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兴计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934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振兴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振兴计划.docx

《教育振兴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振兴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振兴计划.docx

教育振兴计划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教育部二00四年二月十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民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

但是,教育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严峻,整体水平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顺利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今后几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

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

要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

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中部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的县也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

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

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

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

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

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

充分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

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

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

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数字电视教学收视系统,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光盘资源,并初步建立远程教育系统运行管理保障机制。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要以地方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中央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支持。

    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要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初步形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环境,持续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整合农村各类资源,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的作用,为“三教统筹”、农村科技推广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

     二、重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对于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今后五年要充分集成各方面资源,统筹协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工作,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使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水平显著提高,带动全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7.继续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

    继续实施“985工程”,努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紧密结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集成优质资源,创建一批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造就学术大师和创新团队,使之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资源共享,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

    继续实施“211工程”,进一步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

提高重点建设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成为国家和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体系,使一批重点学科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8.加大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度。

    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计划”为重点,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扶持创新团队的建设,加大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健康成长、建功立业。

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特别要面向世界积极引进优秀拔尖人才。

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制定和完善人才建设计划;积极营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努力构建吸引、培养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体系;探索人才组织新模式,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紧密结合关键领域的前沿学科研究和国家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促进学科综合,开发配置人才资源。

    9.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推动研究生教育观念、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改革研究生选拔制度,推进学分制并调整修业年限,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和研究生助研、助教和助管岗位制,推进培养成本分担制度改革。

采取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等各项措施,鼓励并资助研究生科研创新,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0.启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计划”。

    按照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布局,坚持面向科技前沿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强化和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军工科研基地。

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培植,加强自由探索和交叉学科研究。

    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方针,强化和新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完善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及其支撑和服务体系;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增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着力解决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1.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新人的扶持培养。

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继续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程教材和研究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积极培育学术精品和名刊,奖励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

    三、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2.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

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1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构建和完善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逐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

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改革和技术课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深化教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中小学教材审查制度和教材选用监管制度;建立国家和省两级新课程的跟踪、监测、评估、反馈机制,加强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

    14.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小学升初中就近免试入学制度;积极探索以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为基础、综合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办法改革;结合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以统一考试为主、多元化考试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学校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

完善高等学校招生网上远程录取系统和网上阅卷系统,建设招生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

    15.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多种形式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规模,提高质量。

加大对农村高中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快基础薄弱校的建设,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幼儿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切实依法保障残疾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16.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系统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意志力和终生锻炼的自觉意识。

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高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质量,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

建立学校卫生安全责任制与监测机制,做好饮食卫生管理与卫生防病工作。

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

大力加强学校美育工作,优化学校艺术教育环境,提高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和教学质量。

    17.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

    建设面向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制订、修订和测查认证工作,搭建高水平的语言文字基础平台,加强语言文字生活监测和社会咨询服务。

依法加强语言文字评估、测试和推广工作,推进学校和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化。

加强重点方言地区的普通话推广普及,强化少数民族汉语师资培训,加大对西部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工作的扶持力度。

    四、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

    1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技能型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要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实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促进产学紧密结合,共同建立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培养大批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软件产业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

    19.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变办学模式。

    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索针对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管理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继续建设和培育一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大批实用高效的实习训练基地,开发大批精品专业和课程。

    20.大力发展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加强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结合,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体、用人单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建立对各种非全日制教育培训学分的认证及积累制度。

    以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为重点,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活动。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加强从业人员、转岗和下岗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充分发挥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的作用,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

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新模式。

    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21.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

    以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改善高等学校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精品课程,改造和充实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进一步建设全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文献保障体系(CALIS)和全国高等学校实验设备与优质资源共享系统。

鼓励名师讲授大学基础课程,评选表彰教学名师。

建设一批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高等学校应用学科专兼职教师队伍要更多地吸收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

改革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以管理体制和学制改革为主线,提高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培养层次。

    22.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

    健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和咨询机构,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规范和改进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逐步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

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信息系统建设,形成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

    六、实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工程”

    23.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

    进一步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标责任明确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全力建设和用好“就业网”,加速实现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

建立起更加科学规范的毕业生就业率、待业率公布制度以及相应的就业状况监测制度。

    24.面向就业需求,深化教育系统内外的各项改革。

    切实将高等学校布局、发展规划、学科专业结构、办学评估、经费投入等方面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紧密挂钩。

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使80%以上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能够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推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使培养培训与定向定岗就业紧密相连。

各类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教育,推动就业观念的转变。

采取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以及自主创业。

    七、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25.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

    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的升级扩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新一代互联网和网格(ChinaGRID)的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地区网络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建设,创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

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改革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26.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建立网络学习与其他学习形式相互沟通的体制,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学院的发展。

开展高等学校科研基地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学校数字化实验与虚拟实验系统,创建网上共享实验环境。

建立高等学校在校生管理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八、实施“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

    27.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协调发展,职前职后教育相互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起草《教师教育条例》,制定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28.完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提高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

    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促进“人网”、“天网”、“地网”及其他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发挥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高等学校的优势,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水平。

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加快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校长、高等学校管理骨干和教育行政领导,全面提高管理干部素质。

将干部培训与终身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开放灵活的干部培训体系。

    29.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制度。

    加强学校编制管理,按照“精干、高效”的要求,科学设置学校机构和岗位;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依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聘任制度,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任”。

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提高新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

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学实绩,作为选聘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确定待遇的主要依据,实行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

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进职员制度改革,建立管理人员职务职级系列,促进管理人员专业化。

    九、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30.加强和改善教育立法工作,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修订《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适时起草《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研究制定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全面清理、修订教育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部门规章,积极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规、规章,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3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依法行政,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贯彻《行政许可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清理教育行政许可项目,建设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公共教育管理与服务体系。

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完善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力度。

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预案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公众听证及民主监督的制度化建设,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32.健全教育督导与评估体系,保障教育发展与改革目标的实现。

    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实施对不同类型地区教育的分类督导评估,全面推动中等及以下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并将督导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政绩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加强督导机构与队伍建设,完善督导和监测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