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0527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docx

王家山煤矿矿井设计

第一章矿(井)田地质概况

矿(井)田位置及交通

1.1.1交通位置

王家山煤矿位于靖远县城北约60km,宝积山矿区西北约10km,行政区划属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和东升乡管辖。

面积约8.3421km2,地理坐标为:

东经104°48′06″~104°53′12″,北纬36°51′35″~36°53′14″。

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取得王家山煤矿的采矿权,国土资源部2001年12月26日颁发了采矿许可证,开采深度标高为1780—850m,有效期自2001年12月至2017年12月。

王家山煤矿西北距国道309线约2.5km。

铁路由白(银)~宝(积山)线的长征车站接轨,经旱平川、水泉,至煤矿工业广场有专用线。

矿区内的公路、简易公路纵横交织,交通甚为方便。

交通位置如图

 

图交通位置图

1.1.2地形地貌

矿区地处干旱区,地形复杂。

地形陡峻,最高点位于栒条岘,标高2021.7m,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1815.0m,相对高差206.7m,水洞沟以西基岩袒露,属剥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形成相向的单面山,

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侵蚀,故横向沟谷发育。

随着向斜的倾没,岩层慢慢被黄土覆盖;水洞以东要紧为黄土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小,一样20~50m。

1.1.3气象及水文情形

矿区气候属内陆半沙漠干旱气候

㈠气温:

月平均-9~24℃,最低-18~23℃,最高达35~38℃,年平均~9.2℃。

夏日酷热,冬季酷寒,春、夏、秋季日夜温差10~16℃

㈡降水量:

年平均量在187~374mm之间,平均250mm左右.多集中于7、八、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常形成暴雨。

㈢蒸发量:

年平均1439~1782mm,平均1655mm,为降水量的倍。

㈣湿度:

年平均55~64%,4、5月份最干燥,为41~60%,7~11月份湿度在58~75%之间。

㈤风向:

除夏、秋季有东南风外,其他时刻多西北风,风力2~4级,最大达6~8级,全年平均风速1~1.4m/s。

㈥每一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93cm。

区内无常年流水,仅有两条砂河在每一年7~9月雨季期间山洪暴发才有短暂的临时性流水。

一条是苦水峡砂河,发源于矿区东南部的小井子沟,由南向北穿过矿区中部,经胶泥崖村、大红沟、北滩,与咸水河汇合,至中卫注入黄河;另一条是孔家沟砂河,由李家坪向西流经矿区南侧,在33、107号孔周围折向西南,经石碑子沟、旱平川,流入黄河。

矿区以南的变质岩裂隙水沿F1断裂带溢出,在苦水峡砂河上游形成水质良好,但水量甚小的上升泉,最小涌水量0.175L/S,最大涌水量为1.112L/S。

由于受F1断裂带中断层泥的阻滞,进入孔家沟砂河后形成地下潜流,潜水面深3~10m,对河床中散布的各个水井进行了不定期观测,水量不大,如李家坪水井的涌水量为20.39m3/d。

1.1.4矿区概况

1.矿区开发情形

王家山矿区开采历史久远,在建井时,井田浅部的小窑已具有相当规模。

为了和谐与地址的关系,省委、省政府前后多次从生产矿井不同位置划给地址资源万t,从1550m水平以下资源内划给地址资源储量万t。

经煤业公司调查,王家山矿区原有各类地址小煤窑(乡村、个体、其它)43个,通过量次关井压产的整顿,部份小窑已被关闭、封停,现保留24个小煤矿持有合法证件,但仍存在一证多井、超层越界、乱挖滥采、侵占大矿资源的现象。

具体散布情形为:

在王家山煤矿一号井周边实测有8个矿13个井口,二号井周边实测有11个矿14个井口,五号井周边有5个矿7个井口,各小煤矿的开采能力都在3万吨以上,有的能力达10万t,由于小矿开采技术条件差、回采率低,对资源破坏量超级大。

