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450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Word下载.docx

“开始——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介绍宝玉挨打的原因。

  一层:

“开始——只是怔怔的站着。

”应酬贾雨村,应对失态。

  二层:

“贾政见他惶耸——便忙忙的告辞走了。

”贾宝玉与小旦琪官关系密切。

  三层:

“贾政此时气得目瞪口歪——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

  贾环的挑拨。

  第二部分“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经心服侍细问。

“众门客仆从见贾政这个形景——你们才不劝不成”

  贾政恨打宝玉。

  二层“众人听这话不好——我也不管了”王夫人哭劝。

  三层“此时里面的人——方渐渐的止住。

”贾母来后怒斥贾政。

  四层“早有丫环媳妇等——方喏喏的退出去了。

”众人将宝玉送到贾母屋里。

  五层。

众人将宝玉抬回怡红院。

  第三部分,众人看望宝玉的情景

  逐一描写了薛宝钗,林黛玉,王熙凤等前来看望宝玉。

  《学习要点》

  1,本文选自《红楼梦》。

  2,宝玉挨打的导火索与根本原因。

  宝玉挨打的导火索有三:

不走仕途经济正路;

与忠顺亲王府的小旦关系密切,得罪忠顺王府;

贾环的挑唆;

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与一个叛逆者之间固有矛盾的激化。

  3,宝玉的性格特征。

  

(1)对仕途经济非常反感;

(2)同情丫环,不分高低贵贱,(3)与伶人交往,

  蔑视礼教,平等待人,尊重个性;

尤其挨打后反而在叛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4,贾政的性格特征。

  坚定而顽固的封建卫道士,道貌岸然,庸俗迂腐;

恪守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礼教。

同时又是十足的孝子。

  5,重点掌握宝玉挨打后,从各人不同态度上,来揭示个人的内心世界。

  贾宝玉:

虽被打,毫无改悔之意。

  贾政:

不顾亲情下毒手狠打宝玉,贾母的干预,使他陷入“忠”“孝”的矛盾之中。

  贾母:

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但出于对宝玉的溺爱,表现出亲情居于上风的心理。

  薛宝钗:

封建正统淑女,表露爱意,但十分矜持得体;

  林黛玉:

与宝玉思想相近,对宝玉真爱,情急失态,痴情可见。

  《重点段落简析》

  课文中“第30段——37段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

宝姑娘来了。

——一时贾母又打发人来了。

  1,通过这段描写,分析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既痴情又痛惜,强作一言之劝,又抽噎而出,突出心地真诚,痴情含蓄的性格。

为避凤姐而慌忙溜出后院,表现不喜张扬。

待人体贴周到,八面玲珑;

遵循封建礼教的规范,稳重,理智的性格特征

  2,采取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方法。

  《风波》(重点课文)

  鲁迅见前面《灯下漫笔》介绍

  《风波》选自小说集《呐喊》。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没有注意教育广大民众觉悟。

广大民众对这场革命毫无认识。

而辛亥革命对于封建残余势力也没有采取及时消灭的策略。

1917年,原清朝的将军张勋率领效忠于清王朝的几万辫子军杀回了北京,又恢复了清王朝,史称“张勋复辟”。

这场恢复帝制的闹剧,只进行了12天,就失败了。

  小说《风波》描述了1917年张勋复辟在江南农村引起的一场有关“辫子”的风波,突出表现农民对“辫子”的缺乏认识以及围绕它发生的一些事情,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觉悟,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从而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

  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描写风波的起因。

“皇帝坐龙庭”的消息是没有辫子的七斤感到大祸临头。

  第二部分“从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书上一条条写着。

入娘的。

  风波的高潮。

赵七爷在临河土场掀起风波。

众人听信赵七爷的胡言,幸灾乐祸。

七斤一家痛苦不已。

  第三部分“第二天清晨——我想,不坐了罢。

  人们获知皇帝不坐龙庭了,七斤一家松了一口气。

  第四部分:

描写辫子的结束。

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1,“风波”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

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

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听说皇帝要辫子,而全家惶惶不安。

村里人对其态度也改变了,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他,引起一场风波。

最后张勋复辟失败,一切又归入平静。

表明民主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辫子这种事情,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

