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15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docx

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2丶蚕姑娘

2、《蚕姑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

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以及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结合挂图照片了解蚕、姑娘,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揭示课题。

出示蚕的挂图,引出生字认读。

问:

这是什么?

(板书:

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

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

分析字形:

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

书空记字。

问:

大家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回答,师补充),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

(板书:

蚕姑娘)

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蚕姑娘。

初读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流利朗读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字词:

蚕桑叶蚕山蚕卵吐死蝴蝶

指名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思考:

蚕从卵变成娥经历了几个过程?

(2) 交流反馈。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蚕的一生之中的几个阶段。

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重点指导“蚕”“桑”“盖”。

蚕:

上面首笔是“横”,而不是“撇”。

桑:

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

2.学生练习描红。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词语。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变成吐丝蚕姑娘吃桑叶换上新衣服,从此暖洋洋住新房。

2.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出示蚕钻出卵的图片。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

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

(板书:

卵一蚕)问:

钻出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引导学生读好词语“暖洋洋”。

补充:

ABB式,请学生列举,看谁说的多。

(3)小结:

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3.第2自然段。

(1)出示四次蚕眠情况图,让学生观察蚕的不同样子,发现蚕的变化。

学生到课文第二到五自然段中去找有关词语。

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

(又黑又小)

(板书:

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

(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

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

吃桑叶、睡、脱、醒)

(3)小结:

读了第2自然段。

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4.第3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

(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

(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

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

(就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

(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5.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

(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

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三、指导背诵

 1.背诵第2、3自然段。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

醒了,醒了,变成--姑娘。

(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又—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

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第6自然段。

用一个词形容睡了四回的蚕姑娘。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

(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

(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

这句要怎样读?

(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

(学生读)

  (4)小结:

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

(板书:

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

自答:

茧子里的蚕称蚕蛹。

(板书:

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

(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

自答:

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

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

(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

这句要怎么读?

(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

  (4)看图,想一想:

两个蚕蛾在干什么?

(蚕蛾在产卵)提示:

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里钻出来的又--又--的蚕姑娘,一共睡了--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又--;第二次变得又--又--;第三次变得又--又--;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结--,最后--开了窗,飞出了--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情感升华

蚕姑娘一声也不响地化作了蛾姑娘,飞走了,留下了漂亮的茧子,你知道茧子可以用来干什么吗?

你们想对蚕姑娘说些什么?

蚕姑娘她后悔吗?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

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

(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背。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换()()()丝()()()

  

(2)照样子,写词语。

  例:

暖洋洋  红通通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后面几个自然段让孩子自学,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加大了课堂密度,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自学”的乐趣。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也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找找蚕姑娘每一次蜕变,要经历哪些过程,做哪些事情,原来以为孩子会把“不吃也不动”中的吃,动也作为动词找出来,于是,我在提问的时候,多说了一句:

“注意,蚕姑娘没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画进去。

”这样简单的一个提示,给了孩子们很大的启发,最后,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个动词,疏通了文章内容。

可见,老师的提问对于孩子来说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在预设问题,分析教材的时候,都应该多从孩子出发,多考虑,争取提出有效,实际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严密,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