另外,井田内煤层大多为急倾斜煤层,而划出的资源均在井田浅部,使划出资源的下部形成相当数量的呆滞煤量。

也使王家山煤矿生产能力、矿井效劳年限等受到较大阻碍。

2.矿区经济情形

本区以农业为主,农产品要紧有小麦、谷物、豆类等,由于干旱多风,产量均较低。

工业方面,有矿区所属各煤矿,和矿区辅助和附属企业事业单位等,还有靖远县所属厂矿及定西陶瓷厂、煤矿等企业,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靖远电厂二期工程已完工,靖远矿区供水工程亦完工交付利用。

整个靖远矿区水、电、路、通信等都已形成系统和综合能力。

3.矿井建设和生产所需要紧材料的来源

要紧建筑材料,除钢材之外,水泥、砖瓦、砂石、白灰等均为本地生产,可就近购买。

4.水源、电源及劳动力来源

本矿井由靖远矿区净水厂供水。

靖远矿区净水厂设在黄河北岸,取黄河水为水源,通过净化后供整个矿区。

该水厂日处置水量54000m3/d,可向王家山矿井供水9900m3/d,能够知足该矿井集中生产用水。

黄河水通过、过滤、消毒等手腕处置后,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该水总硬度约为德国度,Ph值约为,浊度<3度。

本矿井井下水的矿化度超级高,不宜作为生活水源,但该水能够知足灌浆用水的水质要求,因此能够用来制水泥浆。

矿区内现有靖远电厂(140万kW)。

王家山矿有35KV变电所。

运输条件良好,矿区铁路专用线和矿区公路均已通达井口工业广场。

综上所述,本矿井的供水、供电、运输等外部建设条件良好。

5.矿藏市场供需情形

最近几年来,王家山煤矿利用原有小矿井的产能,大力推行综采放顶煤等采煤新技术,加上煤炭行情利好,目前已是产销两旺,利润大增(表8-7)。

本矿井筛未煤全数供给靖远电厂,由于属于国家打算价,因此售价较低(128元/t),但也比1999年技改项目设计所依据的不含税综合价元/t要高。

至于块煤,由于供民用,目前井口售价为280~290元/t,但本矿井块煤率偏低(±1%)。

矿(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1.2.1地层

王家山矿区地层要紧有下志留统马营沟群(S1m)上三叠统南营儿群(T3nn),中侏罗统窑街组(J2y),中侏罗统新河组(J2x),上侏罗统苦水峡组(J3k),下白垩统河口群(K1nk)、上第三系(N)和第四系(Q)。

下志留统为中生界基底地层,上三叠统常为煤系基底,中侏罗统窑街组为要紧含煤地层。

在矿区南部F1断层带中局部有残留的泥盆系及石炭系地层,另外,在矿区南北的外侧布有上第三系红层。

1.2.2构造

1.断裂构造

王家山煤矿区地质构造的要紧特点是:

以断裂为主,褶皱为辅。

但中深部区域要紧为向斜构造,即王家山向斜。

该向斜由中生界地层组成,向西抬起收拢,向东倾伏撒开,渐被第四系覆盖,长约10㎞,向斜轴走向北60°~70°西,局部近东西向,两翼地层产状不同,北翼地层在Ⅺ勘探线以西走向为北75°西,偏向南西,倾角25°~40°;Ⅺ勘探线以东渐转为北80°东,向南南东倾,倾角40°~60°,XV勘探线以东更陡,达60°以上;南翼地层走向为北60°西,偏向北东,倾角35°~66°,局部直立、倒转,为一南陡北缓、轴面南倾的不对称向斜。

Ⅶ勘探线以西向斜轴被F21断层切断。

井田内以走向断层为主,发育于井田西南部的北倾断层有F21断层,F14断层是沿次级背斜轴错断形成,西起水洞沟,至加Ⅻ勘探线以东消失,长㎞,Ⅻ勘探线以西走向北80°西,以东呈近东西向,偏向南或西南,倾角67°~85°,为一高角度逆冲断层,破碎带宽2~7m,断层距10~60m,中间大,两头小。