  2,重点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层次。

  小说以辨子风波为中心事件,依照事件发生,发展,平息过程的时间顺序,自然分为四大部分。

(1)引发风波的起因与发生;

(2)表现风波的发展与高潮,着意描写七斤一家的恐慌及村里人种种表现,使辫子问题发展成一场吵吵闹闹的风波;

(3)描写辫子风波的逐渐平息及原因;

(4)表现风波消解后的影响和村中的情况:

一切又恢复如故。

  《风波》具有结构完整紧凑,脉络清晰有层次。

  3,重点掌握七斤的性格特征。

  七斤是一个愚昧无知,麻木,毫无民主主义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

  4,掌握赵七爷的性格特征。

  顽固守旧,投机,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余孽。

  5,分析七斤嫂,八一嫂,九斤老太的性格特征。

  七斤嫂:

因循守旧,落后无知,粗野泼辣;

  八一嫂:

热心善良,却受到孤立;

  九斤老太;

极其守旧,看不贯新事物,整天唠叼的老一代农民的代表。

  6,掌握人物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作用。

  人物对话不仅推动作品情节的发展,而且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作品主题。

譬如;

作品第一部分,第三部分末尾都有一段七斤,七斤嫂之间关于皇帝是否坐龙庭的对话,既展示了风波的发生与平息,又塑造了两个愚昧无知农民形象,还说明张勋复辟与辫子风波的关系。

  7,重点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开头部分环境描写,

(1)为风波发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2)以开始的平静同后文的风波相对比;

小说结尾描写环境,一切恢复了原样。

开始与结尾前后呼应,深入说明小说的主题。

  8,掌握小说的细节描写。

  赵七爷的竹布长衫,穿与不穿,都有寓意;

赵七爷的辫子盘与放,深刻表现他的性格特征;

七斤口里含着的湘妃竹烟管时的神态,表现他不同的心情。

等等。

  9,运用白描手法。

  作者用简洁的笔墨,直接写出人物的言语,行动,细节,肖像,而不用大段的心理分析,浓彩重墨的描写。

  文章最后一段。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1,风波过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与开头介绍的情况没有不同;

说明辛亥革命,张勋复辟都对农村传统状况没有丝毫影响。

  2,九斤老太做过八十大寿。

说明复古保守思想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

  3,六斤的变化,说明新一代仍在走着老一代的老路,她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样。

  4,使人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

  5,这段描写采用细节描写。

  《断魂枪》(重点课文)

  老舍本名舒庆春。

现代小说家,戏剧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我这一辈子》等等。

解放后,创作话剧《茶馆》《龙须沟》等等。

擅长描写北京底层平民生活,作品具有浓郁的京味,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钢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着政治经济压迫,西方的物质文明涌进了中国。

中国传统的文化被西方物质文明所代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品描写一个老拳师在社会急剧变化中既认识到大势已去,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所调整,又在内心深处,背负着因袭的重担,于是只能用温旧梦来慰藉自己的痛苦的心灵,以不传断魂枪作为与时代抗衡的一种手段。

  全文分为三部分

“开始——有年月,有地方,千真万确,敢起誓。

  描写时代变迁,沙子龙的落寂,徒弟们对他的崇拜。

  第二部分:

“王三胜,沙子龙的大徒弟——他独自上了天汇。

  描写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街头卖艺败给孙老者,沙子龙不传“五虎断魂枪”。

  第三部分:

最后两段。

描写徒弟们对沙子龙的失望,沙子龙被人们遗忘。

  重点掌握小说开始部分环境描写的意义。

  展示了时代背景,有三层意思。

(1)时代发生了急剧变化;

(2)传统文明正逐渐被西方文明所替代;

(3)落后的封建文化无力抵御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侵入。

  沙子龙的性格特征。

  落伍孤寂,保守固执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特征。

  王三胜;

粗俗浅薄,争强好胜;

  孙老者;

执著进取,爽快利落。

  小说主人公是沙子龙,王三胜,孙老者的性格对沙子龙性格起了鲜明对照的,反衬的作用。

  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白描手法。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采用白描手法。

