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005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docx

作文范文之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

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

【篇一:

材料作文中引述材料的技巧】

新材料作文中引述材料的技巧

2012年高考新材料作文一统江湖,预示着2013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剖析、归纳、延伸与运用。

新材料作文题中所提供的材料,其作用主要有二:

一是提示,二是限制。

在材料中命题者往往提示考生命题的意图,立意的方向,同时又限制了范围。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的要求,就是讲明了“提示”与“限制”的关系。

命题者设置这些材料,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转述材料的能力。

一般而言,新材料作文的结构是引——议——联——结,开头要引述材料是最常规的写法。

很多同学在引述材料时,采用的是略写甚至照抄原文的方式,这样做平淡而无特色,不能打动阅卷老师。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巧妙运用材料呢?

这里介绍几种引述材料的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实质性的帮助。

一、主旨提炼法

对所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挖掘、提炼,概括出主旨,成为自己所写文章的中心。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围绕主旨,对原材料中心进一步阐发和论述。

这一方法并不是对所供材料的照搬照抄,而是从“意”的层面加以具体运用。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

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

“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

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

“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

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鸣蝉奋力地甩掉了外壳,才获得鸣叫蓝天的自由,壁虎挣脱掉受伤的尾巴,才得以在危急时刻保全自己的性命。

算盘如果变得座无虚席,也就丧失了运算的能力。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舍弃了官位,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并赢得千古美誉;李白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放弃了世俗的利禄,才获得了“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自由,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正如你穿着衣服和鞋袜挑着担子进入溜滑的田埂上时,就会心跳加快双腿发抖,担子没有加重,也不是你没有能力挑担子,而是你担心摔倒,弄脏衣服,顾虑太多。

当你脱去衣服和鞋袜,你会很快地走出田埂,适时的舍弃使你获得成功。

——2012年高考甘肃满分佳作《学会舍弃》

【方法启迪】

上面这篇文章在运用作文材料时,采用的就是“主旨提炼法”。

“学会舍弃”是从所供材料中妈妈的话“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提炼出来的。

这一主旨可以说是抓住了材料的精髓,而且很巧妙地联系现实生活,升华到人生的哲理:

“学会舍弃,是一种财富”。

这样的材料运用,能够准确揭示文章中心,同时,有效地避免了因材料文字的冗长而带来的引用不便。

【运用警示】

(1)主旨提炼必须切合材料的本质,否则文章不能准确立意。

(2)所供材料可能有多向解读,写作时要选择最能发挥、且具最有深度的一个角度。

二、情节压缩法

就是对文题中所供材料的主要情节进行压缩,留下最主要的成分或要素,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进行具体描述或者分析议论。

运用此法时,对转述的材料可以用概括性的语言一笔带过,也可以对所供材料中的重点情节作适当渲染或拓展,但无论怎样都要与文章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

“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

“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

“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

“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1)修船工在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使船主的孩子幸免于难。

修船工为什么能“顺手一补”呢?

因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保持善良的本性,在不经意间便帮助了他人。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保持善良的本性》

(2)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

生活中也是这样,小小的举动往往有大的收获。

尽己所能,与人为善,何乐而不为?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勿以善小而不为》

(3)修船工并未做什么声势浩大的修补,仅仅是顺手补上一个小洞,却救了船主孩子们的性命,仅仅是举手之劳,便救起了海浪中的生命之舟,可见举手之劳,也可使感动常在。

——2012年高考河南满分佳作《举手之劳感动常在》

【方法启迪】

以上三篇满分作文片段中对所供材料的运用,都采用了“情节压缩法”。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三篇文章在运用材料时都对主要情节“补洞救人”这一情节进行提取压缩,同时,边引述边对这一事件的意义进行阐发论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以最精练的语句表情达意,从而使得引述的材料与文章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运用警示】

(1)压缩材料的情节时要分清主次,留下最关键同时又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细节。

(2)压缩材料的情节不等于简单地缩写,而是有机融合自己的观点或文章主旨。

三、情境再现法

很多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如果只是简单地引用,就显得缺少生动,给人干巴巴的感觉。

这时候,不妨采用“情境再现法”,即将人物或者事件还原具体的场面,或设置一个生动的场景,营造有气氛的现场,用生动的语言将场景描述出来。

这样就能够给读者设置一个情境,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能够更加细致地体味其中的情感。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致敬。

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巡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义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满分示例】

