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0013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评价与管理.docx

土地评价与管理

土地评价与管理  

绪论: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有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2, 土地的功能:

(1)生产性功能

(2)承载性功能(3)提供原料的功能(4)观赏性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3,土地的性质:

(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地段(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发生于发展的过程(4)土地具有经济利用价值(5)土地的神会经济属性(6)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4,土地与土壤、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国土相关概念的辨析:

(1)      与土壤的区别:

从发生学观点看,气候、地貌、母质和生物等式土壤形成的因子,土壤只是反映了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只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特征产物。

土地则是在一定地段内全部自然因素作为它本身的组成部分,并通过这些成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从而具有综合自然特征。

从相互关系看,土壤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从本质特征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即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用途的生产能力。

从形态结构看,土壤处于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有覆盖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基层等组成,而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表层的一部分。

(2)      与生态系统的区别: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是以生物群落为中心,以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各环境因素的整体作为生境。

生物群落、生境、处境三者相互结合,构成比生态环境更高一级的系统——自然地理系统。

土地是自然地理系统的低级单位。

(3)      与土地资源的区别: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土地资源与土地概念的关系,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

(4)      与土地资产的区别:

土地资产概念的提出,是认为土地不仅使社会进行物质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而且是一笔巨大的财产。

土地是人类劳动或投入的载体,凝聚了大量的人类劳动成果,并提高人类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产生超额利润。

(5)      与国土区别:

国土是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概括性综合概念。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土概念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

广义的国土概念还包括国家所用的一切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口、劳动力等社会资源。

5,土地科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及形成、演化和管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6,土地评价与管理的意义在于:

通过对农学林学城市建筑交通运输等应用学科的有机结合,从而对自然综合体土地内在性质和生产和其他方面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是进行土地利用、开发、治理保护的桥梁。

第一章:

1,土地构成要素及其农业利用关系:

气候要素【光能条件(光能的意义、太阳辐射和日照指数、作物类型、光能利用率);热量条件(热量对作物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积温与无霜期);降水条件();地形因素(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面坡向);土壤因素;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植被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2,土地构成要素与城市用地发展:

自然环境要素条件评价(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及水质、城市缺水。

;气候条件有局部气候、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大气污染;地形条件);建设条件评价(经济结构和经济规模;城市地域的功能分化;城市地域的均质化合结节化;城市发展的阶段性)。

3、从中国光、热、水、土以及地势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特性。

根据光能条件地域变化特点,我国可分为五个光能区,我国活动积温自北部的寒温带到南部的热带逐渐增多。

活动积温与熟质有直接的的关系,我国以400mm和800mm等降水量线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重要的意义,400mm以北以西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800mm以北旱地农业,800mm南为水田为主。

第二章:

1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P32

2,土地利用系统:

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土地资源、土地环境、经济、社会、科技和管理调控等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3土地利用构成要素:

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

4土地利用系统目标:

(1)经济有效性是指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的发展

(2)生态安全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土地生态系统及其自然资源基础,使其保持存在和在生产的能力。

系统协调性土地利用系统及其每个子系统,均有一定的调节机制,以保持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

结构适宜性土地利用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最佳结构配置关系,在此附近,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发挥最好。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P381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3具有一定的生产适用性4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

6土地资源分类体系1基础分类体系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3.应用分类体系p41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注:

括号内为定义)P349

耕地(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园地(种植以采集果、叶为主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林地。

(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林木的土地)

牧草地(以生长草本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业事业单位用地。

交通用地(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水域(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未利用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

8,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1)中国1:

100万土地利用分类

(2)《地李永和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分类(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筑用地标准》中的城市用地分类(4)全国土地分类系统。

9土地资源分类体系1基础分类体系2.应用基础分类体系3.应用分类体系p41

10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

11,土地分类的基本方法:

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参数法。

12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大类的比较:

土地利用分类土地按其用途和利用方式可划分为土地利用大类和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层次。

(1)土地利用大类是对农村土地利用或城镇土地利用按主要用途所作的划分,如:

以农村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划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或旱作农业灌溉农业草地林业或娱乐业。

以城镇土地利用为主的分类可以划分为商业金融用地、工业仓储用地等,土地利用大类通常在定性的或概查性质的土地评价研究中加以考虑。

(2)土地利用方式是比土地利用大类描述更为详细具体的分类,是在土地利用大类划分基础上的细分,在详查或定量的土地评价中通常用。

13土地多种利用方式和土地综合利用方式的区分:

土地利用多种利用方式是指同一块土地上用于两种以上的用途,每一种用途各有其投入、要求和生产。

土地利用综合利用方式是指一块按评价目的划分为一个单元的土地上从事两种以上的土地用途,不同种类的用途可能在时间序列上有先后,或者同一经营单位内的不同土地上进行

第三章:

1土地评价的概念:

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P49

2土地评价的研究趋势:

