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44994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油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XX区位于江西省会XX市的西北郊,属丘陵低山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为—℃,年均日照时数为1500-1950小时,年均降雨量为1730—1950毫米,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宜油茶的生长。

目前,全区有油茶林面积亩,茶油年产量58000公斤,油茶主要分布在梅岭镇、招贤镇、罗亭镇、太平镇等乡镇、国有林场内。

  我区油茶品种单一,且长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经营粗放,整体上处于低水平经营管理状态,产业发展依然滞后,经济效益不显著。

  据调查,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规模不大的成品油料小作坊榨油坊。

目前全区范围内还没有能称得上油料加工产业的龙头企业。

  二、油茶发展的潜力

  茶油作为一种极富营养价值的“绿色食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食用茶油成为一种消费时尚。

可以预见,茶油的价格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走高,国内外消费市场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从我区调查的总体情况看,已经具有了十分优越的深度开发条件和潜在的巨大商机,具备了能在较短时期内做大做强、做成产业的条件。

  1、有潜在原料优势。

我区油茶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0%,而且当地农民有种植的积极性,只要发展到一定规模,只要有龙头企业带动,能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益,就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通过对现有油茶的低改,原料不成问题。

  2、有市场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茶油作为“绿色食品”,具有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油茶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栽培管理粗放,油茶发展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加工企业规模小,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等。

  1、经营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低。

我区油茶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还处于粗放型管理种植阶段,没有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科学化种植。

大部份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不重视油茶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大部分的油茶林未进行林地清理和抚育垦复,有些油茶林处于荒芜状态,导致茶籽产量低、质量差,影响茶油质量,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2、加工技术落后,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我区油茶加工还处于半原始状态,油茶资源综合利用不够。

由于加工技术落后,既降低的出油率,又影响了茶油品质。

同时大量的油茶副产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综合效益得不到提高。

  四、几点建设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打破资金瓶颈问题。

油茶产业周期长、见效慢。

大发展需要大资金,难以实现规模化,群众见不到效益,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经营机制难以盘活,导致油茶大发展停留在口头上。

政府要加以政策扶持,解决资金难题。

  2、加快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经济效益。

全区的老油茶林达3万多亩,茶籽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收入少。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采取外打工谋生之策,栽种油茶的积极性不高。

必须加快我区老油茶林的品种换代步伐,大力推广油茶低改技术,通过引进新品种、高冠嫁接、垦复、挖沟、修枝、施肥,大幅度提高油茶产量。

以增加油茶收入来带动农民栽植的积极性。

  红苕又名红薯,是XX县主要旱地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红苕产业列入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对推进“生态蓬溪”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消费,满足成渝两大城市人口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立足自身实际和优势,加快红苕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XX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过程中需要着力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分析  栽培种植状况  面积及产量:

红苕是我县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2010年全县种植3150亩,占全县粮食作物种植950000亩的%;亩产鲜苕1640公斤,总产鲜苕201172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358118吨的%,是全省红苕主产区之一。

  品种布局及种植方式:

目前我县主要栽培的红苕品种为南薯88、南薯99、徐薯18、胜利白等品种。

种植方式主要为间套作,利用春洋芋和小麦等前作收后与玉米间、套作。

  特色红薯种植:

我县自2006年来一直与中国农科院合作,以中国生物强化项目为载体,发展高β胡萝卜素红苕、紫薯等系列特色功能薯,目前已初具规模,面积近万亩,且该产品的市场反响很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食、饲及加工状况  食、饲情况:

在我县,红苕薯块主要用于人们鲜食和牲畜饲料及进行淀粉、粉条加工。

用做生活食用的鲜苕约占红苕总产量的15%,用做牲畜饲料约占45%;留种约占5%;冬季储备因黑斑病、软腐病而烂掉约占5%。

  加工情况:

为增加种植红苕农户的收入,搞好红苕深加工是关键环节。

全县目前已有粉条加工企业和手工作坊共40户,年加工红苕6万吨,生产粉条2000吨。

其中,XX县吉星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吉星贡”牌粉条达1000吨;任隆、黄泥、三凤、金龙等红苕种植主产区粉条加工企业:

