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1866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docx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

珠海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试行)

(2016年版)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传染病防控相关工作指引,结合我市学校传染病防控实际,特制此指引。

一、组织机构及防控制度

(一)建立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各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人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教务处、总务处、学生处及医务/保健室等相关负责人员组成,全面负责组织和实施本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制定相应传染病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将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及个人。

(二)建立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指定专人负责疫情报告,建立管理档案,收集相应基础资料,保存相关疫情资料。

(三)落实学生晨检等相关制度,做好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落实学生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

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及记录,及时登录“珠海市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网报(通过学校卫生工作QQ群230890319申请加入)。

(四)落实新生入学接种证查验制度

及时开展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漏种疫苗补种工作,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防止疫苗可预防疾病在学校的暴发与流行。

1.学校新生入学报名时,向新生家长或监护人发放关于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的通知,通知新生家长或监护人自行在接种证查验网站()或APP关联打印儿童接种证查验证明(快乐疫苗APP下载资料地址:

学校卫生工作群230890319),或持预防接种证到市内任意有预防接种门诊的医疗机构办理预防接种查验手续。

托幼机构、中小学校接种证查验率应达到100%。

2.在新生办理入学时,预防接种查验证明作为新生报名入学必备材料之一,严格将入学接种证查验工作纳入新生报名程序。

3.校医/保健老师对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资料和漏种疫苗进行登记,反馈学校所在辖区的预防接种门诊,并督促家长遵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相应年龄的疫苗接种。

查收补种学生补种证明,登记并按时反馈。

漏种儿童补种率≥90%(要求以区为单位)。

4.校医/保健老师需做好查验预防接种证通知、预防接种证查验证明和漏种疫苗补种证明等资料收集、汇总、归档和上报工作。

(五)落实病媒防制和卫生清洁制度

1.以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为重点,每月组织一次以清除卫生死角和“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统一行动;每周进行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

2.聘请经当地爱卫办备案的专业公司每月至少开展1次药物除四害工作,完善四防设施(蚊闸、挡鼠板、毒鼠屋、灭蝇灯、风帘机、纱门纱窗等)。

3.保持课室及宿舍环境卫生,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及时清洁地面、门窗和桌椅;生活垃圾集中存放并加盖,垃圾日产日清;厕所保持清洁卫生。

(六)开展校内健康教育

1.落实珠海市健康教育规范,将健康教育纳入各年级年度教学计划。

开设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做到五有(有课本,有课时,有教案,有教师,有评估)。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制作宣传资料,内容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感及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常见病防治等;

2.结合不同时期的卫生防病重点任务,不同主题的卫生宣传日并结合本校学生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护技能。

3.相关疫情发生/暴发期间,应加强对师生的应急卫生宣传。

倡导“小手拉大手”等联动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配合学校落实防控措施。

(七)加强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

寄宿学校应设立卫生室,非寄宿学校视规模设卫生室或保健室。

卫生室/保健室主动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传染病控防、学校卫生日常检查等工作。

学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保健教师应定期接受学校卫生专业知识、传染病防控和急救技能培训与督导,不断提高相关防控技能。

二、疫情报告要求

(一)校医发现校内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其它乙类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丙类传染病的病人时,应于24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所在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学校发现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增多,或发现某症状的学生或因病缺课的学生异常增多,提示可能出现相关聚集性病例。

学校应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并协助疾控部门作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1.聚集性流感病例报告标准:

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托机构或其他集体单位出现1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

2.聚集性手足口病报告标准: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3.疑似聚集性病例报告标准:

同一班级(或宿舍)一天内连续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

(三)首次报告内容包括病例临床症状、首例病例发病时间、发病人数,发病者的年龄、班级及时间分布,及环境状况、近期活动情况等。

(四)涉疫学校进一步提供的基本资料包括:

1.涉疫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地址、报告人、联系方式、涉疫人口数、教学/生产活动形式(如学校全日制、夜校和寄宿等)、全校或部分单位的名册及单位的平面图、示意图(注明工作住宿分班级、部门、楼层、区域)。