综合化、精确化,系统化。

3土地评价的原理P57

(1)多样性原理

(2)综合性原理(3)限制性原理(4)系统性原理(5)相对性原理(6)可比性原理

4土地评价的原则P59

(1)比较原则

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做出抉择

(2)针对性原则

(3)区域性和综合性原则

5,FAO于1976年颁布了《土地评价纲要》。

6,土地评价的主要任务:

(1)从经营管理方面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指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综合分析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要素,根据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每种利用形式的效益分析,并指出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和经济价值

(3)伴随每种用途会产生哪些自然的、经济的或社会的不良后果,提出土地利用管理和改良的途径和措施

(4)为工矿、交通、水利、风景区建设规划,尤其是选址提出可信的建议。

7,土地评价的类别:

按评价目的分类(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行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按评价途径分类(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按评价方法分类(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

按服务目标分类(单目标分类;多目标分类)。

第四章:

1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P70

2土地生产率的概念:

土地生产率是指土地在现有利用水平(包括投入水平)下的生产能力。

P75

3经济密度的概念:

经济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社会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P75

4草场载畜量:

在一定的放牧季节内,再牲畜生长良好的状况下,一定面积的草场所能饲养的最多牲畜

5土地利用的途径:

土地利用广度扩展和土地利用深度扩展

6,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7,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8,土地垦殖率:

耕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9,土地农业利用率:

土地农业利用率=(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10建筑密度:

即建筑覆盖率,是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地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

在一般情况下,平均建筑层数越高,建筑密度越低。

11容积率:

式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

它是反映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经济性的技术经济指标,也是影响地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12土地利用现状评价的内容:

通过总结区域土地利用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区域各种土地利用的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质量、结构布局、土地生产、土地利用等方面作分析,也是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

13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

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城市土地利用的特点。

14土地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5中国土地资源利用区划的指标体系:

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的自然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属性

16中国土地利用区的划分P81

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分异大势将全国划分为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4大块。

在东南半壁,位于秦淮线以北的北方地区,可以分为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3个区;

秦淮线以南的南方地区可以分为川陕盆地、长江中下游、云贵高原、江南丘陵山地和东南沿海5个区;

在西北半壁,北部可以分为东部内蒙古草原区和西北干旱区;

南部则可以分为青藏高原区和藏东南—横断山脉。

这样,全国范围内划分出12个土地资源利用区。

17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1)人均耕地少

(2)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3)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4)近40年净减耕地2.5亿多亩(5)耕地后备资源太少(6)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7)土地开发强度大(8)盲目用地突出(9)城市用地存量潜力大(10)村镇用地超标。

第五章

1,土地潜力,有人称作“土地利用能力”,是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2,土地潜力评价,又称为土地潜力分类,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于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所做的等级划分。

3,土地潜力评价:

以气候为主的潜力评价;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土地潜力综合评价。

4,农业生产潜力:

光合生产潜力(Y0);光温生产潜力(Y1);气候生产潜力(Y2);土地生产潜力;作物及种植制度生产潜力;现实土地生产力。

5光合生产潜力(Y0)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他环境因素均处于最佳状态时最理想群体结构的高光效植物品种的最大干物质量。

6光温生产潜力(Y1)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诸因子中最难以大范围控制的环境因子,对上述光合生产潜力进行温度订正,即得光温生产力,其可以作为大田作物i产量上限的近似指标

7气候生产潜力(Y2)是指当系统中的土壤、作物群体结构等因素均处于最适合状态下,作物充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光温生产能潜力进行降水水订正。

8土地生产潜力:

是指系统当中的作物群体结构和其他管理因素处于最适合状态下,作物成分利用自然的气候资源及土壤肥力所能够产生的有机质,其求得需对其后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订正。

9,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建立潜力评价系统;拟定潜力评价表;评定潜力等级。

10土地评价子系统的内容:

土地潜力分级、重要农田鉴定、土壤生产力

11美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潜力级潜力评价最高的等级,其含义是限制性或危害性的相对程度相同的若干潜力亚级的归并

(2)潜力亚级具有相同限制因素和危害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四种限制性类型:

侵蚀e水分w表层土壤s气候条件c)(3)潜力单元是对于一般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组合p96

12.土地评价子系统包括:

土地潜力分级、重要农田鉴定、土壤生产力p99

13.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

优点:

评价以定性为主。

评价的概括程度较高。

评价能够参考各项土地组成因素,据此归纳出潜力等级,应明确指出与土地利用的潜力有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易为非专业人员所接受。

缺点;某一单项土地限制因素不是孤立的起作用的,而是2共同起作用的。

土地潜力评价只是告诉人们某块土地可利用的范围以及土地利用上的潜在能力,没有指出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

土地潜力评价片中考虑土地自然性质。

14,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观点:

土地类型单位;土壤分类单位;土地利用现状地块;网格单元。

15,土地承载力:

只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人们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也就是说,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即在一定生活水平下车载的人口数量

