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3802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docx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

农民先进事迹(共7篇)

第1篇农民个人先进事迹农民个人先进事迹王学强,男,1969年生人。

农民技术员,村玉米协会理事。

他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操劳着科学种田,使我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家家户户都种植玉米。

早几年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但XXX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他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的春天即将到来,粮食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的。

他没有向村内其他人一样,放弃种田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坚持。

正在这时,镇农技部门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推荐了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

他细心琢磨,每年农技推广中心的干部下乡指导生产,都热情地将他们迎到家里,问这问那。

并帮助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因为他心里想到的是不仅要自己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

县农技干部召集村民开玉米技术培训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并与农技干部。

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怠,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由于他的勤劳和智慧,他的粮食单产一直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

年他种植的高档优质稻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

在玉米种植方面,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品种选择力求优良化.优质化;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防治;重点抓好玉米田间管理。

今年,他说,种地是农民的老本行,我要把它种好,不仅能给我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感到有一种骄傲。

正是在像XXX这样的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玉米生产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第2篇农民个人先进事迹农民个人先进事迹马添吉,男,1962年生人。

他是大通县斜沟乡河滩村的一名农民,是县农技推广中心评选科技示范户,是大通县添吉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他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普通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操劳着马添吉常说是科学种田,使我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河滩村是一个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村。

家家户户都种植马铃薯。

早几年蔬菜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但马添吉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他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的春天即将到来,蔬菜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的。

他没有向村内其他人一样,放弃种田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坚持。

正在这时,县农技部门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推荐了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

他细心琢磨,每年农技推广中心的干部下乡指导生产,马添吉都热情地将他们迎到家里,问这问那。

并帮助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因为他心里想到的是不仅要自己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

县农技干部召集村民开马铃薯技术培训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并与农技干部。

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怠,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由于他的勤劳和智慧,他的马铃薯单产一直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亩收入3500元左右,极大的带动了本地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也起到了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

年他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7000斤。

在马铃薯种植方面,马添吉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品种选择力求优良化.优质化;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防治;重点抓好马铃薯田间管理。

今年,马添吉干劲更足了。

他说,种地是农民的老本行,我要把它种好,不仅能给我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感到有一种骄傲。

正是在像马添吉这样的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河滩村的马铃薯生产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第3篇农民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农民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农民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他是一名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和省级劳动模范;他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工作者;市委.市委组织部曾向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发出“向村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同志学_”的决定,市委组织部.各县委组织部及单位特邀同志先后巡回作事迹报告50余场。

他在百姓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他就是西社镇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村坐落在吕梁山下的一个半山洼里,距县城公里,海拔700米,共有102户.447口人.18名党员,800余亩瘠薄旱地。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穷,穷,穷的没奔头,逼的上山偷木头,木头换钱来糊口,哪里有钱娶媳妇”,这些顺口溜是昔日村的真实写照。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穷山村,去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400元。

30年来,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奋力拼搏,使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善,群众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省.市.县曾30多次授予村“全省精神文明先进村”.“红旗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_,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因此他坚持经常性的深入学_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言行,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相结合,注重学_和工作的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同时,坚持执行党的各项廉政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确保不出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二.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同志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逐步建立并完善了村各项工作制度,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做到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真正开展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的作用,真正做到村民自治。

三.坚决抵制腐朽思想侵蚀,正确行使手中职权。

同志始终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自己廉洁自律的三项钢性目标来执行。

他深知,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正确的行使手中的权利,才能确保农村长期稳定和发展。

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求私利,非但自己如此,还严格要求村班子成员,坚决不能“吃.拿.卡.要”,能办的事最大效率的去办,不能办的坚决不违反原则。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30年来,他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没有向集体报销过一分钱饭费和电话费,相反,他先后为村里集资建校.铺路.建舞台等公益建设捐款20余万元,垫资40余万元。

他还自己出资,为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15元,老党员每人每月发20元零用钱。

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曾经这样说过“我读初中时正值文革,时常为家乡的落后而揪心,为父老乡亲的贫穷而不安,为自己人生而设想。

穷怕了的我曾在作业本的皮皮上勾画过家乡未来的美景和我对改变村容村貌.改变父老乡亲生活条件的美好憧憬,近几来,我一直这样想,一直这样干。

虽然现已年过花甲,我仍然为圆我少年时代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奋斗未来的着”从1983年起,带头买车搞运输挣钱,到1995年全村发展运输户100余户,拥有大卡车70余辆,运输致富户占总户数的70,成为当时稷山县的“冒尖村”。

