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205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docx

郁质粘液质分别由某一种体液占优势

 

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导论

学习指导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心理学与人的关系,个体心理,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的本质,心理与教育的关系。

2.难点:

心理学的学科属性,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二、学习要求

1.识记:

人学、心理学、行为、刺激、反射、反馈、变量等概念,个体心理的结构,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理解:

心理学与人学,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的本质,心理学研究的变量和过程,心理与教育的关系。

3.应用:

联系学生学习说明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举例说明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三、授课方式:

讲授式、讨论式

四、课时安排: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早期的心理学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后来,鉴于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意识、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些人又将心理学视为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还有些人认为上述两种极端看法都不妥,便把心理学看作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综合学科或边缘学科。

人的心理活动受生物和社会双重因素的制约,所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为交叉、边缘性学科。

既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生理、生物工程、物理等),又大量渗透社会科学知识(哲学、文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的科学。

虽然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到目前仍有争议,但心理学具有边缘科学的特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心理学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心理活动,但为了真实、准确地把握心理,同时考察人的行为,并且探讨、分析心理活动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

(一)人的心理

1.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活动:

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现象。

情绪过程:

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

我总是有自己的主观意愿,并总是力图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

心理学把人自觉确定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调节行为,并按主观意愿排除障碍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叫意志。

(2)心理倾向

心理倾向:

意识与认知指向、。

意识与认知指向:

决定了人的意识内容和认知方向。

态度与动力倾向:

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意向和动力调控系统,它决定这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决定着个体追求什么,拒绝什么,以及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社会意义。

(3)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智力和人格方面。

智力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效率系统,它使不同个体表现出活动效率上的差异。

人格是心理活动的风格系统,影响个体活动的方式、样式。

将个体心理分为心理过程、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三个方面,目的是方便在科学研究中进行分析,三者互相渗透、密切联系。

2.社会心理

(1)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并生活于社会环境之中。

(2)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成分和构成物,社会也是文化的或文明形态化的。

(3)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人际关系使得人们在心理上也相互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

(二)人的行为

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直接考察和研究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

1.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反应,它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

有简单行为,也有复杂行为。

行为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有三种基本形式:

(1)内在生理性的反应。

(2)外在躯体性运动。

(3)人的言语活动。

2.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区别:

(1)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

(2)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

联系:

(1)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

(2)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

我们不仅可能依据某人的行为去了解他的心理,而且还可能从他当前的心理状态和个人心理特点,预测他将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辩证唯物主义肯定人的心理对脑这个特殊物质的依存性。

心理是物质的、肉体在器官即人脑的产物和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远古:

心理是灵魂的作用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心脏是思维的器官)

我国古代:

心脏是心理的器官

现代科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

1.神经系统或脑是心理的物质基础。

2.大脑是心理的最重要的器官。

(二)心理产生的方式是脑的反射

1.反射是脑或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

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

效应器本身又成新刺激,引起新神经过程,并返回传达到神经中枢。

作用:

保证人的行为的连续性、完整性。

2.反射的种类和信号系统

分类:

无条件反射:

不需学习和训练(本能)

条件反射:

经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

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

第二信号系统:

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

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

(二)心理现象的观念性

(三)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四)心理反映的能动性

(五)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

亚里斯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一)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唯理论代表:

笛卡儿——“天赋观念”

经验主义代表:

霍布斯、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概念。

唯心主义代表:

休谟、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联想主义代表:

詹姆斯·穆勒、约翰·穆勒、培因等

(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为生理心理学应用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了语言运动区(布洛卡区)。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

1、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2、把意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这些元素通过联想和统觉就构成了所有的复杂的意识经验。

3、主张采用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主要观点:

1、反对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认为意识是个人的,连续的,变化的,有选择的。

2、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主要观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人的意识。

因为在有机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只有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形成了“刺激——反应”简化的行为模式。

2、主张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反对内省法。

3、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主要观点:

1、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之和。

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五)精神分析学说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1、人的心理可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最大最有力的部分。