任隆薯兴粉条加工厂、黄泥乡岩洞湾薯沛粉条加工厂、金龙乡4农户合伙开办的粉条加工厂年共加工粉条750吨,36户手工作坊年加工粉条250吨。

全县仅粉条加工企业和加工作坊年生产的2000吨粉条产值达3000万元,比之销售6万吨鲜苕产值1800万元增加产值00万元。

  品牌开发状况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农业原生态品牌战略,红苕品牌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以“吉星贡”牌为主的粉和粉条远销遂宁、南充、成都、重庆、上海、武汉等省内外大中城市,且产品供不应求。

“吉星贡”系列食品于2008年被授予“四川省群众喜爱食品”称号。

  二、潜力优势  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势。

蓬溪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涪江中游分水岭线上,周邻南充、盐亭、武胜、合川、潼南、遂宁、大英、射洪、西充等市县。

蓬溪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四季分明,具有冬暖春早,无霜期长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为℃,无霜期达290天以上;降水量为毫米,且主要集中在4-9月份,平均日照时数为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千卡/平方厘米,适于红苕生长温度16-35℃的时间达200天以上;全县万亩耕地以蓬莱镇组、遂宁组、沙溪庙组土壤为主,土壤质地优良,有利于红苕的正常生长及高产、优质。

  具有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的优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消费的主导方向。

我县于2009年被省农业厅整体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红苕种植生长期间又基本无需施以农药,生产出的农产品绿色、无公害,能满足群众绿色消费需求。

  经济生态效益明显。

一是苕种成本低,农户一次购种后可自繁留种。

二是化肥及农药投入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和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效益好。

  优质品种红苕市场前景好,收入高。

近年我县种植的高β胡萝卜素红苕、香薯等优良品种红苕亩产一般在1500公斤以上,亩产值在1500元以上,品质好的可达3000元。

2009年中国生物强化组织把我县选为高β胡萝卜素红苕试点,在宝梵镇发展高β胡萝卜素红苕0亩,部分鲜苕以16元/公斤的价格远销上海、北京等地;2010年在宝梵、常乐、任隆等镇种植达3000亩。

  农户普遍掌握了红苕栽培种植技术。

地膜育苗、壮苗早栽、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合理间套作等系列成熟配套栽培技术已被广大农户接受和掌握,为红苕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存在问题  一是优质专用品种少,推广速度慢。

目前,我县大面积栽种的红苕品种多数栽种年限长、品质差、退化现象突出。

优良品种川薯34、西成薯007、高β胡萝卜素红苕、香薯等种植面积不大,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进程缓慢。

  二是商品转化率不高,比较效益低。

由于品种老化,高含淀粉的红薯品种少,企业或业主在加工粉和粉条的过程中,出粉率低,转化成其它食品原料有限,造成商品转化率低,而鲜薯又难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产量高但产值低等结构性矛盾突出,影响了群众种植积极性。

  三是贮藏技术水平低,自然损耗大。

红苕贮藏基本以户为单位进行分散性窖藏,且贮藏设施简陋、贮藏量小,保鲜技术水平低,导致红苕腐烂5%左右的自然损耗。

  四、对策建议  综上分析,推进红苕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红苕产业,既有产业基础,也有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是蓬溪发展优质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的重要选择。

  坚持绿色理念,明晰发展思路  近年来,蓬溪确立了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战略,把培育优质特色农产品、提升传统农业作为重头戏,努力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全面转型。

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业,做大现代红苕产业,应走“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专用品种,优化区域布局,挖掘单产潜力,引进加工企业,开拓鲜销市场,提升产业效益,实现红苕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结构转型、品质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优化区域布局,推广优良品种  按照“适销对路”的市场法则,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将全县红苕产业区合理划分为以赤城、新会、下东、明月、宝梵、大石、常乐、蓬南等8个镇为主的鲜食区,面积约2万亩;以文井、新星、罗戈、新胜、槐花、天福、鸣凤、高升、任隆、黄泥、三凤、金龙、高坪等23个乡镇为主的加工区和饲用区,面积约11万亩,通过提高生产经营规模化,逐步建成成渝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鲜食区选择品种以蒸煮品质较好的含高β胡萝卜素的紫薯008、紫薯010、西城薯1号、香薯等优质品种为主;加工区选择品种以淀粉含量高的川薯34、西成薯007等品种;饲用类主要以薯块、藤叶产量高的品种为主。