XX年,响应县委.县政府农业调产的号召,积极引导“无业户”和“无固定收入户”大力发展养殖业,联系信用社为养殖户发放贷款,统一协调占地50亩作为养殖基地,9年累计为养殖户争取贷款1300万余元,目前,全村鸡存栏12万只,年可为村民增收400万余元。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XX年,为了长远发展,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他又带头在荒山荒坡栽植双季槐,已达到经济.环境双丰收,目前全村共栽植双季槐50余亩,达到人均一亩,每年可为村民创收2万余元。

在同志的指导和带领下,村的基础设施已基本健全从无路到柏油路修到村门口,再到水泥路硬化到家家户户院门前;从上山挑水到自来水进入家家户户;从住着破窑洞到搬进二层小楼;从徒步行走着进县城到开着小轿车;50亩的养殖基地形成规模;投资30余万元为养殖区新上变压器一台;村大街小巷全部硬化;1000多座位的文化活动场所;敬老院.和谐公园.岁月历史见证展览馆现在的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几年来,同志牢牢树立执政为民.廉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以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的实绩赢得上级领导和全村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真正做到上不负党,下为群众,并一直坚守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信念,他以务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廉洁的作风带领人民继续奋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第4篇农民劳模先进事迹农民劳模先进事迹材料农民个人先进事迹马添吉,男,1962年生人。

他是大通县斜沟乡河滩村的一名农民,是县农技推广中心评选科技示范户,是大通县添吉马铃薯营销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他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普通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操劳着马添吉常说是科学种田,使我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河滩村是一个以马铃薯种植为主的村。

家家户户都种植马铃薯。

早几年蔬菜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但马添吉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他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的春天即将到来,蔬菜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的。

他没有向村内其他人一样,放弃种田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坚持。

正在这时,县农技部门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推荐了高产优质的马铃薯品种。

他细心琢磨,每年农技推广中心的干部下乡指导生产,马添吉都热情地将他们迎到家里,问这问那。

并帮助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因为他心里想到的是不仅要自己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

县农技干部召集村民开马铃薯技术培训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并与农技干部。

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怠,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由于他的勤劳和智慧,他的马铃薯单产一直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亩收入3500元左右,极大的带动了本地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也起到了科技示范户的带头作用。

年他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7000斤。

在马铃薯种植方面,马添吉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品种选择力求优良化.优质化;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防治;重点抓好马铃薯田间管理。

今年,马添吉干劲更足了。

他说,种地是农民的老本行,我要把它种好,不仅能给我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感到有一种骄傲。

正是在像马添吉这样的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河滩村的马铃薯生产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农民劳模个人事迹材料高焕球,男,1973年9月出生,汉族,东风桥镇新东坡村一组村民,这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员5人,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谱写了种粮新篇章。

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上他坚持农业生产标准化,拥有农机设备大型联合收割机二台.大型高速插秧机二台.旋耕机一台.小四轮拖拉机一台.机动喷雾机三台。

承包了农田1000余亩,年总产约400吨,全年实现粮食总收入近百万元。

高中毕业的他面临着生计问题,作为一名年轻人,他敢闯敢干,在家种田,在外打工,做过泥水匠,当过搬运工,年在镇上开了石门桥第一家网吧,__年利用开网吧赚的钱买了一台收割机在农忙时帮别人收割稻谷。

这段时期,他看到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不足,稻田抛荒严重,部分农户在水稻种植上一直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种植存在品种混杂.经营管理粗放.劳动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销售困难等诸多问题。

为此,他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看到了科学种粮的曙光,必须实行集中种植,形成规模才能节约成本。

他毅然放弃了网吧经营,投身入老本行----农业生产中去,当起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曾说自己是一名农民,国家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的粮食要谁来种,人民吃的粮食谁来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这几年国家政策好,农业生产前景很广阔,要把这块农业蛋糕做大做强。

他开始承包水田,初时只承包了30多亩,通过科学管理.机械操作,节约了成本,慢慢到现在承包了1000余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他坚持农业产业标准化,注重农业科技的运用,努力降低种田成本。

一是应用优质的品种。

在粮食品种选择上,选择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种。

二是积极应用免耕。

抓好除草关.水分管理关。

根据测产验收,利用技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每亩能增收节支120多元。

三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水稻配方施肥建议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在病虫防治方面上。

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自己创收之余,他注重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承包农户的耕地,通过与农户签订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断拾起石门桥镇.德山镇等地方村民抛荒的田地,综合应用农艺与农机配套栽培技术,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最高达700公斤,他雇佣部分农民参加土地托管,并付给相应工资,这样农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却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种种合作关系,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年至今累计完成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6万亩,为当地农民新增收入400多万元。

