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215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蝗虫的治理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

蝗虫的治理可行性报告

 

目录

目录2

1项目概述4

2立项依据5

2.1项目的背景和意义5

2.1.1项目背景5

2.1.2意义6

2.2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7

2.2.1国外现状与趋势7

2.2.2国内现状与趋势7

2.3项目的必要性和需求7

2.3.1必要性7

2.3.2需求分析7

3项目可行性分析与产业化发展关联度9

3.1可行性分析9

3.1.1技术成熟度分析9

3.1.2项目承担企业的条件9

3.2产业关联度分析10

3.2.1对农业减灾与农牧业发展的作用10

3.2.2对降低防治成本、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10

3.2.3对农药企业发展的作用11

3.2.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1

4项目依托的技术成果水平与来源12

4.1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及使用技术12

4.2系列治蝗生物制剂及使用技术12

4.3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12

5项目内容、规模及进度安排12

5.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地点和期限12

5.2进度安排12

6项目建设方案13

6.1特效药剂生产基地13

6.2配套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3

7项目目标14

7.1技术目标14

7.2经济目标14

8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效益分析14

8.1市场前景与营销策略14

8.1.1市场前景分析14

8.1.2营销策略15

8.2效益分析15

8.2.1经济效益15

8.2.2社会效益16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6

9.1投资估算16

9.2投资结构17

9.3资金筹措17

10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17

1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17

11.1治蝗工作基础17

11.2研究技术力量18

12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的支撑条件18

13项目的管理与组织实施方案19

13.1组织管理机构19

13.2运行管理模式与机制19

14附件19

1项目概述

蝗灾与旱灾、水灾并称为农业三大自然灾害。

蝗虫属于暴食性害虫,暴发之时,遮天蔽日,所到之处,禾草无存,历史上屡屡引发灾难性后果,以致人们谈蝗色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改治并举,曾使千百年的蝗灾得到根治。

但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尤其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我国三大区域的蝗灾出现反弹,呈日趋加重势头,而且明显具有发生面积增大、发生频率增加、发生期提前、发生世代增多的特点,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蝗区。

蝗灾的频繁发生和蔓延,不仅严重威胁农牧业生产,而且进一步加剧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使我国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成为农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

本项目的实施坚持防治、控制蝗灾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障人畜安全和食品安全、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的原则,具有明显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为了增企业的创利能力,项目实行“平战”结合原则,所开发经营的新型农药,除能适应蝗灾防治和应急控制外,尽可能适应其它重大生物灾害,尤其是暴发性病虫草害的防治与控制。

2立项依据

2.1项目的背景和意义

2.1.1项目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研究和改治并举,使千百年的蝗灾得到控制,我国对东亚飞蝗的治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异和生态植被的破坏,旱灾和水灾的发生频率提高,程度加重,黄河经常断流,沿海、河泛、滨湖等水位变幅增大,加上农田撂荒和粗放耕作,不少蝗区的蝗害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反弹。

经过种群数量的逐渐积累,最终引发了2000年的蝗灾;2001年又在多区、多点暴发。

大面积发生的蝗虫包括飞蝗、农区土蝗和草原蝗虫,其发生种类多、成灾面积大,均为多年罕见。

根据当前我国的蝗虫发生危害区域特点,可将其分为3大类型:

农区蝗虫:

优势种为东亚飞蝗。

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地区的河滩、海湾、滩涂及一些洼淀水库和内涝地带,其分布范围最广(涉及全国9个省市),危害最重。

草原蝗虫: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牧区。

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基本控制了草原蝗虫的危害,但近10年来又开始反弹,随着蝗蝻的扩散,受灾面积还会继续扩大。

这已是近十年来蝗灾的第三次大规模暴发。

农牧交错带蝗虫:

主要分布在华北、黄土高原及东北平原区。

80年代以来土蝗数量逐步回升,危害加重,近几年,河北、内蒙、山西、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土蝗几乎年年都为害成灾。

蝗虫暴发后,蝗区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及时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应急防治,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难以快速有效遏制蝗虫的蔓延势头,问题和困难暴露的相当突出,主要原因是治蝗技术落后和治蝗特效药剂、药械等物资的生产储备不足。