  推进示范带动,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让群众自觉搞好结构调整。

一是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带动农户发展红苕产业。

二是狠抓龙头带动。

除提高以XX县吉星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粉条加工企业和任隆薯兴粉条加工厂、黄泥岩洞湾薯沛粉条加工厂的生产能力和品牌知名度外,还要加强与国栋、光友等著名红苕加工企业联系,将其引进来开展红苕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要增加和鼓励淀粉加工的农户,增大淀粉的加工量,将收获后的鲜苕及时加工成淀粉,以减少红苕在储存期的腐烂损失,提高种植红苕的经济效益。

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要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产供销合同,让广大种植户吃定心丸、种放心苕,切实解决红苕初级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提高种植效益。

  加强投入,实施品牌战略  加强科技投入力度。

要与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加大对高产、优质、高效红苕新品种的更新和引进力度。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县财政应加大支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予以大力扶持,帮助龙头企业或业主推进技术改造、支持优良品种的引进、产业链的延伸,努力提升产能和效益。

  加大技术推广力度。

支持和推广地膜保温育苗、起垄栽培、平衡施肥、提藤摘心和配方平衡施肥等技术,依靠现代科技提升品质、提高总产,实现区域平衡发展、产业持续发展。

  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要牢固树立“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市场,就是生产力”的意识,深入推进红苕深加工及其系列产品开发。

要充分利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这一品牌作为实施红苕品牌战略的基础,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等积极融入红苕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

  

  一、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全省地貌特征是“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林地面积245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全省湿地面积884万公顷,居全国第一,其中天然湿地面积55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国土安全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来,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进而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次产业比重逐渐减小,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大,逐步形成了森林培育、木材加工、森林绿色食品和医药、森林生态旅游、林化产业等多业并举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

集中呈现为:

林产工业产品初加工向深精加工产品发展、绿色食品向寒带生物产业提档、矿产开发向绿色矿业转型、森林旅游向低碳旅游升级转变,产业基础日益坚实,经济结构良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20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03亿元,同比增长20%,林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为:

15;森林培育年净增林木蓄积5000万立方米以上,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生产木材315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业年创产值亿元;森林绿色食品产值亿元,年增幅保持在20%以上;森林生态旅游业产值178亿元。

依托林业产业的就业人员200余万人。

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链各环节运转,促进了生态建设,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职工和林区农民收入,为林区社会和谐稳定及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主要包括:

  森林的培育与采伐产业。

虽然黑龙江省林业木材采伐量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每年递减,但林木采伐依然是很多地方产业经营的主要手段。

XX市,有3家木材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依然以采伐木材为主,近年来木材价格整体下滑,其产业收入受到严重影响。

林木种苗方面,传统的由国家投资各林场组织生产的经营方式依然主导,种苗产业没有形成大的项目和产业规模,从调研走访的地市看,除黑河建有一个中俄科技产业园之外,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真正的种苗产业基地,发展空间亟需拓展。

  林木加工产业。

目前,黑龙江省林木造纸行业以齐齐哈尔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牡丹江恒丰纸业、佳木斯佳纸股份三大核心,形成了三大林浆纸产业群,其中包括大庆海达纸业等一批项目发展,年总销售收入近50亿元。

今年又新上一批大的项目,其中包括计划投资260亿元的佳木斯泉林秸杆综合利用项目计划,计划投资近30亿元的牡丹江恒丰纸业特种纸扩建项目、计划投资亿元的佳木斯龙江福浆纸有限公司硫酸盐针叶浆生产线改扩建项目、投资亿元的肇东东顺纸业高档生活用纸项目等,未来几年内黑龙江省造纸产业将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

黑龙江省板材家具生产企业共有2500多家,其中哈尔滨格林、中德、东宜、北鹤、迈德、格林、远东、森鹰、华信、双象、双丰、盛达,凯达,伊春光明,绥芬河大亚、三峡、兴佳、鑫麟、广宇、龙江商联、茂盛、汇薪,七台河双叶、恒丰科技,齐齐哈尔华鹤、郭氏、三和,绥化名木源等家具板材加工企业都有较大的投资规模,年产值均超亿元。

今年,黑龙江省新上木材加工项目近百个,其中牡丹江中加科技示范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由中国通用集团与加拿大共同投资,计划超过150亿元,嫩江凯迪生物能源林发电项目、黑龙江远东木业与浙江兔宝宝集团合作高性能木材生产加工项目投资均超过20亿元,有伊春光明创业园区项目、XX市龙兴广发境外木材加工园区项目、华鹤家具扩建生产项目等投资均在5亿元以上。

