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2206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docx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篇一: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孙中山著作选集------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一、出处

  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遍------三民主义》,中华书局出版,20XX-9-1

  二、《孙中山著作选集------三民主义》研究论述

  魏新柏选编的《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孙中山著作选编(套装全3册)》精选孙中山先生的近八十种重要著作,按著述时间顺序编排,有助于帮助普通读者阅读和了解孙中山著述的基本风貌。

  ------主要内容

  本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首先,民族主义是以六讲的方式介绍了下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第一讲,先介绍下“三民主义就是救国”的主要观点,然后以“什么是民族主义”展开讲解。

主要是针对东西方文明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来分析的。

强调西方国家因“民族”而团结一致,使得国家强盛,中国应该像西方学习使得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

第二讲,讲的是中国受天然力、政治力和经济力的压迫。

孙先生对这三种力怎么压迫中国做了分析,得出一个结论“中国民族的前途设想,就应该要设一个什么方法,去打消这三个力量。

”第三讲,讲的是“民族主义是国家图发达和种族生存的宝贝。

”同样以分析西方和中国当今的局势再次强调民族主义对一个国家的崛起十分重要。

第四讲是第三讲的扩充,紧接上面再次强调民族主义的重要性。

第五讲,将的是恢复民族主义的方法:

一,让人民知道当时我国的现状;二,使人民加强民主意识。

恢复民族地位。

第六讲是将“怎么样可以恢复我们民族的地位”,并且将了“知道我们现在所处的危险地位和结成国族团体”是恢复民族精神的条件。

其次,民权主义同样也分为六讲。

第一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什么是民权,民权的产生讲起的,主要是从中西方的不同历史讲起的。

第二讲讲的是民权与自由。

西方的自由在中国没有,而民权是由自由引发的,所以中国要提倡自由。

第三讲讲的是法国革命的平等与中国的民权,主要还是讲法国的平等概念。

第四讲讲的是欧美人民在近来两三百年之中所挣得民权有多少,和他们的民权进步到什么地方。

第五讲中国的民权思想和种种文明是仿效西方的,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了讲解。

第六讲讲了法律和政府机关,由国外的事例进行讲解,强调我们的政府也应该设立不同的权利。

最后的民生主义分为四讲。

民生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大,它包括人民的吃穿住用行。

本讲同样是从西方的事例开讲,然后分析到中国民生问题。

  本章是以演讲的方式向人们论述三民主义,并且以中西方的不同文化历史相交叉进行讲解。

可谓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更能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

本章值得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三、分析与评价

  ------儒家人文精神与孙中山思想

  通过对三民主义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孙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一些思想是受儒家人文精神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儒家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德行或道德精神统摄一切。

在儒家看来,修己与安人,内圣与外王,互相联系,浑然一体,政治不过是人的内在道德理性的客观实现。

并且,我们都知道道德修养与实践精神是儒家道德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而孙中山先生自幼读儒书,又在后来百折不挠的革

  命实践中,演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因此,他对儒家的人文精神运用在中国政治上,可谓是把握的十分准确。

  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

“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学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段话把一个个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什么政治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之应该保存的。

”这段话的意思就源自于《大学》里面的话。

孙先生将儒家的道德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自己的政治思想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可谓是由强调个人的自我道德,逐渐推向家庭伦理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最后达到国家大治,世界大同的理想、和谐社会。

  而在他的民生主义中又体现了儒家的大同思想。

孙中山以天下为公为己任,对大同社会十分向往,并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入手,积极改变中国惨状。

他计划用民权主义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和自由、平等,再通过民生主义促进经济腾飞和人民安居乐业。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大同世界。

他说: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他提倡的等同于大同社会的社会主义是指人人政治权利平等、经济利益均等等,是一个很理想的大同社会。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盏指明灯,因为有人开始思索中国的未来道路。

  最后,孙中山将目光转向中国传统文化,选择、认同并热烈提倡充满儒家的人文精神的“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是值得当今时代的人们学习的。

