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3010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docx

新人教版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一第2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经典练习

第2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学习目标]

学考内容

考试要求

1.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b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b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一、纺织业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

麻、葛、家蚕丝;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山西、浙江新石器时代遗址)。

2.商周时期

(1)商代:

甲骨文中出现了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2)周朝:

纺织工与王公、士大夫等并列,称做“国有六职”。

3.汉代

(1)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花色品种多、技艺高(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

素纱

衣、起绒锦)。

(2)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3)纺织技术被唐宋、元明时代沿袭和发展。

4.唐代

(1)唐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2)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5.宋代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

(1)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先进织造技术和工具。

(2)棉纺织业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

(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

(2)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概念阐释]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自中国西部通过中亚和西亚,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文明交流的主要道路。

二、先进的冶金技术

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

(1)商代:

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2)西周:

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汉代冶铁技术

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从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发展到畜力鼓风,东汉杜诗创造出水排。

[思维点拨]

古代中国冶金业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1)历史悠久,尤其是青铜器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2)农业发展对铁农具的需求推动了冶金业的发展。

(3)冶铁水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规模、燃料和工艺。

(4)我国冶金技术包括铸铜、冶铁、炼钢三大领域,长期领先于世界。

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

(1)出现独特的美术陶制品:

唐三彩(陶器)

(2)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越窑青瓷享有盛名(“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君家白碗胜霜雪”)

(4)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

(1)五大名窑:

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2)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重点精讲]

中国古代瓷器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1)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2)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

(3)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与聪明智慧。

(5)官营手工业的推动。

主题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

1.汉代冶铁业

史料 

[问题思考]

(1)该机械装置的名称是水排,它创造于何时?

其用途是什么?

(2)该机械装置的出现有何意义?

提示 

(1)东汉。

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行冶铁。

(2)提高了冶铁生产效率;从自然通风到人力、畜力鼓风,发展到利用水力等自然力量鼓风,表明我国古代冶铁生产在供风形式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国冶铁技术的先进。

2.陶瓷业的发展

史料 中国水下考古队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

[问题思考]

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推测可能从船中打捞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请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提示 青瓷、白瓷、釉里红。

理由:

东汉末期已出现青瓷,唐代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用于瓷器装饰。

 

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广受海外欢迎的原因

(1)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享誉海外,受到欢迎。

(2)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流向海外市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产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

1.(2015·10月浙江学考)据古罗马学者记载:

“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汉代纺织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B.绒锦、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C.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答案 A

解析 古罗马时代与中国的汉代大体处于同一时期,除A项外,其他备选项的历史现象均发生于汉代以后,故选A项。

2.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

A是青铜器;B是丝织品;C是牛耕图;D是瓷器,故选A。

3.(2018·4月浙江学考)古诗有云:

“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B.西汉

C.南北朝D.北宋

答案 B

解析 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A、C、D都不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

4.“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杜甫的这首诗描写的是古代(  )

A.浙江的青瓷B.四川的白瓷

C.河南的“唐三彩”D.江西的粉彩瓷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君家白碗胜霜雪”表明是白瓷,与青瓷无关,材料信息无“唐三彩”内容体现,粉彩瓷最早出现于清朝,故选B。

5.(2017·11月浙江学考)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题目要求反映东西方交流的史实,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和中日之间的往来均不属于“东西方交流”,故答案为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

“(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

“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

答案 

(1)特征:

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

影响:

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第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析,可从历史悠久、器物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远销世界各地几个方面回答,这些特征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特征;第二小问从手工业对农业、商业的影响角度回答。

(2)问根据材料二回答明清时期制瓷业的特点,主要有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民营手工业者占主导地位等。

[对点练]

考点1 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1.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下列出土文物中,可以推断中国丝织技术出现的最早时间的文物是(  )

A.记载祭祀蚕神内容的甲骨

B.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的绢片和丝带

C.出土的商代遗物中的玉蚕

D.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

答案 B

解析 从甲骨文可知A属于商朝;B属于新石器时代;C属于商朝;D为汉朝。

时间最早的应该是B。

2.商代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下图所示青铜器图纹可以反映商代(  )

商代青铜器父癸鼎上的蚕纹

A.冶铁业的进步B.甲骨文的成熟

C.兴起了棉纺织业D.已经有了养蚕业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青铜器上的蚕纹,可以推断商代已经有了养蚕业,故D项正确。