F21断层位于王家山向斜轴部,西起Ⅰ勘探线以西,大致沿向斜轴延伸,至Ⅷ勘探线以东偏向向斜轴以南,一直向东伸至矿区之外。

通过矿井的这一段走向呈65°西,偏向南西,倾角80°,浅部有时直立或向北东倾,使断层呈微向北凸的弧形,南西盘向上逆冲,将王家山向斜轴切割破坏。

通过矿井的这一段断距约45~100m,西小东大。

2.褶皱构造

陇西系乌鞘岭—六盘山主褶带逶迤通过靖远北部。

靖远煤田便形成于褶带中古变质岩体的低洼地带。

受陇西系所左右,区域要紧构造形迹多呈北50°~60°西方向。

有如下要紧构造:

㈠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

走向长约80km,主体由下古生界及震旦亚界变质岩组成,整体走向北50°西。

㈡宝积山复向斜:

位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的南侧,为一南翼受到破坏的不完整复向斜,主轴呈北50°西方向,走向长约37km。

㈢王家山复向斜:

位于松山—响泉山—黄家洼山隆褶带北侧,为一南陡北缓的不对称复向斜,主轴走向北60°~70°西。

㈣青石山半环状构造:

位于宝积山矿区与红会矿区之间,由青石山西侧弧形断层及其所包围的下奥陶统变质岩花岗岩组成。

㈤北滩新生代拗陷:

位于王家山复向斜以北,在王家山矿区以F15断层为界与隆褶带分开。

㈥靖远新生代拗陷:

位于宝积山复向斜以南,为靖远—静宁拗陷带的一部份。

3.岩浆岩侵入

岩浆岩要紧散布在矿区以南的寿石山、红会将军坟滩及崛吴山北坡,要紧岩性为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对矿区煤系没有阻碍。

矿体赋存特点及开采技术条件

1.3.1煤层及煤质

1.煤层

本区的要紧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J2y),厚116m,含煤五层,平均总厚30.67m,含煤系数26%;第二为中侏罗统新河组(J2x)第一段,平均总厚64m,含煤两层,平均总厚2.99m,含煤系数%。

各煤层由上到下编号为:

1层煤,2上层煤,2层煤,2基层煤,3层煤和4层煤,其中,2层煤和4层煤为要紧可采煤层,厚度大,较稳固,且散布面积广;3层煤为局部可采层,散布面积较大,厚度较薄,转变亦较大;其余煤层更不稳固,多呈透镜状。

另外,4层煤向南由于相变,发生分叉,变薄,以至尖灭,在深部形成4基层煤;另在深部钻孔中4基层煤以下尚有1—2层透镜状煤层,偶达可采厚度以上。

煤系含煤性的转变规律比较明显:

南翼不如北翼,西端不及东端。

北翼西部又较东部含煤性差,Ⅶ勘探线以西含煤系数平均为%,低于北翼平均数,以东平均为%,高于北翼平均数。

全区平均为%。

(一)1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新河组第一段,即第Ⅲ旋回的顶部,煤层薄而转变大,多不可采,呈透镜状。

全区共有31个孔见到此层煤。

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12个孔,纯煤真厚最大1.60m,要紧散布在Ⅺ-Ⅻ勘探线间,多为单一结构或含一层夹矸,最多含三层夹矸,夹矸最多小于1m,1层煤常相变成灰黑色炭质泥岩、泥岩或砂质泥岩,与2层煤的间距西小东大,ⅩⅢ勘探线以东皆在55m以上,最大的为308号孔,达113.84m,ⅩⅢ勘探线以西多在55m以下,一样30~45m,最小的为48号孔,不足30m。