目前绥芬河、穆棱、海林、XX市、XX县等地先后建设了木材加工园区,主要产品有仿古实木家具、实木地板、集成材、百叶窗、家具配件、刨花板、纤维板,以及木制工艺品等,产品畅销全国及至欧洲、美洲市场。

  非木材产品的培育与采集产业。

以黑木耳为代表的森林食用菌产业是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重头戏,黑龙江省有东宁绥阳、尚志苇河两个黑木耳大市场,建设了东宁、嘉荫、尚志、海林、林口、绥棱等多个黑木耳、猴头、灵芝、蘑茹产业基地,年产值近200亿元。

食用菌产业是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黑龙江省除西部盐碱地区外,大多可以组织生产。

尤其是XX县,年培育黑木耳20亿袋,约占黑龙江省的一半,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是全国黑木耳第一县。

省林业厅所属的尚志林管局规划建设一个全国及至全世界最大的菌包厂。

目前,全国黑木耳交易大多集中在黑龙江,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由其带动下,其它菌类生产也日趋兴旺,如灵芝、猴头等也展示出良好的市场表现。

  森林食品加工产业。

近几年,大兴安岭、伊春、牡丹江、鹤岗、佳木斯、七台河、鸡西、双鸭山等地市大面积发展坚果、浆果林,未来2-3年内黑龙江省坚果、浆果产量将实现历史性突破。

目前,黑龙江省浆果产业发展良好,其中伊春越橘蓝莓、大兴安岭百盛、超越蓝莓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深加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好,市场旺销,基本可以实现黑龙江省就地加工,就地升值。

坚果产业深加工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黑龙江省森林坚果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不足,大多数产品仍以原字号出省,调研中了解到,黑龙江省的红松籽大多被吉林省企业收购,并打吉林的品牌走向市场,产品附加值大量流失。

如能吸引加工企业在黑龙江省就地生产加工,黑龙江省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并将给黑龙江省森林食品加工产业的产值、利税、技术、就业等方面带来大幅度提升,形成以资源成本节约,资源销售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发展前景巨大。

  北药花卉产业。

北药花卉是林业新兴产业,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特别是人参、黄芪、万寿菊等优势品种,年产量居全国前列,仅逊克人参年产量就达110万斤。

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生态示范省之一,生态环境良好,地域广阔,森林覆盖率高,土地营养丰富,具有药材花卉种植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有多年种植经验,技术成熟,药材花卉产量高于其他省份,药效成分也优于其他地区。

但目前黑龙江省产出的人参、黄芪、五味子、刺五加等多被南方医药企业收走,在南方加工出口国外或内销其他省份,造成黑龙江省大产量、小收入的局面。

据悉,明年全国500强医药企业之一的神威药业将在逊克、尚志投资20亿元建设北药加工项目,届时将极大改变黑龙江省原药出口的不利形势,为黑龙江省林下种植业增加收入,提高职工就业提供便利条件。

  森林旅游产业。

黑龙江省有15个旅游名镇,还有牡丹江牡丹峰、佳木斯大亮子河、XX市七星峰、伊春茅兰沟、汤旺河等几十处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基本齐备,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

但从黑龙江省看,产品单一、质量低下,接待能力有限、产业延伸不够等成为制约黑龙江省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从调研掌握的数据看,森林旅游业仅占林业总产值的十五分之一,这与黑龙江省众多的湿地森林资源、与黑龙江省良好的生态养生休闲环境、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极不相称。

明年香港好乐高集团将与省林业厅合作在省林业厅宾西林场计划投资0亿元建设大美龙江生态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该项目将引进先进的国际品牌理念、文化战略、规划设计,集旅游度假、养生疗养、林产展示、科教研发、文化推介、森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打造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国际一流的生态主题旅游体验区。

如该项目建成,将大大提升黑龙江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品质和效益。

  野生动物驯化养殖产业。

随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及加工利用业快速发展,促进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人工驯养繁殖品种不断增加,有狐狸、狍子、雉鸡、野鸭、大雁等50多个品种。

梅花鹿养殖、马鹿驯养、黑熊养殖、野猪圈养、林蛙养殖,都在全国都占有较大比重。

特别是黑宝熊胆、兰西黑猪、尚志紫貂、宾西梅花鹿等叫响全国,相关配套产业也不断发展,发展前景巨大。

  林地资源开发。

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开发一点保护一片,林下产业林中发展,工业产业林外发展的思路,黑龙江省严格林地审批,促进林地资源合理、有序、科学开发。