2.事件的基本情况:

事件的起始时间、规模(发病数和住院数);主要症状、体征,病情、病程,检验结果(X光、血象);医生诊断或印象、治疗情况和效果、目前病人状况及去向、接触者健康情况等。

 

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尘埃进行传播,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病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的过程中排出大量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可造成感染,如果不注意预防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学校、托幼机构常发生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麻疹等。

(1)季节性流行性感冒

(2)

1.日常预防措施

(1)保持课室、实验室、午休室、办公室和宿舍等室内活动场所等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勤换衣、勤晒被子。

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立即用流动水或肥皂水洗手。

(3)每学年开学后应即组织校医、园医或相关负责人员学习流感防控知识。

加强健康教育,如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等,提高防病意识。

落实手部卫生,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师生使用,托幼机构由保育员每日落实幼儿勤洗手,推行六步洗手法。

在流感流行季节,集体活动尽量安排在室外进行。

2.如果发现流感样病例异常增多,落实如下防控措施:

(1)尽快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避免举办全校或全园性的室内集会等活动。

(3)实施晨检和午检制度,发现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立即电话其家长领返,尽早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一般7天或症状消失24h后才可回校上课。

(4)学校和托幼机构由专人负责与离校或离园的学生进行家访联系,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

(5)确定暴发疫情后,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掌握流感样病例学生每日增减情况。

(6)配合卫生计生部门做好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3.临时停课后的措施   

(1)提倡学生个人患病停学休假。

如出现暴发疫情,在卫生计生部门科学评估提出停课建议后,由学校对应的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并宣布停课,如需多所学校大范围停课则应报当地政府决定实行临时停课措施。

(2)建立学校、托幼机构与学生及其家庭的联系制度。

停课前,应告知幼儿、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流感防控相关知识。

(3)停课期间,学生、家长等应主动向学校分管的专人报告其是否出现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

(4)停课期间,学校、托幼机构应组织专人负责每天跟踪学生的健康状况并按要求实行日报和零报告。

同时,对校内各类场所应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5)复课后,学校、托幼机构应继续加强晨检和病例报告,至少持续14天。

未痊愈的学生应继续居家隔离治疗,至症状完全消失后24小时,方可上学。

(二)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猪头皮”“猪兜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

本病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冬春季节为发病高峰期,常在幼儿园、学校暴发。

1.日常预防措施。

保持教室、寝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场所空气流通;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教育课等形式进行防治宣传,加强儿童、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2.发现儿童/学生患流行性腮腺炎,落实如下防控措施:

(1)应建议其尽早就医治疗,在家里或医院接受隔离治疗,隔离直至腮腺肿完全消退为止(一般10-14日),对可疑者应立即暂时隔离。

(2)保持教室通风良好、卫生整洁,保证餐饮具和玩具的消毒,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3)合理安排托幼儿童、学生的作息时间,加强营养,并加强体育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学生自身抗病能力。

 

 

(三)水痘

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为水痘流行高发季节。

 1.日常预防措施。

(1)学校应登记儿童水痘免疫史、患病史,对儿童水痘免疫水平有客观了解。

在水痘流行期间提高对易感儿童关注度,做好保护工作。

对易感儿童应建议去预防接种单位接种水痘疫苗。

(2)注意教室通风换气,尤其是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

(3)开展对学生及其家长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水痘预防知识。

2.如有水痘病例,落实如下防控措施。

(1)严格按规定隔离病人,从出疹起隔离至水疱疹全部结痂,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21天,包括问诊、皮肤检查。

由于水痘皮疹是向心性分布,躯干最早出疹,皮疹形态初始为红斑疹,因此,为及时发现新发病人,医学观察重点检查躯干是否有红色斑疹。

按属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布置定时报告疫情。

(2)加强教室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并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对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用品进行消毒。

幼托机构宜用紫外线消毒或用非臭氧型空气净化机净化空气。

取消室内聚会,要求学生不要串班。

(3)应急接种水痘疫苗是控制水痘疫情最有效的措施,流行早期根据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安排,做好水痘疫苗查漏补种或应急接种组织工作。

