的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三)常见的量:

1.长度单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mmcmdmmkm

2.面积单位:

毫米2厘米2分米2米2公顷千米2

mm2cm2dm2m2km2

3.体积(容积)单位:

毫米3厘米3分米3米3

mm3cm3dm3m3

毫升升

mLL

4.质量单位:

克千克吨

gkgt

5.

时间单位:

秒分时日

smt

1年=12个月

大月: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小月:

四、六、九、十一,三十天。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

6.复合单位:

1米/秒=3.6千米/时

7.名数改写的方法:

(1)单名数之间的改写

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

高级单位的数 × 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的数 ÷ 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2)单名数改写成复名数

 方法

(一):

用单名数的数除以复名数之间的进率,商放在复名数的高级单位,余数放在复名数的低级单位。

如:

 5067克=(    )千克(    )克

想: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用5067÷1000=5……67,因此5067克=5千克67克

方法

(二):

将单名数的整数部分直接放在复名数的高级单位,小数或分数部分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如:

4.57千克=(   )千克(   )克

想:

4.57千克的整数部分是4,复名数的高级单位就是4千克,剩下的0.57千克=570克,因此4.57千克=4千克570克。

(3)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方法:

先把等号左右两边不同单位的名数互化,再加上相同单位的数。

如:

5m26dm=(    )m

二、数的运算

(一)运算的意义、法则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数×乘数=积一个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除法:

已知两个乘数的积与其中一个乘数,求另一个乘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

(二)估算:

求近似数的方法(3种方法):

进一法:

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

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

去尾法:

即省略的位上不管是否满五都要舍去。

四舍五入法:

取小数近似数的时候,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字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

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且在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三)运算律和运算性质: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

1.没有括号时

(1)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一般按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2)如果既有加减、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

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b+a

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等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

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上第三个数;等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上第一个数。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或差)乘上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合并(或相减)起来。

用字母表示为:

(a±b)c=ac±bc

减法的运算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一次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除法的运算性质: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一次除以这几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四)计算拓展公式

1.等差数列公式: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而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例如:

1,3,5,7,9……1+(2n-1)。

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第n项:

=首项+(n-1)×公差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注意:

以上n均属于正整数

2.分数裂项:

(1)对于分母可以写作两个因数乘积的分数,即

形式的,这里我们把较小的数写在前面,即a<b,那么有:

例:

(2)对于分母上为3个或4个连续自然数乘积形式的分数,即有:

(3)

三、代数初步:

(一)方程、解、解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二)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基本性质2: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空间与图形

一、图形的认识

Ø线与角

(一)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与区别

1.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2.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3.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二)互相平行、互相垂直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长度(距离)都相等。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

3.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间的距离最短。

(三)角的分类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

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

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

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

平角等于180°。

周角:

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

周角等于360°。

Ø平面图形

(一)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有三条高,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标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无论是什么三角形,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

3.不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的长度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两条相等的边叫做“腰”,第三条边叫做“底”,两腰相交形成的内角叫做顶角,腰与底相交形成的内角叫做底角,两个底角大小相等。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当顶角是直角时,两个底角各45°,这样的三角形叫做等腰直角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长度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由于等边三角形符合等腰三角形的所有特征,所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6.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

ah

(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每组对边都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相对的内角大小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度数之和为180度。

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S=ah

2.长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般的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

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C=2(a+b)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S=ab

3.正方形:

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4条对称轴。

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C=4a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S=a²

4.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都是特殊的梯形,其中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梯形面积公式:

S=

(a+b)h

(三)圆

1.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心: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圆心决定圆的位置,一般用字母o表示。

3.半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一般用r表示。

4.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每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5.直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一般用d表示。

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同一个圆里,直径等于两个半径的长度,即d=2r。

6.圆周率:

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7.圆的周长公式:

C=πdC=2πr圆的面积公式:

S=πr²

Ø立体图形(特点、表面积、体积)

(一)长方体: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的特征:

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S=2(ab+ah+bh)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V=abhV=sh

(二)正方体

六个面都是正方形。

六个面的面积相等。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有12条棱,棱长都相等。

有8个顶点。

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S=6a²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V=a³

(三)圆柱: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叫做圆柱的底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S侧=Ch

圆柱的表面积公式:

S表=S侧+S底×2

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

(四)圆锥:

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把圆锥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扇形。

圆锥的体积公式:

V=

Sh

Ø图形的变换(三种)

平移: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平移的两个要素:

方向和长度

对称:

一个要素:

对称轴

旋转:

三个要素:

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轴对称图形:

如果沿某条直线对折,对折的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那么就称这样的图形为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

图形

等腰

三角形

等边

三角形

长方形

正方形

等腰梯形

椭圆

……

对称轴的条数

2

3

2

4

1

2

无数条

……

Ø图形与位置:

数对:

用数对表示位置时,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在坐标轴上表示先横再竖)

●统计与概率

一、三种统计图的特征

折线统计图:

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

(1)能够使人们一眼看出各个数据的大小。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

扇形统计图:

(1)用扇形的面积表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二、数据分析

Ø平均数:

1.计算方法:

平均数=总数÷份数

2.性质:

(1)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2)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中的数。

(3)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计算,包括0。

(4)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个数据离平均数越远,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5)如果一个数据等于平均数反而不影响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了。

也就是如果一个数据等于平均数,计算时,有它没它一个样。

(6)所有的数据在平均数上下波动,它们的偏差之和等于0.

(7)平均数并不是将所有的数据都变得相等了。

(8)平均数是各个数据将总量平均分担的结果。

(9)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不是其中每一个数据的特征。

……

Ø中位数:

把数从小到大排成一列,正中间如果是一个数,这个数就是中位数

如:

1,2,3,4,5,6,7中位数是4

正中间如果是两个数,那中位数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如:

1,2,3,4,5,6,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