3.(2018·3月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丝绸是古代中国的名片。

原以为白居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的诗句来形容丝绸的轻盈只不过是艺术夸张。

直至下图所示丝织品的出土,证实了诗人对丝绸制品的相关描写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据所学指出图中这一丝绸制品是何时期的代表作(  )

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素纱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答案 A

解析 由图画下方的注解“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素纱

衣”可判断这一丝绸制品是汉朝的代表作。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史载:

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纴之作有十:

一曰布,二曰绢,三曰

,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  )

A.分工细致B.规模巨大

C.品种丰富D.供不应求

答案 C

解析 “一曰布,二曰绢,三曰

,四曰纱……八曰绮”表明品种丰富,故C项正确。

5.“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

A.玉米B.丝织品

C.马铃薯D.烟草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丝路花雨”可知贸易通道流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A、C、D三项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6.(2018·浙江绿色教育学考评估)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中国最早将丝绸这张“名片”送往西方是在(  )

A.战国B.汉朝

C.宋朝D.明朝

答案 B

解析 丝绸在汉代远销欧洲,中国有“丝国”之称。

7.(2018·嘉兴模拟)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到汉代,纺织技术已经十分高超,下列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

A.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

B.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

C.定州富人何明远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

D.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可知,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

衣显示了汉代高超的丝织技术,故选A。

B、C、D与题意不符。

考点2 先进的冶金技术

8.下图所示的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中国古代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时代是指(  )

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

C.两汉时期D.魏晋时期

答案 A

解析 商周时代青铜铸造业进入繁荣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

图中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的代表。

9.(2018·浙江十校联盟联考)王祯在其《农书》中描述古代某一装置时称“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

用水激下轮,则上轮所用弦通缴轮前旋鼓,棹枝一侧随转。

其棹枝所贯行桄而推挽卧轴左右攀耳,以及排前直木,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过于人力”。

这项装置在古代主要是用来(  )

A.灌溉B.纺织

C.制瓷D.冶铁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其制,当选湍流之侧,架木立轴,作二卧轮”可知,该项技术利用水力;“则排随来去,揙冶甚速”反映了该技术加快冶铁的速度。

据此可知,该项技术应是东汉时期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考点3 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10.(2018·舟山学考评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  )

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水排

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答案 D

解析 灌钢法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水排出现在东汉,故B项错误;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出现在宋代,故C项错误;唐朝制瓷业发达,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的特点,故D项正确。

11.(2018·温州学测模拟)浙江慈溪唐五代秘色瓷窑址的发掘,使人们得以进一步认识“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所赞美的一类瓷器。

有学者认为秘色瓷是当时这类瓷器的上佳之品。

“这类瓷器”是(  )

A.青瓷B.白瓷

C.唐三彩D.釉下彩绘瓷

答案 A

解析 “夺得千峰翠色来”这一诗句用来形容青瓷。

12.瓷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

下面两幅图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有(  )

青花春牛图瓷器

①是我国唐宋时期的瓷器精品 ②在明清时期是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③反映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④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青花烧制技术成熟于元朝,且仅凭孤立的两件瓷器不能判定其是不是明清时期我国出口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春牛作为瓷器画面,既反映了我国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式,又体现了民间风情。

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下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据各瓷窑的所属地和地图知识可知,①是陕西耀州窑,②是河北定窑,③是河南钧窑,④是江西景德镇窑,故D符合题意。

14.(2018·绍兴学考测评)2017年在浙江宁波考古挖掘出4座砖室墓,分属东汉、南朝、隋朝和明代,在考古现场肯定不会发现(  )

A.用灌钢法锻造的宝剑B.精美的青花瓷

C.极具审美价值的珐琅彩D.成套的青瓷冥器

答案 C

解析 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从时间上排除,故选C项。

15.(2018·杭州市学军中学检测)沉没于唐代的阿拉伯“黑石号”商船于1998年在印尼海域被打捞出水。

船上的文物中有一种瓷质执壶(见下图)是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壶表面装饰的“椰枣”多产于撒哈拉沙漠及阿拉伯半岛,纹饰下方衬有褐色彩绘。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说明印尼沿海海况较为凶险B.反映唐代制瓷融入异域工艺