(二)2上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新河组第一段的下部,散布比较集中,要紧发育于南翼Ⅵ勘探线以西和北翼东部的ⅩⅢ和加ⅩⅢ勘探线间及西端Ⅱ勘探线以西,在北翼的28一、5九、4六、264和255号孔尚有零星散布。

全区见2上层煤的有32个孔,煤厚0.11m(109号孔)—6.32m(294号孔),纯煤厚度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18个孔,其中最厚4.27m。

2上层煤与2层煤的间距在南翼和北翼西端为6.93m(透3号孔)—28.19m(77号孔),平均15.73m,北翼东部为5.00m(浅6号孔)—13.73m(129号孔),平均9.64m。

多为单一结构,少数含一至二层夹矸,夹矸最厚为1.12m(浅6号孔),最薄的仅0.99m(40号孔),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三)2层煤

赋存于中侏罗统窑街组顶部,为本井田最要紧的可采煤层,散布面广,厚度庞大,煤层比较稳固。

煤厚转变规律性比较明显,南薄北厚,西薄东厚。

这一部份煤层结构的转变情形是:

ⅩⅢ勘探线以东多含二至四层夹矸,少数含一层,个别有五层夹矸,一起的特点是,夹矸多在煤层上部,下部常为单一的巨厚煤分层,ⅩⅢ勘探线以西多为单一结构或含一至二层夹矸,少数含三至五层夹矸,个别的结构较为复杂,如21号孔有七层夹矸,37号孔有八层夹矸,夹矸最厚为8.15m(273号孔),大多~2.00m,少数2~5m。

夹矸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或炭质泥,偶为细砂岩。

另外,古河流冲洗是造成四号井中部以西厚度转变的要紧缘故。

从底板等高线图及剖面图上清楚地反映出,2层煤不仅沿走向有波状起伏转变,一样,沿偏向亦有明显的起伏转变,致使底板等高线蜿蜓变曲,疏密不匀,这显然是岩、煤层在构造变更进程中受挤压而产生的形态转变。

(四)2下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上部,呈透镜体状,很不隐定,全区仅有11个钻孔见到此层煤,多零星分散且不可采,只北翼Ⅷ~Ⅸ勘探线的4个钻孔尚较集中。

纯煤厚度达可采厚度以上的有5个孔:

9八、1一、70、36和260号孔。

其中,98号孔最厚达,但专门快即变薄、尖灭。

除个别孔含一两层外m外,其余皆为单一结构。

夹矸岩性为泥岩及粉砂岩。

与2层煤间距一样8~18.50m,西部透7号孔最小为3.57m。

(五)3层煤

位于中侏罗统窑街组中部,煤层厚度转变较大,不太稳固,为局部可采煤层,发育于XI勘探线以西,共有60个钻孔见此层煤,最厚的是307号孔,达21.27m,最薄为170号孔,仅0.11m。

总的转变趋势为南薄北厚,西薄东厚。

南翼尽管局部煤层较厚,但迅速变薄,尖灭,被无煤区分割成几块,无煤区和不可采区面积占一半以上,北翼煤层散布较普遍,各见煤点大多达可采厚度以上。

西薄东厚的转变更为明显:

南翼36号孔以东的几个见煤孔煤厚都大于3m,纯煤厚都达可采厚度以上,以西的12个见煤孔,仅有4个孔煤厚大于2m;北翼Ⅶ~Ⅸ勘探线深部为厚煤带,包括47、11二、9八、1一、6八、307、306共8个钻孔,占据面积宽约~1千米,长约2千米,平均煤厚11.92m,这一厚煤带以西约700m处的1l4号孔那么是个无煤区,Ⅶ勘探线以西钻孔的煤厚都小于3m。

