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0215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7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二历史层级作业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教版必修3

历史·必修3(人教版)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

一战期间,中国________进一步发展。

(2)政治需要: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________;袁世凯复辟帝制。

(3)思想冲突:

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掀起________逆流。

2.兴起的概况。

(1)兴起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并发表《________》一文。

(2)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主要阵地:

《________》。

(4)主要活动基地:

实行“思想自由,________”办学方针的________。

3.前期主要内容。

(1)思想革命:

提倡________与________,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道德革命:

提倡新道德,批判旧礼教、旧道德。

(3)文学革命: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提倡用________代替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____________》,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③鲁迅写出《________》《孔乙己》等小说把反封建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意义。

(1)猛烈地冲击了________的统治地位,使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________的洗礼。

(3)为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答案:

一、

1.

(1)资本主义 

(2)民主制度 (3)尊孔复古

2.

(1)青年杂志 敬告青年 (3)新青年 (4)兼容并包 北京大学

3.

(1)民主 科学 (3)①文学改良刍议 白话文 ②文学革命论 ③狂人日记

4.

(1)封建思想 

(2)科学 (3)马克思主义

 

【问题导思1】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

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实质:

推动新思想在北大的传播,让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原因:

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预习检测1】 梁启超说:

“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国民。

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

”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共和政治的土台,全在国民”主要指民国共和的思想,“非国民经过一番大觉悟大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发生;非继续的觉悟努力,这种政治万万不会维持。

”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众的觉悟不够,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然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

 

【问题导思2】 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

提示:

“打倒孔家店”实际上是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

这一口号在当时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彻底反封建的需要(旧道德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改造国民意识的现实需要,因而具有必要性。

在当时有利于解放思想、解放女性和国民,但存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偏激倾向。

 

【预习检测2】 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道德,因而①②④正确;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也正确。

故选D项。

答案:

D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国内: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国际:

俄国________的爆发与影响。

2.概况。

(1)李大钊的贡献——率先举起________旗帜。

①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____________》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②五四运动后,发表《________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________后广泛传播:

通过撰写文章、创办刊物和社团、思想论战等途径或方式传播。

3.重大意义:

为________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答案:

二、

1.

(2)十月革命

2.

(1)社会主义 ①庶民的胜利 ②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五四运动

3.中国共产党

 

【问题导思3】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哪些特点?

提示:

特点:

(1)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预习检测3】 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的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堪称“红色中华第一书”,初版的千余册立即销售一空,又应读者要求于同年9月重版。

至1926年5月,此书已相继印行17版。

这表明当时(  )

A.中国人由此开始接触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C.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成为时代主题

D.中国知识界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共产党宣言》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其畅销说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故选B项。

答案:

B

1.陈独秀曾写道:

“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

A.《新青年》B.《文学改良刍议》

C.《文学革命论》D.《狂人日记》

答案:

B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

D

 

3.下图所示是近代某杂志第一卷的目录,对该期杂志评述正确的有(  )

①使用白话文,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②批判封建文化,反对尊孔复古逆流 ③盛赞十月革命,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④提倡民主科学,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图示所示是新文化运动的创刊杂志《青年杂志》(1915年),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故②④正确,选C项。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故①③错误。

答案:

C

 

4.有评论者称: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

”符合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肯定西方文化。

结合所学知识,这应是新文化运动。

答案:

D

 

5.20世纪初,一时间,“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新思想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导致这种局面形成的直接因素是(  )

A.辛亥革命的刺激B.西学东渐的发展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D.五四运动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发展,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后期)推动了社会主义等的传播,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深圳第一次调研)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中陈独秀认为只有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才能真正实现共和立宪,故B项正确。

根据时间信息“1916年”排除C项(1924年)、D项(1918年)。

陈独秀赞成民主共和制,A项错误。

答案:

B

 

7.(2015·扬州高二期末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道德伦理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

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

(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

(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则发达利己之心,实为完成人道主义之根本。

人道主义其鹄的,利己主义其经程也;(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

——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

材料二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醒》

材料三 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行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

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问题:

(1)结合所学指出作者所说的“旧道德观念”指什么。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道德标准”包含哪些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主要思想观点。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

(3)材料三中陈独秀列举的“青年的误会”与新文化运动有怎样的关系?