儒家思想和政治思想巧妙结合能帮助人类拨开迷雾,从修身起步,高扬道德精神,走上重视心物两面的康庄大道。

  ------《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思想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碰撞

  在《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直是以“天下”为理论的,而西方则是“民族国家”。

所以赵汀阳在强调思考世界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与国家和民族,要上升到世界乃至天下。

干春松以赵汀阳的观点写了一篇《“天下体系”,全球化时代的“托古改制”》,其中的“康有为的天下”那章说到,随着19世纪中叶的西方军事侵略,“保国和保种”的重要性大于一切,“天下”观念被看做成对于国家的淡漠而使中国人没有“国家观念”,缺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因此,那时以后以“国”为单位的词汇取代了“天下”。

而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中将的是“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而且是从秦汉开始,我国都是一个民族造就一个国家,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是没有国家观念的。

我觉得这俩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前者讲的是中国其实是有国家的观念的,只是在“天下”观念下给淡化了。

而后者直接说是中国没有天下观念,俩者的矛盾因此而产生了。

而我个人觉得还是孙中山先生个人的缺陷,他没有看清楚中国真正的民族观念。

只是在儒家和西方思想的基础上,将中国当时的问题简单化,也许他是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的民族主义。

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他思想的一个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下。

  四、难点

  中共对三民主义的继承

  五、相关链接

  《儒家人文精神与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李华兴

  《孙中山政治哲学研究》陈尧,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国化》汶生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浅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郭丹玲,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孙中山去世后中共对三民主义的继承、发展》季荣臣,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二:

《三民主义》读后感

  观《三民主义》有感

  ——我谈“民族”与现代“国民”意识《三民主义》由孙中山所著,这本书收录了孙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八月的“三民主义”十六讲。

其中“民族主义”有六讲,“民权主义”有六讲,“民生主义”有四讲。

  “民族主义”部分,孙中山主要给我们讲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地位,现在所处的形势以及面临的任务。

(民族主义是我这篇感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下面主要讲解,这里不做过多描述)“民权主义”部分提到民权的概念,谈及民权在我国的状况及发展,并与外国民权发展与斗争史做了比较,提出民权在我国应如何发展,如何实现。

“民生主义”部分则主要讲了什么事民生主义以及民生主义的实现步骤与要求。

孙中山对当时的情况可以说很了解,他很有先见的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且希望国民党能都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挽救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

下面我主要从民族主义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要谈“民族主义”,首先要问何谓“民族主义”?

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

通俗来讲就是,以前的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观念,而对于

  民族则是毫无感觉的。

按照我的理解,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家族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其次是,自从西周以来,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就早已将“尊尊亲亲”、“父子尊卑”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心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越长越深,人们有家谱宗谱,却从老没有族谱或族史。

还有就是,这种观念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关,当时的皇帝以天朝自居,认为,世界就是中国,中国便是天下,自以为是宇宙的主宰者。

无意识中就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除了中国人之外就再也没有别人或者说再也没有人比他们强,这样的话,人们生活在一种无比较、无竞争的环境中,没有别的民族与他们竞争,当然无需知道原来大家都是汉族人了。

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便对民族意识不强。

就算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夺去了汉族人的政权,人们仍然没有危机和民族意识。

为什么呢?

我想是因为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满族都实行了汉化,他们折服于汉族,主动吸收汉文化,汉族人便骄傲自大、洋洋得意的继续生活着,在他们心里还是认为,汉族仍然“称霸天下”。

由此可见,人们的民族意识在古代就没有形成。

  那么当时呢?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到八国联军侵华这60年间,民族意识有没有觉醒呢?

我们国人有没有

  团结起来为民族而奋斗呢?

?

?

外国旁观者说我们是一盘散沙,那到底是不是呢?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曾经奋起;戊戌变法时,梁启超率先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意识便有所觉醒,但只是少数先知者而已。

这些可以说是民族主义,但是,这些民族主义足够吗?

仅仅是几个老百姓,几个农民被迫不得已而反抗而斗争就是民族主义吗?

难道有几个先知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就是“民族主义”吗?