最近几年,他先后投入50多万元,用于扩大种植面积和购买农业机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万多元进行沟渠疏浚,虽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

现在农业机械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万元以上。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个老板,而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真是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我镇很多群众带来了新的种粮模式,不仅自己创收,还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

“三农”工作的带头人联圩镇东岸村党支部书记熊小宁“双带”致富事迹材料熊小宁,男,汉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现任东岸村党支部书记。

近几年来,东岸村在熊小宁的带领下,不仅自己跃上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86户。

粮食生产在该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抓规模种粮的新格局。

他带领群众摆脱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

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乡第一,达到人均7369元;实现了100的组通公路,100的农户通自来水,用卫生厕,100的农户拥有高等家用电器和农用机械;在外包田居全县之首,达到一万亩;群众在县城购买商品房30套,在村庄户户建有楼房。

其主要先进事迹表现如下

一.诚心.热心.积极发展粮食生产03年刚进入村委会工作,本地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外出打工农民骤增。

有的土地荒芜,有的庄稼种后无劳动力管理,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

熊小宁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与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盘算着这么好的地荒芜了多可惜啊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粮食市场的疲软应该是暂时的。

古人曾说“逢俏莫赶,逢疲莫懒”,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员的土地承包过来,既使熊小宁重视粮食生产,更注重对土地的珍惜,不让土地闲置,想尽办法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

每年科技下乡.农机推广,他都热情欢迎。

陪同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因为他心里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要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

每年村民开展技术培训,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

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乐意接受新技术的,他帮忙做动员工作;有没领会技术要点的,他用认真听讲.勤奋实践得来的知识无私地帮助别人弄懂。

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殆。

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由于他的勤劳加智慧,获得粮食产量达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无私.诚信,带动周边农户科学种田熊小宁书记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却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每年农技部门安排在他那里的试验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试验中,有的品种因为适应性差,或者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栽培条件而导致减产,农业部门按惯例要对他进行补偿的时候,他都说“我不要你们补钱,那样就见外了。

我把你们当作亲人,让我和你们一起做点事,筛选出哪些品种适合我们这个地方,哪些品种好,我们老百姓照着买,买到放心的品种,我只有高兴的份,哪儿会要你们的钱。

”一席话,说得农业干部们心里热乎乎的。

熊小宁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私.诚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识确实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纷纷消除成见,乐意跟农技干部聊天了,乐意跟干部们接近,学技术了。

东岸村的粮食生产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产量突飞猛进,成为当地粮食生产优质高产示范村。

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和机械紧张的矛盾,他率先购进了排灌机械和收割机械等机具6台套,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在他的带动下,通过自筹资金,县农机部门补助,先进购进了小型收割机.化肥深施器以及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共238台(套)。

探索出了适合该村农业生产田间机械化作业的新路子,机械化田间作业的推广运用,增强了该村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年机耕作业面积可达9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把农户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经营水平,对助农增收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村党支部连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他个人连年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南昌市劳动模范。

第5篇农民个人先进事迹农民个人先进事迹XXX,男,1953年生人。

他是XX镇XX村的一名农民技术员,村水稻协会理事。

他几年如一日,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普及,为了农民增产增收,不辞辛苦地奔波着,操劳着XXX常说是科学种田,使我尝到了增产增收的甜头。

XX村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村。

家家户户都种植水稻。

早几年粮食市场疲软,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开始出现土地抛荒现象,但XXX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各项惠农政策不断出台。

他敏锐地感觉到农业生产的春天即将到来,粮食市场疲软只是暂时的。

他没有向村内其他人一样,放弃种田外出务工,而是选择了坚持。

正在这时,镇农技部门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推荐了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

他细心琢磨,每年农技推广中心的干部下乡指导生产,XXX都热情地将他们迎到家里,问这问那。

并帮助农技干部挨家挨户作宣传发动,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因为他心里想到的是不仅要自己科学种田,更希望周围的农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学种田。

县农技干部召集村民开水稻技术培训会,他总是第一个到场,坐在第一排位置,聚精会神地聆听,并与农技干部。

在生产过程中,他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懒.不懈怠,坚持良种良法,优质品种覆盖率达100。

由于他的勤劳和智慧,他的粮食单产一直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

年他种植的高档优质稻平均亩产超过1000斤。

在水稻种植方面,XXX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品种选择力求优良化.优质化;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病虫防治;重点抓好水稻田间管理。

今年,XXX干劲更足了。

他说,种地是农民的老本行,我要把它种好,不仅能给我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感到有一种骄傲。