综合上述材料,试分析这场道德伦理革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答案:

(1)旧道德观念:

儒家传统道德(三纲五常)。

内容:

人道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2)观点: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治不能相容。

历史原因:

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思想,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

直接原因: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3)关系:

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导致材料三中“青年的误会”;作用:

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观念。

 

1.(2014·惠州模拟)1912年《申报》载:

“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

”“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

”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B.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C.人民不支持革命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认为当时的国人风俗习惯比较落后,对选举、会议等属于国民的权利、义务不了解,这就迫切需要开启民智,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

答案:

D

 

2.翻开某一时期的报纸,你会发现当时所有西洋的东西都被冠以“文明”两个字。

手杖是文明棍,西式礼帽是文明帽,自行车是文明车,连火柴都是文明火。

话剧是文明戏,京剧则叫旧戏。

“某一时期”应是(  )

A.洋务运动时期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建国初期D.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可知当时对待西方文明持绝对肯定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则持绝对否定态度,这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一致,故B项正确。

答案:

B

 

3.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

”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理解能力。

根据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此时文学革命已经形成高潮,A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感兴趣说明他受到“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的影响。

故选B项。

答案:

B

 

4.(2015·广东四校期末联考)陈独秀说:

“新文化运动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作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作机器、牛马、奴隶看待。

”这表明陈独秀(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接受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C.主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否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和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信息表明陈独秀重视工人的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

B

 

5.(2015·临沂质检)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

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5·惠州第三次调研)下图是1919年一位学者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

A.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

B.该学者支持五四运动

C.《新潮》杂志深受国人喜欢

D.出现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由“白话文学”可知该学者谈论的对象是新文化运动,由“妄言”“文学益将堕落”可知他是反对该运动的,故A项正确。

答案:

A

 

7.(2015·扬州期末调研)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是近代中西方历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探讨两者异同,能给我们带来些许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新文化运动不同,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总之,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新文化运动借助的不是本土文明的资源,而是外来文明的资源。

——《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中)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们急于索回被社会剥夺了的“天赋权利”,于是便表现出某种试图割断与群体联系的脐带……李大钊……强调政治机关是为全体人民的,每个人都是为社会国家做有益工作的人。

他就把个人与社会相联系,把个人解放与民族救亡相联系。

——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材料三 新文化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面临着一个追求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时代,这两个时代的社会精英们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之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上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在价值取向上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3)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有何“惊人的相似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是如何体现材料三中“开辟出一片新的思想与文化”的?

答案:

(1)不同:

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形式。

新文化运动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

(2)不同:

文艺复兴:

个人主义。

新文化运动:

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原因: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发展,强调人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亡,激发救国救民的忧患意识。

(3)相似:

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护其利益的需要;封建思想(传统文化)的束缚。

(4)体现:

文艺复兴宣扬资产阶级人文观。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打倒孔家店”始末

1921年首次提出“打孔家店”。

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写道:

“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

1928年11月《子见南子》事件:

林语堂将《子见南子》改编成独幕悲喜剧。

剧中将南子变成一位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同校的新女性,并为此跟孔子大辩其论。

最后,孔子师徒在“郑卫之淫声”和妖冶的舞蹈中落荒而逃。

1937年10月1日陈独秀重申孔学也有优点:

刚出狱的陈独秀在《东方杂志》34卷发表《孔子与中国》,明确表示:

“在现代知识的评定之下,孔子有没有价值,我敢肯定地说有。

1945年郭沫若发表《十批判书》肯定孔子:

郭沫若对孔子的肯定到达政治层面:

孔子是由奴隶社会变成封建社会的那个上行阶级中的先驱者。

孔子立场顺乎时代的潮流,同情人民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