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2199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docx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近况

  

【关键词】肠黏膜肠屏障功能障碍中医药疗法综述文献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intestinalmucosalbarrierdysfunction)是指各种诱因引起的肠黏膜损伤、萎缩,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IBF)受损,肠道细菌可通过肠黏膜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并进一步侵犯远处脏器,导致内毒素易位和肠道细菌移位,诱发和加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

完整的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与免疫屏障四方面共同构成。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为主,多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里急后重、腹部胀气、发热及营养不良等症状,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有营养支持、促进肠黏膜修复、补充益生菌及益生素、抗内毒素、抗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等方法,其治疗费用较高,副作用大,不易被接受。

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现就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常在一些原发疾病基础上诱发产生,这些原发疾病包括有炎症性肠病、急性胰腺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梗阻性黄疸、严重烧伤、创伤、危重病休克、肠道肿瘤、长期应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长期全胃肠外营养及食物过敏等。

这些病理因素均可导致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蛋白质营养不良、肠上皮细胞及局部免疫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和肠动力障碍等病理性改变,使得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诱发BT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3]。

  中医学虽没有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之名,但根据其主要症状可归属于泄泻、腹痛、便血等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肠,与肝、脾、肾有关。

中医学认为,正气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因,外感病邪是诱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它提出本病发病的原因是“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诱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腹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病机是“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

因此,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多因外感病邪、情志刺激、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诱因,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浊不化,湿从热化,湿热互结,侵及肠道,传导失职,肠腑不利,湿热郁蒸,络脉破损,血败肉腐,久病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糟粕之物可以走清气之道,从肠道而入侵人体,弥散全身,变生疾病,病久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失去营养和激发作用,导致全身功能低下,甚至重要脏器功能衰竭[1]。

其中以脾肾虚衰为本虚,湿热瘀毒为标实,而脾气虚弱、气滞血瘀则贯穿于整个发病过程中。

临证时常辨有湿热内蕴型、脾胃虚弱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等,然而病情是复杂的,往往见有复合证型或兼证型。

  2中药复方研究

  中医治病贵在辨证施治,对于病情复杂、复合证型的治法应灵活变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联合现代医学,做到准确辨证用药,并且已有大量资料表明早期给予肠内中药可对肠黏膜屏障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有文献报道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维持肠道运动功能,保护肠黏膜;②调节免疫,增强肠道局部免疫力;③减轻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害,改善肠道微循环及肠上皮细胞功能;④调整化学物质,减轻黏膜损伤;⑤调节肠道菌群,降低内毒素水平。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常采用清热解毒、通腑泻浊、健脾益气及活血化瘀等治法[4,5]。

  清热解毒法袁玉峰等[6]研究表明中药胰必清可促进胃肠运动和肠内容物的排出,减少炎性因子的产生,保护肠屏障功能,有效防止BT发生。

吕永慧等[7]自拟方肠炎清(黄连、黄芪、蒲黄、白及、延胡索、赤石脂按2∶5∶3∶4∶3∶3组成)对受损肠黏膜有显着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结肠黏膜损伤,促进溃疡修复,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调节紊乱的免疫功能有关。

朱培庭等[8]应用锦红片(红藤、蒲公英、大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热解毒法能显着地对抗细菌内毒素的侵袭,增强机体对内毒素的解毒作用,改善脏器血流及肠道微循环,可减少实验动物BT的数量,还有较强的抑制肠道细菌和提高免疫调节功能以及调节炎症介质的作用。

  通腑泻浊法王友清等[9]报道通腑清下汤(生大黄、芒硝、生白芍药、柴胡、蒲公英、红藤、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木香)能够有效降低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解基良等[10]使用承气方剂通过保护细胞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等对降低肠道通透性,保护肠黏膜,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具有明显作用。

李军茹[11]报道大柴胡汤可排除胃肠积滞、清除肠道内的细菌及内毒素,从而起到改善脏器血流,保护肠黏膜屏障和防治BT的作用。

陈海龙等[12]应用通里攻下法明显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血中内毒素水平,并可直接中和和降解内毒素,减少血液和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的含量,降低血和肠组织中黄嘌呤氧化酶和过氧化脂质水平,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显着提高肠组织中二胺氧化酶的含量,并能降低模型动物肠黏膜和肠细胞膜通透性,减轻肠黏膜组织的病理损害。