难道就指望这些个人去拿起刀救中国吗?

面对几十万大军他们又算什么。

  由此可见,当时的民族意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

而当时正值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难时期,军阀又各据一方,国民党在袁世凯的搅和下已乱七八糟,共产党作为新生力量才刚刚诞生。

民众的生活更是糜烂不堪,地主强取豪夺,官府层层压迫,人民则负债累累,生不如死。

中国社会看起来真的是一片狼藉,上下心不齐,力不同,取得民族独立又何从谈起。

  由此可见,民族意识在当时提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

它不仅能缓和阶级矛盾,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原来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何必在这个危难时候发生内讧进行窝里斗

  呢?

同时,它还能使人们众志成城抗击敌人。

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可是当“民族主义”这种水泥加进来时,我想它会更坚固吧。

当然,民族主义不是两个人觉醒就可以的,不是一千人觉醒就足够的,而是四万万人的事,是四万万人的任务。

如果这些人全都觉醒,我想每个人拿着棍儿拿着刀组成人墙,那些拿着尖刀利枪的鬼子也会不住颤抖尿裤子吧。

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四万万人的力量却是可以震天动地的。

  孙中山希望国民党可以领导中国胜利,可是没有,最终还是共产党人领导中国胜利。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共产党的胜利离不开民族意识。

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发动游击战,搞农村革命根据地,联合各党派各阶级人士,发动人民挖地道,目的不都是激发人民民族意识,尽可能大的团结全国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吗?

如果没有人们的支持,再好的领导、再英明的将军,我想都是白搭吧。

  ?

?

  总之,没有全民族的团结,中国革命不可能胜利,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有怎么可能团结在一起

  呢?

  作为一种意识,“民族意识”同样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那么,在今天,它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在今天,我们不用去拿着枪上战场,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不用长征不用吃树根,但是,它不是不用的。

在今天,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国民意识。

  我认为,国民意识就是你作为一个人,是有社会属性有集体属性的人,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也有权为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权利辩解和维护。

  首先,我想说我所理解的社会属性和集体属性。

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的,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吃饭离不开农民与厨师,穿衣离不开纺织工,出行离不开修路工人,睡觉离不开建筑工人。

我们不能够脱离集体,那就要学会如何在集体里生活。

当有一个“小悦悦”被碾压时,我们该怎么做?

面对老人摔倒时,我们该不该救呢?

公共场合还不改吸烟?

手里的垃圾该丢在哪里?

“希望工程”捐出去的是希望还是绝望?

一幢幢豪宅后面是努力挣来的钱还是贪污受贿而来的钱?

党始终高举“为人民服务”,真的做到了吗?

这一串串问题接踵而至,虽然很老套,人们一直在说,可是,到底有没有付出行动呢?

有没有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呢?

  篇三: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孙中山是一位英勇无私,百折不挠的政治家,开始时他只是一个人,却毅然决然地向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这个庞然大物发起冲击,民国建立,便是这位伟大革命家理想的成功。

孙中山一次又一次的掀起革命斗争,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三民主义》就是这位崇高革命家的政治思想精华。

孙中山要讲读书做学问,他并不是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对手,但17岁时,孙中山从檀香山辍学回到家乡,孙中山当时只在檀香山中学生活了五年,根本没有接触到什么高深的民主自由与共和的理念,可他回来后对比了两地的生活,对乡人说:

“一个政府应该替人民管理种种事情。

百姓每年缴了税,应该看到政府做造的学校、桥梁、马路。

但天子替你们干了些什么呢?