2、把自我分为: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无意识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3、关注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恋父、恋母情结。

4、采用精神分析法(释梦、自由联想法。

二、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思潮,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主要研究个体对知识的获得、储存、提取和运用过程。

广义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知活动就是信息加工。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

1、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那些真正属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上的问题。

2、人具有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而需要。

3、通过改善环境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来面目,遵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人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进行真实的表述与研究。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不是街头算命先生就凭一张嘴就可以给人算命。

我们在实验室做研究都是要有数据来支持的,不能只凭假设和主观臆断,一定要有客观依据。

比如Stroop发现字的意义会对字的命名产生干扰,不是想出来,是通过计算机记录反应时和正确率,发现在字义与颜色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要比在字义与颜色一致时的反应要慢,错误率要高,并且这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按照事物间普遍联系和整体性的观点去研究。

考察人的心理活动和各种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在研究人的心理时不能孤立地研究。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可能有遗传因素,也有可能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某种特殊经历,或者是大脑等心理结构方面的问题等等)

(三)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指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去看待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切忌静止、固定地看待各种心理现象。

(我们所处的客观世界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发展。

比如,以前人们的婚恋观是父母之命,媒说之言,现在随着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相亲节目越来越多。

还有最近比较流行的裸婚一族。

随着房价越来越高,社会上追求物质风气日盛,年轻人将房子作为结婚的重要指标,也因此出现了“傍大款”、“嫁富二代”等扭曲的婚恋观。

最近婚姻法出台了新政策,明确婚后父母为子女购房归个人,这可能引发人们新的婚恋心理。

而现在离婚后房子还是归个人所有,可能对婚姻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所以,我们女同学还是要自强、自立,自己有自己的经济来源,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研究人的心理也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四)伦理性原则

伦理性原则指心理学研究应遵守社会道德伦理准则,在保护人的身心不受侵犯与伤害的前提下,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而进行研究。

(如:

因实验原因而限制或剥夺学生接受外界刺激的机会,会影响学生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心理咨询中如未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会造成他们精神、名誉受损害,等等)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观察法多用于动物心理和儿童心理的研究,动物和儿童都不容易控制。

观察法对观察者的素质要求较高。

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任务与目的、观察记录的手段、观察者地毅力和态度。

举例:

儿童视崖实验就是采用观察法。

(2)种类:

情境上看——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

观察者身份上看——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3)利弊:

优点:

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行为反应真实。

缺点:

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影响;只能了解事实,不能解释原因;被动性。

(二)实验法

(1)定义: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介绍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介绍西南大学心理学学院实验室的情况,引起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法的了解。

(2)种类:

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3)利弊:

优点:

对无关变量做了严格控制,精确度高;能主动获取;可以解释原因。

缺点:

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测验法

(1)定义:

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2)种类:

内容上看——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能力测验、职业倾向测验等。

材料上看——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瑞文推理测验)

方式上看——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陆军甲种测验)

(3)利弊:

优点:

能数量化的反映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缺点:

有效性尚在不断完善之中;测验人员受到较大限制,因为他们必须受过专门训练;难以从中推出因果性结论。

(简单介绍一些心理测验,引起学生兴趣。

(四)调查法

(1)定义:

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联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2)种类:

方式上看——问卷法、访谈法、电话调查等

(3)利弊:

优点:

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

缺点:

在条件控制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问卷回收率、测试者素质、样本代表性、统计方法。

(五)个案研究法

(1)定义:

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2)利弊:

优点:

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点:

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研究结论不能简单的推广到他人或团体。

第五节心理学与教育

一、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

(二)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

(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

(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

(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

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

(一)教育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学科教学心理学

(四)学校心理学

(五)教育社会心理学

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几方面?

2、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主要研究方法。

3、什么是心理学?