C.证明唐朝已经引进外来物种D.表明外贸具有文化交流价值

答案 D

解析 瓷质执壶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尼沿海海况较为凶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并未明确表述瓷质执壶融入异域工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仅仅是说用外来物种做装饰而不是说唐朝已经引进外来物种,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综合练]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采桑画像砖       东汉纺织画像石

西汉锦袍     折枝玫瑰花金宝地妆花缎

材料二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

……毅庵祖……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

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

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

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

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车匠立濂溪坊。

——《苏州俗考》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可以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

(不得摘抄原句)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

答案 

(1)中国很早就养蚕缫丝,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十分精美。

(2)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

(3)雇佣的劳动力增加;机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多。

解析 第

(1)题根据“采桑”“纺织”“锦袍”等信息可知与养蚕缫丝及丝织业有关。

(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桑麻遍野”“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常满户外”“尚不能应”等归纳概括。

第(3)题抓住材料三中“缎”工、“纱”工、“车匠”等信息分析。

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随班就读工作小结。

  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

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

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

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

  二、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特教老师,积极、稳妥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并将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范,总结《随班就读工作小结》。

  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特教老师,指导本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教老师不定期到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听课,直接与学生谈话,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策略、随班就读的教育补偿等问题。

  五、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适应新的要求。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求普通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为此,学校挑选出一些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并在学校中开展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全纳性教育。

  六、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七、加强了“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

由校长主管,德育主任专管,年级组长监管,具体落实到特教专管员、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管理形式,加强了心理咨询室、资源教室的管理和运用,每周安排两次对随班生进行

上。

在学习上,学生能严守学校规章制度,按老师要求完成各学科作业,成绩有很大提高。

为使学生的思想上受到良好的熏染,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爱国爱家、勤俭节约、法制安全等教育,使他们的意识逐步提高,增强社会实践及生活自理能力。

为使学校和家庭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及发展,在本学期中,继续以家访为主,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结合的综合作用,以促进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班主任在教育和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人生没有信心,对学习没有自信,自尊心受不得一点打击。

面对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通过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中,增加学生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是使他们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的最大的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

”学生对学习、对前途产生信心的火炬,是靠老师用爱心的火种去点燃。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讲过这样一段事;他读小学时,由于方言难懂,又好玩,结果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这时,同学们都瞧不起他。

但新来的老师没嫌弃他,而是不断地鼓励他,耐心地开导他。

学年结束,他获得全班第一名。

以后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

从这件事对我们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都很有教育意义。

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班主任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教育教学的生动活泼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2、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班主任不论讲课,还是谈话,都不要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有错误,不能体罚、辱骂,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班主任应是学生可亲可敬可信赖的朋友。

  3、要给学生以鼓励性期待性的评价。

这样做,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某一优点,而且使学生智力潜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对学生正确的思路,独到的见解,闪光的思想,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

班主任平时应对学生充满期待,关爱备至。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求知中受到鼓舞,增加动力,激励上进,从而达到潜力最佳状态。

  作为一个班主任,不可能每天守在教室里,只有走进学生中,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同时,也把自已的想法、做法讲给学生听,也让学生了解班主任,也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1、热心。

只有对班主任工作热心,“捧出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才能在当前班主任工作付出多、困难多、报酬少的情况下搞好班主任工作。

  2、爱心。

班主任要满腔热情地爱每一位学生,即使有些学生成绩差或有很多缺点,也要理解并帮助他们。

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为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3、关心。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身体、学习、生活、志趣、才能、性格等各方面,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及时引导和教育,以防患于未然。

  4、耐心。

班主任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犯错误的同学要宽容、有耐心。

应该对犯错误的学生,留有改正缺点的机会。

  用冷静的态度帮助学生找出原因,不要动辄停课检查,请家长,讽刺、羞辱,劝其退学等。

再者给他们改过的空间和时间,不要急于立竿见影。

事物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应当抓住犯错误学生的闪光点,耐心细致的引导,积极表扬和鼓励。

  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后果。

  5、诚心。

师生之间要以诚相见,班主任更应该如比。

这样,双方才能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从而产生共鸣。

班主任应把握每位学生的脉搏,才能有的放矢。

而学生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育,自觉地学习。

诚心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一座桥。

  6、信心。

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那种现象或问题都要足够的信心,要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

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二: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