2.1.2意义

第一,通过项目实施,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对蝗虫特效、广谱、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化学农药、系列剂型及其使用技术,转化为技术产品,形成批量生产能力,可以满足蝗灾防治和应急控制的需要,提高防效30%以上,降低成本30%以上。

第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的两大主题。

有效防治、控制蝗灾,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牧业生产损失,而且可以缓解草原退化沙化,因此治蝗本身就是生态保护。

该项目对发展我国高效、安全灭蝗药剂,调整灭蝗药剂品种结构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取代进口,增强国产农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通过项目实施创办一个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促进农用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2.2国内外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2.2.1国外现状与趋势

略。

2.2.2国内现状与趋势

近二十年来,我国农药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实现“两高一优”的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农药发展的差距。

尤其近五年来这种差距日趋加大,值得关注。

2.3项目的必要性和需求

2.3.1必要性

蝗灾和水灾、旱灾一起构成农业生产的三大自然灾害,一旦暴发为害,不仅对农林牧业生产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严重破坏生态植被,而且对整个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减灾能力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形象声誉。

本项目的实施可明显增强我国蝗灾防治的总体控制能力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恢复我国在治蝗减灾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

2.3.2需求分析

近年来蝗虫为害的反弹和加重,除气候异常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长期忽视、放松蝗灾监测、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研发出的新技术、新农药、新药械也因资金缺乏和机制不顺未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以致每遇蝗虫暴发,防治工作陷于被动,常因防治不及时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当前我国在控制蝗灾中存在主要问题和需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治蝗特效药剂方面

国际上已使用其它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以利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防止危害人类。

必须加快对特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新剂型包括生物制剂的研发和产业化。

治蝗技术规范方面

蝗虫种类不同,发生程度和发生区域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

不同的防治技术措施和各种药剂、药械都有既定的区域适应性。

目前许多蝗虫发生区的防治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化。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人海战术”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大部分传统防治技术,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治蝗减灾的需要。

在项目实施中,还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农药、不同剂型、不同药械制订相应的治蝗技术规范,为科学合理防治提供必要的软件支撑。

3项目可行性分析与产业化发展关联度

3.1可行性分析

3.1.1技术成熟度分析

华夏研究所研制的高效原粉已通过中试生产;专用于蝗虫防治的制剂也获得农药“三证”,并获部科技进步奖;专用于大面积飞机治蝗、治病的水质微量喷雾技术等,曾获技术发明专利、民航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农业部鉴定成果等。

配套技术的示范与应用

华夏研究所在蝗虫发生规律及其综合治理技术方面具有几十年的研究工作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多次获国家和农业部奖励,对各大蝗区的蝗虫发生规律、生态特点、植被覆盖度、土壤性质及水文等特点都比较了解,从而可以合理地根据各大蝗区特点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尤其是在治蝗药剂品种及剂型、施药器械、施药方式等配套应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经过长期的合作研究,已与各蝗区的基层植保、治蝗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这对于该项目开发研制的新型特效药剂的示范应用提供了保证和基础,并对这些产品的配套与优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基地保障。

3.1.2项目承担企业的条件

华夏研究所农药中试厂

厂址位于北市次区,占地面积500多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生产、检测、供销和研究开发等机构健全,现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下设一个原药生产车间、两个乳油生产车间、一个粉剂生产车间和一个种衣剂生产车间及大片试验地,生产设备齐全,检测仪器先进,主要从事农药制剂的加工和分装,年生产能力达8000吨以上。

本厂现有一支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和完善的市场网络,设营销中心、市场策划、销售后勤、市场开发及市场监管机构,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和庞大的市场网络,确保了本厂在产品市场的维护和新产品市场的开发。

针对各地区经济作物和大田作物布局构建起省、地、县各级销售网点2000多个。

本厂现有职工100多人,其中专职和兼职高级职称技术人员25人。

 

