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568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ocx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1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收集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资料。

2、了解环境因素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3、能列举掌握的感应现象。

重点:

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描述:

回顾上一章学过的有关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出示有关的图片:

天气:

1、燕子低飞要下雨,蚂蚁堵洞将下雨

2、地震、台风前的动物行为等等

气候:

1、沙漠仙人球的特点,各地农作物的特点。

2、沙漠中的抬尾芥虫等等

一、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看图讨论】猫头鹰和鼠的昼夜节律性行为:

P101讨论

1、

(1)猫头鹰和鼠都是白天休息,晚上出来活动,而白天与夜晚主要有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差异,因此,温度和光照等都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因素。

(2)人类与他们不同,白天活动,晚上休息。

(温度和光照等是影响猫头鹰和鼠的行为的外界环境因素。

2、昼夜、季节等环境因素的周期性变化,也会使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

二、植物的感应性现象:

植物也能对环境中的各种不同刺激作出反应,只是大多数植物没有动物那么明显。

【看图讨论】

向日葵向太阳--对光照作出的反应

茎的背地生长--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的反应

捕蝇草捕猎物--对猎物碰触的反应

【实验】1、含羞草对光、声、触碰等反应的实验

2、种子的芽和根的生长变化实验

【小结】植物的感应性是它们对地球引力、水、化学物质等刺激作出的反应。

植物常见的感应性有:

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第2课时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植物的向性(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实验器材的改装:

用易拉罐(透明的)剪去上面大部分代替培养皿,其他按照书上所列。

学生做好后,以小组的形式放到实验室进行观察。

1、向光性:

茎朝向光的一面生长

2、向地性:

根都朝下生长,茎尖的负向地性

3、向水性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设计方案示例

1、实验题目: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2.目的要求:

观察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骓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3.材料用具:

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剪刀。

4.实验假设:

依据植物生长的向光性原理,幼苗应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5.实验预期: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幼苗将弯向光源生长。

6.方法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

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组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

但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7.实验记录:

将观察日期、时间、环境条件(温度、天气)、幼苗生长情况等列表记录。

8.实验结果和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重点:

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具体见课件)

发现:

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

【模拟实验】1880年达尔文向光性实验

⑴胚芽在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⑵切去胚芽尖端,胚芽不生长,也不弯曲

⑶胚芽用一个锡箔小帽套起来,胚芽直立生长

⑷胚芽尖端下面一段用锡箔包围,弯向光源生长

【推想】胚芽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的生长会产生某种影响。

【建立假设】胚芽尖端是否真的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物质?

【模拟实验】1928年,温特实验

1、把胚芽尖端切下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尖端,把琼脂分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胚芽的一侧,结果向对侧弯曲生长。

2、如果把没有接触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的一侧,结果发现这个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说明:

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并从尖端运输到下部,促进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⒈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它是吲哚乙酸。

⒉由于它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取名为生长素。

⒊当单侧光照射植物时,植物产生的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会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向光性生长。

⒋植物激素:

在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统称为植物激素。

如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素、乙烯等。

5、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

2)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3)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

小结:

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重点:

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植物的向光性引发生长素的发现,在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你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做过有关的研究?

2、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你知道有哪些植物激素?

[讲授新课]:

二、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进食后糖类物质会在体内转变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供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和活动。

2、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

3、血糖含量在体内基本维持90毫克/100毫升左右。

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在70~110mg/ml左右,过高或过低均为病理状态的表现因此,血糖测定是最常用的临床化验项目之一。

(小资料:

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淀粉,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中,主要去路是氧化分解或转化成其他物质。

低血糖:

低于60---70mg/ml,高血糖:

长期高于120mg/ml。

【读图】探究原因:

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过程

感受器是广泛分布在人体的体内和体外的感觉神经末梢部分,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不同的刺激由不同的感受器接受。

当血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以促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血糖含量升高;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思考】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如何设法控制血糖含量的平衡?

(胰岛素分泌不足会使血糖浓度过高,从尿中排出,即糖尿病,还会造成脂代谢紊乱,引起血脂过高、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的疾病等等。

胰岛素分泌过少,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泌相对过多,多数只需饮食控制。

[提问]:

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人体会出现什么现象?

(会导致血糖含量升高,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

对于患糖尿病的人,可以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能否口服呢?