16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原理P113

(1)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

(2)土地生产潜力和居民生活水准是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核心

(3)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是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的先决条件

(4)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17,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

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农业生态区法。

18,农业生态区法:

模拟作物的光合过程;模拟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模拟土壤条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9农业生态区法;aez发是根据比例尺将土地划分为一些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等相对一致的生态土地单元,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其他作物和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取决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的高低。

第六章

1土地适宜性的概念:

我们将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的程度称为土地适宜性。

P119

2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规定用途的是异性对特定区域土地进行评价分类或以特定土地利用为目的的评价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过程。

3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p120FAO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分为:

土地适宜纲,土地适宜级(S1级高度适宜;S2中等适宜;S3临界适宜),土地适宜亚级,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不适宜N。

适宜纲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进行持久利用,能产生足以抵偿投入的收益,而且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质量显示土地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

土地适宜级:

反映适宜性的程度,一般考虑分为三级:

(S1级高度适宜;S2中等适宜;S3临界适宜)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两级:

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后的方法表示

土地适宜单元:

是适宜亚级的续分。

亚级内所有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

4土地性质与土地质量土地性质是土地的可计量或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降水量、土地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土层厚度等。

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的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土地性质是绝对的,仅与测定方法有关,而土地质量是相对的,依利用方式而定,某种土地质量是由一种或几种土地质量决定的。

5《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

规划土地评价;确定土地利用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土地利用和土地质量的比较;提交评价成果。

6、《土地评价纲要》的特点P134

(1)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

(2)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

7、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P135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3)土地质量等(4)土地限制型(5)土地资源单位

.8中国1:

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及特点

评价系统有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五个等级组成。

土地潜力区以水热条件为划分依据,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单位。

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包括适宜的农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组成、熟质和产量,以及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措施。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内依据土地对于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在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划分,但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做多宜性评价。

据此共划分八个土地适宜类:

宜农土地类、宜农宜林宜牧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和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适宜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

按农林牧诸方面各分为三个等级,即一二三等宜农,一二三等宜林,一二三等宜牧,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不宜农林牧类用数字0表示。

宜农耕地类用一位数字表示,其他均用三位数字表示,第一位表示宜农等级,第二位表示宜林等级,第三位表示宜牧等级,如1表示一等宜农耕地,233表示二等宜农三等宜林宜牧土地。

特点:

划分土地潜力区作为土地评价的0单位。

评价体系与fao的《土地评价纲要》有许多相似之处。

评价与制图结合的较好。

采用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现状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单位作为评价基础

9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

评级结果的针对性强,成果的实用性较大;多宜性评价;考虑了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为土地利用决策者提供参考。

10土地利用适宜性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

(xjcl5p)

第七章

1,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概念: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是两个即有密切联系又有木质区别的重要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核实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的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如果农业用地,工业用地,江铜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被则是随机数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IGBP和IHDP将其定义为“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国全球环境变化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覆被着地球表面的制备及其他特质“。

3,LUCC研究焦点:

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土地覆被变化机制;区域和全球模型。

4,围绕LUCC以及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内容:

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可持续发展。

5,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特点:

论题的综合;尺度的综合;方法的综合;理论的综合。

6,1993年FAO颁布了《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纲要》,五项评价标准:

①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包括农业的和非农也得土地生产力以及环境美学方面的效益。

②    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的水平,是土地产出稳定。

③    保护自然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即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必须保护土壤与水资源的质与量以公平的给予下一代

④    经济上可行,如果某土地利用方式在当地是可行的,那么这种土地利用一定有经济效益,否则,,不能存在下去。

*5社会可以接受。

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不能为社会所接受,那么,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失败。

6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

随人口增长土地退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基于土地资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角度出发,提供一种土地评价类型。

7土地可持续利用:

包括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只通过技术、市场与行政手段使一个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的结构、比例空间分布与本区域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生产与环境功能,既满足人类生活和环境的质量要求,又不断改善资源本身的质量特性。

8,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

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区域性和利用方式的特定性;系统的开放性。

9,土地持续利用的评价步骤:

确定土地利用的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式;确定影响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因子;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确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诊断标准。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联系与区别: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一个数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是各种表面过程的产物。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是两个即有密切联系又有木质区别的重要概念。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核实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的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如果农业用地,工业用地,江铜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被则是随机数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IGBP和IHDP将其定义为“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国全球环境变化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覆被着地球表面的制备及其他特质。

4.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标的选择方法:

1.枚举法2.综合法p174。

5.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内容:

生态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

第八章

1,土地生态系统: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体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动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P181

(1)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具有整体性

(2)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3)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4)土地生态系统具有动态性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

或者可答: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归纳为17类、4个层次:

(1)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包括生态系统的产品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

(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传粉、传播种子、生物防治、土壤形成等)

(3)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包括改良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废物处理等)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

4,生态足迹:

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低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生态风险:

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者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结果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4.生态风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