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44321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docx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作文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

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释第四十章说明人修道是在心上,不在形式上。

  心不在道上,仅注重外表的工作,就和推磨的牛一样,推来推去,天天推也走不出磨坊。

  佛言:

佛说。

  沙门行道:

比丘修行无上道。

  无如磨牛:

不要像推磨的牛一样,在磨坊里磨来磨去,磨去磨来,都是在磨坊里头,走不出磨坊。

  身虽行道,心道不行:

身虽然修道,在表面上又拜佛、又念经、又持咒,但是你心里不注重修行。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心里要是真能修道,专心一致,不打妄想,常在定中,就算不修道也可以了。

  这就是说,你心里要是不打淫欲的妄想,那就是降伏其心了。

  若尽打淫欲的妄想,外边虽然装模作样的,好像很老实的一个人,但心里很不老实,尽打淫欲的妄想,那外边再怎么好也没有用。

  所以,修行要注重这个心,你降伏其心了,很快就会证果。

  你若不降伏其心,尽打淫欲的妄想,那就像牛推磨似的,在那儿磨来磨去,很辛苦的,但是总也跑不出这个磨坊。

  这第四十章就讲了这个行道在心,佛讲得比较清楚,很容易理解。

  沙门,就是出家人。

  出家人修行,想了脱生死,你就不能像在磨坊里拉磨的牛,虽然天天很辛苦地走,走来走去,走不出这个房间,被枷锁所套住。

  虽然很努力,但是它终归没有走出去。

  因为什么把它拽住了?

有磨、有枷锁、有吃的、有房间,这些东西已经把它给障住了,虽然很辛苦,但是不能得道。

  我们修行也是这样,有的人很辛苦地修道,有的已经修了多少年,你看岁数大的也有。

  但是呢,同样的年龄,有的人很快就见道。

  这个不是根据你年龄多少的关系,确实是不一样的。

  因为什么呢?

有的人就推了,说是人家前生善根好、修行的结果。

  我们不可以否认因果,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但是你也不能否认你现在是否用心正确。

  有的人用心不正确,他总在相上转,不是在用心上下功夫,所以他不能得道,外道就是这样。

  有的人认为儒释道是一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儒教只是世间法,道教也是世间法,它不是出世间法,和佛法不一样,佛法是在心地下功夫,它是出世间法。

  有些是在表面上下功夫,它不是出世间法,所以不能了脱生死。

  佛找着生死的根源就是这个心。

  心在哪?

就在于我们的念念之间,它不知道这个念念之间的重要性。

  我们修行就要苦修,要常年如一日的苦修,这才是正确的。

  更应该懂得,我们应该在念念之间去修行,如果你念念去修行,它就是一种真正的苦修。

  因为念念修行的人,他就不会计较其它的东西了,生死都忙不过来,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是不是?

什么吃的、住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有这个那个,都不计较了,因为他没有时间去打妄想,更没有时间去起淫欲心了,还想淫欲的事?

他连想都不敢想,也没有时间去想,一想就堕落生死里去了,是不是?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打个妄想,你一动念,有时候就是地狱。

  说:

师父,能这么样吗?

你看我这不活着吗?

但是你种子识早已经种下了地狱的根子了,将来果报现前,你必须得堕落下去。

  你不知道,你的生死在一刹那一刹那间。

  一个念头,你生出淫欲心的妄想,道心马上就失,不是说要等到什么时间、等多少年以后,那已经是果报了。

  实际上,就是这一念都已经在报应了,但是你不知道、不清楚。

  所以我们不能生淫欲心,打这种妄想,想东想西的,你打了以后和道绝对远离。

  有的人认为:

我打了淫欲心的妄想,调得还挺好,挺舒服,我还能挺安稳;觉得我这一天不烦躁,顺着淫欲心就走了。

  你不知道,你这种调来调去,刚开始你觉得没啥变化,一旦变化下来的时候,你就承受不了了。

  现在没变化,不等于里面真没变化,就像一个腐烂的东西似的,刚开始烂不点,你感觉不出来。

  就像个烂西瓜,里面都开始烂了,外皮还挺好。

  等你哪天真正想用这个西瓜解渴的时候,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坏的,根本就不能用。

  你说这不是把你自己坑了吗?

到时候就把你渴死,你想靠它救命,是救不了你命的。

  所以我们内外都要一致,在克服淫欲心的时候,我们不能求顺利,要求真实。

  你要是求顺利,全在求顺利上,往往五欲给你的感觉就是一种享受、一种顺利,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顺利,那是一种陷阱。

  为什么人都奔着五欲去走呢?

