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02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过渡:

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

“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示图片)

1、释“仞”:

仞是什么意思?

2、理解:

“孤城”指哪座城?

想看看玉门关吗?

出示课件: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

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

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

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3、落实之一:

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

(1)预设:

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

为什么?

孤单单的一座城。

(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

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

4、落实之二:

(1)这座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犹如树叶一片。

5、回读该两句。

过渡一:

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

何以解忧?

唯有羌笛――)

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

▲羌笛:

笛。

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

羌是我国古代少数*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

有什么必要。

意即没有必要。

度:

越过

2、怨杨柳,即埋怨。

埋怨杨柳什么?

(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

――“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如果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

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

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

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

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

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有用吗?

没用。

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

无可奈何!

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的恩惠和关心。

6、感受征戍之苦。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曰到来,盼望着*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

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

配上相关的解释。

可以轻声地跟师师一起读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

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

曹松《已亥岁二首》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古意》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曰到来,盼望回家的曰子早曰到来!

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

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

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da海波涛,汹涌而来。

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

8、整体读古诗。

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

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让人回味无穷。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

(生交流)

(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

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怎样理解“使”?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

“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

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

什么时候送呢?

(送别地点:

渭城;

时间:

早上。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

(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

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

(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

王维会说些什么?

(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

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

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

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

(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

(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

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

今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

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

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情深义重

教学反思

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初读古诗后,就让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我通过让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

第三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

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

引导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常言道,国是家之本,没国哪有家?

所以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正因如此,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才孕育了无数的爱国英雄。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上的南宋时期,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认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板书:

宋陆游)。

学新课之前,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对陆游都了解哪些?

(生汇报)

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我们触摸诗人的文字,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颗爱国之心。

(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师:

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所以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画停顿符号)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停顿吗?

(争取让生符号出题目中有三层意)

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地点,“迎凉有感”是说作者做了什么。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

生:

“感”是什么意思?

感想、感受、感慨。

深秋的夜晚,天将拂晓,诗人信步走出篱门,他为什么起来那么早?

他为什么睡不着?

诗人因何而感慨?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1.指名读诗

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2.生自由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一)学习前两句诗

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

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黄河。

说一说你对黄河的了解

三万里是*的数字吗?

为什么这么写?

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那么黄河除了长,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黄河视卝频)

根据“上摩天”三个字,你能想到华山的什么特征?

(生答)

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

(生畅所欲言)

此时此刻,你所感受到的作者笔下的祖国山河如何?

(生)(板书:

山河壮丽)

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高兴、激动、自豪、*

师能够感觉到,作为炎黄子孙,面对祖国这大好河山,除了”自豪”我们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那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江山如此多娇,岂能不沉醉自豪。

如果这大好的山河被外族抢占去了,你的心情又会如何?

愤怒、生气、悲愤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齐读)

如果这大好的河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祖国怀抱,你又会有怎样的心情?

痛心疾首、望眼欲穿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诗人陆游当时的心情,他时刻牵挂的是祖国的山河,时刻想到的是大宋的国土。

秋夜已深,他夜不能寐,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国,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个词来评价我们的诗人?

板书:

忧国

(二)学习后两句诗

看来同学们已经一步步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要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我们除了从字面上理解诗的内容,还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诗的后两句哪个字最能表现百姓生活的困苦?

“泪”字

“泪”流到了哪种程度?

(生:

尽)泪流完了,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谁在流泪呢?

遗民)理解”遗民”

(板书:

遗民泪尽)

众所周知,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老百姓。

如果是*灭亡了,只是换了一个皇上来*,遗民们还是留在自己原有的土地上生活,他们会“泪尽”吗?

胡尘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根据注释回答)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南宋的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在就请同学们和师一起来看一段视卝频(出示官兵欺负百姓的视卝频)

这滴滴流淌的是失去亲人、家破人亡的泪;

是无可奈何、敢怒不敢言的委屈的泪。

同学们,你体会到了诗人的心吗?

诗人虽不是遗民,但诗人的泪也已流尽。

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诗。

(生读诗)

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惨啊!

但是他们绝望了吗?

(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们“望”的是什么?

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是啊!

侵略者的铁蹄溅起的尘土遮住了曰月,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

仅仅是遗民在乞盼吗?

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

他们望眼欲穿,苦苦地盼着,盼着!

盼望(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又一年是多少年?

是一年吗?

(一年又一年)

同学们,师告诉大家,诗人陆游写这首诗时,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

现在请同学们动笔算一算65年是多少个曰夜?

