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235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docx

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单元测试题

 第2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便易行的科学方法。

下列物质的俗称、化学式、类别三者一致的是(  )

A.苛性钠 Na2CO3 盐B.干冰 H2O 氧化物

C.生石灰 Ca(OH)2 碱D.水银 Hg 单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聚乙烯塑料很难自然分解

B.淀粉[(C6H10O5)n]中O和H元素的质量比是8∶1

C.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可以从蔬菜、水果中获得

D.海鲜食品可用甲醛溶液浸泡以保鲜

3.将下列各组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下三种金属的是(  )

A.Zn、NaCl、CuCl2(过量)B.Fe(过量)、Cu(NO3)2、AgNO3

C.Fe(过量)、KNO3、CuCl2D.Cu(过量)、FeCl2、HCl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混合物的是(  )

A.海水、水银B.不锈钢刀具、铁矿石

C.干冰、冰水混合物D.氧化铁、铁锈

5.在物质分类中,下列各组内有一种物质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的一组是(  )

A.(NH4)2SO4、FeCl2、Cu(NO3)2、CuS

B.CaO、Fe2O3、CO2、SO2

C.H2CO3、H2SO4、HNO3、H3PO4

D.O2、Fe、CO、P

6.现有甲、乙、丙三种金属,采用将其中的一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中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到三种金属间的转化关系(如图2-Z-1所示)。

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图2-Z-1

A.乙、甲、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丙、乙、甲

7.实验室里,用如图2-Z-2所示装置还原氧化铁的过程中,可能生成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铁或铁等固体物质。

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2-Z-2

A.实验时,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B.实验结束时,玻璃管中红色的氧化铁粉末变成黑色,该产物不一定是铁

C.反应后,玻璃管中的固体物质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证明一定有铁生成

D.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8.铁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最容易生锈(  )

A.在干燥的空气中B.部分浸入食盐水中

C.在潮湿的空气中D.浸没在植物油中

9.下列选项中的物质所属类别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

类别

A

空气、石油、干冰

混合物

B

氮气、水银、金刚石

单质

C

纯碱、熟石灰、生石灰

无机化合物

D

甲烷、乙醇、塑料

有机化合物

10.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11.下列关于物质的鉴别、除杂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或方法

A

鉴别FeCl3、NaCl、NaOH、MgCl2四种溶液

不另加试剂

B

鉴别CaCO3、NaOH、NaCl、NH4NO3四种固体

C

除去MgCl2溶液中的少量CuCl2

加入过量铁粉,充分反应,过滤

D

除去N2中的少量O2

将气体缓缓通过灼热的铜网

12.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小王同学按照如图2-Z-3所示流程进行了实验:

图2-Z-3

关于该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若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可能有氯化钾

②若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

③若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碳酸钠

④若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3种情况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B.2个

C.3个D.4个

13.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  )

图2-Z-4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4.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铜粉,无气泡冒出;用导管向稀硫酸中通入空气并加热,铜粉逐渐减少,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测得溶液质量与实验时间的关系如图2-Z-5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2-Z-5

A.ab段说明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B.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逐渐增大

C.从c点到d点,溶液中的溶质只可能有一种

D.bc段发生的反应为2Cu+2H2SO4+O2

2CuSO4+2H2O

15.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一组是(  )

A.CuSO4 NaOH KNO3B.FeCl3 AgNO3 NaNO3

C.Na2CO3 HCl BaCl2D.CaCl2 K2CO3 NaCl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6.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根据图2-Z-6回答下列问题。

图2-Z-6

(1)不粘锅利用了铁的________(填“导电”或“导热”)性。

(2)不粘锅手柄应选择热固性塑料制作,它属于______(填“金属”或“有机合成”)材料。

(3)鸡蛋清提供的营养素主要是________(填序号)。

A.糖类   B.油脂C.蛋白质

(4)聚四氟乙烯内衬还能防止铁锅生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工业烟气脱硫就是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除去。

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如下。

图2-Z-7

(1)吸收塔中,用NaOH溶液吸收SO2生成亚硫酸钠(Na2SO3)和水,NaOH溶液喷成雾状能充分吸收SO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沉淀室中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室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____反应。

(4)已知部分原料的价格如下表所示。

试剂

Ca(OH)2

NaOH

价格(元/kg)

0.36

2.90

上述工业流程中,处理相同量的SO2,双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比用NaOH直接吸收更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客家围屋如同城堡,可以抵御外敌入侵。

现有A、B、C、D、E五种物质作为围屋的守护“卫士”,它们分别由氢、碳、氧、钠、钙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

五种物质间建立起如图2-Z-8所示的关系才能组成守护的防线,其中物质A和B是常用的灭火剂。

图2-Z-8

(1)物质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生成物质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有下列物质作为“外敌”分别对围屋发起进攻,若该物质只要与两位相邻的守护“卫士”都能发生反应就能攻破防线,那么能攻入围屋的物质是________。

①铁②稀盐酸③氧化铁④稀硫酸

(4)

图2-Z-9

室温下,将稀盐酸慢慢滴入装有D溶液的烧杯中,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质量而变化的曲线如图2-Z-9所示。

①请解释xy段温度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z处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三、实验探究题(共18分)

19.(9分)小明和小红打算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图2-Z-10

(1)小明用图2-Z-10中甲装置还原氧化铜,他能观察到该实验的现象是(写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则设计了图乙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微型实验,微型滴管内装有稀硫酸,实验开始时应先挤压滴管还是先点燃酒精灯?

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9分)小明在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后,知道钾、钙、钠金属活动性特别强,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他想镁紧排在钠后面,它是否也能与水反应呢?