(不能)

4、胰岛素的作用:

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1965年我国首先人工合成了胰岛素,在蛋白质人工合成等方面迈出了光辉的一步。

胰岛素主要应用于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

一般由动物胰脏提取,远不能满足医疗的需要。

近十年来,已能通过遗传工程,把胰岛素合成基因植入大肠杆菌,由大肠杆菌生产胰岛素,不仅解决了原料不足的因难,而且价格也大大下降,成为遗传工程造福于人类的一个生动事例。

[小结]:

血糖,胰岛素的含量、作用。

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激素是如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的。

2、能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3、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种疾病。

重点:

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难点: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胰岛素使人的血糖含量保持稳定,那么,胰岛素是什么部位产生的?

阅读课本、思考下列问题:

1.人体内有几种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各分泌哪些激素?

各有什么作用?

2.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相同吗?

3.生长和发育相同吗?

4.什么是内分泌腺?

什么是激素?

三、内分泌腺和激素(表格)

1、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

内分泌腺又称无管腺,没有导管的腺体。

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体的某个部位或各个器官。

如:

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腺体,一般内分泌腺均有极丰富的供血和神经末梢,使之能及时地接收各种信息,并把分泌的激素快速输入血液。

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组织共同组成内分泌系统,通过体液调节方式,对机体的各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外分泌腺是指有导管的腺体。

如:

唾液腺、汗腺、性腺等腺体,其分泌物由导管输出,到达脏器的腔道或体表,多为浆液或粘液性的,看得见,摸得着,一般可收集到。

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物质。

2、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所分泌的激素及其作用:

生长:

指细胞体积由小变大的过程。

发育:

指细胞的分化、成熟,从而形成各种不同功能和结构的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1)脑垂体和生长素:

垂体亦称“脑垂体”。

最主要的内分泌腺。

人的脑垂体大如樱桃,椭圆形,以小柄悬系于间脑的下方,位于颅中窝的垂体窝内。

能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等,对于生长发育,尤其是对骨胳的生长,以及对新陈代谢和性功能等均有调节作用,并能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时,可引起身体过分增长,形成“巨人症”;,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时,则妨碍身体发育,形成身材异常矮小的侏儒症。

(2)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

棕红色,分左右两叶,中间相连(称峡部),呈“H”形,约20~30克。

甲状腺位于喉下部气管上部的前侧,吞咽时可随喉部上下移动。

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激素。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主要为:

(1)促进新陈代谢,使绝大多数组织耗氧量加大,并增加产热。

(2)促进生长发育,对长骨、脑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婴儿期。

此时缺乏甲状腺激素则会患呆小症。

(3)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此外,还有加强和调控其它激素的作用及加快心率、加强心缩力和加大心输出量等作用。

(3)胰腺和胰岛素:

胰岛又称兰氏小岛。

胰腺的内分泌组织。

它由散布在胰腺各处的数十万至二百万个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块组成,象海洋中的岛屿,故名胰岛。

重量约占胰腺总重的1~2%。

其主要生理功能为:

(1)调节糖的代谢。

它能促进全身组织(尤其是肝和肌肉)对糖的摄取、贮存和利用,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运至脂肪细胞贮存,同时抑制脂肪分解。

(3)参与蛋白质合成及贮存的各主要环节的调控,促进蛋白的合成。

而生长激素也只有在胰岛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胰岛素在调节机体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4)性腺和性激素:

性腺是人体内分泌腺之一。

男性为睾丸,女性为卵巢。

睾丸和卵巢均兼有产生生殖细胞的生殖腺功能和合成、释放性激素的内分泌腺功能。

(5)肾上腺和肾上腺素:

肾上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之一。

位于肾脏上方,左右各一,共重10~18克,左侧呈半月形,右侧为三角形。

3、激素的特点:

由内分泌腺分泌,在血液中含量极少,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思考】当激素分泌失调时,人体的功能会怎样?

【读图】激素分泌不正常带来的一些疾病

小结: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功能,主要的激素及其功能

 

第2节神奇的激素(第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做比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的理解各种内分泌腺的功能及各各种激素的作用。

重点:

学生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难点:

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

课题:

【探究】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症状及对日常生活的不利影响

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哪些疾病是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

它们的症状是怎样的?

会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的影响?

