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0425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5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原卷版.docx

专题15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原卷版

2020年领军高考语文一轮考点穿透

专题15实用类文本阅读理解

【考点穿透】

高考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是: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理解”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必考内容,有时直接出题考查,有时与考查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查,大部分试题均离不开理解。

这个考点包含两方面内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B级。

北京卷已经多年考查非连续文本。

全国新课标高考卷2016年以前实用类文本主要考查人物传记,2017年以后直至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全部考查新闻速递非连续文本。

其他省市高考试题,有的考查人物传记,有的考查新闻速递非连续文本。

预测2020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依然是新闻速递非连续文本。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

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

“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

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

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

条件都是带有功能性质的。

比如:

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

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

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

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

并且如果知道充分条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属的事物或对象。

因为它一定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联系。

概念的功能还有:

判断,描述,属性,范畴,定义(概念清晰度)等区别。

所谓“重要概念”,是针对这个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而“文中”则指的是阅读语境。

阅读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境指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现实语境,如上下字、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广义的语境指除现实语境外,还包括在一定时代、社会条件下书面语交际的时间、场合、对象和话题的社会语境以及由作者和读者的文化修养、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及方言基础等构成的个人语境。

词语是表达文章“重要概念”的基本语言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础。

表达“重要概念”的词语(包括短语)如:

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的或者是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内涵。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的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意思,而是特定语境中容易发生偏差的含义。

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是重要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

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作者为表达对某个问题的认识临时借用或新的词语,带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

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含义,要理解概念本身的内涵与外延,它们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应掌握下面方法:

1.准确审题,明确方向。

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阱,准确审题、明确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

2.全文搜寻,逐段圈点。

“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

3.回文对照,辨同析异。

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异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要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要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

4.摘选原文,组织答案。

针对考查“重要概念”的主观题,要先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句子。

一般来说,这样的句子可以算是重要的句子:

①从内容上看,是指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句子,段落中那些有概括段意作用的句子;②从表达方式看,是指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那些发表议论的句子;③从结构上看,是指那些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表示承前、启后、过渡的句子,有重要指示代词的句子,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句子;④从修辞上看,是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反复、象征手法的句子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句子。

⑤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此外,还有一些警句

1.结构复杂的长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应掌握下面方法:

1.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理解

理解句子含意的前提是对句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凡是有助于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句子的理解。

做题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

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重要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从句子所在的语境中理解

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后,接着便要关注其所在的语言环境。

只有对具体的语境进行仔细考察,我们才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而真正理解作者赋予句子的特殊内涵。

要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此外还可以结合全文的中心来理解句意,重要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来理解。

学科#网

还要抓住相关语句。

作者要表达一个重要的意思,往往不会仅用一个句子来表达。

在文中常常会有一些与该句相关的语句与原句互相参证,如前后照应句、同义反复句、反向论证句等。

3.从句子在语段中地位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意,常需要察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

对于领起句,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对于过渡句,那就要注意分析上下文段的意思;对于总括句,理解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寻找相关信息。

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在句子的“辖区”内寻找答案。

4.从语法修辞角度分析理解

对结构复杂的长句,首先应分析它的主干,把握大意,然后再具体分析修饰限制成分,准确把握语句的含意。

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

【真题导航】

一、(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运用各种方法延长可移动文化遗产寿命的专业性活动。

保护技术推进的核心是找到与遗产变化状况相适应的保护方法,以便及时对藏品进行预警、干预,使藏品保持健康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预防、治理、修复三个方面的技术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预防是所有的减缓文化遗产恶化和损毁的行为的总称,它涉及光照度、环境条件、安全、防火和突发事件的准备等方面。

治理是通过外接的干预直接作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是为了消除正在损毁遗产的外界因素,从而使遗产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遭受“病痛”情形的差异,治理技术可以分为杀虫、去酸、脱水和清洁等类型。

修复是对已经发生变形或变性的遗产进行处理,使之恢复到原有的形态或性质。

修复的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清除文物和标本上的一切附着物;而是修补文物和标本的残缺部分。

(摘自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材料二:

以温度25℃、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35℃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湿度(%)

寿命倍数

温度(℃)

一年平均湿度(%)

70

50

30

10

35

0.14

0.19

0.30

0.68

25

0.74

1.00

1.56

3.57

12

2.74

5.81

9.05

20.70

(摘编自李景仁等《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

材料三:

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

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

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

应毛里求斯大使馆的要求和委托,国家图书馆图书保护组和修整组的技术人员,对部分档案文件进行了实验性去酸和修复。

方案如下:

(1)去酸方案

酸是纸张纤维发生化学降解的催化剂,能加快纸张纤维的水解反应,使纸张脆化变黄、机械强度下降,直至脆裂粉碎,不能使用。

为避免酸性对文献纸张的损害,人们研究了各种去除纸张酸性的方法。

根据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损坏程度和特点,技术人员认为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去酸法比较好,以氢氧化钙溶液去酸,可根据纸张酸化的程度调节去酸溶液的浓度和去酸时间,去酸彻底,可操作性强,在操作处理过程中也不会使文件出现新的损坏。

(2)修复方案

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的修复法。

用纸浆补书机修补书页,既不遮挡字迹又能增强纸张强度。

但纸浆补书机法也有其不足,如对书页的边缘残缺处和书口的断裂处补后的强度不够,主要原因是书口的断裂处及书页上的裂口缝隙过小,使得纸浆难以通过,边缘残缺处的纸浆与书页的连接方式属单侧直线连接,不够牢固。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纸浆补书机与边缘、局部裱相结合显然是必要的。

档案文件修复后,纸张的强度和柔韧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原来一触即碎的文件纸张,现在不但可以正常翻阅,甚至可以拿起抖动。

对于文件修复前后的变化,毛里求斯大使馆人员表示惊讶,称之为“魔术般的变化”。

(摘编自周崇润等《关于毛里求斯档案文件的去酸与修复》)

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

A.使用真空干燥法对受潮的古代文献进行处理。

B.使用盐酸、硝酸等化学试剂给青铜器除锈。

C.使用纸浆补书机对破损的古籍进行修补。

D.使用树脂黏合剂粘接破碎的古代瓷器。

“修复”二、(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

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

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台机器具有智能。

学科.网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 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

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数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

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

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

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

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

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

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

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

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

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

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

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

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

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

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

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

这三大定律是: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

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

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三、(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

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

“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

“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

”第三个男孩说:

“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

“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

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

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

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

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

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

得的。

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

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

感觉不安。

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

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

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四、(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