因为五欲给人的感觉,他愿意接受,顺利,能满足你现在的那个心,使你那个心能够得到暂时的安慰,能叫你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和其它的感受,能叫你得到这种愉快,这是五欲诱惑的地方。

  虽然它给你这种欢乐和愉快,但绝非是真实的,只是暂时的给你。

  你不知道,佛法给你的真正的清净和愉快,那是无法比的。

  就像一个白开水似的,你喝了白开水和喝蜜水,它绝对是不同的。

  佛法就像蜜水似的,那是能甜到你心里去。

  水只能解决你暂时的渴,但对你真正在营养各方面还是达不到的,和蜜是没法比的。

  何况淫欲的心使你堕落,是一种毒水,那就更完了。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不应该再打妄想,不能在表面上下功夫,一定要在心上下功夫。

  外道和佛法主要区别是在心上,佛法直接修的是心,外道是心外求法,他从来不在心上下功夫,老琢磨怎么把身体锻炼得像牛一样健壮,怎么箭步如飞,怎么样地吃黄精,长生不老……他全在这上下功夫。

  什么炼丹、练气,有个气团在那里来回窜、来回跑,他全在那上用功夫。

  一会儿闻到这个香味,一会儿闻到那个香味,等等的,像那些气功,这都是心外求法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外道。

  有时候他们也打着佛教的旗号,也挺厉害。

  过去有个什么中功,我看它写的那书了,把佛经也写那里面了,但是啥也不是。

  外道没有什么能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能降伏其人的,因为他没有那个真正的修证,他们盗用的都是佛教的东西。

  比如说,在印度那烂陀寺被毁的时候,那些经书、很多的书都落到外道手里去了,被拿走、给抢跑了,外道拿着像宝贝似的。

  为什么呢?

他造不出什么东西来,因为他没有那个修证,他也不知道从哪地方修起,只是图名图利,就忙乎一阵子。

  他一看佛经这些东西,就照着佛经去写、去抄。

  所以外道说的话有时候像佛经里说的似的,实际上,他盗用了佛经。

  别看他盗用,他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据说老道他们也搞什么《心经》,讲那个《心经》、舍利子啊,那都给你解释得不知道歪到哪去了,所以根本就是没有在道上。

  我们知道,行道必须在心上,这才是佛法。

  如果你心在道上,心道若行,你在心上下功夫,虽然你表面上做事情好像是不如人家那么努力,但是实际上你已经尽心尽力了,不在于形式上,应该在于心。

  如果心和外边的行都一致,那就更殊胜了。

  如果你真正懂得心在哪,你就不会排斥外面的相。

  外道是修相不修心,佛法是内外全修,修内,而且一切都变为内,它没有外。

  外道是修外不修心,因为他不知道心在哪。

  佛法是修心,一切皆心,这和他不一样。

  如果你知道什么是心以后,没有什么地方是你不可以用心的地方,还有没有外呢?

无有内外。

  外道只有外没有内,佛法是内外皆平,内外皆心。

  所以说,真正修行的人,他不但苦修,不但努力,而且更在心上下功夫。

  他时时在心上下功夫,而且做出的事情在外面更没有相。

  没有相并不等于不去做,而是他没有这种分别心,不会在掏厕所的时候,哎呀,这个粪脏,我不去掏。

  没有那事。

  越是修心的人,他对这些东西更不在乎,更是实心实意去做。

  他知道这个臭和香是自己的分别心所造成的,而且更注意这种实际的行为。

  有一种人就像外道似的,虽然他做了种种的苦行,但是他并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他没有克服贪嗔痴,他尽打他自己的妄想:

明天成道以后,国王怎么把他摆在最高的位置上,他获得了什么样的名誉;到哪去了,人们都礼拜他、恭敬他,甚至要多少人来服侍他,又需要多少个女的、多少个男的……想了一大堆。

  虽然他做了种种的努力,但是心里老是往外追求这些东西,他不知道往哪修。

  有的就算在苦修,克服了一点,但是他有他的目的:

等将来生天了,好享受去。

  他想享受,都是在我上下功夫,所以他就是修到猴年马月也修不出去。

  所以说,我们应该注意降伏其心。

  起心动念,我们都要控制它,要把它降伏,知道怎么去控制它,怎么去做,而且一切万物都要归入这个心。

  那我们学佛的第一个原则是什么原则呢?

第一步所举办的佛教仪式是哪个仪式?

弟子:

应该是三皈依吧?