”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积弱积贫,孙中山最先喊出:

“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从那一时期起,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而今后的若干世纪内,中华儿女也仍将继续为之奋斗。

孙中山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坚定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在她的领导下,中国历史实现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古老的中华大地升起了“共和国”的大旗。

此后的历史虽然反复多变,但是,将我国建成具有高度民主水平的现在国家始终是中华儿

  女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不仅期望国家富强,人民民主,而且期望民生幸福。

孙中山高于他的同时代占有的地方就在于,他在领导人民进行一般的民主革命的同时,还创造性的提出“民生”问题,要求建立一个新社会,人民普遍享有“文明之福祉”,达到“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的境界。

孙中山是以为与时俱进的思想家,从提出:

“驱逐鞑虏”,到提出“中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到提出国家政权应该“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从提出“平均地权”,到提出“耕者有其田地”;处处体现出,孙中山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发展自己的思想。

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公无私的爱国者。

他将自己的医生都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民国初建,他将临时大总统的崇高地位让给袁世凯,固有”知人不明“之憾,但同时不也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公,视个人权位如敝履的博大胸怀吗?

满清时代,从八国联军到任何一个列强,几乎都有能力把中国吞并(八国联军使用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兵力就占领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但他们并没有有如我们一直宣传的那样“瓜分中国”。

而这一点,那些整天到日本、美国和欧洲政治避难的知识分子们(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竟然没有看出来,

  或者假装看不出,反而是慈禧那个老太婆看清楚了,所以,她从来不忌惮西方列强“瓜分”清朝,她从来不担心会亡国。

为什么?

因为西方列强求财,大清政府只要有四万万汉人可以压榨,“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并无亡国之忧!

所以,当老顽固康有为为了保护大清江山而组织保国会、疲于奔命、要死要活的时候,清朝大佬荣禄鄙夷地说:

“康有为立保国会,现放着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也不劳他保也。

其僭越妄为,非杀不可。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一帮被奴役了两个多世纪的奴才还在为保护主子“殚精竭虑、肝脑涂地”,中山和他们比起来,无论从思想还是人格,哪里可以同日而语?

  中山先生的最大贡献——“三民主义”。

通读三民主义全本,孙中山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以自己有限的学问与游走边缘的经历提出了如此系统的“中国之路”,以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够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当时的学者所不能做到的。

  现在回头看,可以说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对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理解深刻过孙中山,可是,问题在于当时西方的学问早就形成了,只要是个学者,能够埋头读书,完全可以理解这些道理,而且说得头头是道,问题是这种学问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往往只能停留在“学问”上,无法用于实践,而且经不起考验。

(:

三民主义读书笔记)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没有出过国门就对西方思想了如指掌的大学问人与先期的启蒙者,一旦遇到了挫折,一旦出国了看到了不如意的地方,往往是抛弃以前的“学问”自己的信念也会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中国近代历史上这种启蒙者并不少最后他们自己都变成了需要启蒙的人。

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可能一开始就没有他们的那么深刻,他只不过四年的中学里感悟到的,当他再结合理论,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时候,他就变成了无坚不摧的共和国领袖。

岿然不可动摇。

对共和民主的追求不再是“学问”,而成了信仰。

  从今天的角度与眼光看,“三民主义”从理论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除非你拿一个不一定能够使用的西方的制度模型,还有什么比三民主义更接近中国的现实?

中山先生首先提出了“民族主义”他不但看到西方列强对中华的侵

  略,更看到了满清少数利益集团的倒行逆施。

满清政府是最大的种族主义,统治中华民族近三百年,汉人的官职不但始终受到限制,而且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占人口不到1%的满族利益集团手中,这样的建立在种族歧视与偏见之上的政权在全世界几乎绝无仅有。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反对少数人的压迫,把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解放出来的重要举措。

中山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现在一些人所说的被少数人掌握用来误导民众的那种民族主义。

在政治上,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权主义”,其核心就是共和,就是一人一票的选举管理自己的最高领导人与政府,虽然他对自由的看法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所不同,今天看来可能有些缺陷,但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解读,自由主义者的自由至今在中国仍然无法立足,不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当时的“错误”,而可能正好相反,他当时的“错误”正是因为他比我们更早地看清了中国的国情与民情。

  对中山先生另外一个误解,可能就在于他后期经常提出的“社会主义”,以及他的“民生主义”主张。

孙忠山提出“社会主义”的时候,是在“民权”之后,是在民众有投票权选举自己的政府之后,他更多强调的是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中的福利以及“集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