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2578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docx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最新

201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弧弹性

(1)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

(2)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

(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

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ij=

(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

(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

,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

,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

,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

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

(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

(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1)Es>1,供给富有弹性

(2)Es<1,供给缺乏弹性

(3)Es=1,供给单位弹性

(4)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5)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1、总效用函数:

TU=

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

2、边际效用:

MU=

3、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

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

个单位。

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

4、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

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m,两种商品消费数量为X1、X2,两种商品价格为P1、P2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

---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

L---表示劳动量。

2、平均产量(AP)

总产量(TP)L----表示劳动量

2、边际产量(MP):

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

3、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C=b+f(q),其中b―固定成本、f(q)――变动成本、C--总成本

(2)长期成本函数没有固定成本(从长期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f(q)

4、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即

ATC=TC/Q=TFC/Q+TVC/QTFC/Q―――平均固定成本、TVC/Q―――平均可变成本

5、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MC―――――边际成本、TC--增加的总成本、Q---增加的产量

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 TC=TFC+TVC

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

ATC=TC/Q=AFC+AVC=TFC/Q+TVC/Q

6、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CMC(边际成本)

ATC(平均总成本)

  MAVC(平均可变成本)

M’

AFC(平均固定成本)

Q

 

商品边际替代率:

如果用MRS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公式为:

 当商品数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以表示为: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

总收益:

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

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

若以R代表总收益,P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代表销售量,则有:

 R=P·Q

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

以AR代表平均收益,则有:

  AR=R/Q=P·Q/Q=P(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

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

MR=△R/△Q=△(P·Q)/△Q=P(即,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

由此可推出: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位产品价格P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GDP=C+I+G+(X-M)其中: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X-M)―――净出口;

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其中,I---投资S---储蓄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I=S+(T-G)

其中,I---投资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T---政府税收G---政府购买T-G---政府部门的储蓄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即:

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I=S+(T-G)+(M-X)

其中:

(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

凯尔斯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式中,α-----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边际消费倾向β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

C=

WR----财产收入YL----劳动收入

--------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

---------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

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

Ct=

Ct----现期消费支出

----边际消费倾向YPt----现期持久收入

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

储蓄函数的公式:

  

  

------边际储蓄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1

  

  0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收入。

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1,即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即MPC+MPS=1。

投资函数:

------自主投资,是由于人口、技术、资源等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与利率无关,

即使利率为零也会存在。

----引致投资,随利率的变化呈反方向变化。

投资乘数表达式

投资乘数k=

β为边际消费倾向S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边际储蓄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项因素进行分解。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GQ=GH+GP

式中,GQ----经济增长率

G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

G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

 

(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即:

GY=GA+αGL+βGk

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

 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

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

(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

 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

 GA= GY-αGL-βGk

1、奥肯定律:

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

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2、菲利普斯曲线:

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

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

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

第十六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1)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费雪方程式。

(2)费雪方程式

MV=PT

其中:

P------物价水平,是随着货币量的变动而被动的变动。

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大体上也是稳定的。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视为常数。

M------代表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会经常变动,并且是主动变动。

即:

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

所以,交易方程式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庇古。

(2)剑桥方程式

-----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

Y------总资源(总收入)

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

M------名义货币供给

KY----真实货币需求

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

货币需求是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等式中K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

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是:

L(货币需求)=L1(y)+L2(i)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f(Yp;W;im,ib,ie;1/p·dp/dt;μ)

注意:

W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1/p·dp/dt代表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

我国货币层次划分为:

(1)M0=流通中现金

(2)M1=M0+银行活期存款

  (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注意:

流通中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为流通中的货币,是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M2是广义货币量,包括M1以及潜在的货币量。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M=B×k

其中:

B------“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k-------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

即货币乘数=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结构比率合计的倒数

货币供应量(M1)应当与GDP同步增长,即ΔM1=Y′×M0。

Y′----GDP增长率

M0----上期货币量

本期货币增量ΔM1=(GDP的增长率Y′+物价自然上涨率P′)×M0,

或者: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Y′+P′

该式反映了货币均衡与经济增长及物价水平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确定各组组距。

①组距=

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

即: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

 

 

中位数计算:

根据未分组数据计算中位数时,要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中位数的位置,n为数据的个数,其公式为:

简单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未分组的原始数据。

算术平均数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Xi——各组的组中值

fi——各组的频数 

 

几何平均数

1、涵义:

 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

2、计算公式:

公式为:

几何平均数

  

3、主要用途:

(1)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

(2)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离散程度的测度,主要包括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离散系数等。

极差

  1、含义:

极差是最简单的变异指标。

它就是总体或分布最大的标志值与最小的标志值之差,又称全距,用R表示。

2、计算公式:

  3、极差反映的是变量分布的变异范围或离散幅度,在总体中任何两个单位的标志值之差都不可能超过极差。

极差计算简单,含义直观,运用方便。

但它仅仅取决于两个极端值的水平,不能反映其间的变量分布情况,同时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标准差和方差

1、含义:

方差:

总体所有单位标志值与其平均数离差之平方的平均数。

  标准差:

方差的平方根,用

表示。

2、计算:

(1)未整理的原始数据

 

(2)用于分组数据

标准差和方差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

 

离散系数(标准差系数)

1、极差、标准差、方差都是反映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值,其数值大小受到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的影响。

2、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值的影响,需要计算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通常是就标准差来计算的,因此也称标准差系数。

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相应的算术平均数之比,是测度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用

表示。

  

 离散系数主要是用于比较对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

离散系数大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离散系数小的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小。

由时点序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1)第一种情况,由连续时点(逐日登记)计算。

又分为两种情形。

①资料逐日排列且每天登记。

即已掌握了整段考察时期内连续性的时点数据,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

②资料登记的时间单位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

此时需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序时平均数,权数是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

例题见教材212页。

(2)第二种情况,由间断时点(不逐日登记)计算。

又分为两种情形。

  ①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相等。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间断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思想是“两次平均”:

先求各个时间间隔内的平均数,再对这些平均数进行简单算术平均。

 

②每隔一定的时间登记一次,每次登记的间隔不相等。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也采用“两次平均”的思路,且第一次的平均计算与间隔相等的间断序列相同;进行第二次平均时,由于各间隔不相等,所以应当用间隔长度作为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是派生数列,相对数或平均数通常是由两个绝对数对比形成的。

计算思路:

分别求出分子指标和分母指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进行对比,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长量:

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差,反映报告期比基期增加(减少)的绝对数量。

用公式表示为: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水平之差。

注意:

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是时间序列中逐期增长量的序时平均数,它表明现象在一定时段内平均每期增加(减少)的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

平均增长量=

发展速度

1、发展速度:

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两个不同时期发展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已发展到基期水平的几分之几或若干倍。

发展速度=

由于基期选择的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与环比之分。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推导:

定基发展速度

=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推导:

平均发展速度: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发展变化的一般程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一定时期内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目前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

n表示环比发展速度的时期数。

2、平均增长速度:

反映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逐期增长(降低)变化的一般程度。

3、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的关系: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一分析的指标。

它反映同样的增长速度,在不同时间条件下所包含的绝对水平。

  

第二十四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基期加权综合指数------拉氏指数。

1864年德国学者拉斯贝尔斯提出的。

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各变量值固定在基期。

拉氏质量指数

(基期的数量作为权数)

拉氏数量指数

(基期的价格作为权数)

报告期加权综合指数----帕氏指数

1874年德国学者帕煦提出的,是在计算一组项目的综合指数时,把作为权数的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

帕氏质量指数

(以报告期的数量作为权数)

帕氏数量指数

(以报告期的价格作为权数)

总量指数:

总量指数是由两个不同时期的总量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1)可以由不同时期的实物总量对比形成:

如总产量指数

(2)可以由不同时期的价值总量对比形成,通常称为“价值指数”:

如产品总成本、商品销售额。

总量通常可以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就多项事物而言,综合总量指数的一般形式可以写成:

销售额指数=

帕氏价格指数=

拉氏数量指数=

销售额变动=

-

=

价格变动的影响额=

-

=

销售量变动的影响额=

-

=

三者关系:

销售额变动15326元=价格变动的影响额9106元+销售量变动的影响额6220元

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k----个体指数或各层的类指数

w----各层销售额比重权数

 

 

 

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计算公式:

P1i为第i种股票报告期价格;

P0i为第i种股票基期价格

qi为第i种股票的发行量,可以确定为基期也可以确定为报告期,但大多数股价指数是以报告期发行量为权数计算的。

 

第二十七章会计概论

会计等式: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者关系: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反映资产的归属关系。

2、在不考虑调整因素,如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情况下:

利润=收入–费用

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无论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上述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账户中登记本期增加的金额为本期增加发生额;登记本期减少的金额为本期减少发生额,增减相抵后的差额为余额,余额按时间不同分为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基本关系为: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

对于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④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贷方余额合计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额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净利润+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减少净利润的项目-不影响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但增加净利润的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与净利润无关但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项目

调节公式是: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

=净利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待摊费用减少+预提费用增加+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财务费用+投资损失+递延税款贷项+存货减少+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其他不减少现金的费用、损失

第二十九章财务报表分析

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

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已获利息倍数

指标名称

指标计算

指标分析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

=

1.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2.流动比率是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是衡量短期风险的指标。

流动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