另外,北翼浅部近露头部份可能由于风化等缘故,存在一条薄煤带,煤厚多在1m以下。

全区平均煤厚3.33m。

(六)4层煤

赋存于中侏罗统窑街组的下部,为矿区要紧可采煤层之一,北翼普遍发育,南翼要紧散布于Ⅲ~Ⅵ勘探线深部。

全区见4层煤的钻孔共有123个,煤厚在30m以上的有12层次,10~30m的7l层次,煤厚转变情形仍是西薄东厚,南薄北厚,与2层煤相同,且规律性更明显。

加Ⅵ勘探线以东的浅部和中深部煤厚绝大多数大于10m,向西向南均变薄,加Ⅵ勘探线以西煤厚大多小于10m。

总之,愈近煤盆地边缘,厚度转变愈大,短距离内即由可采变成不可采以至尖灭。

全区平均煤厚14.79m。

4层煤有几处结构比较复杂:

一是北翼中部Ⅵ~Ⅹ勘探线中深部们,包括70、5九、47、9八、1一、113、8二、117、48和19号孔,含三至八层夹矸;二是ⅩⅢ~加ⅩⅢ勘探线的浅4、补18一、20、256和补21号孔,含三至七层夹杆,三是ⅩⅢ~加ⅩⅢ勘探线的12九、浅五、25八、23、30二、13九、23五、203和182号孔,含三至十层夹矸。

其余为单一结构或含一至二层夹矸。

夹矸厚度一样~1m,少数1~3m,个别大于3m,最厚达13.73m(补181号孔)。

夹矸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或砂质泥岩,偶夹中粒砂岩。

(七)4基层煤

为4层煤向深部份叉形成,散布于Ⅶ勘探线以东,37、8二、254、补2一、23和浅7号孔一线以南,愈深部,与4层煤的间距愈大,4基层煤也慢慢变薄,以至尖灭。

由西向东4基层煤与4层煤的间距慢慢加大,Ⅷ勘探线为13.10m,Ⅸ勘探线22.30m,Ⅻ勘探线22.71m,XⅢ勘探线21.3m,ⅩⅣ勘探线30.81m。

共有10个孔见4基层煤,117号孔最厚为7.58m,向深部专门快变薄,306号孔仅0.62m,一样厚1~3m,平均厚3.18m。

结构较简单,除307号孔(含三层夹矸)和117号孔(含两层夹矸)外,其余皆为单一结沟或含一层夹矸。

夹矸厚一样~2.00m,最厚为2.38m(305号孔,将煤层分隔为两层不可采的薄煤)。

夹矸岩性多为泥岩或粉砂岩,偶为细砂岩。

2.煤质

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大体相似:

黑色,条痕黑色或深棕色;具沥青光泽和弱玻璃光泽;易燃,焰长,烟浓;焦渣略膨胀,微熔融或不熔融。

宏观煤岩成份以半亮煤为主,半暗煤次之,垂直层面可见丝炭、镜煤、亮煤、暗煤相互交替,呈现出较清楚的条带状结构及层状构造。

具贝壳状断口,内生裂隙较发育,易破碎。

有机显微煤岩组分:

以丝质组含量略占优势,镜质组含量次之,稳固组含量1层煤最大为%。

矿物总含量为~%,以粘土组和碳酸盐组矿物为主,氧化物组和硫化组次之。

煤的变质程度:

镜煤平均最大反向率为~%,属烟煤第Ⅱ变质时期。

1.3.2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

煤的自然性及地温情形

1.煤层自然发火

据矿井调查,2层煤自燃发火期为2-5个月,4煤层自燃发火期为4-6个月。

地面堆积煤4~5个月,雨季通过3个月便自燃发火。

2.瓦斯

二、3、4层煤中每克可燃物中CH4含量均不大于1ml/g,依照历年的鉴定资料,王家山为低瓦斯矿井。

据王家山矿提供的资料,1990年以来矿井绝对涌出量~1.35m3/min,相对涌出量~0.68m3/。

3.煤尘

据井田六个钻孔中采取的8个煤尘爆炸样品实验结果,二、4层煤的煤尘均有爆炸性,爆炸指数为24%~%,采煤时应采取相应预防方法。

4.地温

在两个孔作了近稳态测温,在一个孔(308号孔)作了简易测温。

308号孔100m以上地温较低,100m处地温明显升高,100m以下则缓缓上升,至780~800m处地温梯度又有较大转变。

据此判定,100m处可视作恒温点(地温平均15.5℃),100m以上为变温带,因受冬季低气温阻碍,故地温较低,至100m恒温点处地温明显跳升,100m以下进入增温带,地温慢慢增高。