  如对孙老者,王三胜的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语言描写。

  人物的动作描写:

如王三胜“扣枪,向前躬步,枪尖直奔老头子的喉头去”。

“抄起枪,连枪带人滚了过来,枪尖奔了老人的中部”,真切地表现了王三胜急于求胜的心情,鲁莽好胜的性格。

  掌握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孙老者的眼睛“黑得像两口小井”,后来“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

”这个比喻,赋予人物动感,活力,对丰满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文章结尾“夜静人稀,——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这段的意思及意义。

作品结尾,交代了结局。

沙子龙已被人们遗忘,然而他仍像从前一样,既沉湎于往日的旧梦,又报定不传的宗旨。

他的复杂心态,再次展现,强化了主题。

  这段运用画面描写,剪影勾勒的手法。

  《苦恼》(泛读课文)

  契诃夫俄国小说家,戏剧家。

与莫泊桑齐名。

代表作《变色龙》《万卡》等等,剧本《三姐妹》等等。

  《苦恼》写于1886年。

  小说描写马车夫姚纳无处述说自己的苦恼的故事,表现了黑暗现实中的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的孤寂的心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第1自然段。

描写马车夫姚纳和他的小母马呆立街头,等候雇主。

“姚纳和他的小母马有好久没动了。

——她们虽然都是蠢货,可是听不上两句就会哭起来。

”描写姚纳想找人诉说自己丧子之痛,但接二连三遭到别人的冷眼,蔑视,痛骂。

描写姚纳向小母马诉说内心的痛苦。

  掌握马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

  地位低下,连遭不幸;

(2)无处述说他的苦恼,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

  重点掌握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小说题材是一件平凡的小事。

题材虽小,但是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

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暖,同情。

军人,三个青年不同情姚纳,是社会地位悬殊造成;

看门人,青年车夫也不同情姚纳,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自私,冷漠。

  掌握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简洁生动,符合特定环境下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并能恰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掌握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有两处:

姚纳回到院子里一段心理描写,用第三人称描写姚纳想讲述他儿子去世的经过;

小说最后姚纳对小母马述说,属于内心独白。

  细节描写有多处,比如“姚纳回头看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

这出细节描写了急于向别人述说,又不敢说的心情。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表现处于十分孤寂的境地,很想向人述说他的苦恼。

  重点掌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相对比的表现方法。

  人与马对比:

没有一个人听姚纳述说他的苦恼,只有马在听。

这是人与马对比。

  人与马类比:

姚纳的遭遇,心事,与小母马的遭遇,神态有着相类似的经历。

这是人与马类比。

  文章开始第一段。

“暮色晦暗——它大概在想心事。

  划分层次。

分为三个层次。

从开始到“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描写雪景:

“——仿佛他也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描写姚纳的神情;

最后为第三层,描写小母马的外形。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点明时间地点;

二是表现姚纳悲苦处境的作用。

  这段采用白描手法。

  马与人的描写有内在的对应关系,属于类比写法。

2011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辅导材料

(二)

  1、学习目标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

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

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

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

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

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

  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

  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

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

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

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

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

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

  绝句:

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

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

  楚辞:

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

  乐府: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

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

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

  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

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

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

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

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曲:

一般指“元曲”。

元曲包括两种文体:

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

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

“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

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

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

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

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

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

比:

“以他物比此物”。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

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

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

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

共305篇。

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多为民歌;

雅多为贵族的作品;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

  <

<

课文讲解>

>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

匪:

非;

贸;

买。

  2,体无咎言。

咎:

不吉利。

  3,自我徂尔。

徂:

到。

嫁给。

  4,女也不爽。

爽:

差错。

  5,士也罔极。

极:

准则。

  6,秋以为期。

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

  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向女子求婚;

(2)女子盼迎娶;

(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

(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

(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

(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

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

  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

  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

  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

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

婚后,则“至于暴矣”。

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

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

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

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

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

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

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

铺陈事实,直抒胸臆。

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

  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

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比喻女子年轻貌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

  “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

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

  比兴句:

“桑之为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国殇》(泛读课文)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

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

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

援:

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

以:

而;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

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

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

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

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