主要涉及风能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等。

黑龙江省风能发展迅速,大量风电项目快速崛起,主要集中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双鸭山、鹤岗等地市。

目前,黑龙江省林业厅与黑龙江省地矿局正合作探索森林矿产资源开发的新模式,以森林矿产发展收益,用于生态效益补偿,未来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将是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新兴增长点。

  森林产品进出口及境外资源开发利用。

近年来,黑龙江省认真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主动拓展境外森林资源开发合作项目。

2011年黑龙江省年进口木材1000万立方米,坚果、浆果、北药、木耳等林产品出口额也都呈上升趋势。

境外林业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省内多家林业企业在俄罗斯、罗马尼亚、圭那亚等国家有生产园区,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依托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高,木材蓄积量多,树种齐全,材质优良的优势,建立了原材料基地,中国林业集团还规划投资110亿元在绥芬河建立国家进口木材战略储备基地,进口加工将是未来黑龙江省林业巩固地位、提升档次、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选择。

  二、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林业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但与一些高端产业相比,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三个不到位”。

  1.认识不到位。

有些地方仍然固守“被动挨打”的老路子,脑海里还是转不过林业人造好树、防好火就行了的弯,没有形成发展产业促一地经济、发展产业成一番事业、发展产业富一方人民的信心、决心和责任心,等省里下任务、等省里想路子、等省里给资金,缺乏主动探索发展路径、积极挖掘发展潜力的意识。

  2.统计不到位。

目前,许多地方仍然不清楚林产品加工业的概念和外延,不清楚哪些该划作林产品加工业,甚至将一些“天经地义”的林业产业都漏统了,造成我们产业统计数据不准确、信息不及时、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着林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提升。

  3.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对境内涉林企业管理粗放,有些地方认为境内涉林企业不是林业主管部门筹划建设的,我们就管不着、碰不得。

有的地方管理被动,企业找上门才知道有这家企业,企业不找,就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另一方面对境外涉林企业无人管理。

黑龙江省在境外进行木材加工、涉林贸易、林产品进出口的企业数量不少,且贸易额逐年递增,发展潜力巨大。

我们的林业部门没有将这部分企业拢起来、管起来,甚至没有统计进来,不仅损失大块产值,也丢掉了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产业水平低。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优势产业还未全面形成。

与发达省份比,黑龙江省林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管理水平低,导致林产加工业规模小、企业分散、产出率低,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整体效益在低水平状态徘徊。

一是林产品品牌不响,林产品商品化率较低,产地市场不完善,市场辐射能力弱,品牌建设管理落后。

二是产业链条短,缺乏龙头企业、林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上下游配套不完备。

三是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重执法轻技术现象仍然存在,技术力量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林技培训和推广普及力度不够,推广网络不健全,科技研发力量不足。

四是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大多是以“原汁原味”的原料形式销售,消耗资源量大,附加值和整体效益不高。

五是传统产业占比大,第二、三产业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林业加工企业规模小、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

产业革新能力低,对新产品接收慢,大多数停留于传统的加工方式或一些初级产品,胆子小、资金少、技术弱是主要原因。

  政策资金投入不足。

各地市总体上存在重取轻予现象,索取太多,反哺太少,融资不畅,投入明显不足。

由于林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社会资本对林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投入总量远远不足,无法满足林业产业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林业经营者过分依赖于国家政府部门融资,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以经营者为投资主体的多元投资体系。

对于中小型涉林企业,金融、技术、税费、立项、信息等相关政策没有适当倾斜,致使那些起步晚、规模小、资金少的企业,很难度过摸索成长的存活期,更难于顺利起步实现大的发展。

然而那些大型的林业企业和境外加工园区企业,虽然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但很多也是由于政策支持不够的原因发展缓慢,仍停留在一成不变的低效率、低水平的加工阶段,企业盈利手段单一,金融渠道闭塞,很难在市场上立足。

  规划缺失。

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必要的产业分工及功能细分定位。

各地市对林业产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与当前林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尚有差距。

多年来,林业产业规划、林地利用规划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无序性,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发展随着市场供求变化波动较大,优势产业少,产业链不长,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