603m处测得的平均地温为34℃,由此算得308号孔地温梯度为2.2℃/100m。

780~800m恰为2层煤(~786.50m)底板,这一段地温梯度的转变可能是受煤层阻碍之故。

上述地温梯度资料说明,本区属地温正常区。

目前矿井开采范围内也未发觉地温异样。

1.3.3水文地质

1.含水层

Ⅰ含水层,包括4层煤以下的中~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地层。

前者由泥、钙质胶结层状砾岩、砂岩夹粉砂岩组成,属裂隙不发育的裂隙含水层,37号孔的单位涌水量为0.00114L/S·m,渗透系数0.00584m/d,水位高程1797.49m。

北翼厚11.81m,其中夹层厚0.57m,南翼6.68m。

后者由厚层状泥质胶结的中至粗粒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属裂隙不发育的裂隙含水层。

上三叠统厚度百余米,与上覆侏罗系底部含水层呈10度左右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没有隔水层相隔,二者有着紧密的水力联系,故把它们划属同一含水层。

四号井井筒位于该含水层中,单位巷长涌水量0.003L/S·m。

Ⅱ含水层,位于2层煤底板泥岩、粉砂岩的底界至一隔水层顶界,以粗粒砂岩为主,中至细粒砂岩次之,夹3层煤、泥岩及粉砂岩。

砂岩泥质胶结,较坚硬,裂隙不发育。

水温和地温相同,没有异样。

北翼平均厚23.55m,纯含水层厚18.26m;南翼平均厚度36.36m,其中纯含水层厚25.80m,夹层厚10.56m。

Ⅲ含水层,位于二隔水层的顶界至中侏罗统第三组油页岩段的底界,由巨厚的砾岩、粗砂岩、中粒砂岩、泥岩、粉砂岩组成。

砾岩、砂岩泥钙质胶结,较坚硬,裂隙发育。

裂隙以构造裂隙为主,风化带以上那么风化裂隙发育。

在该层段钻进冲洗液明显减少或全数消耗。

这一现象北翼常见,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几乎孔孔“漏水”。

水温和地温相同,没有异样。

2.隔水层

Ⅰ隔水层,由4层煤及其顶、底板泥岩组成,隔水性良好。

北翼平均厚32.75m,4层煤位于该层的中部,煤层上下的隔水地层平均厚别离为8.04m及1.83m:

南翼平均厚5.88m,煤层尖灭。

该隔水层沿走向转变不大,但沿偏向由北向南慢慢变薄。

Ⅱ隔水层,由2层煤及其顶、底板泥岩、粉砂岩组成,隔水性良好。

北翼平均厚33.10m,2层煤顶板除局部有隔水层外,多数与上覆Ⅱ含水层直接相接;底板局部无隔水层,多数有隔水层,其平均厚3.66m。

该隔水层沿走向转变不大,沿偏向由南向北慢慢增厚。

3.断层对矿井涌水阻碍:

一、F21断层,为南倾逆冲走向断层,断距东大西小。

断层破碎带宽32m,以黑色高含粘土的断层泥夹断层角砾岩组成,是隔水断层。

Ⅲ勘探线285号孔于581m穿过破碎带,宽15m,由裂隙发育的岩石组成,是地下水的富带。

二、F17断层,是一组南倾逆掩断层,破碎带宽数米至数十米,高含粘土,为隔水断层。

F17断层以北发育一个剖面上的“入”字形构造,煤层被一系列走向断层所切割、破坏,“入”字形构造的骨干断裂又与边缘断层相切割,构造复杂;煤层由于受断层阻碍,厚度转变较大,有时正常煤层与断层为相混杂交接。