老计像往常一样,沿着山路,巡视着,在确保一切安全的情况下,静倚在站台旁的大树边,向列车到来的方向远望……

“轰隆轰隆……”列车发出粗犷的吼声,那声音渐渐近了。

老计闻声,立刻端正了身子,整理好衣服。

见列车迎面而来,他有力地举着右手,向着列车到来的方向,面露严肃,庄重地敬礼。

列车也鸣响起汽笛,似乎是对老计的问候。

这种莫名的默契,随着悠扬的汽笛,在深山中久久回荡……——2012年高考北京满分佳作《守望者》

【方法启迪】

老计巡视铁路,是年复一年单调乏味的工作,但在考生巧妙的润色之下,呈现出了一个生动的情境,立刻吸引了读者的目光,把读者带入了作者思考的情境中。

运用这种方法转述材料,可以使情境鲜明、深邃,人物形象突出,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人回味与思考。

【运用警示】

(1)文章中所再现的情境,应该符合生活的实际,不能出现违背生活的细节。

(2)“情境再现法”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人以亲切之感,有吸引力。

四、想象扩展法

在新材料作文中,命题者所提供的材料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到文章中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联想进行适当的扩展,或成为一个精彩而完整的片段,或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以巧妙的构思表现一个鲜明而深刻的主题。

【试题回放】

[2012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一座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被打开了。

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

“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道门?

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

“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

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

你好?

,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

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

你好?

和?

明天见?

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

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满分示例】

“嘿,早上好。

我坐在保安室里,看着一边说话一边推门而入的人。

我不知道他的姓名,我对他的过去毫不知晓,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来,他进门时总是对我说早上好,离开工厂时,总是对我说再见。

他是工厂的员工,我只是工厂的一名保安。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能点头微笑,以作回应。

很多年前,我被这家工厂聘用为保安。

我刚来没多久,就看见他也来到了工厂,从那时便开始了每天的问候。

我所在的工厂是一家肉类冷冻加工厂,员工很多,我有时也记不清谁跟谁。

也就是因为员工很多,每天进出的人总是来来往往,不计其数。

唯独他,每天对着我说“早上好”“明天见”。

时间证明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依赖性、习惯性,如果每天重复的事在某一天突然就没有发生了,那就会刺激到人的思想。

“嘿,还没下班呢?

我先走了,再见啊。

如同我等待的那样,每天下班时,他也会如同往常一样与我道别。

我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不禁想是什么原因让他每天这样向我问候、和我道别。

时钟滴滴答答的声音在沉静的日暮里形成了

一首优美的乐曲,一点一点敲打着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心里不禁涌上了一阵暖意!

“早上好啊,今天天气不错啊!

“是啊,今天这么早就来了?

他黑黑的皮肤在朝阳下显得格外光亮。

今天的时间似乎走得特别快,时针穿过六点,又指向八点。

平时,夏天的黑夜总是来得特别晚,而今天却似乎来得有些快。

我走出保安室,心怦怦地跳着,比平常快了许多。

焦虑不安的我,还在等着他的道别。

我转过头,时针已经指向了十一点。

别等了,快去找找吧。

随着心里的声音,我拿起钥匙冲向了工厂加工楼,找完了所有的角落,都没有发现他。

他会在哪里呢?

站在空旷的大楼前,望着黑夜中的厂灯。

冷冻库。

对,冷冻库。

当我赶到那里的时候,他蜷缩在角落里,已神志不清……

——2012年高考重庆满分佳作《掀起善良的盖头》

【方法启迪】

上文作者通过想象扩展法,根据所给材料演绎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章情节生动,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联系现实生活,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善良与关爱。

在情节设置中,注意跌宕起伏;在人物的塑造上,善于运用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手法。

在想象扩展时,注意补充细节、增添枝叶,使得故事具体、曲折、生动,人物形象血肉丰满。

【运用警示】

(1)运用想象扩展法组织文章时,要避免给人简单扩写的敷衍之感。

(2)对材料的想象扩展,要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

【考场佳作二】

举手之劳感动常在

河南一考生

举手之劳,感动常在。

——题记

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呐喊,仅是举手之劳,便可助人一臂之力,似清风,撩拨起心湖的点点涟漪;似朗月,投射出心田的斑斑影迹。

修船工顺手补上的一个小洞,却救了船主孩子们的命,仅仅是举手之劳,便救起了

举手之劳,让生命重拾希望。

那是一个无比黑暗的时代,没有人分得清对与错,黑与白,十年浩劫,重创了多少人的心。

在那个年代,文人学者多被扣上“右派”的帽子,在社会最底层卑微地活着。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回顾那段时日时曾提到,那时物资匮乏,学者们都受着

非人的待遇,他曾被罚扫大街,就那样忍受着耻辱。

正在他极度绝望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从兜里摸出一颗脏兮兮的糖递给了他,说:

“叔叔,你吃。

这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让他铭记一生,也正是这举手之劳,让他重拾生之希望。

他带着这份感动,坚定地走了下去。

举手之劳,让社会充满温暖。

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如一缕风,一道光,吹开人们的心扉,照亮人们的心墙。

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在这个社会中,仍有许多温暖人心的感动。

且不说“最美教师”舍己救人的壮举,也不说“最美妈妈”飞身救婴的身影,只看那整齐的“爱心送考车”,为这个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他们或许只是顺路,但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爱,他们的举手之劳,却为我们莘莘学子提供了方便。

这仅仅是举手之劳,却让我们备感温暖,也是这举手之劳,让这个社会充满大爱,充满阳光。

举手之劳,是轻轻拾起垃圾箱旁的塑料瓶,是公交车上起身敬让座位,是予人玫瑰时轻轻拔掉锐刺,是送人远行时小心整好衣领。

举手之劳,让原本寂静的心灵泛起了感恩的浪花。

举手之劳,让原本黑暗的夜空闪烁着感动的星辰。

举手之劳,感动常在。

【点评】

作者选用余秋雨和近期社会上一些焦点人物的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运用,既有说服力又有时代感。

对于余秋雨的素材,一般比较陌生,所以详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题记点题,开门见山,正文由文题材料切入引出主旨,接着从“举手之劳,让生命重拾希望”“举手之劳,让社会充满温暖”两方面详细分析,最后以抒情性语句作结,呼应题目和开头。

勿以善小而不为修船工刷漆时顺手补上船的漏洞,因此挽救了一群孩子的生命;生活中也是这样,

一句赞美,重塑他人别样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不会想到,许多年前他的一句话竟有如此大的作用。

当他还是记者时,曾报道过一次很平常的盗窃案,不同之处在于他在结尾作了一句点评:

“以如此

【篇二:

2017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

2017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如何引材料

材料作文是高中生练习最多的作文形式,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也几乎都是材料作文。

然而笔者在评改学生的习作时发现很多同学不会引用材料或是材料引得不好,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引用材料,有的纯粹抄袭材料,有的引用不当等等有很多问题。

故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并深入研究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

材料引用是根据材料立意行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开头引用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观点,才能开始议论。

否则,会让读者感到文章的观点不是根据材料提炼出来的,文章立意和材料是脱节的。

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引用材料。

那么下面笔者就材料作文在哪里引用材料及如何引用材料谈谈我们的浅见。

一、在文章第一自然段或第二段自然引材料

引入材料一般在文章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可以在第一自然段引,也可以在第二自然段引。

引用时没有必要把材料全盘照搬照抄,否则,文章就显得啰嗦。

材料占得篇太幅大,文章不容易出彩。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立意角度,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中心论点。

1.在文章第一自然段引材料

例如,2012新课标高考满分作文。

材料展示: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奇怪,说:

“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

”船主说:

“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

“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

“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对于这则叙述性的材料,想在第一自然段引用分析,得出观点,可以这样写:

船上的漏洞本不属于漆工约定工作范围,只要把油漆漆好了,任务就算是已经完成,可是漆工却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举手之劳,却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

(选自2012新课标卷高考满分作文《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

评析:

这个文章第一自然段就简要地概括叙述材料,然后分析材料,最后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明确、突出、集中。

2.在文章第二自然段引材料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观点,最好是用一些很有文采的语言,如,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典雅工整的对偶句等;或是引用一些古诗词、名言警句、歌词等,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觉得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从而多给几分。

当然第一自然段不宜过长,一般写三五行就行了,但是观点一定要明确,并适当点题。

第二自然段再根据立意角度巧妙引用材料,分析材料,再次强调论点,让读者感到论点是根据材料得出来的,而不是抛开材料,信马由缰。

不过要注意,材料不能作为论据,进行详细地分析论证。

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提供

作者写作用的,考生必须根据这则材料来审题立意,并从中归纳一个观点,再进行论证,所以只要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提一下材料,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根据材料得出的就行。

例如,2012新课标高考满分作文《带着善良上路》开头两段:

问世间什么最宝贵?

雨果如是说:

“善良。

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子“听到”。

善良的心,像真金一样闪光,像甘露一样纯洁、晶莹。

善良的心胸是博大、宽宏的,能包容宇宙万物,造福于人类苍生。

涂漆工做好本职工作后,“顺便补了洞”,看似“无心”,实质是一种不以善小而不为的“有意”——他行善而不求回报,但他的善却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馈——挽救了他人的生命,也得到了船主的感谢。

善良之人经常造福于他人,实质上也是造福于自己。

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评析:

这个作文开头没有引材料,而是先设问什么最宝贵,再引用雨果、马克.吐温的名言来回答善良最宝贵,然后用比喻形象生动地阐释善良的心,从而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自然段根据善良这个立意,引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再次强调了论点,让人感到观点是根据材料联想生发的,而不是置材料与不顾,天马行空。

二、引用材料常见的方法

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暗含材料主旨)。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写成议论文的占绝大多数。

对于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则容易造成观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

我们重点来谈一下几种常见的引用材料方法:

1.关键词句引入法

关键词句往往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材料的眼睛,因此我们可以从关键词句上引入材料,分析材料,得出观点。

材料展示:

山石对卵石说:

我才是真正的石头。

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

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吗?