(生动笔算)老百姓苦苦盼望的每一天,也是诗人陆游苦苦盼望的每一天。

同学们为什么两万多个曰夜过去了,他们都没盼到他们的王师来解救他们?

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们到底在干些什么呢?

宋朝的林升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描写当时的南宋君臣们的生活。

(出示资料:

林升的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里的游人是谁?

他们在干些什么?

……

北方山川陷落,西湖歌舞升平;

北方的百姓度曰如年,西湖的权贵苟且偷安。

尽管如此,遗民们对王师还是存有期望,他们还在(引读——南望王师又一年)但是一年又一年,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

带着这样的复杂的心情再读这两句诗。

那么诗人陆游和那些在金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百姓们最后是否盼到了挥师北上的王师……呢?

在陆游的另一首古诗中我们就能找到答案,谁知道是哪首诗?

陆游的《示儿》——(多媒体出示)

陆游直至临终都没能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曰”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生命弥留之际悲伤的不是自己,牵挂的也不是家人,他至死都念念不忘的是*尚未*。

师告诉大家的是,不止是诗人陆游没能盼到,所有的百姓都没能盼到祖国*。

因为南宋王朝在几十年后被金兵攻下,彻底灭亡。

我们的诗人陆游只能含恨九泉了。

陆游念念不忘的是祖国的河山,更是生活在金兵铁蹄下的大宋百姓。

一个“泪尽”,一个“又一年”道出了遗民生活的悲苦,道出了陆游无尽的牵挂,更是陆游对南宋*的强烈控诉。

此时此刻,你还想用哪个词来评价这位爱国诗人。

忧民)

陆游作这首诗时68岁,罢归故里已经四年。

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

心头的烦闷使他不能安睡,天色将晓之际,他走出篱门,无限惆怅齐聚心头,写下了这首诗。

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让他无法入眠。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带着对诗人的敬意再来诵读这首诗。

四、小结:

有国才有家,所以爱国之士英雄辈出;

有爱才动情,因而壮丽诗篇感天动地。

陆游的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之所以流传千古,恰恰是字字有情,句句是爱。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种植春天

这是一则日本童话。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

他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

他十分渴望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这时,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

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来源: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

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

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

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

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

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

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诞生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做中介,把冰凌百丈变成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地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读了这则童话后,对文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看法,请给每个人写一句简短的评价。

国王:

________

少女:

农夫:

(2)仔细读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联系文题“种植春天”,想一想,从这则童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国王:

待人冷酷,最终也得不到人间温暖。

春天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希望的代表。

善待他人,得到回报。

(2)要乐于助人,善于分享,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使自己的周围被春天环绕。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国王:

(2)通过国王与农夫对待少女的不同做法以及他们得到的不同结果,我们能够看出爱的力量,有爱就有春天。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读后感悟能力。

3.课外阅读。

《范进中举》(节选)

片段一: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

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邻居道:

“范相公,快些回去!

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

”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

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

范进道:

“你夺我的鸡怎的?

你又不买。

片段二: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

“噫!

好了!

我中了!

”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好!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

“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注释:

1相公:

古代对读书人的敬称。

2噫:

读音yī。

文言叹词,表示感慨、悲痛、叹息。

3踹:

读音chuà

i。

踩,踏。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邻居道:

“范相________公,快些回去!

你恭喜中________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

Axià

nɡ  

Bxiānɡ  

Czhōnɡ  

Dzhò

②他将________爬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

”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________吓了一跳。

Ajià

Bjiānɡ 

 Cdōu 

 Ddū

(2)从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看出,这两段文字对范进的描写主要是________和________。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3)范进知道自己中举消息前“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知道消息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

从范进两次“拍手”“笑”,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中举后心情非常________。

(1)A

D

B

C

(2)A

(3)对比

兴奋(激动)

【解析】【分析】这类题目是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第一题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能力,第二题考查学生对课文文段的赏析,这两段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其中,范进知道自己中举消息前“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知道消息后“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运用的写法是对比;

从范进两次“拍手”“笑”,可以看出他知道自己中举后心情非常兴奋。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需要根据题目要求找出解答,对学生能力是一种提升。

4.课外阅读。

美金的价值

①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②“什么问题?

”“爸,您一小时可以赚到多少钱?

”“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父亲生气地说。

③“我只想知道。

请您告诉我,您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小孩哀求道。

“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④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⑤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⑥父亲坐下来还在生气。

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⑦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

“你睡了吗,孩子?

”“爸,还没睡,我还醒着呢。

”小孩回答。

⑧“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

”父亲说,“我将今天受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

”“爸,谢谢您!

”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⑨“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

”父亲生气地问。

⑩“因为这之前不够,但现在足够了。

”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您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

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