3.2产业关联度分析

3.2.1对农业减灾与农牧业发展的作用

我国每年因蝗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元。

因蝗虫为害造成草原退化、沙化、沙尘暴等生态损失无法估量,严重威胁着我国农牧业的发展和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

该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控制蝗虫的为害面积和成灾率,为蝗灾的持续控制打下良好基础,对农业减灾和农牧业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2.2对降低防治成本、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从成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拟产业化和已产业化的药剂,不论用于防治蝗虫或防治其它农林害虫,通过提高防效、节约农药用量,减本增效效果非常显著。

化学农药绝大多数制剂为高效低毒产品,加上精密施药,减少农药用量,在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绿色食品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有效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3.2.3对农药企业发展的作用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使2~3种农药原药和5~10种新制剂、新剂型产业化,建立一个规模化的农药生产基地,促进其它农药企业的产品换代和产量扩张,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回报。

我国高效低毒农药的发展,对于打破国外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垄断,增强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蝗虫成灾区具有2个最大的特点,首先是经济不发达的广大西北区,如内蒙、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主要是草原蝗虫和土蝗;其次是东部平原的相对边远贫困区,如山东东营、河南长垣、河北黄骅、天津北大港等地。

这些地区均属于盐碱地、内涝区、河滩地或库区等,土地贫瘠或盐碱化,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控制蝗灾,同时对于扶贫攻坚,促进西部开发,保证西部和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4项目依托的技术成果水平与来源

4.1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及使用技术

4.2系列治蝗生物制剂及使用技术

4.3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5项目内容、规模及进度安排

5.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地点和期限

本项目具体建设的体系、规模和地点见表1、2。

5.2进度安排

本项目计划2年完成。

第一年度:

项目申报、工程设计及其它前期准备工作;各项技术的完善和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二次开发;完成公司的筹建和组建。

完成新型药剂、专用剂型的产品中试。

第二年度: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工、试验、检测设备选购;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产品鉴定和质量认证,达到批量生产能力。

6项目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包括农药企业和配套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和费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678万元。

其中土建808万元(包括生产厂房、库房、试验和检测室、办公用房等);

仪器设备(包括加工设备和试验检测仪器)2870万元;

三废处理设施700万元;

技术投资(包括技术改进完善和科技成果产品化二次开发费等)900万元;

其它费用(安装调试费、不可预见费等)400万元。

6.1特效药剂生产基地

本项目拟建设5条农药生产线。

总投资4400万元。

土建3000平方米,投资600万元;仪器设备购置1900万元;三废处理设施投资700万元;技术投资900万元;其它费用300万元。

6.2配套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拟建立蝗情测报网络、雷达预警监测中心和GIS预警系统。

总投资为1278万元,其中土建2600平方米,投资208万元;仪器设备及软件开发和数据采集费970万元;其它费用100万元。

7项目目标

7.1技术目标

开发5~10种新的治蝗药剂品种和制剂,5~10种飞防、机防和超低量喷雾的专用剂型,部分产品达到国内领先,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现有化学农药品种中优选出5~10种对天敌、环境等比较安全的灭蝗药剂。

7.2经济目标

蝗虫防治面积的覆盖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80%,蝗灾损失由10%降低到3%以内;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30%以上,降低防治成本30%以上;技术覆盖区达到1亿亩次以上,以平均每亩挽回直接的经济损失和降本增效的效益2.07元计,每年可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1亿元;企业每年新创工业增加值2.4亿元,新创利税4800万元;按专项投资8000万元计,其投入产出比可达1:

4.5以上。

按项目国有资本金投入2800万元计,投入产出比可达1:

12.8。

8项目的市场前景和效益分析

8.1市场前景与营销策略

8.1.1市场前景分析

产品在农业生产上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用其防治蝗虫后发现,它具有很好的防效,而且用量少、对环境影响小、成本低、对人畜毒性小等优点,具有替代高毒高残留杀虫剂的趋势。

系列广谱、高效、低毒的农药制剂,对蝗虫、棉铃虫、菜青虫、蚜虫、松毛虫等农林害虫都有很好的防效。

国内需求量很大。

8.1.2营销策略

8.2效益分析

8.2.1经济效益

使用成本分析和直接经济效益,略。

企业经济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组建的科技型企业达到预期生产能力之后,年均可新创工业增加值约2.4亿元,新创利税4800万元。