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这则材料是山石和卵石的对话,它们各自夸各自好,我们可以抓住体现它们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来进行引入分析,得出观点。

习作《玉汝于成》第一自然段赏析:

读罢此段,我不禁掩卷沉思,卵石的话语不断在耳边回响。

一块顽石,是要不加雕琢、体肤糙砺,还是要水蚀砂磨、肌理莹润?

是要任其发展、不加束缚,还是要千磨万击、历经磨难?

还是要放荡不羁、埋作他山之石,还是要动心忍性、终能脱胎换骨?

卵石的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评析:

文章中作者没有全部引用材料,而是抓住山石和卵石的特征,“不加雕琢、体肤糙砺”与“水蚀砂磨、肌理莹润”这几个关键词进行引入,比较分析,从而得出观点,对比鲜明,抓住了材料的中心

2.概括叙述引入法

对于一些没有关键词句的叙述性比较长的材料,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叙述出材料的主要内容,来引这些主要内容并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

材料展示:

一个精明的荷兰花草商人,千里迢迢从非洲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卉,准备到时候卖个好价钱。

商人对这种名贵花卉爱护备至,许多亲朋好友向他索要,一向慷慨大方的他竟连一粒种子也不肯给。

他计划繁育三年,等拥有上万株后再开始出售和馈赠。

第一年春天,他的花开得很漂亮。

第二年,花朵变小,还有一点杂色。

到了第三年,花朵变得更小,花色也差多了。

他请教植物学家,原来这种名贵花染上了隔壁邻居家花圃里其他品种的花粉。

植物学家告诉他:

要想使此花不失本色,就得让邻居花圃里也种上这种花。

商人照着做了,结果周围成了这种花的海洋,并且花朵硕大、色彩纯正,株株雍容华贵。

商人和邻居全都发了财。

这则材料比较长,我们可以把不太重要的句子删除掉,概括出材料的主要内容来进行引入分析,得出观点。

习作《学会分享,让世界微笑》前两段赏析:

花草商人对自己的名贵花卉爱护有加,连一粒种子都不愿给亲朋好友,然而,种下的花开都开得一年不如一年漂亮,甚至花朵变小,花色也差了,后来他听了植物学家的指导,给了邻居花种,让他们也种上这种花,他们都获得了成功。

这不正是道出了学会分享的重要吗?

评析:

作者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第一自然段就用自己的话对材料中花草商人爱花的前后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了简要地概括叙述,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材料基本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

第二自然段以独立成段的反问句子做结尾,不仅让阅卷老师感到作者的文章是围绕材料来写的,并且立意准确、鲜明、说服力强。

3.归纳总结引入法

对于分项列举的材料以及多则材料,考生可以先分析归纳出这些材料的共同之处或对立点,再引入这些共同之处或对立点,从而暗含材料主旨,接着进行分析,得出论点,最后论证。

①具有相同或相似特点的多则材料,引入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分析论证。

材料展示:

材料一:

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

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

“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

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这是一个三则材料的材料作文,材料中没有主旨句,概括叙述材料也没多大必要,通过研究这几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在谈“当今社会笑容缺失的现象”,并

且这里的笑容重点指人们之间的微笑,所以我们可以从“微笑”或“笑容缺失”上引入文章,从而暗含材料主旨。

习作《把微笑作为名片》第一自然段赏析:

清脆的啼叫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那是鸟儿的名片;温暖的斜晖洒向复苏的万物,那是太阳的名片;晶莹的露珠滋润干涸的土壤,那是小草的名片。

自然界的万物都懂得友好亲善,我们为什么不把微笑作为名片,既展示自己,又亲善他人呢?

评析:

引用三则材料的共同之处“微笑”,暗含材料的主旨,观点鲜明、深刻。

②具有反义关系的多则材料,引入它们的对立点进行分析论证。

材料展示:

材料一:

诺基亚曾是欧洲上个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曾是欧洲人与硅谷进行技术竞争并因此创立企业巨头的典范;在2000年的时候,诺基亚也是美国投资者“皇冠上的珍珠”,它的股价一直相当坚挺,始终在上升;一直到3年之前,也还没有人能设想如此一头巨大的庞然大物会面临危机。

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爬到了事业的巅峰的诺基亚,在很长时间内都对市场的变化不以为然,固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