由于水痘疫苗需要自费接种,应做好家长思想工作。

 

(四)麻疹

1.日常预防措施。

(1)宣传普及麻疹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防护意识。

(2)加强学生免疫接种验证工作,将查验工作纳入新生报名程序,发现未按规定受种的学生要督促其补种。

2.发现有发热、咳嗽、皮疹等症状疑似麻疹的学生,落实如下防控措施。

(1)麻疹病人或疑似麻疹病人及其密切接触的人员,要及早隔离就诊,原则上隔离至出疹后5天,如并发肺部感染者,延长至14天才能回校上课,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2)加强晨检,及早发现既往和续发病例。

(3)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学校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提高师生的免疫力。

 

四、常见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引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等媒介进行传播,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特别是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

学校、托幼机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

(一)手足口病

每年4-7月是手足口病流行高峰,9-10月为流行小高峰。

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暴发的主要场所。

1.日常预防措施。

(1)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表进行擦拭消毒。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2.发现有疑似患儿时,落实如下防控措施。

(1)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全面掌握学生健康状况。

(2)发现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能还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时应立即通知家长及时送诊,患儿要在家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返校。

通常待皮疹结痂后1周或自发病之日起2周,或凭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儿科或传染病科的健康证明才能复课。

(3)发生疫情的单位应每天对新增的患儿进行登记,上报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局。

(4)加强消毒工作,适当增加消毒频次。

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除日常消毒外,要加强电脑室、音乐室等公共场所的物品擦拭消毒,以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5)加强健康教育,做到“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

同时积极对儿童家长进行预防知识宣传。

(6)发生疫情时,应尽量减少集体活动。

根据疫情控制需要,配合实施教育和卫生部门决定采取的托幼机构或学校放假的措施。

(二)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秋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高发季节。

暴发主要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

1.日常预防措施。

(1)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防治知识。

(2)设置充足的洗手水龙头,配备洗手液或肥皂供使用。

(3)学校师生/员工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进食或处理食物前,如厕后均须用肥皂及清水洗净双手。

(4)保持课室及宿舍环境卫生。

每周至少清洁地面、门窗和桌面一次;保持厕所清洁卫生;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生活垃圾应集中存放并加盖,定期清理生活垃圾。

(5)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食品及饮用水供应,确保卫生安全。

(6)若有教职员工(尤其是厨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课)。

2.发现腹泻病例异常增多时(3天超过5例)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及相关行政部门,并落实如下措施:

(1)病例及隐性感染者均应暂停上课/上岗,原则上隔离期为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其中从事食品操作岗位的病例及隐性感染者须连续2次粪便/肛拭子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2)做好隔离场所和污染场所的消毒工作。

至少由专人每天两次对隔离场所的厕所、床铺、课桌(椅)、门把手等清洁消毒,并配备必要的消毒药品;清理病人呕吐物及粪便时要做好防护,戴口罩和手套,处理完后要及时用肥皂、消毒洗手液等清洁和消毒双手;被患者呕吐物和粪便污染的被服、地板等物体表面以及清洁用具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清洗。

被污染的衣物也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

(3)学校学生和教职员工(尤其是厨工)要做好自我防护和健康监测。

如有腹泻、呕吐等胃肠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切勿上班(课)。

学校指定专人负责与离校或离岗的人员联系,了解每日健康状况。

(4)发生疫情后,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掌握病例每日增减情况;对本单位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配合做好疫情处置工作。

(5)在疫情流行期间,停止举办各种聚餐和集会等活动。

 

五、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指引

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蚊媒传播(主要是伊蚊),防控的关键措施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一)日常预防措施。

1.确定灭蚊工作目标。

宣传动员师生参与清除蚊患工作,消除蚊子的孳生地。

提高全校防蚊灭蚊的警觉意识,并把预防登革热知识渗透到千家万户。

2.定期开展校内爱国卫生运动,防蚊灭蚊。

指定专人负责校园防蚊灭蚊工作,制定学校灭蚊计划并指导督办,同时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搞好预防工作。