对,第一个就是三皈依。

  什么是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皈入你的心,就是皈依心。

  所以说,你有了三皈依就有了一切,你没有三皈依就没有一切,没有三皈依就是外道;有了三皈依就有了心,有了心才成为内道。

  我们学佛的第一个仪式就是三皈依,所以你每天都得三皈依,时时的三皈依,也就是时时都得在心上,你才行呢。

  万事万物都得皈入佛法僧,都归入你的心,你这才叫真正地在心上行道。

  你要是有一念认为这个不是我的心,那你已经成外了,已经有外道的念头了。

  有人问:

这个粉笔是什么做的?

啊,这是白石灰做的。

  那你完了,外道,就这一念就已经归入外道里了。

  所以过去禅宗经常打一些禅语,为什么?

就是让你念念都要归入心里去,不允许你有一念跑外道里边去的,所以他老拿话来提醒你。

  说:

你这门怎么开啊?

他就问你这些话。

  他有时候问你:

这是什么呀?

那是什么呀?

他天天问你,就用各种的机锋来调拨你,就是让你提起正念,就是让你知道你应该修心,不应该在物上被转了。

  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咱们现在不能像过去那些大德,能时时地提起这个念头,有时候也是很可惜的。

  过去,禅宗里都是这么机锋,并不是高傲,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慢心,你看,尽说大话,尽说成佛作祖的话。

  不是,他是念念得提起正念,让你归入心里。

  我们那个心,今天不提醒,一会儿就跑了。

  说:

你吃饭吃什么?

这是馒头,这是面做的。

  我们一念之间就跑了。

  过去那禅宗不是那样,师父天天考你,天天问你,道友之间也互相问道,就是要提起你的正念,让你时时地归入心。

  最后,虽然你没有见道,但是你的念头、脑子里全部都离相去了,做离相的这种思惟。

  你不敢再去思惟那些有相的东西,等你思惟有相的东西,他就拿香板打你,或是给你一句,或是干吗的,所以那个方法是很好的。

  但是现在,说老实话,人的根基也就那样,没办法。

  有的人认为是一种说大话,这是不正确的。

  说:

你看,搞得像个什么似的,个个都像得道似的。

  他生起了一种嫉妒心。

  实际上,那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修行得这么修,我们讲法也得往这上讲,是不是?

你不这么讲,最后你连修都不知道往哪修,你连念头都不知道怎么提起来,这也是不行的。

  所以说,我们应该时时地三皈依,这个是大家公认吧?

咱不提心,咱提三皈依行吧?

你一提心,他说:

你们这尽修一些高层次的。

  他不满意。

  咱不提高层次,咱提三皈依行吧?

这个他都是认可的。

  三皈依是什么?

三皈依就是心,它没有别的,一切成就都在三皈依上,所以我们应该时时修心。

  像《毗尼日用切要》里面讲的,喝水应该作如是观,那都是在讲,你时时归心。

  它主要讲什么呢?

早晨穿鞋怎么穿,漱口怎么漱,吃饭怎么吃,甚至连方便怎么做,都给你讲了。

  那叫什么?

那就是在叫你修心。

  你以为是干吗呢?

以为是叫你背一背就完事了?

那不是。

  比如说,你要是上厕所了,去方便,你要是不漱口,不按照这个做,这个环境就已经把你污染了,留下那个种子印象,你就抠不出去。

  如果你按照那个咒去念,按照那去做,马上就把你那个相——你所得到的那个坏相就破掉了,不但把它破坏掉,而且还能通过它来摄你的心,把它变为你的心的一部分,你还能得到受用。

  你别看我们天天用它,没有办法,我还要利用它修道呢。

  所以你们作为沙弥来讲,那《毗尼日用切要》确实得老老实实地背,天天得用。

  你天天用就是天天在用心。

  为什么你洗手都要诵咒呢?

你虽然天天洗手,但如果不诵咒的话,就落在生死里。

  你诵咒再加洗手,这样的话,一下就成就了,你这种念头马上就克服掉了。

  要不你就留下了一个生死的念头,因为念念在生死之中。

  我们有时候就不注意,好的东西都给扔了,都以为是背一背,都是为了应付将来受戒考试用的,实际上那都是无价之宝。

  说老实话,给我们的太多了,而我们知道是宝贝的太少了,应用的太少。

  有时候这一生就非常可惜了,很辛苦地努力,但不知道修心,所以很难去得道。

  如果你要是知道这些东西,知道这都是修心很好的一个办法,也知道念念在生死,你就会用功了,你还敢再打妄想?

像你爬高似的,爬到高处,你打个妄想,一会儿不定从哪地方掉下来了;掉下来,不定把你摔成什么样。

  这一章我们就讲到这块。

  我们下面讲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