正是在像XXX这样的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下,XX村的水稻生产正朝着现代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第6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先进事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先进事迹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位于大洼镇政府的西部,学校建于__年9月,占地面积33372平方米,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多年来,学校在上级的关心重视下,坚持转变理念,紧跟时代步伐,紧扣职教办学特点,明确办学目标,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树立了品牌,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办学规模.办学设施.学校管理.就业质量.社会效益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校内拥有标准远程网和多媒体微机教室,有现代化的电教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_环境。

是一支以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几年来。

学校深入贯彻魏书生思想,秉承“立足镇郊哦,办出特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办学原则,坚持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办学宗旨。

体现相信学生人人成才,培养学生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外树形象,内强管理,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传播知识的圣殿,塑造人才的摇篮。

一.办学理念清晰,办学思路明确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坚持“面向本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培养实用技术人才;面向沿海城市,为推进大洼镇农民工就业培养中等技术人才。

”走外向型.开放式办学之路,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盘锦市农广校联合办学,大洼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于年8月与盘锦市农广校联合办学,至今先后开设有五个教学班。

班级专业的选择由学员意向和社会需求而定。

目前05级计算机专业已毕业21人,06级计算机专业38人,07级高效蔬菜专业90人,08届二个教学班,一个脱产和一个函授班,09级高效蔬菜专业两个教学班,一个脱产和一个函授班的高效蔬菜生产专业。

二.科学设置专业办学规模日益壮大大洼镇是三所中学所在地,每年新增待业青年和劳动力100200人,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面临这种情况,我校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指导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与多家职业技能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了“91”职业技能。

年至今先后由李敏.鞠玉洁。

姚丽娟.晏强.荣丽娟等一批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组成大洼镇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全体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执着的事业心和对学生父母般的爱心进行职业技术。

学校完善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学分制考核,“半封闭”.“准军事化”管理,早.中.晚和节假日由政教处.班主任和值周教师全程跟踪管理,以“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为立足点,积极抓好学生的组织纪律.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三大,努力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沉得下.蹲得住.能吃苦.讲奉献.专业技能过硬的现代合格人才。

对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

我们的目标是以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树一流校风创一流职校。

五.狠抓技能训练学校始终把的动手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抓训练。

严要求,切实提高职中生操作技能。

学校坚持积极开展技能活动,不断规范学生实_.实践课程和考核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四证”考核制度。

促进了职校生市场适应能力的提高。

六.畅通就业渠道,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就业安置工作是职教发展的生命线,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根据大洼镇地域经济特点,安排学生到蔬菜大棚.园区.电脑公司等单位就业,学生及家长对职校安置路子普通较满意。

至今为止,我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第7篇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第一篇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老刘的沼气生态农业园农民个人致富先进事迹老刘的沼气生态农业园作者/长弓安徽省歙县是养殖大县,在歙县郑村镇有这么个说法到此地玩耍有两个地方绝对值得去看一看,一个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著名棠樾牌坊群;另一个就是连大生态农业公司已经运行3年的大型沼气发电工程。

年农历正月五后的一天,笔者走进歙县连大生态农业公司的养殖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造型别致的徽派养猪大棚整齐林立,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商品猪长势喜人。

在养殖场里,没有猪尿猪粪味道。

山坡下是一片规划有序的猕猴桃有机果品基地,果园边矗立的两个白色巨大罐体引人注目那是养猪场的猪粪污水发酵罐和沼气存储罐。

笔者看到,猪场虽然面积大,但所有尿粪全部注入暗道直接排入沼气池内,且清水和污水分离,水和沼气也是分离的。

粪污处理系统距离坡上的猪舍落差有10多米,粪污经过管道流入处理系统节省了大笔运费。

一台发电机正欢快轰鸣着,墙上的值班表上清晰记录着当日发电量。

连大饲料加工厂工人小陈告诉笔者,饲料加工机功率61个千瓦,闸刀一合上整个设备立马运转起来,沼气电用起来和高压电一样平稳,一天加工20多吨饲料需要700多度电都是由沼气发电机内网输送的。

连大生态农业公司老板刘秋星向笔者介绍道“这些粪污每天流迸发酵大罐子有80吨,但出来的还不到10吨,大部分都化作沼气啦,然后沼气用来发电,整个链条循环起来。

”笔者在处理终端看到,黑色浓稠的沼液经管道注入水泥槽后,汇集到猕猴桃园里一条条小沟中。

“这个肥料是最好的,它通过发酵了,还可以当农药来打,水稻什么的打了它都不生虫子。

我现在的260亩猕猴桃园,虽然产量高.售价高,但种植业这块依然是亏本运作。

可即便花再多钱,我也要把这个果园经营好,好让乡亲们都看到,只有走环境良好之路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