3.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防蚊灭蚊。

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和登革热流行期应对师生员工开展预防登革热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为:

(1)登革热是由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传播的;

(2)传播登革热的蚊子生长在花瓶(盆)、房前屋后的盆盆罐罐、废旧轮胎等小型积水容器中;

(3)每隔3-5天更换花瓶内的水,并清洗植物根部。

清除闲置容器积水并倒置积水容器,防止蚊虫滋生;

(4)午睡或晚上休息应挂蚊帐,在野外、户外活动场所应穿长衣裤和喷涂驱蚊水预防蚊虫叮咬;

(5)有发热等不适须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发现登革热等传染病应立即停止上学,并前往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6)前往登革热、寨卡病毒病流行区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

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二)发生疫情后学校应采取的防控措施

学校出现可疑登革热疫情时,落实如下防控措施:

1.加强校园蚊媒孳生地清理。

指定专人负责校园内的防蚊工作,每天检查校内的积水情况并及时清理。

具体措施为:

(1)清除校园室内外的各种积水和积水容器,如:

废弃玻璃瓶、空罐、空饭盒等;

(2)把可贮水的容器用适当的盖子盖好或倒置摆放,以免积水;

(3)把地面不平处填平,将树洞及竹洞堵塞;

(4)及时清理排水渠,雨水沙井建议安装防蚊闸。

(5)花瓶及花盆托盘的水应每3-5天更换或清理一次。

2.登记每周发现的问题,并在下次检查时跟进上周发现的问题,检查防蚊措施的落实。

按要求做好登记表的记录、汇总和存档工作。

3.防制成蚊。

(1)改善学生/员工休息室防蚊条件,如加装防蚊网、灭蚊灯等。

(2)聘请专业消杀公司杀灭成蚊。

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控工作指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

(一)日常预防措施。

1.加强晨检,发现结膜高度充血、畏光症状的学生或教职工,应及时劝其就医。

2.当同一学校或托幼机构在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类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如结膜高度充血、畏光等)的学生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疫情。

3.开展健康教育,使师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不共用毛巾/面盆的卫生习惯。

(二)学校出现疫情防控措施

1.出现症状的师生应及时就医,居家隔离,直至症状消失,隔离期通常为7-10天。

2.对患病学生活动场所采取消毒液擦拭消毒,重点是课桌椅、地面、门把手、水龙头、厕所。

3.暂停集体活动或集会,停止开放游泳池,并禁止“红眼病”患者进入游泳池。

 

七、艾滋病防控工作指引

本指引适用初中、高中、职高和高校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

(一)政策培训与师资队伍建设

1.将预防艾滋病教育纳入校长(含团委书记)培训班内容之一,提高学校领导的防控责任意识。

 

2.建立初中以上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师名册数据库,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l名经过规范培训并负责此项工作的教师,保证教学效果。

(二)学校健康促进措施

1.高校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专题讲坛或选修课,通过高校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积极开展艾滋病宣传活动。

2.中学、职中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教学计划,开课率达到100%,实现计划、大纲、课时、教材、师资、考核“六落实”,保证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职中)不少于4课时。

 

3.以艾滋病宣传教育专业教材为基础,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的特点确定教材,每所学校至少要有1套浅显易懂的预防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专业教材,用于课堂教学和活动宣传。

初中及以上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要根据师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无偿献血、生理卫生等相关知识的科普读物。

4.丰富教育促进载体与知识传播渠道。

在校园宣传栏中设有相对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园地,并做到内容定期更新。

初中及以上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应与学校社会公德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青春期教育、性健康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利用每年“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等主题宣传活动的契机,动员学校各有关部门及团组织、红十字会等广泛参与,通过同伴教育、主题班会、绘画、读书活动、知识竞赛、辩论赛、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具有一定声势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

发挥校园微信平台的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微信内容的制作、推送,及时发布预防艾滋病、生殖健康等知识要点。

  