F2断层以南部份的岩、煤层受构造变更强烈破坏,F2与F22断层之间的煤层仅大体能对照,转变专门大,F22与F1断层之间的岩、煤层是已遭完全破坏,煤层无法对照,实为一庞大挤压破碎带,但这两部份面积不足20%。

矿(井)田勘探类型及勘探程度评判

本矿井整体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南翼陡,北翼缓,F17与F12断层之间,除轴部被F21断层所切外,其余断层较少,形态完整,属中等构造,要紧可采的二、4层煤散布面积大,全区可采或大部份可采,厚度转变有必然的规律,结构多较简单,局部复杂,属较稳固型煤层。

这一部份占本矿井面积80%以上。

 

第二章井田开拓

井田境遇及储量

2.1.1井田境遇

王家山煤矿位于靖远县城北约60km,宝积山矿区西北约10km,行政区划属白银市平川区王家山镇和东升乡管辖。

面积约8.3421km2,地理坐标为:

东经104°48′06″~104°53′12″,北纬36°51′35″~36°53′14″。

矿区地处干旱区,地形复杂。

地形陡峻,最高点位于栒条岘,标高2021.7m,最低点位于下红湾,标高1815.0m,相对高差206.7m,水洞沟以西基岩袒露,属剥蚀构造地貌,王家山向斜两翼形成相向的单面山,由于沿张性构造裂隙易于向下切割侵蚀,故横向沟谷发育。

随着向斜的倾没,岩层慢慢被黄土覆盖;水洞以东要紧为黄土丘陵区,相对高差较小,一样20~50m。

2.1.2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

一、计算范围

本次资源储量计算范围以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已取得王家山煤矿采矿许可证的登证范围为准,其边界拐点坐标见采矿许可证。

计算边界以记录范围内各煤层的可采范围为界。

深度范围由1800m至850m标高。

二、工业指标

本煤矿为非炼焦用煤,依照《煤、泥炭地质勘查标准》DZ/T045-2002附录E,确信工业指标如下:

一、最低可采厚度:

倾角大于45°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采纳0.60m。

关于部份倾角在25°~45°之间的煤层本应采纳0.70m。

原地质报告中对倾角25°~45°之间的煤层最低可采厚度采纳0.6m,本次复核时按0.7m做了修改。

二、最高灰分(Ad)40%。

3、最高硫分(St,d)3%。

4、最低发烧量()17MJ/kg。

2.1.3资源储量估算方式与参数确信

一、储量计算方式

各煤层均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上进行,以煤层底板等高线、勘探线、断煤交线、井田边界、采空区边界及可采边界限作为块段划分界限,分块段、分水平计算储量。

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块段储量=块段平面积÷块段倾角余弦×块段平均厚度×容量

二、计算参数

㈠容重

在从头对照煤层的基础上用各采样点(包括小窑及钻孔)的容重数据计算求得。

其中,1层煤只有305号孔有容重资料;2基层煤采纳2层煤资料;4基层煤采纳4层煤资料。

见表

 

表各煤层容重值一览表

煤层

名称

1层

2上层

2层

2下层

3层

4层

4下层

F15下盘

4层

北翼

南翼

容重

(吨/m3)

㈡煤层块段平均厚度

采纳各块段相邻钻孔参与储量计算的纯煤真厚的算术平均值。

对有夹矸煤层的采纳厚度,按以下方式确信:

一、煤层中单层厚度小于的夹矸,与煤分层归并计算采纳厚度。

2、煤层中夹矸厚度等于或大于煤层最低可采厚度时,煤分层应别离视为独立煤层,别离估算(或不估算)资源/储量;夹矸厚度小于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且煤分层厚度均等于或大于夹矸厚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