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856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docx

甘肃省徽县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甘肃省徽县2017-2018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

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

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

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

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

为什么呢?

“菡萏”一词出自《尔雅》。

《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

“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

”“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

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

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从宋代的文人染指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

文人们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俗,

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

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

无论画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

面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

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不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

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

 (节选自《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一种古雅的美感,能给人以词语意义之外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如果换成“荷花凋零荷叶残”则意味索然。

C.中国画重“意境”,古意盎然,能给欣赏者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

欣赏者不仅能享受到客观上的美,还能获得主观上的美。

D.西洋画的特点是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

西洋画的引进让中国画坛的

画风和画技更加丰富多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菡萏香销翠叶残”传达了一种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以致王国维读完后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追寻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强调意趣自然,离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C.

自从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文人的气质,有了文人的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无论什么内容,画中总有“人”的存在。

D.西洋画与中国相比,西洋画重“形像”,中国画重“神似”。

中国画更强调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距离”产生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绘画,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的境界,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

B.画家石鲁曾感慨:

“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

”说明了中国画的创作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

C.文章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忽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画所体现的诗意与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现象。

D.中国画与西洋画比较,二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对西洋画应运用“拿来主义”,吸其精华,西为中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

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

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

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

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

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

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

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

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

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

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

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

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

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

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

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

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

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

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

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

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

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

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

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

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

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

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

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

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

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

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

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

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

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小儿子

“真是岂有此理!

”警察局长温特狠狠地将当天的报纸扔在桌上。

“三个星期以来,这已是第六起药房被盗案了,所有麻醉品又被偷了个精光!

”他让人通知刑侦科科长埃默尔来见他。

“什么,还是一点儿线索也没有,如果你认为你没法破这个案子,干脆就跟我直说,我会找人接替你的工作!

”温特的脾气是有名的,他对着埃默尔大发雷霆。

下班后,垂头丧气的埃默尔回到家。

这段时间,埃默尔和小儿子住在一起,小儿子大学毕业一年了,来城里找工作,学的是金融管理专业,却酷爱

推理侦探,研读过很多专业的侦探著作,好几次闹腾着要进埃默尔的警察局。

“臭小子,又不见人影!

”看着空空的家,埃默尔更多了几分烦恼。

坐到桌旁,埃默尔沉下心来,把六起盗窃案的情况又从头至尾细细地回忆了一番。

忽然,他想起,在第六家被盗药房的现场,曾发现一截超级帝国香烟的烟蒂,这种牌子的烟现在很少人抽了,而他的小儿子维尔讷,抽的就是这种……

想到这,他不由得一哆嗦,目光落在桌上的那张全家福上。

那上面有他的大儿子,一名优秀的警察,可惜年仅二十五岁就被犯罪分子杀害了。

为此,他坚决反对热衷于侦探的小儿子再当警察,可现在……

他不敢再往下想。

一个儿子被罪犯杀害了,另一个儿子本身是一名罪犯,这会是真的吗?

吃过晚饭,维尔讷进房间去了。

埃默尔悄悄地把维尔讷用过的杯子收了起来,第二天,他把杯子拿到警察局去化验。

结果令他几乎站立不住了:

杯子上的指纹和现场找到的烟蒂上的指纹,是同一个人的。

晚上,维尔讷吃过饭就匆匆出去了。

满面愁容的埃默尔窜进了儿子的房间,意外地发现一张本市地图,上面用各色圆圈做满了记号,其中六个红圈被一条蓝线连起来。

埃默尔仔细一看,这六个红圈代表的正是那六家被盗的药店!

对于埃默尔来说,这真是一个痛苦的时刻,他不得不相信,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维尔讷竟是一名罪犯。

这真是他所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

埃默尔是一名正直而又有原则的警官,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拨通了刑侦科的号码……接着,他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却发现手铐不翼而飞,一定是维尔讷!

但他顾不了这许多,出了门直奔阿德勒药房。

天色阴沉沉的,在昏黄的街灯下,城里的建筑象一个个狰狞的大怪物。

阿德勒药房的四周此刻已埋伏了好多警察,将这里团团围住,看着这一切,埃默尔心里一阵难过。

“报告警

官大人,刚才有人从后门翻进去,现在还没有出来,估计正在作案……”一名警察小声说。

“跟我来!

”埃默尔挥了挥手,几名警察在他的带领下,悄悄地进入了药房。

药房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埃默尔等人在黑暗中小心翼翼地向前摸索着。

忽然前面发出一阵阵窸窸窣窣的声音,似是有人在走动,埃默尔大吼一

声:

“不许动,举起手来!