(三)干预措施

1.在健康促进专题教育课程中将安全套的作用和正确使用方法纳入教学内容,让学生知晓使用安全套不仅能起到避孕的作用,更能有效预防性传播疾病。

2.高校加强推广使用安全套宣传,合理规划校园安全套自动发放机的设置,提高校园安全套的可及性。

3.针对学生感染途径以男男性行为(MSM)为主的特点,鼓励社会组织动员学生中的MSM群体接受HIV抗体检测,提供便捷、规范、保密的HIV抗体检测措施。

 

八、托幼机构日常消毒技术指引

 

(一)消毒范围:

托幼机构内儿童可能接触到的物品。

(二)消毒药械:

含氯消毒剂,如:

氯消净,琪芳消毒片,金星消毒液等;配药桶(盆);量桶;喷雾器;小型消毒柜;大型餐具消毒柜;紫外线灯;橡胶手套。

(三)消毒剂配置方法:

含氯消毒剂必须现用现配,配置时不能用热水。

浓度按照使用说明书比例配置,如使用氯消净1小包(20克)加水5升即为500mg/L(或ppm),或琪芳(怡康缘)消毒片1片(1克)加水1升即为500mg/L(或ppm)。

(四)消毒物品及方法。

1.教室内耐湿物体表面消毒

(1)消毒对象:

教室(走廊)墙壁、扶手、地面、便池、门把手、水龙头开关、桌椅等。

(2)消毒方法:

物体表面清洁去除灰尘后,使用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时可直接将消毒液喷洒到物体表面,并由左及右,由上及下顺序进行,表面均匀喷湿即可,或将干净的毛巾用消毒剂浸湿擦拭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后使用消毒剂的拖地,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

(3)消毒频率:

每天一次。

2.玩具的消毒

(1)消毒方法:

小型耐湿耐热玩具可用煮沸法消毒15分钟至30分钟。

小型耐湿不耐热玩具的可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捞出凉干。

不耐湿不耐热的玩具如纸质或带绒毛玩具,有条件的按照要求使用臭氧熏蒸消毒;没有臭氧消毒器的可将玩具在太阳下暴晒8小时,并注意翻转,以保证各个部位都晒到。

(2)消毒频率:

每周一次。

3.毛巾、餐巾消毒

(1)消毒方法:

毛巾、餐巾洗净后用开水煮沸15分钟;或洗净后用红外线或蒸汽消毒机90℃以上消毒15分钟;或使用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洗净晾干。

(2)消毒频率:

毛巾每天一次,餐巾每餐消毒一次。

4.水杯、餐具消毒

(1)消毒方法:

饮水杯、餐具洗净后用开水煮沸15分钟;或洗净后用红外线或蒸汽消毒机90℃以上消毒15分钟,消毒时注意餐具之间要留有间隙。

(2)消毒频率:

每餐消毒一次。

5.空气消毒

(1)消毒对象:

教室、休息室、活动室等室内空气。

(2)消毒方法:

开窗通风,每次30分钟以上。

紫外线消毒:

将紫外线灯,悬挂于天花板下,离地1.8米至2米处,也可用移动式紫外线灯装置,每次照射30分钟,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关闭门窗,在无人情况下使用。

(3)消毒频率:

开窗通风每天至少二次,紫外线消毒每天放学后一次。

6.手表清洁

(1)对象:

教师、儿童手表面。

(2)方法:

饭前、便后、使用玩具后、做游戏后等要及时使用消毒液或肥皂在流水下洗手,洗手方法要正确(详见下图)。

肥皂盒和要保持清洁,不能积水,每天清洗并使用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1.掌心对掌心搓擦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5.拇指在长中转动搓擦6.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7.图书消毒

(1)消毒方法:

将图书翻开后放在太阳光下曝晒8小时,或放在紫外线灯下1米内照射30分钟。

(2)消毒频率:

每周一次。

8.体温表、听诊器等检查器械消毒

(1)消毒方法:

使用体温表、听诊器为儿童检查前后要使用75%酒精擦拭器械表面,或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