  健脾益气法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因此,健脾益气、顾护胃气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张仁岭等[13]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加大黄能有效减轻肠源性感染的肠黏膜炎症病理损伤,降低脓毒症大鼠肠黏膜通透性,防止BT,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于庆生等[14]报道芪黄煎剂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

蒋灵芝等[15]报道四君子汤煎剂具明显修复早期严重烧伤后肠黏膜的形态结构,恢复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增强肠黏膜局部抵抗各种有害致病因子的侵袭之作用。

  活血化瘀法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凝聚、改善机体微循环、抗缺血缺氧、抗氧自由基等多种作用。

王万铁等[16]报道川芎嗪可改善肠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肠黏膜供血或抑制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度,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可以有效减轻肠道黏膜缺血缺氧状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刘日煊等[17]在研究中发现经滋阴活血润肠中药治疗后可增加CD4、CD8细胞及免疫球蛋白(Ig)A浆细胞数量,减少血浆内毒素含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效的防护免疫细胞的损伤,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增强浆细胞分泌性IgA,能够预防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引发的SIRS和内毒素血症。

  其他治法孟庆涛等[18]在参附注射液对再灌注期间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TNF-α的含量、降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同时上调Bcl-2基因而抑制缺血—再灌注期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增加肠黏膜血流量灌注从而减轻肠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肠黏膜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刘克玄等[19]研究发现对于肠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四逆汤预处理,小肠绒毛、线粒体受损状况明显减轻,表明四逆汤能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具有抗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谢肄聪等[20]报道藿香正气软胶囊能够明显降低血清TNF水平,降低血浆中DAO活性,并显着提高小肠上皮细胞细胞膜流动性,从而有益于肠上皮细胞的完整性,维持肠黏膜机械性屏障功能的正常。

  3单味中药研究

  大黄大黄是“通里攻下”的代表药,有“将军”之称,具有清热、泻下、通便之功。

陈江等[5]报道大黄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通过调节血管和微循环状态,改善胃肠道的血液灌注及肠道微循环,防止缺血缺氧所致黏膜损伤;②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促进肠道蠕动,清除细菌和内毒素,减少BT和内毒素对肠道的损伤,维持跨肠黏膜电位差;③降低肠道黏膜通透性,维护肠道屏障的完整性;④抗炎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和炎性介质,不仅可以直接杀灭微生物,而且可刺激小肠分泌高效广谱的抗生素肽;⑤免疫调节作用:

刺激杯状细胞大量增生,从而促进SIgA黏液分泌,增强肠道局部免疫能力;⑥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等功效,主要含有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和水溶性的酚酸成分,还含有黄酮类、三萜类等。

阎勇等[21]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丹参可以增加肠系膜循环血流量,促进肠黏膜上皮的微循环,提高上皮细胞的耐氧能力,延长肠黏膜屏障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的耐受时间,保护肠黏膜屏障。

张建新等[22]报道发现丹参能够抑制氧自由基、解除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炎性介质的代谢、减少血栓素A2(TXA2)产生及扩张血管外,更重要的是阻止细胞外钙内流所致的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阻断细胞内钙超载这一引起再灌注及组织细胞损伤的重要环节,使磷脂酶A2(PLA2)活力及TXA2/前列环素(PGI2)降低,改善肠黏膜损伤程度。

  川芎川芎是中药活血化瘀疗法的代表药,主要含有川芎嗪、川芎哚、大黄酚等。

川芎嗪能直接清除氧自由基,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PLA2合成,并对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也能够抑制膜磷脂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NO),抑制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等炎性介质的分泌释放,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肠黏膜损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23]。

  黄芪黄芪为补气药,具有益气固表功用,主要成分为黄芪多糖和黄芪皂甙,能提高巨噬细胞活性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刘远梅等[24]在研究中发现黄芪能显着提高血浆及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减轻肠黏膜形态损伤,对肠黏膜屏障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他[1]党参能增加胃及十二指肠黏膜组织中生长抑素含量,生长抑素进一步抑制胃酸和胃泌素的分泌,还能改善肠黏膜细胞增殖,促进肠道免疫屏障功能恢复,减少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生成。