2、设计调查方案:

通过图书馆或上网查看与这些疾病有关的资料。

从此类病种中选定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做比较全面的了解,然后走访一些患者或医生,向他们询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

(1)你决定调查哪种或哪几种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疾病?

(2)你计划到何处去寻访这些患者或医生?

(3)你准备向他们询问哪些问题?

3、收集和整理事实资料:

通过调查,会得到许多具体的资料,对这些资料必须进行整理,才能作进一步的研究。

患者或医生

激素的种类

具体的症状

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治疗的情况

患者1

患者2

患者3

医生1

医生2

医生3

4、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并形成结论

5、撰写报告与交流:

(注:

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过程、调查结果、结论、感谢及参考资料等。

完成调查报告后,应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

如果进行的是同一问题的调查,还需比较两者的结论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并进行分析。

第3节神经调节(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重点:

神经系统的组成

难点: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学到激素对生物体的调节作用缓慢而持久,而神经系统对生物体的调节快速而短暂,如:

动物遇到危害时,会迅速的躲避保护自己;人处于紧急情况时,也能迅速的对环境做出反应.那我们的神经系统对这些反应到底有多快呢?

每个人的反应速度都一样吗?

一、对刺激的反应

【实验】P110-111学生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然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总结。

【目的】让学生对刺激反应的快慢有一个直观的体验。

【结论】1、不同的人对刺激反应的快慢都是不一样的。

2、在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时,需要有许多器官的参与。

3、对刺激的反应过程:

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作出反应(连续过程)

【讨论】1、在上述实验步骤2中,分别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和作出应答性反应?

※眼(看),耳、参与了接受信息;神经传导信息;脑处理信息;手(运动器官)和皮肤作出应答性反应。

2、在步骤4中,参与的器官与实验步骤2有什么不同?

※用耳代替眼来接受信息。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回顾人的感觉接受外界刺激

(1)眼的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2)鼻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变化

(3)口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能接受化学物质刺激

(4)更多,学生列举,如听觉,触觉……

【结论】上面提到器官里的细胞都是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我们周围的各种信息就是通过这些神经元获取并传递的。

2、神经元(课件看图说明)

(1)神经元的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可以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轴突(具体看名词解释)。

(2)神经元的功能:

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3)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讨论】环境中温度变化的信息是如何被接受的?

通过人体皮肤细胞中的冷敏小体和热敏小体中的神经元接受。

小结:

对刺激的反应相关的知识,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功能。

第3节神经调节(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了解人脑的结构与功能。

3、了解脑神经的特点和功能

重点:

神经系统的组成

难点:

脑的结构、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生物,尤其是动物和人,感受刺激后,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如何测试人的反应?

2、信息的接受和传导,是通过什么结构进行的?

依靠各种感官能感受各种刺激,并作出反应,从信息角度说,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提问引入:

当人在环境中接受了变化的的信息后,主要是由什么部位进行处理的呢?

学生阅读:

P112(人体的脑和脊髓承担着处理信息的任务,并与由它们发出的周围神经一起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

三、信息的处理

生物在接受了环境变化的信息后,还需要能迅速处理信息、作出决定,并根据决定快速行动。

1、人的神经系统

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读图】P112学生看图,讨论总结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功能。

1)神经系统:

传导并处理信息的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

3)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承担着传导信息的功能。

4)脑神经:

12对,来自脑部,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5)脊神经:

31对,来自脊髓,主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讨论】P113分类见书上。

组织学生读图:

脑的结构

 2、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

(1)人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大脑:

分别具有管理人体不同部位的功能。

(2)大脑分左右两半球,表面是灰质,称大脑皮层,具有许多沟、裂和回,扩大了大脑皮层的面积。

(3)脑的各部分都有其各自的功能,而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皮层中有许多功能区,控制着人体的不同功能。

【读图】P113了解人脑不同部分的功能,并完成任务。

思考:

为什么每节课的时间定为45分钟,中间要休息10分钟?

小结:

神经系统的组成,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第3节神经调节(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脑、脑干的结构及功能

2、了解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3、进一步学会收集资料,关注脑科学的前沿进展。

重点:

神经系统的结构、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的大脑是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与动物相比,人的大脑有什么特点?

它的功能是怎样的?

2、人的神经系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它们各有什么功能?