不然我开枪了!

”几乎在同时,一名警察摸到了电灯开关,顿时一片通明。

“不要开枪,爸爸,是我!

”一名年轻的男子叫道,正是维尔讷。

“你们怎么才来呀,我好不容易逮住了这家伙!

真对不起,爸爸,我拿了你的手铐。

埃默尔这才注意到,维尔讷身边蜷缩着一个沮丧的男子,双手被手铐铐着。

这时,天色似乎清朗了很多,在路灯光的映照下,埃默尔忽然发现,自已的小儿子长高了,长帅了。

“好了,我亲爱的埃默尔,”一小时后,警察局长温特亲切地对埃默尔说:

“你难道还不同意维尔讷当警察吗?

让他来吧,我们正需要这样的年轻人,他会和你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官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有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心情等作用,本文中,前面的天色阴沉和后面的天色清朗属于自然环境,主要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向下发展。

B.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能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本文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埃默尔的经历,暗线是维尔讷的行动。

C.埃默尔在重重压力下理智地分析思考,找到破案的线索,在发现罪犯很可能是自己的小儿子时,果断地“带上装好子弹的手枪”奔赴现场,他高大的形象和光辉的人性在这一系列举动中展露无遗。

D.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等直接表现了埃默尔的尽忠职守,同时在开头两段还通过温特的暴躁,对比突出埃默尔的沉着冷静。

8.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本文的结尾也有这些特点,那么请结合全文,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

(5分)

9.本文的主人公是埃默尔还是维尔讷?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

建文二年进士。

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

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

七年从幸北京。

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

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

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

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

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

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

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

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

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

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

“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

”荣、幼孜对曰:

“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

然火

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

”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

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

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

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

“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

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

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

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

”幼孜等顿首称谢。

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

寻乞归省母。

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

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

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

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

“此君子所耻也。

”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然之/即命革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术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B.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C.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D.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职务、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B.先帝是古代朝代更替之后,后代人对前代帝王的一种尊称,既包括已经去世的,也包括健在的。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双腿跪下,叩头至地,后多用于书信署名的后面,表示敬意。

D.大学士是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设置情况不同,权限也不同。

明代中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复奏章等事务,官品虽低,权力很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幼孜很有文才,受到皇

上敬重。

北征途中,他写了有关泉水的铭文,受到皇上高级别的慰劳;经过山川要害,皇上就让他记载下来,他骑在马上很快就写好了。

B.金幼孜直言进谏,未被皇上采纳。

北征半路上,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应答,只有他建议不宜深入,但皇上没有听取。

C.金幼孜深受器重,升官加俸。

仁宗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犯时,一定要会见金幼孜等三人;洪熙元年,又让他晋升为礼部尚书,并兼原职,享受三份俸禄。

D.金幼孜为人平易,淡泊谦虚。

他平易少言,心胸宽阔,虽然很受皇上恩宠,但仍非常谦虚,病重时,家人嘱咐他向皇上请求身后的恩荣,被他拒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

比至,帝喜动颜色。

(5分)

(2)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

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

(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两首四言诗,完成14—15题。

(10分)

秋思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②元龙:

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

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15.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陆游《书愤》中诗人回忆当年难忘的战争场景的诗句是: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作者不想权贵低头的诗句是,。

(3)杜甫《阁夜》中突出百姓听到战争消息后惊吓,痛哭的诗句是,。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二项是(4分)(   )(   )

A.母亲生病的那几年,我形影不离地守在她的床边,希望用

自己放弃事业而换来的精心的照顾,让她早日从疾病的苦痛中走出来。

B.农村文明建设要从细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很好,由于他们的调解,积不相能的邻居能够和睦相处。

C.在我们周遭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有些看似聪明、真诚的沟通,很大程度上等于在给自己埋地雷,要小心陷入交浅言深的误区。

D.今天,你看比尔·柯莱的《第五个神秘世界纪》了吗?

这篇文章内容固不必说,就是遣词造句方面,也出神入化,精粹无比。

E.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来自各地的众多的记者的指责,他哑口无言,但还是要虚张声势,进行狡辩,表示错不在他那边。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MG平台在整个游戏产业链中,占据了中游资源,不仅成为海外市场拓展的先行者,而且是中国民族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市场应用的领跑者。

B.不管是植物学、动物学、还是生态学,秦岭都是研究这些学科当之无愧的基地,而“秦岭学”也将成为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

C.谈到易建联在湖人队的遭遇,特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