[提出问题]镁是否能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用酚酞作指示剂,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2-Z-11所示。

图2-Z-11

[反思与总结]

(1)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发现B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去,这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猜想

验证方案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溶液的碱性减弱

将褪色后的溶液________,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小明的猜想正确

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但当他想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答题(共26分)

21.(12分)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为回收一块质量为40g的铜锌合金中的铜,将该合金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恰好用去稀硫酸100g,烧杯内剩余固体27g。

请完成下列分析和计算。

(1)40g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________g。

(2)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2.(14分)小莉同学家里有一只破损的手镯(银锌合金),她想探究此手镯中银的含量,于是请科学老师一起探究,首先称得手镯的质量为22.8g,再用足量的稀硫酸分多次与此手镯充分反应,实验结果如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滴入稀硫酸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充分反应后剩余

固体质量/g

21.5

20.2

18.9

18.5

18.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手镯中银的质量是________g。

(2)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详解详析

1.D [解析]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式为NaOH;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化学式为CO2;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其化学式为Hg,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2.D [解析]甲醛溶液有毒,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来浸泡食品以保鲜。

3.B 4.B

5.D [解析]A中的物质都属于盐,B中的物质都属于氧化物,C中的物质都属于酸,D中的CO属于氧化物,其他的都属于单质。

6.C

7.C [解析]生成Fe3O4或FeO,反应后固体质量都减少。

8.B

9.A [解析]干冰中只含有二氧化碳一种物质,属于化合物;氮气、水银、金刚石都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都属于单质;纯碱、熟石灰、生石灰的化学式分别是Na2CO3、Ca(OH)2、CaO,都属于无机化合物;甲烷、乙醇、塑料都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有机化合物。

10.D [解析]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会先后发生反应:

Zn+2AgNO3===Zn(NO3)2+2Ag,Zn+Cu(NO3)2===Zn(NO3)2+Cu,因此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滤渣中一定有银;当反应停止后过滤,溶液仍为蓝色,说明滤液中仍有硝酸铜,滤渣中一定没有锌;不能确定滤液中是否含有硝酸银,也不能确定滤渣中是否含有铜。

11.C

12.B [解析]碳酸钠和氢氧化钡会生成溶于稀硝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硫酸钾会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硫酸钡沉淀。

①若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钾;②若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碳酸钠,一定含有硫酸钠、硫酸钾中的一种或两种;③若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碳酸钠;④若步骤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可能有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硫酸钠,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氯化钾,氢氧化钡、碳酸钠、硫酸钾、硫酸钠、氯化钾6种情况。

13.D

14.C [解析]ab段溶液质量未发生改变,说明此时铜与硫酸未发生反应,即Cu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从b点到c点,溶液质量增大,说明铜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稀硫酸被消耗,酸性减弱,pH增大;从c点到d点,溶液质量不再发生改变,反应已完全,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硫酸铜,可能存在未反应完全的稀硫酸;bc段发生的反应为铜、硫酸、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15.D [解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入剩余的两种无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无现象的是硝酸钾,不另加试剂可以鉴别;氯化铁溶液呈棕黄色,将棕黄色的氯化铁溶液分别滴入剩余的两种无色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银,无现象的是硝酸钠,不另加试剂可以鉴别;C中任取一种无色溶液分别加入剩下的两种溶液中,当出现一种溶液中产生气泡,一种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可知加入的试剂是碳酸钠,产生气泡的溶液是盐酸,产生沉淀的溶液是氯化钡,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氯化钙、碳酸钾、氯化钠都是无色溶液,且氯化钠与氯化钙、碳酸钾均不发生反应,用组内的试剂无法鉴别出氯化钙和碳酸钠,如增加稀盐酸就可将三种试剂区别开来。

16.

(1)导热 

(2)有机合成 (3)C

(4)隔绝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

17.

(1)增大吸收面积

(2)Na2SO3+Ca(OH)2===CaSO3↓+2NaOH

(3)化合

(4)实现了NaOH的循环利用,减少了NaOH的用量

18.

(1)CO2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②④

(4)①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放热

②NaCl和HCl

19.

(1)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2)先挤压滴管

(3)Zn+H2SO4===ZnSO4+H2↑、

H2+CuO

Cu+H2O

[解析]

(1)氢气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能观察到该实验的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2)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应先通入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故实验开始时应先挤压滴管,使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3)乙中发生的两个反应分别是稀硫酸与金属锌的反应,以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

20.

(1)镁不能与冷水反应,能与热水反应

(2)加热 (3)镁条表面覆盖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镁导致反应终止

[解析]

(1)根据图可知,镁条放入冷水中,表面没有气泡产生,且加入酚酞试液也没有出现红色;而镁条加入热水中,镁条表面产生气泡,且加入酚酞试液变成了红色,由此可知,镁不能与冷水反应,能与热水反应。

(2)因为猜想中提出了溶液褪色可能是因为温度降低造成的,所以可以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来观察其是否变红。

(3)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氢气,生成的氢氧化镁会覆盖在镁条的表面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21.

(1)13

(2)解:

设10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 + H2SO4===ZnSO4+H2↑

6598

13gx

 x=19.6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9.6%。

答:

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解析]

(1)铜锌合金中加入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完全反应后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即为铜的质量,所以锌的质量=40g-27g=13g。

(2)根据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已知锌的质量,可求出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100%,可求出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2.

(1)18.5

(2)解:

设20g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第一次反应时固体中锌的质量为:

22.8g-21.5g=1.3g。

 

Zn + H2SO4===ZnSO4+H2↑

65  98

1.3g  x

 x=1.96g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9.8%。

 

答: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8%。

[解析]

(1)根据银的活动性比氢弱,故不会与稀硫酸反应,再比较第4次和第5次的数据可以知道,剩余固体的质量都为18.5g,可以说明该固体中银的质量为18.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