4、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

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5、简述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第二章心理过程

学习指导:

一、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理解和掌握各种心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难点: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记忆过程,思维与问题的解决,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习要求

1.识记: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概念。

2.理解: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基本特征及其规律。

3.应用:

利用所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三、授课方式:

讲授式、讨论式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认知过程

一、感知

(一)感知的概念

1.感知的定义

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区别于日常概念“感觉”。

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活动在我们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感知是人认知世界的开端,是一切比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第二,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赫布的“感知剥夺”实验说明感知的重要性。

2.感知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

依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的不同分为: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等。

依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特征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观察

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计划和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感知的规律

1.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

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宜性刺激的感觉能力。

分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感觉阈限: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者是刺激变化的程度,或者是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

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B、绝对感受性:

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强度)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教学中强调:

a、不同感觉器官的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是不同的。

b、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大(强)小(弱)

c、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物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A、差别感受性:

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B、差别感觉阈限:

是指能够引起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教学中要强调:

a、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大(小)小(高)

b、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随着个体的年龄和生活实践的丰富而发展变化的,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每个人的感受性有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2)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强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弱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

举例说明:

亮处进入暗处—暗适应(弱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提高)

暗处进入亮处—明适应(强光刺激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强调:

a、日常生活中还有触觉、温觉、嗅觉的适应现象。

b、除了痛觉之外,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3)感觉对比

对比是同一感觉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变化规律:

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它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

如:

同样的灯光,在很吵的地方觉得灯光特别昏暗,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觉得灯光特别亮。

种类:

(1)同时对比:

不同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子:

“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

(2)相继性对比:

不同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子:

喝过药后觉得糖特别甜)

(4)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觉性因其他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

用刀子划玻璃时发出的吱吱声会使人的皮肤产生寒冷的感觉。

(5)联觉

联觉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色觉所引起的温度感觉。

如:

暖色(红、橙、黄)冷色(蓝、青、紫)。

2.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基本特征即知觉的规律,指的是人在知觉过程中,影响人的知觉的各种因素。

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是一个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过程。

人在知觉时在某一瞬间总是选择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的对象作为知觉的背景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刺激信息作为整体反映的过程。

人们在知觉时总是把感知到的事物的部分属性放在某个整体中去理解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

大小恒常性亮度、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二、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1.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理论:

人脑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

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

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

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运动记忆:

对活动的动作及动作的顺序的记忆。

(二)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分:

瞬时记忆:

(约2秒左右)当引起感知觉的刺激物不再继续呈现时,其信息仍然在感受器中继续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短暂信息的保持,就是瞬时记忆,也称感觉记忆。

储存量很大。

短时记忆:

(约1分钟)处于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信息一般保持在1分钟以内。

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永久性的记忆存储,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3.记忆表象

简称表象,指过去感知过后事物不在面前时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没有感知,表象不可能形成。

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三)记忆过程的分析

1.识记

识记是把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记住,是记忆活动的开端。

(1)识记的种类

按识记时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序的不同分:

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按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或者学习都是否了解其意义: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目的和任务对识记的影响

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识记的影响

2.保持和遗忘

(1)保持

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映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保持是会变化的,其变化表现在数量和质量上。

在数量上,随着时间的进展,保持量呈减少趋势,在质量上,存储在记忆中的信息也会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就是遗忘。

(2)遗忘

指个体对于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的现象。

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b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不均衡,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发展较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下降,到后来遗忘停在一定水平上不再发展,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见P59图2-8)

思考:

根据遗忘曲线,学习一篇新课文后,如何减少遗忘?

影响遗忘的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

识记的程度

识记的方法

个人因素的影响

(3)复习

巩固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最好方法就是复习。

第一,及时复习。

第二,分配复习。

第三,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

第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第五,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再现

(1)再认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就是再认。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依赖于以下条件:

(1)识记的准确性和巩固程度。

对事物的识记越牢固、精确、熟练,再认就越快,越准确。

反之,便会再认得慢而且不准确,只有熟悉之感。

(2)当前呈现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的类似程度。

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若变化太大,就难以再认。

(2)回忆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仍然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

回忆比再认更困难些,一般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