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288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期中期末检测试题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文言比较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

“然!

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曰: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

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

真是,实在。

③舅:

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

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注释:

①椟:

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

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

(2分)

(1)有仙则名()

(2)妻子不觌()

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孔子云:

“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

“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2分)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

7.《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

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0.读文赏荷:

(5分)

(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

(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

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

[甲]大行、王屋二山,---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②,何如?

”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曰:

“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

边境。

②南海:

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

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

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

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

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3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2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2.翻译下列句子。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咨臣/以当世之事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D.臣身/在外

2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2分)

2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

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甲文邹忌入朝见威王,数月之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文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

公孙闬①谓邹忌曰:

“公何不为王谋伐魏?

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

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

“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

”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

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

①闬:

念hàn。

②不进:

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

桡,念náo。

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

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

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

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

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

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

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

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7.解释下列词语。

(2分)

(1)门庭若市:

(2)面刺:

(3)期年:

(4)不相说:

(5)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划线句子的意思。

(5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2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

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

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

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20.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

(3分)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峡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

‘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

‘吾君丽者!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臣之妻私臣私:

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以美于徐公以:

_______________

(3)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

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反:

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B.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C.①时时而间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内外不闻吾过②及鲁肃过浔阳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6分)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知所以亡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结合语段分析造成齐威王能够“战胜于朝廷”而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3分)

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战国策·齐策》)

【乙】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先生……昭王曰:

“寡人将谁朝②?

”郭隗先生曰: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③言于君曰:

‘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

‘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燕策》)

【注】①厚币:

拿着丰厚的钱财。

②谁朝:

拜见谁(宾语前置)。

③涓人:

宫中洒扫的人。

④见事:

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

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居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王之蔽甚矣()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3)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4)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3.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B.涓人言于君曰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其真无马邪

D.隗且见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有关句子。

(6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分)

(2)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2分)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分)

15.甲文告诉我们:

国君广开言路,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强盛起来;

乙文告诉我们:

(2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

“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对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

1公孙仪:

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

假如。

3下人:

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

(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晏子谏景公

(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

①景公:

齐景公。

②霁:

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

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

安乐,安闲。

⑤闻命:

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公被狐白之裘被:

(4)乃令出裘发粟裘: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分)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

---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

“古人岂欺我哉?

”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经年:

一年左右。

②土寇:

土匪。

③角:

战斗。

④洫(xù):

沟渠。

⑤甫:

刚。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

(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走送之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将:

(4)会有土寇会: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

“古人岂欺我哉?

1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甲】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

再适长山朱氏②。

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释〗①孤:

幼年丧父谓之孤。

②再适长山朱氏:

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

③世家:

身世。

④南都:

地名。

⑤颤粥不充:

颤,稠粥。

充,充足。

⑥日昃:

太阳偏西。

⑦六经:

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⑧慨然:

形容慷慨激昂。

2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腰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4)感泣辞母()

2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23.翻译句子(2分)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①,乙文范仲淹是:

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

③、(要求填写两个)。

(4分)

  甲 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 文晏子为齐相,出。

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

夫问其故。

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

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①御:

马夫。

②驷马:

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

离开,这里指离婚。

④相:

担任国相。

⑤志念:

志向和思考的东西。

⑥自下:

谦虚。

⑦自损抑:

克制自己,保持谦卑。

⑧对:

回答。

16.解释下列短语。

(1)简拔:

                

(2)裨补阙漏:

                     

(3)优劣得所:

              (4)意气扬扬:

       (5)名显诸侯: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8.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实论证的写法,思路严密;直截了当,让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C.甲文乃出师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D.乙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19.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4分)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