提问引入:

那么,小脑、脑干的功能又是怎样?

组织学生阅读P114

三、信息的处理

1、人的神经系统

2、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部分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小脑:

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协调性,协调肌肉的活动,如步行、奔跑等,并保持身体平衡。

脑干:

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如呼吸、心跳、咳嗽等,它无须任何意识的干扰就能保持着生命活动功能的正常运行。

3、脊髓

(1)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低级部分,具有传导和反射功能;

(2)大脑对脊髓活动的控制:

脊髓中有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是,脊髓里的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控制。

提问:

脑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去保养好大脑,让它能正常的发挥作用?

A.经常使用和训练大脑

B注意大脑的劳逸结合

C加强大脑的营养

D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E防止有害因素对大脑的损害

阅读:

脑科学的相关知识

【讨论】P114

1、人体所接受的信息主要是在什么部位进行处理的?

(脑和脊髓)

2、如果小脑受到损伤,会出现什么后果?

(植物人)

小结:

小脑、脑干的功能,脊髓的结构与功能

第3节神经调节(第4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反射与反射弧

重、难点:

反射与反射弧

课的类型:

活动体验、接受新概念

教学模式:

活动、讨论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

让某一同学闭上眼睛,触碰冰块,看他有何反应(把手缩回来,后感觉到痛。

四、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1、反射是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多项生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2、应答性反应,即对刺激而发生的反应

【读图】缩手反射

手碰到高温物体后,首先通过热觉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神经冲动,然后经传入神经传导进入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手会立即缩回。

3、刺激可以来自外界的(如敌害、食物),也可以来自体内的(如内脏器官发生病变引起疼痛性反射)

4、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才能实现。

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分析:

缩手反射的过程

缩手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自动的应答,它发生在刺激尚未被大脑接受并做出解释之前(即:

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这样就缩短了作出反应的时间,因此缩手反射是天生的、迅速的、不自觉的反应。

【实验】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

在膝关于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

此反射属于腱反射。

其感受器是能感受机械牵拉刺激的肌梭。

此反射通常受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影响,其反应的强弱、迟速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临床上用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

※现象:

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即膝跳反射)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感受器(大腿股四头肌的肌腱的肌肉)刺激,产生信息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如:

大腿股四头肌)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都是比较简单、比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思考:

膝跳反射过程与“驾驶员看见红灯刹车”的反射过程有什么不同?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一些人体反射活动的实例。

讨论:

你认为神经系统是怎样调节成年人的排尿活动的?

什么证据能支持你的观点?

小结: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概念和结构

第4节动物的行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2、学会对动物行为的分类

 重点:

动物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

难点:

动物行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课的类型:

探究、交流

教学模式:

讨论

教学过程:

【复习】1、环境因素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2、激素对生物行为的调节

3、神经对动物行为的调节

[新授]:

什么是动物的行为?

一般说来,行为是指动物的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奔跑、游水、飞行、以及其他的运动方式。

不仅如此,还包括动物的取食、繁殖、攻击和防御的动作,甚至连动物竖起耳朵、发出声音、改变体色、静立不动、注目凝视,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的行为进行分类(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特点:

⑴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⑵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⑶有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⑷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举例】婴儿的吸吮行为;企鹅的求偶行为;鸟类的索食行为;蜜蜂的舞蹈语言

思考:

你还能举出更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吗?

人有哪些先天性行为?

提问:

动物的行为都是先天性的吗?

读图:

老鼠走迷宫

讨论:

1、训练前后老鼠走迷宫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过类似老鼠走迷宫的行为吗?

请举例说明。

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特点:

⑴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⑵是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行为方式

⑶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⑷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读图:

黑猩猩的模仿学习行为、虎鲸和人的学习行为、马戏团动物的表演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性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性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补充】实验证明,从低等的扁形动物开始,动物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而环节动物蚯蚓的学习能力超过了扁形动物。

通过训练,小小的蚯蚓能够学会走简单的“T”字形迷宫。

进行试验时,在迷宫的一臂安上电极,而另一臂是潮湿的暗室,暗室内有食物。

在试验过程中,当蚯蚓爬到安有电极的一臂时,它就会受到电击。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蚯蚓能够学会选择,它爬向有潮湿暗室的一臂。

※脊椎动物的学习行为,比无脊椎动物更加复杂而高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