对其它农林害虫防治水平和效益分析

本项目拟研究开发的绝大多数药剂,如高效氯氰菊酯原药、菊酯类农药制剂等,不仅对蝗虫高效,而且对棉铃虫、甜菜夜蛾、蚜虫、松毛虫、玉米螟、菜青虫等多种农、林、蔬菜、花卉害虫防效很好,这些药剂都是国内外防治此类害虫的推荐用药,目前这些药剂依赖进口,使用成本很高。

整个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农林害虫的防治水平,而且可以取得显著的间接经济效益。

8.2.2社会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创办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促进农用工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项目实施能明显地增强我国的蝗灾防治能力和应急控制能力,保证农牧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8.2.3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的两大主题。

有效防治、控制蝗灾,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牧业生产损失,而且可以缓解草原退化沙化,因此治蝗本身就是生态保护。

通过项目实施,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用生物制剂逐步替代化学药剂,用安全精密施药技术替代落后粗放施药技术,可以在提高防效的同时,大大缓解乃至消除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9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678万元,建设期利息247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075万元。

9.2投资结构

特效药剂生产建设体系投资6722万元

蝗灾控制配套技术示范应用体系投资1278万元。

9.3资金筹措

总投资8000万元中,其中申请国拨经费6000万元,银行贷款10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1000万元。

企业自筹资金和国有资本金投入作为资本金。

10财务分析与经济评价

计算结果表明:

该项目只要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9%即可保本,超过这一产量即可盈利。

本项目投资回收期,税前为2.22年(包括1年建设期),税后为2.56年(包括1年建设期),表明本项目在经营期内的很短时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1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

华夏研究所从5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蝗虫的研究与治理,在治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我国蝗灾的控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另外在科研和技术开发方面也名列全国植保行业之首。

11.1治蝗工作基础

1、改治并举,压缩蝗虫发生基地

2、建立了蝗情侦察监测网,开展中长期预测预报研究

3、紧抓化学防治

4、建立蝗区长期研究基点,不断改进治蝗技术

5、治蝗微生物及其生物制剂的开发与研究

11.2研究技术力量

华夏研究所下设植物病害、农业害虫和农药3个系;拥有农业昆虫、植物病理及农药学3个博士点。

现有职工226人,专业技术人员196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3名,中级技术人员80名。

多数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及国际领先水平。

华夏所的农药科研与开发有配套的部门,包括农药合成、农药加工、农药分析、剂型研究、残留研究、农药使用技术、抗药性及病、虫、草生物测定,还有国家农药大田药效试验网。

12产业化和示范应用的支撑条件

本项研究已有坚实的基础条件,拥有一批科研能力强、研究手段和设备齐全的研究单位和科研素质高、以中青年为主的科研队伍;大部分化学农药已获“三证”、技术成果鉴定或已进行了中试生产,对生产所需资金、资金来源、筹措办法、资金分配比例、建设期限和进度,以及经济效益估算、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市场前景等进行了初步分析。

已经具备了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拟在北港、黄市等蝗区建立40万亩示范区和8万亩样板区。

在示范区县、乡,由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基层技术人员、治蝗防治队等共同组成上下结合、“科研、推广、生产”一体的大兵团协作技术队伍,对飞蝗的控制争取做到:

“准确测报,综合防治,抓住战机,科学用药,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通过试验示范,提出适合不同地区的综合控制蝗灾的配套关键技术体系与技术规范。

13项目的管理与组织实施方案

13.1组织管理机构

项目以华夏研究所华夏农药厂为基础,组建中保农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夏研究所、华夏农药厂及有关蝗区政府和相关农药企业等单位,可以在集团公司下单独或相互结合入股、参股组建子公司或分公司。

13.2运行管理模式与机制

集团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总部下设总经理办公室、技术创新部、生产管理部、质量控制部、营销推广部、网络信息部、技术服务部和计划财务部。

集团公司运行机制见页图。

略。

14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