白术提取部位B4、B9、B13通过促进细胞移行在小肠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可能是白术黏膜保护和修复作用的物质基础。

桃仁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增强血流量及抗炎、抗组织细胞过氧化损伤作用,改善肠道微循环,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

栀子具有解热镇静、护肝利胆、抗炎、抗氧化等功效,对肠黏膜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

  4针刺治疗研究

  肠的正常蠕动对肠道生理功能的维持很重要,正常的肠道蠕动是维持正常生态细菌及防止细菌在肠壁附着的重要因素。

黄棉生等[25]用耳、体穴针刺配合全肠外营养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耳穴(肝、胆区)用王不留行贴压,针刺体穴(足三里、公孙),并加电针刺激,结果治疗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比对照组早,患者主观感觉普遍比对照组好,并且实验室检查发现可降低乳果糖/甘露醇排泄率比值,其机制可能为针刺相关穴位提供了胃肠道神经反射的必要刺激,促进了肠蠕动,减少了肠道黏膜表面的有害物质与肠道的接触时间,对肠黏膜屏障功能起到了防御作用。

  5结论与展望

  近5年来我们对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及其防治给予了很大关注,尤其是中医药对其保护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其疗效和优势也逐步得到了临床医家们的肯定,显示了中医药在这方面作用具有很大的优势。

目前研究已表明其作用广泛地体现于肠黏膜的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各个方面,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缺乏科学客观化指标的大样本、多中心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需进一步努力探索。

在临床治疗中中医药结合现代医学,两者取长补短,疗效会更加显着。

因此,中医药对防治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兴鹏.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基础与临床[M].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

167-174,178-185,482-491.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诊治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9):

620.

  [3]滕占庆,张东萍,曹建春.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7,6:

184-186.

  [4]刘蓉,唐方.中药保护肠屏障功能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12):

57-59.

  [5]陈江,舒志军.肠屏障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及中医药治疗[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

116-118.

  [6]袁玉峰,刘志苏,艾中立,等.中药胰必清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兔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3,20:

125-126.

  [7]吕永慧,胡品津,陈文红.中药肠炎清治疗小鼠葡聚糖硫酸钠所致结肠炎的机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

1283-1287.

  [8]朱培庭,张学林,高炬,等.锦红片对急性胆道感染大鼠细胞因子调节和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

39-42.

  [9]王友清,叶子.通腑清下汤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屏障保护作用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

325-326.

  [10]解基良,张志尧,吴咸中.承气方剂对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2,8(3):

189-191.

  [11]李军茹.大柴胡汤加味治疗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及对血浆内毒素影响的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5,40:

264-265.

  [12]陈海龙,吴咸中,关风林,等.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

(2):

120-122.

  [13]张仁岭,张胜华,冯寿全.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

160-163.

  [14]于庆生,侯勇,张福忠,等.胃癌术后早期小肠内滴注中药改善细胞免疫功能和肠黏膜通透性临床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

7-10.

  [15]蒋灵芝,熊平,蒋任才.四君子汤修复烧伤后肠黏膜屏障的超微结构变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

80-81.

  [16]王万铁,林丽娜,王卫,等.川芎嗪对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17(9):

882-885.

  [17]刘日煊,郑爱华,蔡光先,等.滋阴活血润肠药对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

1090-1091.

  [18]孟庆涛,夏中元,刘先义,等.参附注射液对再灌注期间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

172-173.

  [19]刘克玄,吴伟康,罗汉川,等.四逆汤对大鼠肠缺血再灌后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4):

636-639.

  [20]谢肄聪,唐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对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2003,34(3):

252-254.

  [21]阎勇,田伏洲,尹致良,等.丹参对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6):

409-411.

  [22]张建新,程国祚,李龙,等.丹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微循环的影响及其保护作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8(12):

753-754.

  [23]朱晓琴,雷水生,胡祁生.川芎嗪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2002,21(8):

490-492.

  [24]刘远梅,胡月光,孙有成.黄芪对幼兔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

1617-1618.

  [25]黄棉生,刘东举,庄业忠,等.针刺保护胃肠道肿瘤术后TPN过程肠粘膜屏障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2,9

(1):

40-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